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最佳闲王 >

第348章

唐朝最佳闲王-第348章

小说: 唐朝最佳闲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臣明白了,多谢陛下提醒,臣等险些犯下大错!”御医连忙点头致歉,后背也更是出了一身的冷汗。

    李元吉说的毫无根据,但却有一定的道理。

    输血后的反应能出现一次,同样就有可能出现两次。

    至于到底会不会出现两次,这就需要时间去证明,而在此期间,他们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有等。

    如果在这期间内持续输血,而引发了其他的情况,万一出了状况,就像李元吉说的那样,出现的是他们从未接触过的状况,御医院有办法去解决吗?

    办法肯定是有的,但这也需要时间,需要经验去积累,但是张公瑾,能不能扛过去就是另一回事了。

    而他们现在既是在治疗,也是在试验,必须要清楚的掌握每一个步骤,了解清楚期间内发生的一切状况,找出解决的办法,拿出一套成熟的,完整的方案,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去着手改进这一方案。

    这个道理在中医行业中也同样说得通,那就是过之而不及,用药的量不够,顶多就是一副药无法达到预计的效果,需要多用两幅才可以,可量若是大了,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接下来的每一天,李元吉都会抽空去御医院走一圈,询问张公瑾个人的感觉,询问那位献血士兵的感觉,然后在询问御医们这些日子的感觉经验。

    而御医们则是在张公瑾和献血士兵之间来回的奔走着,不断的号脉,根据脉象来记录,并且询问两人的感觉。

    从结果来看,两个人的感觉都是不错的。

    虽然张公瑾的状况并没有比之前好多少,但通过几天的连续诊断,发现精血问题已经有所好转,而器官衰竭的速度似乎也放缓了一些,当然,只是一丢丢而已,至于其他的反应,暂时还没有出现,但御医们依旧没有大意。

    至于献血的那个士兵,献完血后就没什么太大的反应,而且只是前几个时辰觉得身体好像有些空虚,几个时辰后这股空虚的感觉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身的轻松。

    加上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恩,怎么说呢,这货非但没有因为献血而导致精血匮乏,身体状况下降,反之,因为献血,整个人的身体素质似乎比之前还好了一些,从脉象上来显示,这名将士的体魄比献血前更强壮了一些。

    当然了,这也只是一丢丢,实际上并不是特别的明显。

    这也让御医们有了另一个猜想,难道少量的放血,对身体有益?

    从后世的科学手段来解释,抱歉,没有找到具有权威性的相关文献,但是根据实测,不少献过血的人都有这种感觉。

    即不能证明献血对人有好处,同时也无法证明献血对人有坏处。

    这是科学的解释,至于土法解释那就更多了。

    于是,这些御医们又开始有了新的想法,他们想要测试一下一个人最多失血多少,同时还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这个想法就比较mmp了,而当他们找到先前献血的那名士兵说明来意的时候,士兵整个人满脸都是懵逼的。

    说好的只抽一次,这咋还上瘾了?抽两次也就算了,问题是你特喵的还不说到底要抽几次,这是逮着一只羊往死里撸啊。

    可是士兵有什么办法?他能拒绝吗?好像可以,但又好像有点不太现实。

    最终,在御医们保证每次抽血数量跟上次一样,并且在发现身体状况不妥的同时,立即停止抽血,士兵这才满脸沮丧的同意了这个请求。

    “胡闹!”

    御医院成了李元吉这些日子的必来之地,而每次的流程也都一样,探望张公瑾,探望献血的士兵,跟御医们聊聊情况。

    结果第二次来的时候,发现献血的还是之前的那个士兵,加上之前献血的数量也不多,所以李元吉也就没有在意。

    但是到了第三次的时候,献血的士兵依旧还是他,一经询问,这才得知了御医们的这个胆大的想法。

    原本还因为进展不错的缘故而满脸笑意的李元吉,整张脸瞬间拉了下来。

    “陛下,不会出什么问题的,御医们都在随时检查着,一旦身体状况出现轻微下滑,就会立即停止下来的。而且根据实测标明,之前的两次献血过后,他的身体状况明显加强了一些,第三次这种加强弱了一些,但身体状况却没有出现下滑。”御医连忙解释。

