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少年帝国 >

第152章

少年帝国-第152章

小说: 少年帝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本年可谓是汉朝边境的多事之秋:平定了西羌、分裂了匈奴、乌孙国又出事了。乌孙王翁归靡给汉朝上书:想立自己与汉朝解忧公主所生的长子元贵靡为嗣求汉朝能再派一位公主来和亲。虽然萧望之反对,但汉宣帝出于两国邦交的考虑还是同意了,封解忧公主的侄女为相夫公主,派常惠送相夫公主前往乌孙国和亲。谁知刚走到敦煌就听到消息:翁归靡去世了,乌孙贵族们没有立元贵靡为王、而是立了岑陬之子泥靡为狂王。常惠只得将相夫公主留在敦煌,自己独自前往乌孙国,责问对方为什么不立元贵靡而要立泥靡。对方是这样回答的“当年岑陬临死之前,因泥靡还小,所以传位给堂弟翁归靡。并让翁归靡立誓:一旦泥靡长大,就要将乌孙王位还给泥靡。如今我们正是按先王的遗愿办事,有什么错”常惠也无话可说,只得再送相夫公主回国,和亲不成…

    本年,名垂中国史册的外交汉使苏武去世。

    神爵3年BC593月6日,丞相魏相去世。4月29日,御史大夫丙吉升任丞相。7月26日,萧望之升任御史大夫。

    事实证明:刘询还是说话算话的。萧望之干了三年的左冯翊。丞相魏相死,御史大夫丙吉补丞相的缺,萧望之就补丙吉的缺。至于萧望之的缺,刘询留给了另一个人:以德治闻名天下的韩延寿!

    韩延寿之所以能走向仕途,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他父亲、另一个是魏相。

    曾记否:当年燕王刘旦野心勃勃,一心打着皇位的主意。后来他和上官桀等人组成汉朝******,想先搞掉霍光,再夺汉昭帝刘弗陵的皇位。当时,刘旦之举动让诸多燕人闻声开骂,韩延寿的父亲韩义就是其中一个。

    韩义挺身而出,警告刘旦:做人要规矩点,别打什么歪主意…结果韩义话才说完,就被刘旦拖出去砍了!

    韩义义谏而死,名声轰动朝野。那时正值霍光主政,想从各郡国中选贤。当时还不够出名的魏相趁机向霍光写了一封书,说韩义为国捐躯,光荣献身,中央应该显赏其子,以示明义。魏相的报告打上去后,很快就有了结果。霍光认为魏相说得很在理,就提拔韩延寿为谏大夫。不久,迁淮阳郡太守;再不久因政绩出色,被调往颍川郡…

    因中央政府认为韩延寿的工作能力强,很适合跟流氓打交道,于是做派他来到这天下第一郡。事实上,在韩延寿之前,中央还曾派过一位猛人到颍川郡任太守。没想到那猛人前脚一走,他给当地灌下猛药的后遗症立即发作,且一发不可收拾。那位猛人,当然就是赵广汉!韩延寿要怎么根治赵广汉在颍川郡下猛药后留下的后遗病呢?

    赵广汉治理颍川郡之前,地方豪强横行霸道,全不把政府放眼里。赵广汉略施计谋,不管是流氓帮派,还是豪强宗族,都没精力跟政府对抗了。能做的就是将互相拆台进行到底!

    或许在赵广汉看来,豪强之间互相拆台和火拼,那不算什么后遗症。可韩延寿一来,就发现那是个天大的问题!因长期的互相拆台,颍川郡人已形成一种“以告密为荣、以不告密害人为耻”的恶劣风俗。互相攻讦之风一开,人们互不信任,社会秩序几乎崩溃;家庭失和,伦理道德直线败落…长此以往,以孝治国之理念,岂不是一句空话?

    头痛,实在叫人头痛啊!如赵广汉还活着,韩延寿真想拍案大骂“你把颍川郡流氓都搞怕了,然后就被腰斩了。你走得倒轻松,却留下这一副烂摊子,叫我怎么收拾”

    不管怎么收拾,都得要收拾。骂归骂,骂完还要接着干活。韩延寿认为:赵广汉以前那招就是治标不治本!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把颍川郡的歪风邪气彻底消灭!颍川郡人心不古、互相攻击,这是病根。要想挖掉这个病根,除了一招,似已别无他法?

