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7章

大哉大明-第7章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繁杂、最耗费精力的就是此后从各地抄没的那些人的田产以及宅院,那些东西要想变现的话,恐怕更不是短期内就可以顺利实现的。

    好在维持陕甘地区灾民的生计也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虽然总的投入肯定不是小数目,可先期投入也不一定如何庞大,有这些黄金白银顶着,想来足可应付一阵子。

    因此,那些田产宅院变现之事大可缓而行之,最关键最紧要的是,要安排好得当之人悉心办理,千万不要让某些人“截胡”了去才是正经。

    有了这些底儿货,整个陕甘地区的灾情足可支撑一阵子。至于期间是否会出现新的灾情和更大规模的流民,现在根本无从设想。

    想到此,皇帝陛下终于能够稍稍舒一口气了,激动的心情也慢慢平复下来。

    之后……皇帝陛下却不禁苦笑起来。

    前世自己人微言轻,因为没钱没势备受自家女人小视,闲言碎语自己也只当别样的“燕语莺声”生受之。

    此番穿越之后,终于“翻身农奴把歌唱”、可以一言九鼎了,没成想还是得为孔方兄发愁。没办法,他现在缺钱缺的厉害,或者说在眼下大明王朝缺钱缺的厉害,在不久的将来,大明王朝就会……缺钱缺的更厉害。

    因为就算灾情顺利解除了,流民问题也偃旗息鼓,可随后还要大规模的练兵,战备物资也是巨量,不要说还有军饷,还有后续的重建辽东的费用,在在需金孔急,那……又是一个无底洞啊!

第1卷 第十三章 国之干城() 
皇帝陛下喜欢钱,不管是前世还是当今,都不改这个“爱好”。

    前世是因为饱受妻子以及外家的小视,自知无力经营而只得望“钱”兴叹。

    来到这个世界之后,终于可以“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只要愿意,似乎日进斗金也可以轻松实现而不仅仅是梦中才有的画面,可如今皇帝陛下却将自己的爱好权且放在了一边。

    他仍然喜欢钱……不,“喜欢”两个字已经不足以表达他对金钱的朝思暮想寤寐思服,即便是“渴望”两个字也显得有些苍白。

    因为他念兹在兹的,是陕甘地区那命悬一线、嗷嗷待哺的子民,“解民于倒悬”可不是东东嘴皮子就能做到的,否则他不会执拗地力主抄家、甚至没收田产宅院的行动。

    经过当初的兴奋之后,皇帝陛下也冷静下来。尽管前后要有近千万两银子落袋,可究竟能否填上陕甘地区的那个大窟窿也还是个未知数。

    不过,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届时如果还是不敷支出,或许只能从王朝历代的宫廷收藏中拿出一部分甚至全部,变现之后用于重振大明王朝。

    只要大明王朝度过难关,这些劳什子古玩字画金石玉器都只不过是工具而已,没什么可惜的。

    “没办法,大明王朝可不是我一个人的,到了如今这个地步,不能说没有列祖列宗的‘功劳';,我才来几天啊,总不能让我一个人背下所有的责任吧,所以,列祖列宗就担待些吧……”在心中yy了一番之后,皇帝陛下的“负罪感”减轻了许多。

    但是,只要南方士绅大户不放弃海外贸易,不放弃将富庶的田地用于经济作物,大明王朝的危机就永远不会过去。

    海外贸易无疑会给南方的士绅大户带来巨额利益,扭转这种潮流无异于断其财路,要让他们接受基本等于与虎谋皮,谈何容易。

    心想至此,刚刚获得喘息之机的皇帝陛下就无法彻底轻松下来了。未来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之内,大明王朝还要面临困局,他真的是寝食难安。

    他真想亲赴陕甘地区,亲眼看看当地的灾情到了何种程度,是不是像史书所写的那样“饿殍遍野”、“赤地千里”,大明的子民是否到了“命悬一线”、“易子而食”的境地。

    他也很想实地巡查江南富庶之地鱼米之乡,看看那里是否家家富足人人天天乐开怀……

    可皇帝陛下却是身不由己,因为朝中之事还要好一阵蹉跎。

    阉党虽说已经受到了强力打压,可东林势力的卷土重来,这实在也并非大明幸事。

    并非皇帝陛下无端揣测,而是“历史”给出的明证。

    因此,眼下是既要打压阉党势力可又不能使其一蹶不振,既要扶持东林党人又不能令其失去控制,这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好在前世自己见识过好多好多“平衡大师”的“事迹”,也有好多好多的事例可资借鉴,慢慢来,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是。

    可陕甘地区的灾情仍然萦绕于怀。

    也不知徐光启进没进陕西地界?想来不会。前几天的奏折还说是刚到河南,这几日最多能够行走两百里顶多了。派去的锦衣卫应该与其汇合了吧……唉,这个世界,别说是飞机了,就连高铁都没有,真是急死个人啊。

