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司礼监 >

第189章

司礼监-第189章

小说: 司礼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四天,日军填埋了护城河,并使用攻城梯攻上了城墙。

    杨元见大势已去,决定带着余下的明、朝军队突围。

    但朝鲜方面拒绝突围,杨元便杀出南门,向汉阳方向逃去,随后日军攻进城中屠城。

    最终,杨元杀出重围,三千五百兵只剩四十三人。

    内中,就有王维栋。

    当时他一路护卫杨元死战,身中数创仍咬牙坚持,用杨镐的话说,真真正正从死人堆里爬出。

    南原之战后,日军长驱直入,攻破全州,威胁汉阳。明军统帅麻贵被迫将各地守军召集到汉阳,这种局势直到后来稷山之战爆发后才得到转机。

    浑身是血的杨元逃回来后,麻贵亲自接见了他,并对他说了一句话:“南原之败,非战之罪”。

    然而,与此同时,麻贵在给兵部的文书中却建议兵部按军法将杨元处斩。

    数月之后,杨元被押到辽阳,于众军之前斩首示众。

    王维栋至今对此抱不平,他始终认为杨元是冤枉的,麻贵当初以军法杀他难以服众。

    良臣也觉杨元死的可惜了。

    三千五百人对五万人,杨元死战坚守,最后还从重重包围的日军中成功突出来,不管怎么看,这都是一个英雄,了不起的大英雄!

    可这么一个大英雄却死在了自家统帅手里,怎么看,都是个悲剧。

    杨元尽到了自己的职责,如果他想跑,一开始就能跑得无影无踪,再多的日军也休想截住他。

    因为,杨元的部下清一色都是骑兵。

    如果麻贵能给杨元戴罪立功的机会,或许,一颗崭新的帅星此刻正如日中天。正如当年的李如松一样。

    无论是李如松还是杨元,二人但只活一个下来,关外的天,就不会变得那么快。

    可是人已死,再多的惋惜又有什么用,再多的推演又有什么用!

    王维栋这条命是从死人堆里捡回来的,也是杨镐捡回来的。

    当年,若非杨镐及时搭救,王维栋也有可能被麻贵斩杀。

    在麻贵眼中,凡败军,尽可杀。非杀之,不足以严明军纪。

    从军法条例上看,麻贵所为无可厚非。

    但是,从人情,从事实,从结果来看,麻贵未免有些苛刻了。

    这导致十二年过去,王维栋心中始终对麻贵恨意重重。

    他不是恨麻贵也要杀自己,而是恨麻贵不问青红皂白杀了杨元。

    南原至汉阳那一路,他看着多少好汉子倒在了日军刀下,他看着杨元这个从不落泪的铁血汉子跪在部下的尸体前痛哭,然后磕了几个响头后继续带着余下的人突围。

    杨元行刑前,王维栋曾和一起逃出来的同袍去看过他。

    他记得,杨元看到他们时,落寞的神情立刻变得高兴起来。

    “只要你们还活着,我杨元死的就不冤。”

    杨元慷慨赴死,死时无比安详,因为,他给自己的部下留了点种子。

    十二年过去,当年杨元拼死突围也要留下的种子一颗颗在发芽,这些种子的恨意却从未消逝。

    王维栋恨麻贵。

    所以,他无法接受老经略要向朝廷奏请麻贵来辽东,比他无法接受李如柏复起事实还要坚决。

    杨镐知道爱将当年经历了什么,也清楚这桩恩怨不是自己三言两语能够化解的。有些事,他也不能光顾这些老部下,调麻贵来辽东是一定的,因为,杨镐容不得土蛮之役出半点纰漏。

    “你先去歇着吧,凡事要以大局为重。麻帅的事你不要多想,听命令就是。李家那边,你也要忍让,万不能因一时意气坏了大事。”

    杨镐叹了口气,要王维栋回去歇息。王维栋有些不甘,想力争几句,但见老经略表情也有些痛苦,终是忍了下来。

    “大清,建州的事你做的不错,我已向朝廷为你请功了。”王维栋走后,杨镐问起了魏良臣在建州的事。

    良臣一一说了,事无巨细,阿尔通阿病死的事也说了。当然,虽然舒尔哈齐也死了,可他依旧没敢瓜尔佳氏的事说出来。

    杨镐听的不住点头,尔后直接说道:“建州的事,眼下先丢一边,为师让你在沈阳稍侯,是有事要请你这舍人帮忙啊。”

