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海风云 >

第866章

明海风云-第866章

小说: 明海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胆!”

    “混蛋!”

    “你做什么?!”

    几声质疑,惊怒的叫声响起,却是丝毫不影响接下来白广恩手中长刀继续动作。

    “对不住了!”

    直到白广恩手中长刀停在宫继兰脖颈之前,因为惯性在宫继兰巡抚脖颈上留下一道细微的创口,淙淙血水缓缓流出,这时白广恩才姗姗说出一句抱歉之语。

    突然发生的变故,不仅是明朝残余部众没有想到,就连自认为掌控局势的姚文忠一伙特战队员们也没有想到。

    “你、白广恩你好胆,枉费大人如此器重于你,你却要忘恩负义投敌不成?”

    一旁艾镇雄、唐通等总兵纷纷色厉内荏地狂吼着,一副要将白广恩生吞活剥了一般。

    “各位,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也,如今局势大家难道还看不明白吗?若是真跟着咱们巡抚大人一条道走到黑,对面洪堂的好汉们,或许会对咱们巡抚大人手软,但是却未必真在乎咱们几个武夫。”

    此时倒在血泊中的,还有一位副总兵存在,前车之鉴在此,白广恩这等薄情寡义之辈,可不敢将性命压在洪堂士兵会网开一面上面。

    “若是各位真心在意巡抚大人的性命的话,奉劝大家现在就放下手中武器,乖乖接受洪门好汉的约束最好。”

    说完这些,白广恩又将眼神转到姚文忠身上,带着几分巴结地神色对姚文忠说道:“洪门的好汉们,我白广恩现在弃暗投明弃暗投明!”

    “……”

    

373 洪宪二年() 
“吴杰这家伙,到现在才讲前线逼近长江天堑,实在有些不应该啊!”

    作为最不像皇帝的皇帝,李天养并没有穿戴历朝历代的龙袍,口中也从来没有称呼什么朕朕朕的,着实让底下的像洪承畴、吴三桂这样的人感到有所失态。

    不过倒是原洪门都人员,反而更加自在,至少李天养这样都做派,更加让他们觉得自在,没有太多的变化。

    “陛下,吴部长他们已经很尽力了,其第一军第二军军力也就不过十万之数,到如今虽然越打规模越大,可是损失的骨干力量并非从俘虏、民丁之中招收更多士兵就能代替的。”

    “而且,越是深入腹地,远里水路,对于我军之重火力运输越发的困难,往往耽误在路途上的时间,甚至超过攻占一个据点的时间。”

    吴超作为国防部副部长,吴杰的副手,虽然吴杰因为坐镇前线而无法归来京师主持国防部大局,但是吴超也不希望李天养将怨言抛到吴杰他们身上去,这是对他们前线作战将士们的误解。

    “而明朝军队在孙传庭这位名将的带领下,步步后撤,同时与东线的张煌言一部互相配合,坚壁清野,使得我军虽占据了大量黄河南岸土地,可实际上新增土地所带来的人口并不算多,加上需要布防新占据点,反而让他们本就不多的兵力越发分散。”

    “嗯!”

    李天养点点头,也认同吴超所上奏的情况属实:“那么等到将所有明朝军队驱赶到长江南岸之后,让我朝军队暂行止兵吧!”

    洪朝军队三路进发的大军,西路军一直打到了汉中才止步,新设甘肃、宁夏等省份,已经成为洪朝管辖地盘;而中路大军则在吴杰的带领下,与大明名帅孙传庭互斗智计,比拼将士,最后还瘦不负所望地将大明军队一步步逼退,直到湖北长江口。

    至于东路的孔有德一部,则在强攻济南府打了一场硬仗之后,接下来的战斗,却是被张煌言一次次施展计谋之下,很是吃了几次鳖。

    张煌言所部在济南府外决战时吃了大亏之后,事后回撤济宁府开始,他就不再跟洪朝军队正面对决,而是带着军中抽调的精锐士兵,还有骑兵营,四处打游击,而其本部中军则一边撤离沿途的民众、城镇物资,一边则依托各路据点与洪朝军队打僵持战,不求一战而胜之,但求尽其所能削弱洪朝军队。

    不过孔有德他们也是不怕对方,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洪朝军队从来不玩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只要是正面战场对决,他们抓住机会,那么势必要从他们的对手身上撕下一块肉来。

