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少年帝国 >

第292章

少年帝国-第292章

小说: 少年帝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地。当年刘邦就是经此入关灭秦、经此出关与项羽相持。而王莽末年,绿林军也是以宛县为根据地,最后杀了王莽,推翻了新朝。那现在赵弘难不成是要学习刘氏祖先的打法,杀进洛阳城来个改朝换代?绝不可以!当时皇甫嵩正在忙着剿灭张角,腾不出手,于是汉灵帝刘宏便把剿灭赵弘的任务交给了另一个人:皇甫嵩曾经的搭档朱俊!

    朱俊与荆州刺史徐璆将宛城从6月一直围到8月,整整两个多月都没好消息传来。刘宏都急坏了。正想着是不是要把朱俊换下别人去打时,司空张温上疏:陛下您可不能再临阵换将了,这是兵家大忌!当年秦用白起、燕任乐毅,都是历经多年才炼成了名将。朱俊此前讨伐颍川郡黄巾军已立功,这次南征必定也早有方略。请陛下给他足够的时间与机会…

    张温的司空之职是花钱从刘宏手里买来的。但不是花钱买官的人都是官场混混,如眼前这个张温,就做事挺勤快,替国家也出过不少力。现在他又主动站出来替朱俊说话,说得也挺靠谱刘宏半天说不出话。

    想到自己撤卢植、换董卓的傻事,刘宏决定这次就不换了。看朱俊到底能不能给自己带来惊喜?

    果然不久,惊喜就传来了:赵弘领兵出城,想偷袭朱俊,反被朱俊大败,赵弘本人被杀。

    可没等刘宏高兴片刻,紧接着又有坏消息传来:宛城仍在黄巾军的手里。现在黄巾军的首领是一个叫韩忠的人。

    朱俊站在宛城城外远望着宛城,就像饥饿的狼看着可口的猎物,口水都要流下来了。紧盯着宛城看了好一会,朱俊确定了攻城的办法。

    朱俊先是集中兵力,佯攻宛城西南角。韩忠也率黄巾军于城西南角集中兵力应战。朱俊见状,心中暗笑:大傻瓜,果然上当了!

    紧接着,朱俊亲率一支精锐部队,悄悄摸到了城的东北角。他们神不知鬼不觉的攀上了城墙,开始从背后攻击韩忠。韩忠无奈,只好退保小城,并派人传话,说愿意投降。

    诸将得了这个消息,都马上来找朱俊说我们受降吧,别再打了。朱俊却果断的道“不行!这战必须打下去。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没有固定的君主,这时候就要多拉拢人心,纳降赏附。可如今情势不同,海内一统,咱就一个铁杆皇帝,黄巾军乃是逆党。如我们接受他们的投降,势必会鼓励更多的人去造反。他们会以为造反成了就当王,如果不成就投降,反正都可以保命…所以我们必须杀进城去,把他们通通干掉”

    朱俊拒绝了投降,命令部队急攻。可一连几次的冲锋,就是攻不进城。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朱俊带着疑惑,登上土山远望了半天,终于明白了原因:他的大军已把韩忠的黄巾军给逼疯了!

    知道了原因,朱俊便把司马张超叫来“我们把敌人的退路给堵死了。他们不得不万众一心,死战守城。现在只要我们宣布撤退,韩忠必会认为突围时刻已到,就会率军出城。而只要他们一出来,我们便可打败他们了”张超就按朱俊说的,把命令传达下去,撤兵后退。

    果然汉军一撤退,韩忠就急不可耐的冲出城来了。然而他一出城,后悔就来不及了。前后左右都被汉军给团团围住。这一战,万余黄巾军被杀。韩忠也被南阳太守秦颉所杀。

    余下的黄巾军在另一个首领孙夏的率领下,杀出重围,再次还屯宛城。朱俊又命令部队乘胜攻城。未来历史的主角之一、司马孙坚第一个杀进城去。22日,宛城终于被朱俊拿下。孙夏逃走,朱俊一直追到西鄂县的精山,再度大败黄巾军,斩首万余人。

    至此,黄巾军的全部主力基本被消灭干净。这是汉灵帝刘宏一生中最值得庆贺的日子,于是中平元年18412月29日,他下诏改元,大赦天下。

    然而不久,从前线传来的一个消息,又扫了刘宏的兴致。把刘宏搞得不爽的人,竟是他曾亲口承认就像自己父亲一样的中常侍张让!

