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群英风云录 >

第205章

三国群英风云录-第205章

小说: 三国群英风云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点:收买江东地方军阀,发动地方叛乱,让孙权首尾难顾,发展困难。

    这个点略实施起来,大概也要个三五年时间。

    第二种战略是以夏侯惇,曹仁武将为首的武将集团的建议。

    第一点:孙权只有一州之地,这一州之地还有水分的。

    第二点:孙权可用之兵,不过二三万,和地方匪寇没有什么区别,孙权领军打仗能力不行,攻打地方军阀黄祖,打了八年都不得尽全功,最后还是刘表把黄祖卖了,孙权才得江夏半郡。

    第三点:不过江,就不能算全功,不打仗,曹魏军阀各阶层的武将基本都捞不到战功,南征也只算是半功,除了曹操之外有些功绩之外,其他的功劳都是降将,降士的。

    第四点:荆南四郡,是需要过江就可以收复的,荆州只拿了一半,,如果现在不过江收复荆南四郡,可能会被刘备占了去,刘备是个英雄,如果让刘备占了荆南四郡,联合孙权就不好对付。

    曹操也有自己的想法。

    第一点:不怕输,战争输了再打,没所谓,输了更好,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

    曹操刚就任丞相,曹操做丞相,朝中流言蜚语是很多,曹操灭了袁绍军事集团,升任兖州牧,北征乌桓灭了乌桓,做了丞相,都是不世之功,如果曹操想称公,他必须要不世战功,这些战功哪里来?

    受敌人投降那不行,那是朝廷之威,他得需要敌人很力害,先败再胜,这胜利还需要自己的智慧和武功,让天下人看看他曹操是合格的三军统帅,坐这个丞相的位置,是名置实归的。

    如果曹操自己给自己乱加个官,那跟董卓,郭李有什么区别?

    曹操不会这么干,曹操挂司空,车骑将军的官职,也是有非议的,曹操平定兖州之乱,就任兖州牧,后灭袁术,灭吕布,这些都没有给自己加官职的,灭袁术的战功可以换个司空干,灭吕布的战功可以换个车骑将军干。

    曹操没有升任大将军,也没有升任太尉之职,他灭了袁绍后,跟朝廷进行利益交换,让出兖州牧,这个兖州牧是给了司马朗,自己就任冀州牧。

    灭了乌桓后,功高盖主了,不给升功是不行的。

    所谓无功不授,有功不授也不行的,在汉朝制度里,就连皇帝都要按规矩来,那是朝纲,不能坏,一个朝纲败坏了,这个王朝就灭亡了。

    曹操这么大的功劳,从司空升到太尉,显然是不合适的,三公职权都差不多,灭袁绍加征乌桓是两大不世之功,这个功劳是可以封王的。

    可能有了这两个功劳后,很多人都劝曹操称王,但曹操拒绝了,因为天下还有一半还没有平定,这个时候称王,以后称什么?称帝吗?

    曹操不想做皇帝,不想夺了汉朝江山。

    曹操的想法是怎么样的?

    曹操的想法是称丞相,灭了刘表,收复荆襄,灭了孙权称公,灭了刘璋称王,天下叛乱平复了,自己到封地魏国,冀州邺城养老,爵位世袭子孙。

    异姓王,曹操就这想法。

    即使汉帝无能,曹操都不会篡汉,也不能丢了祖宗的脸,这种事不能干,如果说这个时代,谁忠于汉室,恐怕只有曹操了。

    曹操有两句话比较有名。

    若不是孤在,不知几人称霸几人称王。

    现实正是如果,如果不是曹操,就没有三国,可能是春秋战国。

    若天命在汝,汝做周宣王。

    这是曹操的心志,对做皇帝没有什么兴趣。

    第二点:南征一次不容易,曹魏军阀系上百个武将,他们要军功,不打仗,怎么会有军功?敌人都投降了,敌人有军功了,曹魏军阀系武将却啥都没捞到,谁愿意跟着曹操混?

