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本纪 >

第71章

崇祯本纪-第71章

小说: 崇祯本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阮大铖板着手指挨个把朝廷大佬过了一遍,他悲哀的发现除了信王,他还真找不到第二个能护他周全的人。

    别看信王在朝中一直很低调,可杨涟、左光斗等六君子,他说保就保了。虽说杨涟他们仍然被关在诏狱里,可人家性命根本无忧,家中也没受到什么牵连。就这一条就值得阮大铖投向信王了。

    可信王为什么要帮他阮大铖,他们之间没交情啊?

    阮大铖思来想去,他终于下定决心,他要直接投入信王门下,做信王府的属官。只有这样,信王才会为作为自己人的他出头。

    看到信王殿下迟疑的神色,阮大铖恭恭敬敬的叩下头去,“殿下,卑臣阮大铖愿为殿下府中文吏,为殿下效力。”

    “这、这是投效吗?”朱由检惊讶的差点叫了出来。

    在大明,小民投效豪强是很常见的事。还有些不太常见的就是文士投效豪强。这些文士往往在豪强家中担任客卿一类身份,为豪强处理各种事务。强大的豪强甚至会帮投效的文士谋取朝廷的正式官职。

    高官也许不可能,但低级的各种吏目、书办还是有很大可能的。江南豪强不就是靠这种手段掌控官府宿务吗?

    可像阮大铖这样的科道言官投效藩王,这可能还是大明史上的第一次吧!

    阮大铖跪伏在地,静静的等信王开口。阮大铖很笃定的认为信王一定会接纳他。

    原因无他,千金买马骨的道理信王一定明白。

    盯着阮大铖,朱由检思索良久,他一时根本分不清收下阮大铖的利与弊。更重要的是,朱由检前世的记忆中对阮大铖当汉奸投靠满清,有一种说不出的愤恨。

    前世的历史上,若是大明出的汉奸少一些,满清也不至于轻松的就一统天下。这些记忆想起来,朱由检就觉得眼前的阮大铖格外恶心、可恨!

第一三三章:托塔天王李三才(求推荐、求收藏)() 
思索片刻,朱由检感到有些烦躁,他直接开口问道:“阮大铖,你能为孤做些什么?”

    “这……”阮大铖一下被朱由检问懵了。

    不是这个套路啊!

    信王不是应该亲手扶起他,请他上坐,奉他为上卿吗?

    即便信王再不喜欢他,表面上不也要如此操作吗?

    这不才是几千年来收取人才的标准套路吗?

    信王殿下怎么不按套路出牌。

    看阮大铖不说话只是发呆,朱由检又提高声音问了一句:“嗯,你到底能为孤做些什么呢?”

    信王如此率真的问话,真的让阮大铖很难招架。他总不能回答,我能为你招收官员做个榜样吧?

    可要回答别的,阮大铖还真的需要好好琢磨一下,他到底能为信王做些什么。

    “殿下,”阮大铖思索了片刻,毅然开口:“卑臣别无所长,只是对朝中各处的官员尚有几分了解,不知能否帮上殿下的忙?”

    在阮大铖思索时,朱由检也在思考。

    前世阮大铖叛变投降,可今世他不一定还有机会投降。前世明末没骨头的人太多了,这些人缺少节操,不可大用,但也没必要把那些人都一棒子打死。

    那些人都是些人精,相信只要大明能始终保持强盛,那些人绝不会去投靠他人。

    “对大明的各处官员非常了解,这还真是一个值得出手的理由。”

    听完阮大铖表述的理由,朱由检不置可否,他直接开口询问:“那你说李三才到底是个什么人?为什么《东林点将录》要把他列在首位。”

    一听信王如此询问,阮大铖如同瞬间吃下了定心丸变得精神大振。信王殿下出的考题,他一定要满分通过,才能体现出他的价值。

    阮大铖凝神思索片刻,跪在那里娓娓道来。

    李三才,顺天府通州人氏,祖上军户出身,万历二年的进士。他当过推官,做过学政,总督过漕运,巡抚过凤阳,最后累官至户部尚书。

    李三才一辈子剿过匪、杀过税吏、抓过税监、骂过皇上;他总督漕运10几年,从没出过任何乱子,配得上能臣干吏这四个字。

    “厉害啊。”光凭阮大铖口述的这份简历,就让朱由检对李三才刮目相看。

    看看依旧跪着的阮大铖,朱由检一指旁边的太师椅招呼他:“起来吧,坐下说。”

