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礼监-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叔,就如那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俏娇娘。
现在,他老人家还在蛰伏着,没法呼出来。
说自己很镇定,以平等的目光,甚至俯视的目光看待即将宣召自己的那个女人,这显然很假。
良臣心里也在打鼓,他不知道郑贵妃费这么大劲把自己弄来北京做什么。
他,仅仅是交了个白卷,作了首打油诗而矣。
难道这女人跟她兄弟一样,也觉得自己有意思不成?
又难道这女人想从幕后冲到前台,领导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孔老二运动不成?
若这样的话,良臣的白卷倒是个革命契机,能给孔老二的徒子徒孙们一拳重击。
但,两个女人相差了几百年,时代也净不相向。
封建社会发动反封建根本的运动,有点痴人说梦啊。
别说只是个贵妃,你就是皇后,甚至皇帝本人参与其中,也不行。
因为,这是跟整个天下为敌。
良臣是真弄不明白这个女人想干什么,反正自己两世为人的身份,在这个女人面前,分文不值。
因为,身份的悬殊摆在那里。
良臣有些后悔,不应该在那幅妇人像上乱题,因为他意识到,那张画中的女人很有可能就是郑贵妃自己。
年龄上,都是四十左右的妇人,可能性很大。
贵妃娘娘嘛,当然是喜欢别人赞美她漂亮,端庄,美丽大方,贤惠,甚至可比贤后什么。
但恐怕不喜欢被人称为“老娘”吧。
良臣很是后悔,早知道画中人是郑贵妃,怎么也不这样写。
现在,只能听天由命了。
两个人,一个有鸟,一个没鸟,就这样静静立在宫殿门前,静侯殿内的声音。
殿门,终于有人出来了,却是刚才那个拿着画像进去的内侍。
“刘公公!”王体乾的腰又向下弯了弯。
“娘娘说你差事办的不错,回去吧。”出来的是贵妃内侍刘成,他微一点头,挥手示意王体乾回本监。
王体乾犹豫了下,终是什么也没问,缓缓向后退了几步,然后默不作声离开。
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看不出喜怒哀乐,但良臣明显能察觉,王公公的步伐有些僵硬。
显然,王体乾心里是失望的,换作良臣也会如此。
充满希望的等了这么久,却只等来一句回去,这换作任何人,都会无比失望。
待王体乾走远后,刘成转身看向魏良臣,笑道:“小案首,跟咱家进去吧,娘娘等着见你呢。”
“啊?是。”
良臣愣了下,跟在刘成身后小心翼翼的进了大殿。让他觉得好兆头的是,这位刘公公对他不错,脸上挂着笑容,这至少说明那幅画像没给自己造成什么负面影响。
郑贵妃的翊坤宫显然比朱常洛的东宫要奢华的多,很多地方也能看出刻心装扮过,上到假山花园,下到地板点缀,都显得别具匠心。
良臣一路过来,看到的宫人都比东宫的漂亮,内监们也都充满精神头,从里到外透着生气勃勃,比起东宫,当真是天壤之别。
在一处偏殿前,刘成停了下来,示意良臣站在这里别动,然后进殿禀报。良臣当然不会乱动,因为左右各有几个内监盯着自己。
“皇爷,娘娘,肃宁魏良臣带到。”刘成进殿时,万历还躺在竹椅上。郑贵妃则在看那张白卷。
“叫他进来吧。”郑贵妃放下魏良臣的卷子,看向躺在竹椅上的丈夫,笑道:“你说的清流来了,你是不是拿出点天子的威严来?”
“这样挺好。”万历笑了起来,“就这样,太正经了,容易吓着那活宝。”
郑贵妃问丈夫:“他来了,你要说点什么?”
万历笑着摇头:“朕不说,你说好了,人是你召来的。”
“不是你说这小家伙有趣么,要召来见见,怎的却成了我要见了?”
“你我夫妻一体,我见就是你见,你见就是我见,有什么区别。”
“陛下这嘴,比老嬷嬷都会哄人。”
“老嬷嬷可没朕好看。”
万历最喜欢和郑贵妃逗笑,每当外朝有什么烦心事,在贵妃这里总能得到舒缓。
郑贵妃突然低语一声:“人来了。”
“噢?”