    有人抓到了张让的把柄,说他有与黄巾军勾结的嫌疑。如这事成立,张让就是典型的吃里扒外!一个天天围着拍你马屁的人,都能吃里扒外,这世界还有什么安全可言?刘宏的心里很受伤。没人能知道:在他内心深处,多么渴望这是一场误会!

    是不是误会?还得问抓住张让把柄的那个人。他不是什么老江湖,而是一个真正可怕的政治新秀:豫州刺史王允!

    王允,少好大节,有志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党锢大佬郭泰曾评价王允“王佐才也”

    王允19岁出道,先是在郡里为吏。小黄门赵津为患县里。王允奉郡守之命讨杀。这事被赵津兄弟告到汉桓帝刘志那里。刘志立即下令将那个郡守直接下狱处死。而王允则暂时告别了官场,回去守丧。然而在汉朝士大夫们看来,王允守的不是丧,而是悲壮!因他守丧的对象,正是因诛杀宦官而被皇帝下令处死的郡守。

    三年后丧期结束,王允再次回到郡里任职。很不幸,这次他又捅了一个马蜂窝。情况是这样的:郡里有个恶少,名声不好。估计走了后门,郡守要拜他为吏。王允得知此事,就去跟郡守理论。结果郡守很不耐烦的把王允抓了起来,准备干掉…可这事不知怎么就传了出去。州刺史得知后,派人紧急传令,封王允为别驾从事。将他救了出来。

    这个马蜂窝,王允捅得有惊无险,此后就被汉朝三公一同举荐他为侍御史。接着黄巾起义爆发,王允又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去平定起义。

    而王允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曾查获过一批秘密书信,其中就有张让的宾客与黄巾军通气的信件。王允什么话也没说,直接将这些信件打包,快马送到洛阳城。

    刘宏收到信后,马上召张让来问话。张让一见这些信就傻了。

    张让是傻了,但还没全傻掉。在刘宏身边伺候这么多年,张让的求生本能还是有一套的。再说了,黄巾军刚起义时,不也有人说过他们宦官在勾结造反吗?可结果呢?刘宏在发了一通脾气之后,还不是不了了之?张让相信:这次也一定能死里逃生。办法就是多叩头,多流泪,推脱责任,死活都说是被别人陷害的。

    张让就如此这般在汉灵帝刘宏面前表演了一番。刘宏挥挥手道“行了,朕知道了。没你的事了,下去吧”刘宏打心眼里始终坚定的认为:张让是我爹、赵忠是我娘。爹娘怎么会出卖儿子呢?还有,张让的门客跟黄巾军勾结,这事跟张让有什么关系呢?很明显:我爹是被人陷害的!

    既然没张让的事,那肯定就有王允的事了…如王允能亲眼看到这一幕,估计连死的心都有了。很快,王允就被张让诬陷下狱。

    不过张让也没高兴太久。因这时正逢汉灵帝刘宏改元大赦。王允就被放出来了,且官复原职。

    张让就像被什么东西耍了一下,脾气还没地方发。不过,很快他又再次成功的找到了王允的错,准备将他再关进牢里。

    眼看王允就要戏剧性的二进宫了,张让应是满意的:老天爷还能再救你第二次吗?

    是的!老天爷不会出面救王允两次的。张让是这样想的,杨赐也是这样想的。杨赐是官场老江湖了,宦官们那一套整人的手段,他是清楚的。他派人去告诉王允“你一个月内被逮捕了两次。依我看,恐怕是凶多吉少了。与其坐牢被辱,不如…”后面的话没说。但杨赐相信王允能明白,那是劝他自杀。

宦官捞钱篇() 
杨赐的观点也代表了王允身边一些参谋将士们的观点。他们一致认为:这次张让一定要搞死你,你肯定是要死的。不如就此自杀算了,省得被折磨,还可得一烈士的英名。二十年后,你将又是一条好汉。

    参谋们甚至将毒药也准备好了,流涕奉进。他们以为王允是不会拒绝他们好意的。可谁想到王允竟厉声拒绝“吾为人臣,获罪于君。就应受大辟之刑,以谢天下,岂能自己吃毒药求死”是啊!我死也要死的明白!被拉到大街上砍掉,却也不能自杀了结,落得个不明不白的名声!