    良臣注意到杨镐对自己的称呼是“舍人”而非是“学生”,顿时明白对方打的什么主意了。

    果然,杨镐提出让魏良臣回京之后,在皇帝面前为他年后出征土蛮的事情打伏笔。

    如何打伏笔,那是良臣这个舍人的事了。

    总之,杨镐希望一点,那就是他能得到皇帝的无条件支持和信任,包括奏请麻贵出关的事。

    经常开车,怕你们身体营养跟不上,所以给你们补点骨头汤。8)

第三百五十章 兵仗局大拿公公() 
    做辽东巡抚的是杨镐,策划拿土蛮开刀的也是他。

    这事,他为何自己不跟万历说,非要魏良臣这个杂流舍人替他说。

    内中微妙所在,就是封疆和幸臣的区别了。

    杨镐年前能够复起为钦差正使,得益的是他好友给事中杨应文在一封奏疏上,提到了他当年在朝鲜的功绩,杨镐自个也走了郑贵妃的路子。

    当时万历正为关门军变的事发愁,觉得杨镐虽然当年犯了大错,但毕竟是做过实事,经过战争考验,资历够足,在关外能够镇得住场子,于是便下诏命他起复。

    如今,随着李成梁归京,杨镐接替李炳为辽东巡抚,这位当年的罪人已然成了大明朝的封疆大吏。

    身为封疆者,一举一动都为朝野内外注视,而明朝制度,地方督抚是不可以直接向皇帝上书言事的。他们的奏疏只能走通政司,尔后递内阁,票拟批红,再转六部地方。

    在这一制度限制下,杨镐是不可能走“不正规”途径向皇帝上书言事,哪怕是密奏都不行。

    因为,眼下的朝堂内外,根本不存在密奏一说。只要你写了东西,递了上去,哪怕是由太监亲自接手送到皇帝手里,这密奏里的内容也瞒不住外朝。

    官员能结党,太监就不能结党了?太监也是人,也有亲近远疏,更不是孤家寡人,他们的身后,同样牵着一条条线呢。

    日后所谓的“阉党”,可不是一帮太监在那结党,而是太监和外朝反东林的朝官同盟。

    主力和打手,也是清一色的外朝官员。

    文武都有,良臣他二叔魏忠贤只不过是联系这些人的钮带而矣。

    紧密团结在以九千岁魏忠贤公公为核心的中央周围,大抵,也就这意思吧。

    换言之,经过这么多年激烈的党争,朝堂内外根本就没有什么保密措施。这大明朝的公文体系,完全就是个透明玻璃,只要有东西打这玻璃里过了,甭管你掩饰的再好,藏得再深,终归会留下痕迹,让人发现。当年,王锡爵就是吃了密奏的亏,结果导致东林党上台。

    前车之鉴,杨镐哪里敢上什么密奏。

    并且,若封疆皆绕过内阁直接给皇帝上书,还要内阁做什么?

    这是犯了大忌讳的!

    杨镐真敢这么做,第一个不饶他的就是内阁首辅叶向高,等待他的必然是弹劾下台。奸逆小人的定语百分百跑不掉,这辈子他都别想再起复。

    大明朝就这桩怪,得罪皇帝不要紧,朝廷始终记着你,一有机会就会让你东山再起。可向着皇帝得罪朝廷,那就吃一颗药丸吧。

    杨镐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魏良臣就不一样了,他只是文华殿舍人,杂流出身的小官,吏部都挂不上名号的人。跟当年成化朝的供奉官一样,完全是皇帝凭个人喜恶直接赐的官。这官,吏部可以认,也可以不认。认与不认,就看你个人运气了。

    不过别看舍人官小,可却有个好处,那就是能直接向皇帝上书,走厂卫及内廷的路子。外朝的手伸的再长,总管不着厂卫吧。

    再者,外朝的科道言官们可没兴趣关心一个杂流舍人跟皇帝说了什么,这种人连小臣都算不上,他就是给皇帝说一万件事,难道还能把朝堂翻了不成。

    别看杨镐性子大咧咧,看着很是豪迈,不拘小节,这人啊,其实心眼也多着。

    能做经略,做巡抚的人,会是那么单纯的一个人么?