    第三点:曹操好色,江南有二乔,抢回去做老婆。

    第四点:刘备是个英雄,不能让他有机会翻身,这个时候不打,以后刘备得荆南四郡,想收拾就不容易了。

    曹操心中的想法,并不能完全说给将领和谋士听,但他更倾向攻打江东孙权,不仅不需要孙权投降,还要激怒孙权,让他死战到底。

    曹操先书信一封孙权,激怒孙权,孙权果真生气了,要跟曹操死嗑到底,孙权抗战态度越坚决,曹操越高兴。

    最好这仗打得很坚难,打个好几年,曹魏军阀集团的武将,不管庶族,还是曹操的嫡系将领,都需要战功,封侯列将才是他们的理想。

    曹操是清知此理,至于其他人明不明白,不重要,如果说战败更有利,那就败,也无所谓,士兵死了再征召,百姓多的是,死个十万,再去征十万。

    将领才不会管士兵死活,伍长希望有仗打,可以升任都伯,都尉希望有仗打,升任裨将,裨将希望有仗打,升任正牌将军。

    假如这一仗打几个月,就赢了,成千上万的将领,都捞不到战功,最好的,输输赢赢打个十几年。

    曹操攻打孙权,也正是如此,打了很多年。

    曹操懂,曹丕后来也懂了,曹丕要打孙权,贾诩说不要打,曹丕不听,非要打,输了。

    将领们对于打那种军功少,吃力不讨好的战争,没点兴趣。

    江东孙氏军阀集团也是一样的情况。

    曹操打江东孙权打了三四次,称公的时候打了一次,效果不错,打下了几个城池,发生瘟疫,曹操退兵了,后来再打一次,被孙权打退了,曹操回去称王,再去打,这次效果出奇的好,大败孙权。

曹操传(二十一)() 
    我们常常会步入一个逻辑误区,没有考虑到个人利益诉求,这才是最致命错误,以为你对他很好,他会很忠诚你,为你卖命。

    你满足了他的利益诉求后,还要给期望值,人性也并非容易知足,有时候也需要敲打,软硬兼施,才有效果。

    我们常说讲文化,讲目标,讲理想的公司肯定不是什么好公司,讲钱的,不一定是好公司,但一定是员工喜欢的公司。

    一个道理。

    赤壁大战之败,曹操可能想到了,但没想到败得这么惨。

    曹操哭郭嘉,若郭嘉在,不至让孤如此。

    败得太惨了,差点在赤壁战场送命了,曹操的话中意,可能是你们想吃败仗,也不要玩这么狠吧!

    郭嘉还当我是朋友,你们这些人,连我朋友都不当,只为了自己的利益。

    曹操没想到败的这么快,这么狠,这么狼狈。

    曹操的本意是想将孙权激怒,打几场硬仗,花一二年时间,渡过长江,灭了孙权,收复江东,将领们捞点军功。

    大家不干了,嫌蚊子腿的军功太少了,干脆给你玩把大的。

    当然这种输法还是第一次见。

    定关中,曹操就聪明多了,也谨慎多了。

    赤壁之战最大的错误在曹操,武将,谋士有什么责任?

    诸葛亮,周瑜利用曹操弱点,自大,自以为是,用苦肉计诈降,一把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导致曹军大败。

    很多谋士都有劝进曹操,而曹操不听。

    赤壁大战的胜负与谋士们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赞同攻打孙权的大概是原江东官员的投靠朝廷的谋士,僻如王朗,华歆,温恢,蒯越等等这些人。

    这些人了解荆襄,了解江东,曹操要打孙权,会着重考虑使用他们的建议。

    但是这类人,有一点共同的特别,刚投曹操的不敢瞎说,拍马,奉承的只会鼓励曹操的想法。

    这直接导致了曹操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

    曹操有三次身临险境,都是险象环生。

    第一次追董卓的时候,被徐荣大军包围,曹操战马受伤,曹洪让出自己战马,给曹操,叫曹操快撤,救了曹操一命。

    第二次,张绣突然反叛,把曹操打了个措手不及,差点被活捉,幸亏其子曹昂将战马让给曹操,侄子曹安民挡住张绣追兵,曹操才逃过一命。

    第三次,赤壁之战,周瑜火烧赤壁,几路兵马伏击曹操,曹操被追的狼狈不堪,差点被活捉。

    曹操瞧不起投降人的,投降也分时机,曹操强的时候,你投降他,叫锦上添花,曹操弱的时候,你投降他,叫雪中送碳,当然那些雪中送碳的人,曹操是非常重视也是非常厚待的。

    就像我们现在人,当你风光无限的时候,一堆奉承的人,当你落魄的时候,跑的连个影都没有了。

    这是这个道理,曹操攻打张绣的时候,张绣投降了,曹操轻视,鄙视。

    曹操和袁绍开战,曹操一方弱,张绣投降曹操,曹操非常重视,厚待。

    至于是不是逼反张绣,这里我们不作分析,没有一个人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冒风险,不过曹操性格是这样的,真性情。