万历侧过身子看去,一个少年出现在眼前。
第一百八十章 今日才知陛下之苦()
迈入殿中时,良臣就在想,自己要说什么,然而想来想去,却发现自己没有要说的。
原因在于,他都不知道郑贵妃为什么要见自己。
不知道原因,自然就不会有答案。
所以,良臣就站在那里,什么也没说。
不过,因为过于紧张,他竟然忘了那刘公公对他的吩咐——进殿之后要行礼。
等他清醒过来,准备行礼时,目光又被一个躺在椅子上的微胖中年男人吸引过去。
能在贵妃娘娘殿中大喇喇的躺在椅子上的男人,是谁,良臣不须思考也知道。
他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见到一个帝国的皇帝,竹椅上的万历是那么活生生的一个人,就那么真切的看着他。
这感觉,是良臣从未有过的。
如同前世他突然有一天和高官的大佬对面喝茶,谈笑风生般。
他,一时看的呆了。
“你这么看朕做什么,朕很好看吗?”
万历笑了起来,原先以为这肃宁魏良臣定是个不羁风流的小郎君,和那唐伯虎一般的才子,如此,才能理解为何会作出那张白卷。
不但是万历,就是郑贵妃原先也这么想来着,不是那种风流不羁的才子,又怎么会有这么别出心裁的卷子问世呢。
可眼前真实的魏良臣,却只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少年,看着,还有一股土气。浑身上下没有半点和风流不羁沾边的气息,这,叫万历很意外。
他从竹椅上翻身而起,走向魏良臣,一点也没有计较这少年见了他竟不行礼,反而直勾勾盯着他看的大胆举动。
良臣注意到,这位皇帝走路竟然有点瘸。
他陡的想起,前世看到的发掘明定陵的史料。
上面清晰记载着,无论是棺内万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状,还是尸骨复原后,右腿明显比左腿短的情形,都足以证明这位被后人上了庙号为“神宗”,并将明亡帽子扣在他头上的万历皇帝,实际生前患有严重的足疾,说是瘸子也不为过。
良臣就那么一动不动的看着万历一瘸一瘸的向他走来,皇帝的动作很像他前世幼时患上小儿麻痹的伙伴。
良臣明白了,万历为何多年不上朝,不肯出现在朝臣面前,除了对外朝不满之外,他的身体也决定了他不能和个正常人一样,天天出现在臣子面前。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万历才会背上“怠政”的恶名,对于臣子的指责和谩骂,万历无数次解释过,“腰痛脚软,行立不便”、“足心疼痛、步履艰难”等字眼不止一次出现在和臣子的诏对乃至圣旨上,可这些却不被外朝以及后人理解,他们只认为这位皇帝就是懒。
或许,一个懒皇帝不作为导致江山社稷败亡,使得“明亡清兴”,正是那些文人们所需要的警示材料吧。
也是伪清所需要的吧,这样,更能证明伪清入主中原乃顺应天意。
朱明皇帝无德无能,自己葬送江山,“大清”取而代之,天命如此。
万历察觉到这个少年正盯着自己的腿看,他怔了一下,停在了那里。
郑贵妃见状,眉头也不由自主的挑了起来,这个小家伙似乎有点不太恭顺。
带良臣进来的刘成也是心中一突,这小家伙太不知道好歹了,怎么能这么没规矩呢。
“你盯着朕做什么?”
万历凝视着魏良臣,心中有些不快起来了。他是有腿疾不假,但却从来没有人敢这么大胆的盯着他的腿看。
这世上,身有残疾之人,从来不会愿意别人盯着自己的短处。哪怕,皇帝也是如此。
宫里那么多公公,也没一个愿意别人盯着自己裤裆的。
看人短处,十成十的忌讳。
良臣知道万历误会他了,他清楚,接下来的话会决定他的命运,甚至是性命。
只要有一句说的不对,说的不入万历耳,他魏良臣的小千岁之旅,只怕就要止步于此了。
于是,他长长的叹了口气,露出戚然神情,沉重道:“今日才知陛下之苦。”
万历一怔:“什么意思?”