    “谢殿下。”阮大铖慢慢爬了起来,他跪的时间有点久,腿都有些麻了。

    “殿下,至于李三才成为东林党首,是这么回事。”阮大铖慢慢在太师椅上坐下,摆开说书的架势。

    李三才是万历中期,内阁首辅王锡爵的学生,王锡爵很看好他,拿他作为衣钵传人看待。

    说起来,王锡爵算是浙党前辈。李三才作为王锡爵的得意门生,照说也应该成为浙党中人才对。可满朝官员谁都没想到,李三才竟然会叛出师门,投入了东林党的怀抱,还为东林党的上台立下了汗马功劳。

    听阮大铖说道这里,朱由检对李三才被列为东林党首,有了几分更多的猜测。他看了一眼阮大铖,心中暗想:看来,无论什么时代,叛徒总是最招人恨的。

    阮大铖看看信王,舔舔自己的嘴唇,继续说了下去。

    万历三十五年,万历皇帝想重新启用王锡爵,特旨招他入京。王锡爵当时已经74岁高龄了,根本就不想再趟朝廷的浑水。不过,看在万历皇帝连续相召的面子上,王锡爵给万历皇帝回了一封信。

    在信中,针对朝中言官无所顾忌的乱喷的情况,王锡爵劝万历对此不要生气,还劝万历“奏章一概留中,就当是林中禽鸣鸟叫”即可。王锡爵的本意是劝万历皇帝不要生言官的气,不要为此就处罚科道言官。

    可就这么一封给皇帝的私人信件,内容竟然被李三才泄露出去了。

    当时内阁首辅于慎行病重,东林党人叶向高正努力想正位内阁首辅。你想啊?要是王锡爵回京,叶向高的首辅位子不就飞了吗?

    就这样,王锡爵的私信内容,就被传的满朝皆知。一听王锡爵把言官比作禽鸟,言官们瞬间就炸了,对王锡爵就是一派上纲上线的口诛笔伐。王锡爵复出的希望也就彻底结束了。

    这件事中得利最大的是东林党,最吃亏的是浙党。而李三才在此事中的行为,足算的上是欺师灭祖了。浙党能不恨李三才吗?

    更何况,李三才还屡次弹劾浙党领袖沈一贯。要评浙党最恨的人,李三才绝对是当之无愧。

    说道这儿,阮大铖又舔了舔嘴唇。这次朱由检总算注意到了,他招呼王承恩为阮大铖送上一盏热茶。

    茶来,阮大铖顾不得水热,吸溜吸溜连喝了几口,这才继续向下述说。

    李三才和东林党的创始人顾宪成是好朋友,东林书院早期的资金全靠李三才筹措。当然,书院所需的那点小钱,总督漕运的李三才也没放在心上。

    可因为这层关系,在朝野间东林党对李三才的评价非常高,一直拿他和张居正相提并论。

    李三才做事为人极为高调。你看他连税监都敢抓,皇帝都敢骂,就知道他的为人风格了。

    万历三十七年,鉴于内阁严重缺人,朝廷想为内阁增补几个人选。这个时候,李三才又跳了出来,他竟然想进入内阁!

    为了入阁,李三才与顾宪成全力操作。他们一个在朝、一个在野,一同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入阁行动。

    很不幸,李三才犯了大明文臣的一个大忌讳。

    在大明,想进入内阁首先必须是翰林清流出身。

    说白了,就是担任过地方大员的非京官,一律没资格入阁。这是大明内阁自建立起,延续了近200年的潜规则。

    李三才贸然挑战潜规则的做法,引起了朝廷各派的一致反对,而东林党也非常不情愿的被卷进了战火。万历党争就是从那一刻正式拉开了序幕。

    就算有顾宪成的倾力相帮,李三才最终还是没能顶住各派的联合反扑。万历三十九年,心灰意冷的李三才辞职归乡。

    再之后李三才几次欲起复,在朝中都会产生最大的反对声。直到天启三年李三才病逝,朝中大臣对他都是反对不止(这里面也包括一些东林党人)。

第一三四章:内阁和实学(求推荐、求收藏)() 
大略讲完李三才的生平,阮大铖顾不得形象,将茶水一饮而尽。朱由检一边招呼王承恩给他续茶,一边问:“照你这么说,李三才的能力很强喽?”

