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闲王-第4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现在的流水线来形容这个问题,显然是最合适不过的,特别是卡车生产线。
“对,就是这个意思,等于是在外部直接让这些学徒变的更强大,与科学院的差距变的更小一些。”
第六五五章:预科()
有了明确的方向,接下来对于李承光来说就简单了许多。
派人去走访各处调查,拿回来详细的情报之后,在对其进行综合整理。
而现在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书院的老师这个问题。
其他的还好说,但是那些专业科目的老师,大多数都是从科学院出来的。
说白了,就是在科学院几年的时间了,水平却依旧没有达到要求,但是比起外面,他们的水平的确提高了不少,这部分人是没希望进入科学院的,但是就这么流落出去也是一种损失。
于是就将他们安排到书院去负责教授相应的科目,也算是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去处。
如果想考科举的,倒是也可以再给他们一次机会,不过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考中的希望并不大,因为跟选择了行政管理科目的学生来相比,他们并没有什么优势。
所以这部分人大多数都进入了学校当了教员,专业课的教员。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教授这些初次接触的学生,他们的确是游刃有余,但是再往深层次进入一些,他们的水平就有些不够看了。
所以,接下来的计划就必须要变更。
在拿到大量的数据以后,李承光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完善了这份计划,至少在李承光看来,这份计划是没什么问题的,屈突仲翔也觉得很不错。
于是乎,这份计划就被提交到了李元吉那里。
看着手中的这份计划,李元吉还是很满意的。
太子的动静,他又怎么会不关注?
事实上太子能够拿到如此清晰的数据,这里面也有自己这个当父亲的功劳。
不过李元吉只是负责在一旁辅佐,真正下功夫的,还是李承光自己。
甚至在这份计划的制定之初,李承光也很少让其他人参与,等到他制定的差不多了,才拿出来让大家讨论完善。
不得不承认,李承光的学习能力以及态度还是挺不错的,且单看这份计划的内容,就知道他肯定接受了不少人的提议。
当然,最让李元吉满意的,是李承光把屈突仲翔给招募了过来,虽然当下还没有明确,但这个态度是毫无疑问的。
这个决定,无形中的又为李承光拉拢了一批老臣。
虽然现在李承光的地位很稳固,但是这种日常的维护,还是必不可少的。
话归正题,李承光的这份计划,在李元吉看来是没什么太大的问题的。
李承光虽然年幼,但他身边的那些人可不年幼,且这份计划还有马周的润色,除非自己故意去挑毛病,不然的话,是很难找出什么问题的。
首先提出的就是这个预科的设置。
什么预科不预科的,其实在李元吉看来,这就是一个研究生的设置。
所有的教员,不再从其他地方招募,也不会随意的让人加入进来。
对于教员的甄选,只有一个渠道。
或者说设置了一个门槛,只有在科学院内担任副主任研究员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才有资格担任这个教员。
而所教授的科目,自然就是自己所在的领域。
其实这个计划就是让那些专家级别的研究员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教一下这些学生,同样的,为了不浪费专家更多的时间,也不浪费学生的时间。
这个教学制度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而最大的改变就在于,只学习专业科目,若是有相关科目需要学习,则由学生自己去解决。
当然,李元吉还是从中找出了一些问题。
“专家们整日忙于研究,鲜有休息之日,哪来如此多的时间去教授学生?若是有这个精力,科学院内那些学徒会沦落到这一步吗?”李元吉直接说道,不是他想找问题,而这个问题就摆在这里,根本绕不过去。
至于解决办法,他自然有,但这个时候就说出来,岂不是白费了一番苦心?
“这个……”李承光愣了下,他之前找人问过这件事情,那些专家表示每个月还是可以抽出几天的时间去做其他事情的,于是便有了这个计划。
但现在李元吉却说不行,反正作为太子,作为儿子来说,老子都说不行了,那就是不行。
从某个方面来说,这些考入预科的学生与科学院内的学徒没什么区别,甚至在专业方面还不如他们。
所以,李元吉提出的问题又是切实存在的,很遗憾,关于这一点,所有人都忽略了。
也不算忽略,只是考虑的出发点不一样。
李承光和马周考虑的是用两三年的时间来培养这些人,而李元吉的出发点则是专家们没那么多的时间去浪费在这上面,与其有精力去跟他们讲基础,为什么不直接在科学院内对着那些学徒讲?何必要多跑这么多次浪费时间呢?
“父皇,是否可以从研究员中抽调一两位来担任第二教员,由他们来负责讲解一些基础的知识,待到一定程度之后,再由专家来负责进行更深层次的指导?”李承光提议道。
主任忙不过来,没那么多时间,普通的研究员总没问题吧?
研究员的知识能力不如主任,但也比那些学徒强的多,来教一些基础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未必是什么坏事,况且一个主任手下少说也有十个研究员,隔三差五的抽一个出来,总没问题吧?