良臣道:“草民自进学以来,便听师长学官言称陛下怠政,数十年不上朝,今日才知,非陛下怠政,而是情非得已。”
闻言,万历神色舒缓,郑贵妃也是松了眉头。“情非得已”四个字说到万历心坎里去了,并且这小家伙也很聪明,没有当他的面直说他的腿疾,单这份心思,便要好过许多人。
只是,小家伙似乎还有话说。
“不过草民一直以为师长学官所言有误,陛下绝非怠政,而是效文景二帝,无为而治。此,明君所为也!”良臣这句话说的很大声,中气十足,宏亮震耳。
“明君”这个称呼,自万历不上朝以后,已是二十年不曾听人说过,很是激动。
倘若说这话的是别人,万历只当对方阿谀奉承自己,但这话却是从一个少年口中说出,这就让他很自然的想到童言方是真的道理。
这,就使他更加的激动。
“此话怎讲?”万历心情大好,郑贵妃也听着有趣,从那边走了过来。
“陛下二十年不上朝,国事却依旧运转,上至朝廷,下至地方,一切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无有烽火,藩邦定时来朝,陛下不是明君,又是什么?”良臣很巧妙的在结尾用了一个反问,他不做定语。你万历是不是明君,你自己想嘛。
万历当然是认为自己是明君的,所以他格外高兴,但是却没有在脸上显露这份高兴,而是摇头道:“你这小家伙懂个什么,他们都说朕爱钱,你说,这世上有爱钱的明君么?”
“钱,谁人不爱,谁人不喜欢?”
良臣很惊讶,一脸不解的表情,“草民就很喜欢钱啊。陛下,草民在家中时,都知道没有钱这日子就过不下去。油盐酱醋,衣食住行,哪个不需要钱?便是上茅房,想使张擦屁股纸,也得拿钱去买百姓家过日子都是如此,陛下是一国之君,管着这么大的江山,管着那么多的百姓,要是没有钱的话,这日子怎么过呢?”
第一百八十一章 想当官,为什么交白卷?()
擦屁股纸都从良臣嘴里嘣出来了,此时此刻,他,看着十分十分的真诚。
良臣的内心,其实也很真诚。
顺人的心思说话,肯定无往不利,但他并不是一昧的想要拍万历的马屁,以求飞黄腾达。而是事实上,他对万历真的蛮欣赏的。
至少,万历在时,他的政策再怎么被外朝质疑谩骂,大明安安然然。三大征不仅有效的维护国家统一,更重创了日本,使得此后三百年日本再也不敢西望中国。而在万历期间,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人文思想也是百花齐放,说是盛世绝不为过。
这么一个皇帝,怎么能是昏君呢?
无疑,除了“怠政”外,万历时期最让人痛心的就是萨尔浒,然而即便是萨尔浒,这场发生在辽东的战役也没能使明朝大伤元气。
对萨尔浒,良臣前世时看过很多书籍,大多都说明军战略部署失误。不过,他却认为这场战役的部署并没有错。
将大军分成四路,看着是容易被对手各个击破,然而万历三大征的几次重要战役,明军都是采取多路进攻,合围敌军的战略。攻打建州叛军,更是必须如此,原因很简单,明军是以火器和步军为主,机动力不及以骑兵为主的建州军队。
如果只以一路大军出击,在辽东广袤大地上,可以说未战先败了。发现了努尔哈赤主力,两军交战,打胜了得不到歼灭性的胜利,无法扩大战果。打败了,则是全局崩溃。
如果连敌人都发现不了,那这场战场更是注定以失败结局。毕竟,供应十万大军的后勤粮道是极度漫长并且危机四伏的。
如果明军只以一路进军,良臣敢肯定,努尔哈赤绝不会喊出“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口号,他的对应方针应该是“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游击战术,从而将明军活活拖垮。
从战役总体部署上看,多路出击可以有效限制努尔哈赤部的机动力,同时限制建州兵马的活动区域,并迫使其分兵。事实上,努尔哈赤在战役过程当中也是被迫分兵,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明军之败,败在情报和内奸上。更准确的说,是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