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司礼监 >

第464章

司礼监-第464章

小说: 司礼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丰臣秀吉拟南北双线作战,夹击大明,可因种种原因未能实行。但明朝得到消息后却不敢怠慢,于是万历命在浙江与福建沿海集结了大量水师,严阵以待。

    福建巡抚金学曾上疏认为,于其等着日军来,不若动用这些兵力先发制人,直接去攻打日本本土,来迫使日本从朝鲜撤兵。

    这个策略得到了当时在福建任职的沈有容积极支持,并且沈有容还将这个战略做了一个小的改动。

    即集结水师直接进攻日本,却不以迫使日本从朝鲜撤兵为目的,而是以占领日本,从而彻底杜绝“倭患”,使日本成为大明的一个省为目的。

    万历对于将领的上疏是十分看重的,毫不犹豫就采纳了沈有容的改动,命福建和浙江方面为远征做准备。

    结果可惜的是,远征军准备出发时,丰臣秀吉死讯传来了。

    朝堂诸公认为既然倭酋死了,这仗自然没必要打,集结在浙江和福建的水师解散。

    金学曾和沈有容却不同意,二人先后上疏认为丰臣秀吉死后,日本必将陷入内乱,此时大举进攻,正是大明夺取日本的最好机会。若错过此次机会,恐朝廷再无夺取日本之机会。且“倭患”也会随时再爆发。

    不过,此时日军己开始撤退,又有露梁津大捷,朝廷认为将倭寇赶下海的目的已经达到,不宜再行远征。

    万历争不过朝堂,只能同意远征计划取消。

    沈有容此后也因思念家乡和母亲的缘故,调任浙江参将至今。

    魏公公兴奋的原因就在此了,要知道,沈有容和当年的福建巡抚金学曾制定的这个远征计划,可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针对占领日本的军事行动。

    现在,他阴差阳错的和沈有容扯上关系,虽然,他演的是反派,但是,中国有句老话,叫不打不相识嘛。

    沈将军一生的追求,魏公公完全可以满足他。

    尊皇讨奸的大旗下,需要多多的仁人志士,也需要多多的名将。

    名将,多多滴,大大滴,米西米西的才好。

    。

第八百一十四章 合作的前提是先打() 
名将,也走私。

    魏公公对此表示理解,不走私,无以养兵啊。

    沈有容固是南征北战名将,却是武人。

    当下武将之地位,不消魏公公再作论证了。

    况闽浙二省向来就是走私大省,无论古今。

    便是那九边之地,又哪个将领不私下和蒙古鞑、建州奴做走私交易呢。

    大明开国两百年来,走私俨然已是边镇将领资金重要来源,根子便出在国家无钱。

    沈有容身为浙江参将,等同于副总兵,其人蓄意革新,一生以征伐日本为心愿,参与走私从中获取金钱用于养兵,无可厚非。

    至少,沈之举动和那些走私谋利,不为公只为私的将领,以及那沿海诸多贪婪海商要强的多。

    钱可以挣,甚至污都可以贪,但前提,是得把这钱用在刀刃上,而不是揣进私人腰包。

    或言,能办事的贪官要比那不办事的清官,更利国利民。

    就魏公公这趟南下,不也是打着走私的念头嘛,当然,他老人家对此有个更好的称呼——海贸通商。

    市通则利来,市不通则寇来。

    为使利来,则要通商互市;为不使寇来,则要自做寇。

    能达成这两事,公公之名,足以永载青史,光辉万代了。

    拉拢沈有容,联合浙江水师共同征倭,是一件具有操作性,可良性循环,且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大事。