    “是的,殿下。”阮大铖一边向续茶的王承恩点头示谢,一边回答。

    “殿下,李三才修的其实是实学,讲究的是经世致用。他最欣赏和推崇的就是张居正。

    李三才的为政能力,在东林无人能及。就算放眼整个大明,李三才也算是出类拔萃的存在。可惜他犯了朝廷大忌,没能落下个好下场。”阮大铖一脸为李三才抱屈的惆怅。

    同是叛徒,这可能才是阮大铖对李三才产生共鸣的最大原因吧。

    “那个,你说李三才修的是实学,这个实学到底是什么?”朱由检敏锐的注意到阮大铖话中的一个细节。那个异类崔子忠不也是实学派的吗?

    “实学?”阮大铖对这位小王爷关注的点实在是摸不透,不是说李三才吗,怎么突然跳到实学了?不过信王殿下要听什么,他也只能说什么。

    所谓实学,实际就是实干之学。实学派学者他们尚实学、重实证、讲求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立倡务实之风。阮大铖文绉绉的说出一段有关实学的介绍。

    嗬,幸亏小爷还算有点墨水,还能听得懂。朱由检在心中暗暗吐槽,这文人啊,就是不会好好的说话。

    “不过,这实学的宗旨,不就是实事求是的做研究吗?还有这么个儒家学派?我前世怎么没有听说过?”朱由检精神一振,心中一阵大喜。

    就听阮大铖继续说道:“这实学奉景泰年间的大儒邱浚为开山鼻祖,顾宪成先生的某些思想,也可以划入这一派别。”

    什么?顾宪成也是实学中人?那怎么东林党好像都不通实务,朝政都能搞得一团糟。朱由检一阵的迷糊。

    古人不是讲究道不同、不相为谋么?怎么顾宪成和其他东林党人观念会相差那么大?不过,这倒解释了李三才能和顾宪成走到一起的原因。

    似是看出信王的心思,阮大铖进一步解释:“顾先生只是赞同实学的反对空谈心性,立倡务实之风。顾先生是最讨厌别人谈禅论玄的,他对心学走上这一歧途最是痛心不已。至于东林内,实学真正的传人恐怕也就李三才一人。”

    “那照你这么说,实学算是非常小众了?”朱由检凝神问道,他本能的对实学充满好感。

    “小众?”阮大铖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信王的意思。

    “殿下,实学不兴的原因很简单。”阮大铖摇摇头,面露无奈之色:“践行实学需要精通实务,这才能做到经世致用。在大明,实学的这种人才,最高也就是个方面大员,就像李三才。可他们若想入阁?那就难了。这天下间能有几个张太岳?”

    这一句,朱由检终于明白了。

    入阁,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文人的最高追求。就像顾秉谦为了入阁不惜投靠魏公公一样,这个时代大多数文人都怀着一颗炽烈的入阁之心,他们一辈子都在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有这种伟大目标的文士,又怎么会去践行实学。

    大明内阁为永乐大帝朱棣所创。

    朱棣创立内阁的目的,只是因为他需要一个擅长处理文书的秘书。

    说白了,内阁最早就是朱棣的一个秘书班子。所以,当初的内阁成员都是翰林院出身(翰林院的文笔肯定不错,写报告那是相当合适)。

    又因为朱棣出于培养年轻人的目的(秘书吗,一般在领导身边学习几年,就会外放为官),提拔的都是翰林院中缺少为政经验的翰林。(这些准备培养外放的秘书,当然不需要方面大员来担任。)

    所以,内阁就有非翰林不入阁和方面大员不入阁的传统。

    由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永乐以后,内阁凭借皇帝的权威逐渐取得了近似宰相的地位。而从科举功名中收益的文臣,出于推高科举出身的目的,暗中把内阁的传统有意保留下来(翰林院的翰林大多是每届科举的前几名)。

    就这样,大明的最高政策制定中心,就逐步演变成一帮从未担任过地方大员,对地方事务缺少具体了解的京官集团中心。

    如此的中心,制定出的政策和对地方的掌控可想而知。

    捋顺内阁的脉络,朱由检再次摇头叹息。

    大明的文臣还真厉害,永乐时代的好政策总能被他们扭曲的面目全非。

    可惜了那辉煌的永乐时代,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