    虽然,张煌言所安排的游击队伍滑溜,在洪朝军队布防线上一次次撕开缺口,不过随着孔有德逐步收缩防线,使得对方的活动空间一步步压缩,直到最后与张煌言本部汇合。

    只是此时,洪朝孔有德第三军六万余将士,现在却是几乎再一次换了个遍,看似兵力依旧保持在五万有余,可实际上超过三万兵力,又是从战场上重新征召的。

    当然,明朝张煌言的七万余将士,到现在也是折损了超过五万,奈何人家就是财大气粗,来自后方征调的民夫团勇,损失再多也能在短时间里重新补充上来,压根儿不担心折损的事情。

    “以国防部的名义,吴杰他们下道命令,让其在一个月之内解决掉长江北岸之敌人,然就就地休整。”

    李天养也很心疼他们军队的损失,每牺牲一名战士,何尝不是在牺牲他们洪朝的底气呢,本就不算太多的人口,若是折损太多的成年壮丁的话,那么底下百姓们的压力会更大。

    至少,李天养不是那种不知民间疾苦之人,他虽然想一步到位解决掉大明王朝,可是他同时也需要顾及到他们洪朝的底气,总不能不顾己方实力而强行推进战争,到头来反而可能会将他们洪朝带到深渊之中。

    “臣遵旨!”

    甘大彪、吴超等人纷纷应旨。

    “春耕在即,各个部门一定要做好开荒、耕种的一应事宜,我不想听到底下百姓们因为无粮、无人耕种,而带来的种种非议和骚乱。”

    “民以食为天,耕种对于安稳我洪朝百姓之重要作用,想必不需要我再向各位一一叙述了吧!”

    “臣等早已准备妥当,各省份已经登记在册的人口,我们在同时便已下发了土地给予他们。”

    “同时我南洋钱庄分布在各个县市的掌柜,带着他们的伙计与我村委会、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在寒冬农闲之时,已经走遍了各个村落和城镇,将我钱庄支借春种粮食和采购农具贷款政策,也同时宣传了下去。”

    “我商业部与财政部就此事已经做好了预算,先期已经准备了超过了两千万银元的资金,同时还有两千万数量的纸币准备到位,只等春分开始春耕以后,便向底层需要的百姓们下发贷款。”

    “我工业部早在三个月前,就已经分出三成钢铁制造各种农具,此时已经运送到我朝各省份之中,到时候会有省工业厅与农业厅协同合作,按照比例下发到各县市中去。”

    “我农业部从大元岛和吕宋群岛收购了一百万石粮种,先期七十万石已经投放到各县市农业部门,同时联系好了商业部门和南洋钱庄的同僚们,随时可以开始下发粮种。”

    “至于剩下的三十万石粮种,也能赶在北方化冻之前运抵,绝对不会耽误今年春耕。”

    此时,距离洪朝渡过黄河展开攻势,已经过去了半年多的时间了,而洪朝也是到了洪宪二年的二月份了,距离春天的脚步已是不远。

    随着李天养的询问,各部门连忙将这半年多来提前准备好的事情,一一在朝议之上,向李天养汇报着。

    至少李天养现在听来,底下各部门的负责人们倒是勤恳,都不需要自己过多提醒,便已经做好了春耕的所有准备。

374 民间之乐() 
茫茫原野之上,到处还残留着硝烟的气息,以及冬雪未化干净的身影。

    但是同时,这里也有了一道道忙碌的身影存在,在一片片依稀还保留着几分田地模样的荒地上,挥舞着手中镰刀、锄头,辛勤地开垦着。

    如果说江南之地胜在水利发达气候湿热,故而成为了闻名在外的鱼米之乡的话,那么北方中原我华夏文明起源之地,就胜在其中土地大多平坦如一,虽少了几分肥沃,可是却也让人耕种之时节省不少的麻烦。

    这些年里,华夏中原之地夜算得上是多灾多难,先是一年冷过一年的寒冬,连年不断的天灾,然后又是农民起义军起义带来的兵灾,好不容易走了一个闯贼,又迎来一个女真蛮夷,接连几番中原在几路势力之间易手,使得这数百年里所开垦出来的土地,好些又因为失去了它们原本的主人,成为了一片排班长满杂草的荒地。

