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重征天下 >

第543章

崇祯:重征天下-第543章

小说: 崇祯:重征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是皇太极已经在沈阳集结‘女’真八旗、也就是满洲八旗,以及‘蒙’古八旗,准备再次大举出征‘蒙’古草原,把林丹汗的残余势力彻底消灭。

    三是皇太极‘欲’赦免刘爱塔也就是刘兴祚的叛逃之罪,前提是刘爱塔要把大明的各种情报源源不断地给他。

    朱由检看罢忙问其详,袁可立便一五一十地讲述了这张字条的来历。

    原来自从上次朱由检给刘兴祚颁下密旨以后,表面上是把刘兴祚软禁在京师的一处宅第中。但刘兴祚从金州逃出时,还带出来几十名手下,这些人都是对他忠心耿耿的死士。刘兴祚便从中挑选了一个他最信任的人,此人叫刘志达,既是他的族侄,也是他的亲兵队长。

    让这出戏看起来更真,刘兴祚连刘志达都没‘交’实底,只说自己投奔大明以后不但未获重用,反而遭到怀疑监视,如今大为后悔,有重归八旗之意。但一则怕自己罪过太深,直接回去等于送死;二则寸功未立,也不好意思就这么回去。

    刘志达还真就信了刘兴祚的表演。他虽是汉人,但投敌多年,早没了什么民族大义,刘兴祚做努尔哈赤的奴才,他没这个资格,便做刘兴祚的奴才,刘兴祚干什么,他便跟着干什么。此时刘兴祚这么一说,刘志达也忿忿不平,问主人有何打算。

    刘兴祚便拿出从白莲教徒手中缴获的给皇太极的那封信,以及经过改动的京师城防图,并不说东西是从哪来的,只对刘志达说,白莲教也‘欲’与皇太极合作,苦于没有‘门’路。这正好是个立功的机会,如果能帮着双方连,肯定对皇太极的南侵大有裨益,皇太极说不定就会允许他返回辽东。

    刘志达便依照刘兴祚的吩咐,怀揣密信和城防图,乔装改扮后从府中溜出,很快离开京师。其实锦衣卫早已对刘兴祚和他手下的人严密布控,刘志达是故意被放走的。

    刘志达出京师后一路向北,翻越燕山之后‘蒙’古草原,又辗转抵达沈阳。他在这里生活多年,扎辫子那是轻车就熟,也有些知‘交’故旧,所以很快就得以觐见皇太极,并献上密信和城防图。

    皇太极当然不会轻易相信刘兴祚,再说刘兴祚可以说既是叛徒,又是杀父仇人,皇太极刚一听到“刘爱塔”这个名字,立刻勃然大怒,对刘志达严刑拷问,看看是否为诈降。

    无奈刘志达以为刘兴祚是真要投降的,所以再怎么打,他也绝不承认自己是诈降。而且皇太极看了密信之后也喜出望外,他深知‘女’真全族才几十万人,大明全国人口比‘女’真多了何止百倍,想要吞下如此庞大的一个国家,只靠八旗厮杀是绝对不可能的,必须依靠汉‘奸’。

    其实从努尔哈赤在位时起,后金就很重视汉‘奸’的作用。像李永芳、佟养真、范文程等人,虽然从身份上来说还是奴才,但在南侵战争中不遗余力,屡立战功,努尔哈赤也乐得给他们点甜头尝尝,就如同抛给狗一块骨头一样,目的是让他们更死心塌地地为自己效力。

    皇太极基本继承了努尔哈赤的政策,仍然倚重用汉‘奸’来对付大明,还美其名曰“以华制华”。如今有个送上‘门’来的大汉‘奸’“朱允炆”,不但送上了极有价值的军事情报,而且他手下还有数十万教众,皇太极当然很想充分利用。

    但皇太极‘阴’险狡诈程度尤在努尔哈赤之上,怎会轻易相信刘志达的一面之词。他先是把刘志达关押起来,又让自己的间谍网一一核实刘爱塔的情报。这一来二去,时间可就不短了,好在核实的结果,明军的布防情况与密信所书完全相同。

    这下皇太极终于放了心,把刘志达放了出来,对他温言抚慰,并让他马上返回刘爱塔处。刘志达本想留在沈阳,但皇太极只想从刘爱塔那里套取更多的情报,哪会在乎这么一条狗的死活,迫着他立即启程。刘志达无奈只得回来,前天晚上刚刚回到刘兴祚府中。