    王允说完,把毒酒洒了一地,昂首挺胸的出门,坐上囚车走了。

    在汉朝,面临巨大冤狱,承受不了压力而自杀的人多了去了。对王允来说,他已是死过好几回的人了。现在才死,也算是赚了。如能血溅刑场,昭告天下,那就更赚了。

    但王允想死,有人却不愿意让他死。这次不是老天爷救了他,而是汉朝官场的三大高手联手救了他:大将军何进、杨赐、司徒袁隗。

    以上三人可谓是汉朝官场的豪华阵容:何进是外戚,能量大得很。熟悉三国历史的都知道:以袁安为始祖的袁家是很牛的,头上顶了个四世三公的招牌。而当时与袁家同时扬名于洛阳的,就是以杨震为始祖的杨家。杨赐就是杨震之孙、杨秉之子。杨家也是四世三公,且还个个位居三公之首的太尉,比袁家还牛。当然到杨修这一代,落得个耍聪明被砍头的下场。袁安之孙袁汤生有三子:长子袁成早卒,留下儿子袁绍;次子袁逢嗣爵,其子是袁术;三子就是袁隗。袁绍、袁术都是未来历史的主角之一。袁隗的能量自也不能小觑。在汉朝士大夫集团中,还数袁家跟宦官集团关系最为紧密,中常侍袁赦与袁家打得火热,袁家也贵宠于世。

    何进、杨赐、袁隗三人联名上疏刘宏,替王允说话:王允临危受命,极短时间内剿灭黄巾军。没得嘉奖,反而受罚,很不服众。臣等三人希望王允能得到公正审判,以正天下视听。三人其实是在委婉的告诉皇帝:我们知道所谓逮捕王允一事,不是因王允有罪,而是有人故意要整王允。当然,那个人就是张让。

    刘宏看着奏疏久久不语,良久才叹息一声:王允的事,今天看来是整不下来了。来日方长,咱们改日再整吧…

    刘宏下诏免去王允死罪,放人。然而王允出狱后,立即在江湖中消失了。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据可靠情报,他改名换姓躲了起来,时机,准备报仇。

    中平2年1851月,大乱之后必大疫。一场可怕的瘟疫在没有春意的大地上蔓延。看来刘宏真的是碰上烂年头了。2月10日,洛阳南宫的云台发生火灾。11日,乐城门火灾。大火半月乃灭。25日,广阳门外屋又无故自坏。

    这把大火把刘宏的享乐之地烧了个精光。之后没人追查火灾是怎么回事。相反倒有人建议重修宫殿。可重修宫殿是要钱的!汉朝早没钱了,如让刘宏自掏腰包来修,打死他都不会干的。

    让刘宏欣慰的是,有人说修宫殿的钱不用领导出,自然有人会出。说这话的是刘宏的爹张让、娘赵忠。他们二人说:这修宫殿的钱可以摊派到地方,增加全国的田赋,每亩加十钱,用来修宫室,铸铜人。

    再苦不能苦皇帝!这话刘宏喜欢,马上下诏同意加赋。然而有人急了:乐安太守陆康给皇帝上疏,引经据典,从春秋讲到当下。总之一句话——国难当头,田赋不可加。老百姓已活得很辛苦了,再加赋的话,小心他们又起来闹事。

    陆康奏疏一到,张让等宦官们就闻讯赶来,群起攻击,说陆康不怀好意,犯大不敬之罪。于是陆康被用囚车押回洛阳。不过因有侍御史刘岱出面求情,陆康得以从宦官们的刀下捡回一条命,贬归故乡。

    我们知道:之前张让对付王允那是真狠。出狱了都照搞你不误,整的王允不得不退出江湖。但这次张让却没将陆康一棍子打死,而是就此将人放过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是张让打人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了。王允是要他的命、陆康不过是想挡他的财路。而且尽管陆康逃过一劫,但张让已借此警告了那些想挡他财路的人。

    陆康劝阻的是刘宏别乱花钱,怎么就是挡了张让等宦官们的财路了呢?如你能看到下面这一幕,也许你会由衷的佩服这些宦官们的头脑。这里面不仅有乖巧的马屁学,更有利润可观的经济学。

    刘宏的宫殿工程上马后,任务就被分配到地方各州郡,由他们代替皇家收购木材和山石…任务刚下达时,也许各州郡长官都想着在中央这巨大工程中捞点油水;可当他们真正把活承包下来之后,个个都欲哭无泪。原因是他们都上当了!个个被宦官们骗了个精光,还无处诉苦。

    情况是这样的:各州郡把采购的木材送往京师。负责收购的则是一帮宦官。他们一本正经的验收,同时对每一个送货的都是同一句话“质量有问题,不合格。拒绝签收”

    地方政府一听这话,心都凉了。那时候没火车、没货车,只有马车。能将这么重的东西千里迢迢的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