    百姓们若非不得已,谁又愿意眼睁睁看着大好土地沦为荒芜,可是前些年即便他们费尽千辛万苦种上粮食,到头来还不等粮食出产成熟,就被旁人一锅端走,只留给自己等人满目疮痍,换做是谁,恐怕也再不会做这种蠢事了。

    不过好在,先在随着洪朝新立,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倒是终于让生活重新回到他们的正轨上来,百姓们重新操持着藏的好好的劳动工具,走出村落和城镇,开始他们最是拿手的手艺。

    当然,天灾人祸固然带来诸多的问题,以及强大的破坏力,可是同样地,它其实也给这片早就布满问题和矛盾的土地,带来了新生。

    原本分布在这片土地上的世家大族,地主之流,随着一次次的清洗,到如今却是没有留下几个了,即便现在还有高门世家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可是随着洪朝人的到来,他们的日子其实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曾经几乎一个村落都属于一门世家的事情,在洪朝之中是觉不允许地,很多世家大族为了保住他们的田产,纷纷开始对他们的家族分家,以此保证他们的土地在自己族人手中。更新最快 手机端::

    而按照洪朝对于一个人头五到六亩地的标准配置,世家之中多余的土地,则被洪朝以市价給回收了回去,掌握在了朝廷手中,然后分发到需要它们的百姓受众,或者干脆收为军屯待用。

    这对于饱受土地兼并之苦的百姓们来说,可以说是欢欣雀跃,在加上洪朝制度中除了固定的税赋之外,向百姓许诺永不加征任何苛捐杂税,至少自爱这一刻,洪朝以此俘获了绝大多数百姓们的人心。

    这从百姓们踊跃登记注册自己家人可见一斑,甚至就连刚刚出生的孩童,乃至尚在妇人肚子里的婴孩,都被百姓们早早取上了名字,登记在了自己的户籍之下,为的就是等到孩子们十五岁之后,可以获得属于他们,由政府分发的那数亩良田。

    “过了一条黄河,那个没喝黄河的水~”

    陕北高原,此时的自然环境,其实还没有像后世那般,变成光秃秃、黄悠悠地一片,山头沟壑之间仍旧还保留了无数的丛林灌木。

    偶有开阔平稳之处,便有那几人在地间劳作,一边唱着那高亢地民间小曲儿,一边则不忘将手中的工具举得高高,然后锄向地间,翻动着有些板扎的土地。

    “我说大牛他爹啊,你们家啥时候去县里面支借春粮,还有那什么贷款呢?”

    其中一个脖颈上围着一条汗巾的汉子,突然打断另一块土地上高歌的伙计,询问起一件让他关心的事情来。

    “去借那玩意儿作甚,我们家又不是莫有粮种,这锄头和镰刀也好用的很的!”

    被叫做大牛他爹的人,姓杨名德旺,是现在新建陕西省山阳县的一名普通老百姓,这些年运气好,接连的战乱都让他们躲在山里給夺了过去,等到新朝廷建立起来之后,这才从山里面走出来,重新再故土上生活了起来。

    “这可不一样啊,我听到村里来的先生们说,他们手中有的新粮种,不但耐干旱,而且产量也高,远比咱们现在的粮种优秀多了!”

    说话咨询的人,对于杨老汉固执保守的态度有些不以为然,开始用他所听到的消息,劝说起对方来。

    “再说了,就算你家现在这些镰刀锄头还能用,可是你家中大牛、二牛他们也马上成家立业了。”

    “这人口一朵就算你们一大家子不分家,到时候土地多起来还不是也要多置办几件农具,否则农忙的时候,你们哪儿来那么多的工具干活呢!”

    “俺悄悄跟你透露个消息啊,你可别告诉其他人哦!”

    说道这里,先期发言的汉子仿佛有什么秘密,放下手中活计神神秘秘走到杨老汉身边来,放低声音跟他说话,一副生怕旁人听到的模样。

    “俺家闺女不是刚嫁给了村里那村委会的小李了吗?俺这女婿前两天悄悄跟俺说,这回政府給俺们置办的这批农具,一水儿都是用的精钢打造的,使唤起来可比咱们手中这些家伙好使多了,而且这价格还不贵,买回来绝对划算得很!”

    “真的吗?”

    杨老汉半信半疑。

    “这俺还能骗你不成,要不是看在当年俺家吃不上饭,你借给俺家半升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