    实力上,浙江有九卫,比之魏公公的皇家海军要强大的多。名义上,魏公公是内臣,只要得了皇帝允准,可以抛开外廷单独行动。

    当年金学曾和沈有容之所以没能远征成功,就是坏在朝堂诸公。而今,却是能绕开朝堂干革命,使之成功性大大提高。

    由此也说明,在大明朝,想要真正办好事,还是离不开太监的参与啊。

    永乐年间下西洋可是后辈大珰学习的好榜样。

    怎么才能深抓沈参将的心,魏公公是胸有成竹。

    他老人家平生最擅长的事,不是武力镇压,而是以礼服人,投其所好。

    再说,在浙江,他魏公公不是没有盟友的。

    从苏州被赶到杭州的苏杭织造太监孙隆公公,可一直把他魏公公这个小老弟当成难兄难弟呢。

    当日无锡事变,魏公公举目无亲之时,只孙公公赠来一首于谦公的石灰吟,这份情义和信念以及理解,当真是不须多说什么的。

    魏公公回赠的那首出自苍水公张煌言的诗,也是寄托太多的个人感情在内了。

    两个世人眼中的没鸟货,在那以诗言志,英雄惜英雄,也是奇闻了。

    诚然,浙江是浙党的大本营,海贸巨利又一向被浙党操控,浙党在朝堂中虽然不及东林势大,但也是出过首辅和好几个大学士的,瘦死骆驼比马大,纵是如今浙党失势,可东林也未能将其连根拔起。其老巢浙江,更是不容他人染指。

    况,魏公公知道,过几年,浙党还会再出一个首辅方从哲,明末三大案的“红丸案”、“移宫案”就与之相关。

    更准确的说,魏公公的姘头西李就是叫方从哲搞没脾气的,而姘头的正牌老公也是叫方从哲搞没的。

    当然,方从哲是好心,谁个知道那红丸会要命呢。

    移宫时,虽然,充当打手的是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

    可要没有方从哲这个首辅压阵撑腰,杨、左等人是干不成事的。

    不管方从哲都干了什么,他起码是那几年大明的第一扛把子,连带着浙党的势力也为之复增。

    所以,这次发兵攻打平倭港,魏公公并不准备将事态扩大,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他还是想和浙党及浙党所操控的浙江九卫合作的。

    毕竟,浙党和东林党不同,若说二者谁更像是资本主义政党,魏公公肯定会毫不犹豫选择浙党。

    因为,浙党的眼界比东林更宽,更远。

    这就是得益于海贸的巨利。

    换言之,浙江和福建以及广东的大部分官绅,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超过这个时代大部分同僚的。

    求同存异。

    只要双方对于海贸有着共同的认知,双方就有了五成合作基础,余下五成,不过是如何分蛋糕而矣。

    而魏公公所具备的眼光和知识,则恰恰是做大蛋糕的那个人。

    一句话,只要浙党愿意跟魏公公合作,他老人家可以让他们的利润翻个几翻。

    因而瞅着众将一脸担心样,公公不由拂袖大笑,一言天塌下来有咱家顶,尔等多虑什么。

    众将见魏公公都这么说了,也只能强颜欢笑,暗自猜测恐怕公公这是准备在皇帝那里进“谗言”了,要不然岂能无事。

    阮大铖也是这么想的,不过却不认为皇帝就这么听了这小太监的谗言,这出好戏岂能就这么落幕。

    魏公公挥手传令,命将虏获穿山所官兵连同六船押于船队之后,击鼓打旗,海军将士继续奋勇前进。

    不踏平平倭港,誓不还师!

    合作归合作,拉拢归拉拢,该打的还是要打,该杀的还是要杀。

    不把平倭港那帮王八羔子点了天灯,魏公公的权威性就会遭到质疑。

    想要和浙党合作,首先就得让他们知道提督海事内臣魏某不是好欺负的。

    十二月的舟山,也是冷的很。

    “嗖嗖”寒风下,那阴冷劲只叫人在外面呆不得,便是呆在屋内,也是彻骨寒意。相较起来,北方的冬天虽也冷的厉害,可对人的影响反而没有南方这般。

    宋三是中左千户所的小旗,打天亮到现在就一直埋在被窝里,不怨他不肯起,实是外面真是冷。

    这鬼天气,离了床就跟出趟远门似的,撒泡尿都能把雀儿冻的缩成一团,有暖和被窝可呆,谁个愿意出去走。

    可睡的好好的,鼻孔就闻到一股烟味,怪呛人的。

    “咳咳!咳咳!哪个混蛋在烧火,烟这么大!”

    宋三在被窝里骂咧起来,抬眼见屋外一帮家伙正围着铁锅生火。锅里不知煮着什么,一帮人就团在那烤火。

    煮什么呢?

    一见锅里有东西,宋三乐了,顾不得天寒地冻,忙利的穿上衣服推开门走过去,发现锅里竟然煮着块肉,一看顿时乐了。几个手下见着宋小旗来了,忙挪了地方。

    别看宋三是个小旗,可卫所的小旗充其量也就是个工头,有什么苦事都是他们领着干,而有什么好处,却是落不到多少到腰包。

    这一年到头,下面人也没什么吃的,千户所靠海,那鱼虾是吃腻了,一年能吃上几顿猪肉都算开大荤了。

    “从哪搞来的肉?”