    “这么说,这字条是刘志达写的?”朱由检问道。

    “那倒不是。”袁可立肃容道,“确保万无一失,臣在刘兴祚身边还布置了几名佣人,就连刘兴祚也不知道。前夜刘兴祚与刘志达彻夜长谈,臣一名手下在外面偷听,将听到的偷偷记下,又寻机出府把字条‘交’给老臣。”

    “唔…”朱由检沉‘吟’道,“刘志达带回来的第一条消息应该可靠。建虏狼子野心,僭越称帝是早晚的事。虽然可恨,但对大明还构不成现实威胁。这第二条嘛…”

    袁可立忙道:“臣以为这是一条的消息。林丹汗上次惨败之后,已经退到了河套以北,也就是鄂尔多斯部故地。鞑子既然大举追击察哈尔部,须得西进二千余里,自身消耗甚大。不论胜负如何,恐怕在短时间内都没有余力再南侵了。朝廷正好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把京师、山海关等处工程全部结束。之后鞑子再来,便可从容应对了。”

    朱由检听罢颔首道:“尚书大人言之有理。既然刘志达回来了,这条线不能断掉,你再想想办法刘兴祚再给皇太极点情报,哪怕是真情报也没关系。即使皇太极不轻易上当,只要能延缓他南侵的步伐,刘兴祚就是大功一件。”

    袁可立告退以后,朱由检又拿着那张字条翻来覆去看了好几十遍,初时的喜悦渐渐被犹疑和不安所代替。皇太极真的去打林丹汗了么?虽然骑兵在草原上来去如风,但往返五千里,这距离似乎也太远了点…

    突然他脑海中如同打了一道闪电,蓦然想起:刘志达从辽东启程是在半个月之前,如果皇太极已经起兵的话…

    朱由检赶紧翻出边疆地图,用手在沈阳和包克图之间虚画了一道直线,目光循着直线缓缓移动,猛然惊叫一声:“不好!”。。。

第九百九十二章 鞑子来了() 
农历七月的京师正是“秋老虎”肆虐、酷热难耐之时,可在蓟镇遵化城东北数十里外的边关喜峰口,夜间已是金风阵阵,寒意大增。

    黑黢黢的群山环绕中,一座孤零零的关塞扼守着塞外通往中原的通路。关塞背枕喜峰,然而这座山实在名不副实,在这里驻守的边军年复一年与大漠北风相伴,有的从十几岁一直守到五六十岁,连‘花’白的头发都快掉光了,却穷得连媳‘妇’都讨不上,军户那点地也卖得差不多了,不知喜从何来?

    而且自从朵颜部几年前越关而入、在遵化一战中铩羽而回后,‘蒙’古人已经很长时间附近出现。边军本来人数就少,分到喜峰口的定员不过一个百户所,实则只有五十多人。戍边寂寞,又没什么敌情,这些边军中有家室的,便时不时溜回家中,常在关上的不过二十多人而已。

    但今夜却有所不同,喜峰口城头戒备森严,士卒全身披挂,在寒风中站得笔直,谁也不敢‘交’头接耳。一处残缺的垛口内,一位满头白发、脸上皱纹刻画如刀的老将军正手按佩剑,凝神眺望远方的原野,许久才重重地透了口气,哈气在夜空中倏地一闪,随即消失不见。

    他就是蓟镇总兵官、左都督、挂“平辽将军”印的大将赵率教。今年他整整六十岁,几十年的军旅生涯,在他的身上烙下了太多的沧桑,如今他已是满头银发;但他的‘精’神依然矍铄,握剑的手依然坚定,眼神也依然是那样狡黠。

    赵率教的仕途颇不顺利。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武将一样,他出身军官世家,刚刚十几岁就荫袭了亡父的官职,在甘州都司担任一个小小的百户。后因在与‘蒙’古人的小规模作战中屡立战功,从百户一路升迁到千户、游击,直至参将。如果就这样下去,也许赵率教也能像大多数武将一样,用十几年的时间,顺顺当当地升为副总兵、总兵,最后封妻荫子,荣归故里。

    可是历史却和他开了个玩笑。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大破明军,明军仅阵亡就超过五万人。过去从来没把‘女’真人放在眼里的朝廷一下子慌了神,不得不从全国各地‘抽’调善战将领和‘精’锐士卒,派到辽东抵御后金,赵率教也在其中。

    自从到了辽东,赵率教就走了霉运。当时的辽东经略是东林党人袁应泰,他是从知县一路升到巡抚的,民政经验丰富,官誉甚清,但领兵作战则完全是外行。辽阳一战,袁应泰兵败自尽,辽阳也落入后金手中。当时赵率教担任袁应泰的中军官,城破之时死战得脱退回广宁。