    说白了,杨镐收魏良臣做学生,不单单是想跟贵妃那里把“友谊”巩固好,更是看中了这小家伙的“特权”。

    让魏良臣替自己先打招呼,贵妃有数,就是皇帝有数,届时他杨镐再上书,就功效百倍了。

    这件事对魏良臣而言,是小事,所以他毫不犹豫的爽快应下。

    当然,做学生的也要有所回报。

    于是,他将叶赫部有意相助大明征讨土蛮的事说了。

    “叶赫部想请老师上书朝廷,为叶赫部的首领请个封号,日后老师也能给予照料一二。”

    杨镐听后大喜,叶赫部虽然不如从前,但瘦死的骆驼也是有点肉的,凑个一两千批甲人是没有问题的。他本意年后攻打土蛮,也想征些女真和亲顺蒙古部落配合作战。

    这样,一来能壮声势,二来也可以减少明军的伤亡。

    若非土蛮位于辽东内陆,杨镐都有意行文朝鲜派兵助战。以他在朝鲜的威望,光海君那里肯定没有二话。

    “只要叶赫真心助我大明,奏捷之时,我必应其所求。”杨镐当下拍板。

    见这对师生说的高兴,蒋方印趁势将降倭的事情提了出来。却不是以魏良臣的名义,而是以巡抚衙门的角度看这事。

    “据卑职访察故档,当年共有四千余降倭安置在辽东各地,大多在铁场和工矿,如今大致还有三分之二。以魏舍人草帽顶子山一战来看,这些降倭还是堪用的。大人不若将他们整合,归亲信之人指挥,如此也算得一支有力人马。”

    “那些降倭嘛”杨镐斟酌片刻,点头道,“且先在沈阳中卫安置,年后拨归王参将指挥,真要如你所说,本抚定会给他们个好去处。”

    良臣心里有些犹豫,杨镐大嘴一张就把降倭拨给王维栋,这可对他不利。但是,他只是文华殿舍人,无有兵权,更不可能在辽东带兵,所以杨镐这个安排倒非是刻意针对他。

    这事,倒是有些麻烦了。

    良臣可不愿降倭成了别人的手下,琢磨着回京之后得想办法把人弄到自己名下。就算不是归自己直接指挥,也要对他们有足够的影响力。让他们知道小天使大人时刻关心着他们,时刻想着让他们回国呢。

    可是,怎么弄呢?

    贵妃娘娘肯定不会帮他这个忙,而良臣认识的人有份量可以办这事的也就是司礼大珰金忠一人,但金忠不是提调御马监的太监,若是的话,岂止是降倭,就是飞虎军那帮人都可以解决编制问题。

    看来,得帮金公公更上一层楼,升了掌印才好。

    成了内廷一把手,金忠或许真能帮自己把事办了。

    除金忠外,和兵事稍微沾点边的,良臣倒是想起一人,那人就是那日在东四胡同小刀刘那很“赏识”自己的兵仗局王大拿公公。

第三百五十一章 魏福记() 
    天不生小千岁,万古如长夜。

    兵仗局王大拿公公和黑脸老汉奴尔哈赤一样具有慧眼。

    严格讲起来,这位王公公还是小千岁的第一个伯乐。

    当然,小千岁没有领人家的好意,反而毅然决然的拒绝了当王公公的千里马。

    因为,他觉得做一个有前途的公公,还是比不上做一个有大腿可以抱的小千岁好。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可以什么都没有,唯独不能没有鸟。

    这是信念,更是哲理。

    人生,唯有在不断的起伏之中,才能体会到什么是失落,什么是愉悦,什么是贤明,什么是罪孽。

    平静的呼吸和激烈的喘息之间,有大道可寻。

    不过,打心眼里,良臣还是喜欢王公公和黑脸老汉的。

    这世上,没有什么比被别人欣赏、被别人承认,来得更让人舒爽,更有面子了。

    是金子,走哪都发光。

    回头,得找个机会拜访一下大拿公公。

    良臣暗自拿定主意,这件事的重要性不低啊。

    兵仗局虽不像御马监一样直接领兵管军,可以给良臣解决编制的问题,但却不能小瞧了这个衙门。

    内外军械,至少三分之一是打兵仗局流出来的。别看这个衙门属内廷,可打成立那天起,它的主要职能就是造军械。

    准确的说,兵仗局就是大明朝的总装备部,武器生产研发中心。

    而武器升级改造,良臣最喜欢了。

    他不喜欢以德服人,只喜欢以力压人。

    凭本事借的钱可以不还,凭本事能揍得你满地找牙,干嘛还要和你客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