“玄龄意下如何?”李元吉微微眯着眼看向了房玄龄,对于这个答案,他当然是满意的,这不就是助教嘛。
“善!”房玄龄点头认同道:“不过教学的模式需要进行改变,不能再像书院那样的教育了。臣觉得,理应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否则会限制他们的思想,这不利于进入科学院后的工作。”
“恩,此事就这么办吧,太子负责,玄龄与科学院进行辅佐。”李元吉直接答应了下来,这个问题,就是等着李承光来解决的。
当然,最开始还是李元吉主动的将李承光的目光引导到了这方面,不然的话,怕是现在他都不会发现这些问题。
而李元吉既然做出了主动性的引导,也就意味着这件事情已经迫在眉睫,必须要尽快解决了。
因为按照这个模式去解决的话,中间也还是有两三年的空白期的,直到三年后,或者四年后,第一批有点模样的人才能进入科学院补充这个空缺,这也就意味着,科学院在这几年内的发展空间基本已经到了上限。
想要通过外部力量来刺激,暂时是没这个机会的,唯一能做的,只有内部挖掘。
可事实已经证明了,内部挖掘的成果并不大,没有外部的刺激,科学院马上也要进入故步自封的阶段了,科学院也需要新鲜的血液去循环一下。
李元吉不得不再次感叹了下,当爹的还真是操碎了心,不过就算是操心自己也乐意,谁让这是自己的娃呢?至于早些年被杀的那五个便宜儿子,讲真,没有什么接触,李元吉内心深处是真没什么感觉的,但是那五个女儿就不一样了,接触的时间长了,也有了些感情,虽然还有一些隔阂,但大体上是没问题的。
第六五六:三年()
预科的事情并没有受到任何的阻拦,李承光在内阁会议中提出,然后通过,接着就是李元吉下令房玄龄与科学院配合,李承光亲自负责此事。
一个年幼的太子,却频繁的参与到国家大事当中去。
这个信号,怎么说呢,问题倒是没问题,但就是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
正旦的时候李承光才刚刚在民间刷了一波声望,这才没几个月的时间,就要开始在教育界刷声望了。
当然,这是李元吉的决定,他们不敢有异议。
况且李承光尽快的成长起来,对他们来说,也是有很大好处的。
三年的时光匆匆而逝,李承光已经来到了十二岁的年龄,与三年前相比,这三年李承光的成长可谓是突飞猛进的。
预科制度的增设,在今年,已经彻底的发挥出了它应有的作用。
而现状,无疑为李承光的这一决定正名,同时也无形中又让其刷了一波声望。
而真正意义上来说,预科其实在管理方面是很轻松的,甚至在教学方面,也并没有什么压力。
每一个主任,负责的科目都是不一样的,而他们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教书育人,他们也不是这种性格。
从研究员中挑出的第二教员,在这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第二教员会跟第一教员进行沟通,商议接下来要进行的教授任务,然后由第二教员去亲自实施。
而第二教员自身也是研究员,也有他自己的任务,所以也不可能一直待在那里。
所以,第二教员的任务就是,每隔三天露一面,用一天的时间去讲解,去检查,去布置新的任务。
而中间的这三天时间,则由学生自己去完成任务,或者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第一教员则是每个月只抽出一天的时间去亲自教授,说的更直白一些,其实就是去检查他们这一个月内的进度问题,同时也对这些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
当然,对于学生,也是有要求的,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进入预科的。
首先,学生要自己选择一个专业,这指的可不是在书院时期的那种大专业,而是更加细腻化的专业科目,精细到一个具体的项目上,比如说蒸汽机,比如说车辆设计等等。
然后再由这些科目的教员来出题考试,并且自主决定是否招收这位学生。
这种制度第一教员在第一年的时候投入的并不多,就是空闲的时候去跟第二教员聊一聊教学的问题,有些更干脆,直接划定一个方向,然后接下来该怎么教他们,那就是第二教员的事情了。
第一教员只需要每个月抽出一天的时间去考察一下就可以了,一年抽出十二天,完全没什么问题。
至于第二教员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这个问题也不大,时间是零散的,一个项目组也有那么多人,隔三差五的离开一下,也并不影响项目的进展。
到了第二年,所有人都发现,这些学生的水平已经得到了飞跃般的提升,当然,这只是在理论情况下的。
不过也不可否认,即便只是理论,他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也已经基本上与那些学徒不相上下了,要知道,那些学徒可是在科学院内至少两三年的时间了,真正的教学基本上是没有的,说白了就是打杂的,有些东西对你不设防,但是能学到多少,就看你自己的感悟了。
于是乎,第二年的时候,第二教员的任务开始发生了改变,新招入的学生并不多,每个人手下几乎只有一两个,最多的也不过四个人,而去年的学生,基础已经没什么大问题了,于是,教授这些新生的任务,一大部分就落在了这些二年级生的身上。
与此同时,科学院内也会单独的划分出一些技术含量不是特别高的项目,交由第二教员来负责,带领那些学生进行研究攻关。
所谓的攻关,其实也就是半引导,半讲解模式的教学方式,巩固其理论知识,增加其实践能力。
到了第二年结束的时候,效果显然不错,经过第一教员与第二教员的综合考评,发现这些学生的能力虽然还不如那些研究员,但是距离他们刚成为研究员时候的水平已经相差不大了。
而通过几年的沉淀,也让这些技术大牛们认识到一个现实情况。
并不是所有人从一开始都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一段时间来成长。
而现在,两年的时间过后,他们基本上已经具备了进入科学院的能力了,不是学徒,而是担任研究员。
但这还是差了一些,最终经过商议,并上报以后决定,继续按照原先的计划进行,将其学制定为三年,不提前让其毕业,但是在第三年的时候,教学方式需要发生一些改变。
应届毕业的学生,开始被允许进入科学院参加某些项目的研究任务,当然,他们也只是负责打杂的,可凭借着之前两年的积累,就算只是打杂的,他们的能力也远超那些学徒。
于是,学徒开始被大量的清退,这些学生,则进入科学院,临时顶替了学徒的职责,负责为整个项目组打下手。
不要小看了打下手这件事情,对于那些一知半解的学生而言,打下手就是打杂的,干活的,没人讲解,他们能够看懂的也并不多。
但是对于这些读了两年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