    但按照当时的规矩,主帅战死,副将临阵脱逃者,一律论死。眼看赵率教就要脑袋搬家,幸亏当时还是兵部‘侍’郎的孙承宗巡行辽东,了解到赵率教并非临阵脱逃,才把他从刑场救下。自此赵率教深感孙承宗的大恩,在辽东屡立小功,终于当上了正二品副总兵。

    可赵率教是个“外来户”,与祖大寿等辽东本地将领素来不睦。本来来了个满桂,二人刚开始还颇为投机。可是在柳河之战中,满桂奉当时的山海关总兵马世龙之命前去接应败军,结果反被后金军包围。战场离赵率教的驻军之地很近,满桂满以为赵率教会引军来援;但赵率教考虑到败局已定,守下自己所在的小城,后金军便无法直接冲击山海关,因此权衡利弊以后,并未出城相救,而是死守城池。

    当然后金军那时候还没有硬吃山海关的打算,满桂也在一场血战之后冲出包围圈,不过麾下折损大半。自此以后满桂深恨赵率教,赵率教给他解释他也不听。赵率教自认没错,也不肯低声下气去与满桂和好,结果终于在一次酒宴上,当着高第、袁崇焕与辽东诸将的面,二人一言不合大打出手。以满桂之悍勇,却被赵率教揍了个乌眼青,可见赵率教之武艺。

    人缘如此不好,在朝中又没什么根基,赵率教以为自己可能不得不解甲归田了。没想到朱由检登基之后,又对他委以重任他独当一面担任蓟镇总兵官。赵率教深感圣恩,是以偌大年纪,还是终日襙演军队、巡视城防,今夜便是从几十里外的遵化刚刚赶到喜峰口的。

    前段时间后金与察哈尔部大战,战场就在蓟镇以北的草原之中。最近赵率教又听到些风声,说皇太极准备远征林丹汗,又要从蓟镇北面经过。他在辽东作战多年,深知后金军不但悍勇无匹,用兵尤其变化莫测,其他方面或许还不太开化,看起来与野人无异,但打起仗来却绝不含糊,因此已加了十二分的小心。

    此时此刻,他在城头眺望良久,也不见草原上有什么动静,终于透了口气,对周围的士卒笑道:“他娘的,夜里这风还真冲!走走走,下城烤烤火去!”

    士卒们这才放松下来,有说有笑地纷纷下城。

    突然,赵率教大喝一声道:“都给我禁声!”

    众人无不愕然,只得呆立在当场。赵率教沉默片刻道:“听到什么声音没有?”

    众人凝神细听,却只有北风呼的声音,无不茫然摇头。赵率教却又转向北方眺望,约莫过了盏茶功夫,突然厉声大吼道:“全军戒备!”

    士卒们面面相觑,心道老爷子发什么神经,草原上明明什么也没有嘛。但主将发话谁敢不听,只得全部登上城楼,迎着刺骨的寒风盯着黑漆漆的原野。

    大概过了顿饭功夫,短暂的夏夜逐渐过去,天‘色’微微放明,众人突然发现目力所极之处,地平线似乎有些模糊不清。

    又过片刻,闷雷般的声音远远地传了过来,同时士卒们也看清了:大队的骑兵从地平线涌了出来,而且如同海‘浪’一般,一‘波’接着一‘波’,似乎永远也看不到尽头!

    众人皆骇惧地望着主将赵率教。事到临头,这位沙场老将却出奇地冷静,只淡淡说了句:“鞑子来了。”

    。

第九百九十三章 喜峰口() 
赵率教的判断一点没错。很快,那类似滚滚闷雷的声音就转为“轰隆隆、轰隆隆”的震天马蹄声,整个大地都在震颤,年久失修的喜峰口夯土城墙,甚至有土块从墙体被震落!

    在这震耳‘欲’聋的马蹄声中,无边无际的骑兵队伍迅速向喜峰口扑来。与‘蒙’古部落军队截然不同的是,这支大军旗帜鲜明,八面一丈见方的大纛旗在身披重甲的‘精’锐骑兵簇拥下,一字排开压了过来,真有排山倒海之势。居中的杏黄‘色’大纛旗上,还绣着一条张牙舞爪的五爪金龙,旗下是黄罗伞盖!

    在一瞬间,赵率教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鞑子全军在此,兵力至少在十万以上!中军官,点燃烽火,立刻给山海关和京师飞鸽传书!”

    “可是信鸽一来一回,至少也需要两个时辰,”中军官犹豫地道,“鞑子这么多人马,我们却只有几百人…请将军示下,我们该怎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