    嗯,就这样办了!韩延寿一想到这,心里不禁释然。古来治世一般有三招:1以法治世;2以德治世;3法德杂揉。无论以法、以德、或是德法结合,都是技术手段。所以又有人说:政治与道德无关,只与技术有关。如认同这个观点,那赵广汉就是地地道道的技术派。在他的学理念中,不但继承了法治理论,还揉入了阴谋治世论。赵广汉此派治世技术,我们可称它为阴险学理念。此番理论并非一无是处。它有一得一失:得的是政治的威力,把流氓整怕了;失的是流氓只是怕政府,却没有服!

    那么,怎么才能让颍川郡的流氓们心服口服?韩延寿的理念是:以德服人!这似乎很虚。然而韩延寿要以的事实证明:他说出“以德服人”这句话,不是拿出来吹嘘张势,而是要德出一番实际效果的!

    韩延寿做到了。只是他做得很苦很苦。工作永远是繁锁的,思路却是很清晰的。接下来,韩延寿狠抓了几件事:1到基层考察,了解民情,做群众思想总动员;2摆一场大宴,把基层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老都请来,然后一一敬酒请教,就政府的工作指导方针和他们进行了热烈讨论。用现在的话来说,等于开了一场政治协商会议。3喝了酒,开完会,接着就是针对当地民情,制定相关法规,颁布施行…

    在韩延寿的努力下、在颍川郡长老们的大力下,不久,颍川郡民风大改。互相斗气、抡凳开骂的恶俗大力改观。韩延寿因治郡有功,另调他处——东郡!

    以德治郡,韩延寿在颍川郡算是尝到甜头了。于是一到东郡,他再接再厉,开办学校,按古礼举行乡射,检阅民兵,宏扬礼教文化。搞完民治,接着整顿吏风。韩延寿的吏治方向就是:太守本人带头以身作则,全郡公务员一齐勒紧肚皮,以道德建设为中心,养成自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只讲道德,不管工资,行吗?韩延寿要告诉我们:行!在他的领导下,东郡官吏都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个别不吃他那套的,犯了错误,韩延寿首先开骂的就是自己。说自己没有把榜样做好,没管好下属,所以别人才会犯错误…

    有一次,一个县尉做了错事,韩延寿当众开骂自己,说自己肯定有对不起下属的地方,不然怎么又有人做错了?韩延寿的话传出去后,县尉听了,羞愧万分。最后脸皮实在搁不下去,自杀了!幸运的是,他又被救活了…

    韩延寿听说此事,感动得痛哭流涕,派医生上门替该县尉看病,又携带厚礼亲自上门看望。搞得那县尉感动得不好意思再自杀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在东郡的官场和民间都传开了。从此,东郡互相抬讧的案件直线下降,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直线上升,政绩全国第一,为天下最!

    汉朝出了个刘询、东郡出了个韩延寿。好官啊!我想:这应是东郡人民对韩延寿的集体评价!

    韩延寿在东郡呆了三年,没白忙活。这次因表现出色,刘询给他换了一份好工作左冯翊!当韩延寿来到左冯翊,发现刘询给他安排的,的确是好工作!左冯翊这个地方,治安挺好,官吏干活也挺卖力。韩延寿发现:这里根本就不用他操心,没他什么事…

官员内斗篇() 
在汉朝,官员调动,也是有考查期限的。韩延寿这个左冯翊,考查期限是一年。那一年,韩延寿几乎哪里也没去、啥事也没做,竟顺利转正了。然而转正后的韩延寿仍然无所事事,整天赖在官署里不动。这时,有人就有意见了:韩延寿的秘书长多次对长官说“你来左冯翊都一年多了,从没下乡考察过,是不是也太那个了?如你天天赖在官署里不动,到时候任期满了,中央派人来考察政绩,你拿什么打发人家”

    但韩延寿千篇一律地回秘书长一句话“各县的工作都挺到位的,根本不用我出面。如我硬要下乡,那不成扰民了吗”

    韩延寿每次都以此话把下属顶回去。然而这次,秘书长有备而来。当他提出让韩延寿下乡考察的请求,再被拒绝后,只见他接着道“事实上,不是乡下没您的事,就看您会不会找事。春天来了,你何不下乡巡视,鼓励百姓多种桑养蚕”

    这次轮到韩延寿哑了。一年多了,好像不出去干点什么,脸皮也的确挂不住了?于是他只好下乡考察春种情况。没想到他不出门则罢,一出门就整了一件大事。正是这件大事,韩延寿让整个左冯翊都为之震惊了!