    李元吉想了下,献血的量一次大约是一百毫升左右,但因为没有精确的量具,所以这个数字也就是大约出来的,而三次的量,可以确定在三百至四百毫升之间。

    后世李元吉献过血,而国内只有三个等级,二百三百和五百,但一般只建议二百和三百,五百的话比较容易造成人体的长时间虚弱。

    李元吉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但他却知道献血这玩意儿可不是这么简单的,而真等他们搞出来一个人少了多少血才会出现症状的时候,那就晚了。

    人家当兵报国的,没再战场上搞的失血过多,反倒是让御医们给抽的失血过多,上哪说理去?

    虽然很理解御医们的科研心情,可是这种行为却是万万要不得的,又想到现在的生活营养条件比不上后世,失去的血也没那么容易补回来,将军们不缺吃不缺喝的,很多人这辈子也没能把失去的血给补回来,更不要提这些小兵们了,他们更补不回来。

    不禁黑着脸道:“按照目前这个量,每人五年内最多抽两次。谁再敢乱搞,便以谋害人命处置!”

第四九七章:菜篮子工程() 
    李元吉并没有按照后世的统一标准去规定,因为没必要,也不科学。

    再一个,两者完全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后世随随便便的拉出来一个人去检查身体,大多数人体内的各项元素其实是不缺的,就算缺,也是有限的几种,而造成这一原因的,大多数还是因为偏食引起的,其中多以儿童为主。

    当然,这指的是正常地区的那些人,山区等贫困地区不能拿来比较。

    而放在大唐这个时代,任意拉出来一个人,身上不缺个几种元素的就算输。

    皇族和贵族的情况会好很多,因为他们不缺吃穿,有足够的实力去吃更多有营养的食物。

    但是普通百姓却很难做到这一点,即便现在大唐的生活已经比之前好了很多,百姓们也都很满意,可实际上从营养学来说,目前整个大唐还是处于‘东亚病夫’这一阶段的。

    百姓不缺吃,指的是每顿饭碗里都有饭可以吃,而这个饭大多数都是米或者面,除此之外,蔬菜只是少量的,夏天靠挖冬天靠命,在此之前,即便是贵族,到了冬天,体内也会缺少各种维生素之类的。

    所以,按照后世的标准,每人半年内只准献血一次,那是因为按照后世的生活水平,半年的时间足够他们将那些失去的血液补回来。

    但是放在现在,瞅瞅秦琼和张公瑾就知道了。

    这两位不说富可敌国,起码也是锦衣玉食,即便是到了冬天,各种青菜什么的也能时常吃到。

    特别是秦琼,之前大棚蔬菜还没出现的时候,无论是李渊还是李世民,都经常让人给秦琼送些蔬菜过去,可即便如此,这么多年过去了,秦琼身上流失的血液,也依旧没有完全补回来。

    所以,五年内最多抽不到三百毫升的血液,放在现在这个条件来说的话,其实也未必就是稳妥的。

    而这件事情,再一次触动了李元吉的内心。

    他也想像后世那样,搞一个菜篮子工程。

    但是想了想,又觉得有些不太合适,贫穷限制了人的能力,同样也限制了李元吉的动手能力。

    大唐的情况虽然在好转,但好转的速度也是有限的,不可能短短几年内就积累到钱多的花不完的地步。

    “菜篮子工程?”一众大臣们一脸的懵逼,话说内阁会议什么时候变的这么接地气了?