    赤壁之战的胜败,我们只能从大局观分析,而不能将所有责任归就于曹操的自大,骄傲自满。

    曹操曾书信一封给孙权,信上有一句:与将军会猎于吴,曹操并不打算接受孙权投降,而是要对孙权发动战争,兵不血刃拿下江东不好吗?我的看法有这几点。

    第一点:曹魏军事集团将领需要军功升官加爵,封侯列将,连曹操都需要军功。

    曹操定乌桓后,征刘表前称丞相,这个丞相要名置实归,就要拿下荆州,曹操想称公就需要攻打江东,而且要打硬仗,需要几年时间,打胜几场,立不世之功,僻如擒了孙权,这样才能称公。

    曹操做了丞相,马上就称公,是不行的,给世人一种权臣,奸雄的印象,于政治不利,曹操需要几年的过渡时间,而且需要遇到强敌,立大功,称公才名正言顺。

    最后也确实如此,曹操和江东打了几场,没有获得战功,将战场移到关中,平定马超,韩遂叛乱,定关中后,曹操靠这个军功,称公。

    曹操如果想天下归心,首先自己不能乱了制度和朝纲,那些败坏朝纲的董卓,郭李,王允,都没有好结果,都是朝臣暗算了。

    第二点:曹操好战,好斗,喜欢用自己的智慧打赢战争来体现自已卓越的军事能力。

    第三点:英雄爱美女,江南有二乔,曹操干掉孙权,周瑜,把美女收入后宫。

    我们总结一下,曹操得荆襄一半地盘后,挑起与江东孙权的战争,是因为曹操需要用战争来服务自己和整个曹魏军事集军的政治需求,将领的利益诉求。

    曹操的想法有没有人看得出来。

    有,刘备看出来,刘备也是这样的人,刘备经常跟诸葛亮讲曹操的事情,诸葛亮看出来了。

    至于其他人有没有看出来,这里我们不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看出来就可以了,诸葛亮出使江东,促成孙刘军事联盟,共同抗曹。

    即然曹操想这场战争不许投降,那么要么大胜,要么大败。

    曹操赤壁大败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点:北军不适应水上作战,旱鸭子没有战力。

    第二点:水土不服,生瘟疫。

    第三点:为适应江面风浪,曹操铁锁连船,犯了水军大忌,给孙刘联军造创了用火攻的机会。

    第四点:曹操骄傲自满,不进忠言。

    第五点:周瑜用火攻之计,用黄盖诈降,突入曹军水营,纵火烧了曹军连船。

    曹操大败,收兵回南郡江陵,再从江陵撤兵北归。

    曹操回到许都后,发布求贤令,征召天下有才之士,为自己所用。

    诸葛亮,庞统,庶族奇士,关羽,张飞,赵云,草莽英雄。

    曹操的想法很简单,那些不能为官的庶族人才,如果不能为自己用,肯定会被刘备,孙权用,而那些庶族人才有个共同特点。

    有能力,能吃苦,正直,忠诚,心中只有曹操,诸葛亮,庞统,徐庶在赤壁一战大放光彩,导致曹操心中才有此想法。

    诸葛亮三顾茅芦而出,入江东为刘备,孙权联盟作出重大贡献,徐庶前期作为刘备的首席谋士,大胜曹仁,后入曹营攻曹操心计,庞统为周瑜的功曹,出谋划策。

    这三个人物都是庶族,后起之秀,有远大的理想和出仕为官的志向,可惜时不我志。

    诸葛亮王佐之才,徐庶王佐之才,庞统奇士,遗孤山野,不得志。

    曹操颁布求贤令,一是担心人才被刘备所用,二是拢人心,三是自己的谋士团正在走向老化,斗争化,分裂,需要引进一批新鲜的血液来补充和储备。

    

曹操传(二十二)() 
    公元210年,曹操一方面在陈留挖湖练水军,另一方面挑起关中叛乱。

    关中叛乱的起因是曹操令司隶校尉钟繇起兵攻打汉中张鲁,马超,韩遂觉得曹操这是假道灭虢,马超联合关中诸将,起兵二十万叛乱。

    曹操称丞相后没多久就吃了大败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