    事情是这样的:韩延寿巡查到高陵县,突然被人拦下要告状。告状的是两兄弟,因争夺田产互不相让,想让韩大人给他们裁决一下。然而两兄弟你一言我一句的好不容易把话说完,却见到韩延寿一脸悲伤地看着俩人,啥都不说…

    过了许多,悲伤的韩延寿才说了一句很伤感的话“我以为我来左冯翊,是来做榜样给你们学习的。没想到我那德治榜样在这里没起到实际效用,所以才有今天这种兄弟为争夺田产打官司这种事。这事对高陵县,是一件莫大的讽刺;对我来说,更是一件蒙耻的事。这一切都是我的过错。我什么都不想说,先让我回去闭门思过吧”韩延寿说完,转头就走,回到县政府宾馆后,就闭门不出。这时,高陵县县长听到消息“市长病了,不能起床理事”

    这下问题闹大了!高陵县里一片混乱。上到县长、下到管教化的乡村长老,全都急坏了!急也没用。最后高陵县长及他的秘书长,甚至乡村长老,全都主动跑进监狱,承认有罪,等候市长大人定罪…

    此事一传出,高陵县民间一片哗然!只不过因一桩民间土地财产纠纷,竟让市长自我问责、县长自己投狱,真是天下奇闻啊!而更奇的还在后面:互相状告对方的兄弟俩的家属,闻听市长为他们家的事急病了,也关起门来,在家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的结果是:兄弟俩都应该向市长去认罪。不该为这点小事伤了彼此和气,又坏了教化的风气…

    最后,两兄弟全都剃了光头、裸露背脊,登门求市长惩罚。韩延寿一听兄弟俩官司不打了,高兴得病也好了。走出门来迎接客人,并设宴招待。然后趁机开了一个道德教育报告会,劝告全高陵县,甚至全左冯翊的百姓,都应该向那兄弟俩学习。学习他们知错改错,以争夺财产为耻,以谦让和睦为荣的道德精神…

    那时候,没广播、没电视、更没网络。但韩延寿的思想道德报告却瞬间传遍了左冯翊的24个县!从此,接受过他教育洗礼的人,有状也不好意思告了。左冯翊的教化之风也日益优化。而韩延寿的大名也传遍天下,吹过了两千年的岁月沧桑,感动了诸多汉朝人。

    但有一个人却是例外:萧望之!事实上,韩延寿与萧望之远无深仇、近无大恨,萧望之之所以痛恨韩延寿,不为别的,只怪韩延寿太优秀,被萧望之妒忌了!

    妒忌是一种病。韩延寿在左冯翊位上呆了两年,似也不怎么辛苦,却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整个左冯翊24个县,官场民间,无人不服韩延寿。人人以学习韩延寿的德行为荣,以告状打官司为耻。此情此景,那是萧望之在左冯翊位上时,想都不敢想的!

    萧望之是怎么当上御史大夫的?汉宣帝刘询的头脑一直很清醒,无论他多么欣赏谁,都必须展示点真功夫、搞出点真成绩来。只有政绩这道考试关过了,才有可能往上升。除此之外想靠别的,那都是白搭!萧望之很有才学,也有治世之才,但他很不自信。所以他很怕考试,怕地方麻烦事让他应付不过来。还好刘询以左冯翊来考他,顺利过关,所以升到御史大夫…

    可是路还很长,韩延寿那颗政治明星却近在眼前,冉冉升起,刺得萧望之两眼发黑,呼吸困顿,胸闷气短。要知道:左冯翊市民对韩延寿的充分爱戴,就是对萧望之的极度打击!韩延寿省心少力,就干得比自己好。若按汉宣帝刘询那种以政绩封官的理念来推断,韩延寿将来超越自己,爬到自己头上去,指日可待也!

    你不踩别人,就要被别人踩。在通往权力的金字塔上,难道我萧望之要充当人肉楼梯,供韩延寿爬上去不行?如这样,就太让我心寒了!现在只有两个办法:一是让自己做得比对手更好;二是使用非常手段掐死对方,解除威胁!

    萧望之选择了后者。因他发现:自己掐架使阴之本领,比治理地方之政治手腕,用得更凶悍拿手!

    通过韩延寿在东郡的工作介绍,我们发现:在汉朝想当级别较低的公务员,就要时刻准备勒紧肚皮,做牛做马。因这些人往往是:干得比牛还多,领的比民工还少。

    不是小吏们挡不住诱惑,而是中央发的那点俸禄,根本就不够养家糊口。干得多、拿得少,你想不让小吏们贪污受贿,那是不可能的!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