    “对!”李元吉肯定的点了点头。

    虽然不合适,但不代表永远都不合适,趁着现在不合适的时候,提前做好规划,把能做的一些准备给做了,接下来等到合适的时候,就可以迅速的推广铺开。

    就好比是军队,平时的时候多练一练,等到有了战事,就可以直接拉上去打仗,而不用去临阵磨枪。

    “陛下可是想大规模推广大棚?”马周眼睛一亮,瞬间看到了希望,但紧接着却又陷入了失望,忍不住的摇头道:“可大棚的经验在当下看来并不合适,其一,造价太贵,其二,客户范围太过狭隘,若是大规模推广,百姓怕是要血本无归。”

    “恩,是这么个理!”程知节认认真真的点着脑袋,他很认同马周说的这段话。

    谁不知道自己家里做了几个大棚?谁不知道就因为这几个大棚差点将他给弄死?弄的差点倾家荡产?

    连程知节这样的大佬都降不住,更何况那些百姓呢?

    虽然当下冬日里的蔬菜价格比之前有所便宜,很多有钱人隔三差五的也能吃点,但这个价格也还是太贵了,就算是那些狗大户们,也不可能天天吃,顿顿吃,真要这么搞的话,一个冬天就能把无数个家庭给吃破产。

    而归根到底,造成这一原因的,还是因为大棚的造价太贵,准确的说,是玻璃的价格太贵,这玩意儿好是好,就是一般人接受不了。

    而大棚蔬菜想要让更多的百姓接受,那么唯一的结果就是价格下降,可以贵,卖的价格比夏天多两倍,三倍都不成问题,就算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起码大部分人都会接受,可问题在于,价格根本不可能降下来,除非玻璃的价格大幅下降。

    “而且这个东西也不便运输,就算是一个州内的运输,即便是刚采摘下来的,等到了地方也基本不行了,等等,运输”房玄龄说着说着,忽然间愕然一惊。

    最不便的是运输,而运输的费用是巨大的,人力,畜力,这些都要钱,即便现在有了长安至洛州的官道,可以大大的提高运输效率,缩减运输成本,可这个成本也依旧很高,只能说是比之前低了一些而已。

    那么如果用火车的话?

    暴殄天物啊

    “问题是有,但那却并非最重要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试着去解决,之前没有水泥官道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路程太远,也不好走,于是我们修建了水泥官道,将七日的路程缩减为五日,单程节约两日,且不说这两日能省下多少费用,若是马不停蹄的来回往复,便是这一年的时间,便可比之前多跑二十趟。

    虽然这已经很便利了,可朕还是觉得太慢了,于是朕便命科学院开始研究火车,现在的结果你们已经看到了,运输的效率是成倍增长的,成本却是成倍下降的。

    所以,朕觉得大唐最不怕的就是问题的出现,而最怕的当是问题出现了,我们却没有任何的办法去应对。”李元吉缓缓的说着。

    终究不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而且这么多年以来,思维也已经固化了。

    这几年的时光,改变是改变了,可这个改变却是很有限的,不可能彻底的将他们的思维给改变过来,但是处理问题的一些方式,却必须要改变过来。

    总而言之,李元吉就是要给这些大臣们树立一个为官的核心思想,大胆设想,小心求证。

    如果连想都不敢想,那还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做的?

    “这件事情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朝廷的财力暂时不允许,而且玻璃的造价也很难会大幅下降,另外受制于原材料的原因,产量也陷入了瓶颈期,但是只要愿意去钻研,终究是会找出办法的。”李元吉继续说着。

    “这”大臣们纷纷挠头表示无奈。

    不是他们不愿意钻研,而是实在想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

    一是交通,二是成本,这两样困难彻底的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总不能把火车修建到每一个县城吧?就是一个长洛铁路,就让大臣们头疼的不能行,而这还是采取的最省钱的办法去做的。

    “利用起监事台的渠道,利用一年的时间,了解清楚整个大唐各个县的环境变化,以及植物的生长情况。每位监事负责一个县,要求一年内除自身感受以外,要在全县各个范围内,寻找出不低于一百人询问全年气候变化情况,最终总结出一个平均值,汇总成一部书。”李元吉没管这些大臣们的想法,也管不着,反正具体的操作他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

    统计各县气候,这个事情并不难,主要还是耗时,但是对于监事来说,无非就是巡查的时候多了一项统计的任务,而这个也跟他们的工作很吻合,因为监事就是要走访各处的,一年四季都在不断的奔走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