    宋三一边拿铁勺搅动大锅,一边问手下那几个家伙。

    一个手下咧嘴笑道:“大强上回打吴淞那弄来的,没给交上去,藏了好几天,这不弟兄们拿出来打个牙祭。”

    “咸的啊?”

    宋三这才注意那块肉是块腌制的咸肉,江南和浙江这边都喜欢在冬天用咸水腌肉,腌上几天拿出来晒几天,就能存放好长时间,味道也好吃。

    

第八百一十五章 平倭港() 
咸的也好,鲜的也好,只要是肉就成。

    宋三笑哈哈的拿勺子一边搅锅里的肉,一边让手下把柴火烧得更旺些。

    柴火添上后,火势立时旺起来,不一会,锅里就沸腾起来,扑鼻而来的香气让人都忍不住要多吸上几口。

    做为“献肉”的功臣,王大强很是得了宋头夸赞。中左千户所是洪武年间设立的,至今两百多年,除了千户官时有调动外,百户以下人员大多都是世袭的官。而士兵跟内地卫所一样,也都是军户。

    不过和内地卫所军户种田不同,定海卫等沿海卫所的军户实际上是渔民。他们不种地,一辈子就干两件事,一是替军官出海打鱼,一是替上头走私海货。

    有的卫所当官的宽厚些,吃肉同时能让下面人也喝上汤,所以空额和逃缺现象不严重,卫所上下看着还有点模样。

    有的卫所则是烂透了,当官的心太黑,把下面的军户不当人看,闹出“官逼兵反”来,而被逼的没什么活路的官兵大多都是选择出海为寇。

    因而,沿海海盗有很多其实就是原先卫所的兵。随着时日一长,海盗和官兵之间沾亲带故,扯上七弯八绕总能攀上亲,这海盗和卫所也就搭上了各种线,成了兵匪一家。

    从前闹倭乱的时候,就是因为沿海卫所腐烂,或是很多军官直接带人参与了海盗打劫,因而这“倭乱”老是平不定,越演越烈。

    后来朝廷从外地调兵来,又有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才渐渐把个“倭乱”给平了。就这,都把嘉靖朝折腾的够呛,可谓是倾国之力来平这东南海寇。

    可再打后,戚继光带着戚家军去了北方,浙闽沿海的防卫还得靠原先的卫所。才开始十几年还好,打万历以后,这从前的习性就又回来了。

    归根结底,还是利益驱使。

    海贸利太大,朝廷开海禁,倭乱就消失。朝廷政策有变,这倭乱就又来。闹来闹去,背后总离不开浙闽沿海那些士绅们。

    宋三这帮中左千户所的兵,也不知干过几次换下兵服出海当海盗的勾当了。他们都是军户,上头叫干啥就干啥,只要给口吃的,不是太过份就行。

    要说吃不饱,其实也不对。至少宋三他们是吃的饱的,可是吃来吃去都是海里的玩意,这么多年下来,这帮人能不腻。

    因而能吃到肉,对于这帮士兵而言,不异于开荤过大年了。包括宋三也是如此,小旗不过是卫所的最低级军官,类似工头,管的不过十来个人,上面一层层克扣下来,能有多少油水落他手里。

    一帮人围着铁锅煮肉烤火时,却来了个不速之客。

    来人也是小旗,和宋三一样都是小旗,刚从港口那边回来,远远见着宋三这帮人在烤火,他就想过来凑个热闹。但一闻到肉味,立时跟打了鸡血似的冲了过来,一边跑一边笑骂道:“来的早不如来的巧,老张,有肉吃怎么能不叫我呢。”

    宋三也笑骂起来:“就你鼻子长的跟狗似的,贼灵!”

    “让让,让让。”

    张二一边示意宋三的手下让个位置给他,一边就往锅里看去。这一瞅,可是乐坏了,只见锅内水正沸腾着,一块白花花的肉块正在汤水中时起时伏,离的近了,闻的更香,不由是狠狠咽了几口唾沫。

    “老张,快给我来一块!”张二搓着手咧嘴笑,一把抢过身边王大强的筷子就往锅里夹去。

    宋三拿勺子挡了一下,笑骂道:“急什么,没熟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