    没办法,干着急也没什么用,还是先以“鸿雁传书”这种最原始的方式吧。

    农事、民政、军士选拔和训练、火器的生产等等,自己虽然多着将近四百年的见识,可自己的这些见识到底是否适合这个世界这个时代,总是要与徐大学问家研讨一番才能够确认。

    徐光启在万历末年于天津始作《农政全书》,以及万历四十七年以詹事府少詹事兼河南道监察御史的新官衔督练新军时总结而成的《徐氏庖言》,皇帝陛下都已经令人找出,并反复研读。

    《农政全书》中关于垦荒的论述,《徐氏庖言》中“用兵之道,全在选练”、“选需实选,练需实练”的主张,颇与后世契合,皇帝陛下也是大有同感。

    皇帝陛下奋笔疾书,满满地写就十几页纸了,仍然不肯歇手。

    乾清宫这个西暖阁面积不大,可也要四个大铜盆的炭火才能使室内温暖如春。

    皇后娘娘与王承恩王公公一起将浙江龙泉进贡的白炭添加到四个铜盆里,火苗立即夹杂着“噼噼啪啪”的声响。皇后娘娘扭头看了一眼伏在御案上奋笔疾书的皇帝陛下,生怕白炭的声音影响了他的思绪。

    然后皇后娘娘又给皇帝陛下续了一次茶,而皇帝陛下也只是抬头莞尔一笑,一句“谢谢!我还要等一会儿,你去休息吧,”之后,又再次埋下了头。

    像一直以来那样,皇后娘娘并没有离开,而是悄然地陪坐一边,间或给铜盆添加木炭,或用手试一下御案上皇帝陛下面前那个茶盏的温度,不时地添加热水,以保证皇帝陛下要喝茶时,温度都是正好。

    皇帝陛下知道皇后娘娘不忍心独自去歇息,本想立即收束,可因为陕西的农事实在至关重要,因此就又多啰嗦了一页纸。

    毕竟农事生产不同于其他产业,错过几个月或许就错过了一年,而错过了这一年,就多半意味着极有可能错过大明的未来……后果真的无法想象,再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为此,皇帝陛下令徐光启携其子徐骥急赴陕西时,要他们详查灾情状况,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灾情,并且准许他即时实施一些必要的措施,毋需事前奏报,只需事后奏闻即可。并且特意叮嘱,徐光启无需顾虑,放手去做即可。

    另外,此前皇帝陛下还明降谕旨,着令陕西一省以救助灾情、安靖地方为唯一急务,而且自巡抚三司以下所有大小臣工,皆以徐光启的行止为圭臬,“如见朕宫”四字足见皇帝陛下的信任。

    除此之外,徐光启若有其他地方需要协助,也可奏明朝廷,“朕当鼎力支持,大明朝廷亦当鼎力支持,徐光启毋需有任何后顾之忧,”

    皇帝陛下终于将笔搁下,又将已经写好的那十几页拿到面前,仔细检查着有无笔误和遗漏。

    因为有的是空余时间,前世唯一足可炫耀的,就是自己的书法尚可。

    看过一遍之后,皇帝陛下自己也感到满意。

    “让他们把这些给徐光启送去,大概还在河南境内,应该不难找到,”皇帝陛下低着头吩咐着王承恩,可没想到等他抬起头的时候,迎接他的目光的,竟然是皇后娘娘那双明亮妩媚的眼睛。

第1卷 第十四章 好事儿偏错过() 
虽然与皇后娘娘同为万历三十九年生人,但是因为有着将近四百年的阅历,况且还是一个男人,因为皇帝陛下认为自己应该成为遮风挡雨的那堵墙,那堵高大坚固的墙。

    记忆中,成亲之后在信王府中的那一年多时光,是他们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日子。

    可自从进入皇宫入承大统之后,不要说日日事务缠身,就是那每时每刻提心吊胆的感觉,也是不堪回首。

    本想阉党覆灭之后,终于能够过上舒松熨帖的生活,可接连不断的国事操劳也随之日渐繁重,过舒心日子的念头恐怕又要无限期后延了。

    望着怀中皇后娘娘那张安详的面容,皇帝陛下内心满是歉疚,“还是个十七岁的小姑娘,”别人家的十七岁小姑娘还是撒娇耍赖的年龄,可吾妻却要陪着过忙碌紧张的日子。

    他撮起唇,充满爱怜地在皇后娘娘那吹弹得破的脸蛋儿上轻轻一吻……皇帝陛下本来是想与皇后娘娘共效于飞,可看到怀中的玉人儿已经沉沉睡去,尽管心中有着些许的遗憾,也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然后身子向旁边一歪,也很快进入梦乡。

    哪知道感到遗憾的并不仅是皇帝陛下一人。

    脸蛋儿上被一吻之后,皇后娘娘虽然仍然闭着眼睛,可心儿却已经“怦怦”地急速跳动起来。她也悄悄微微撮起了双唇,准备迎接皇帝陛下的恩赐……可,这是什么声音,啊,竟然是……鼾声。

    皇帝陛下也是十七岁的年纪,按说睡梦中不会发出鼾声的。可或许是这几日一直没有停歇,身体已经极度劳累的缘故,才在熟睡中发出了与年龄不相称的粗重的呼吸声。

    心中有事睡不沉。

    其实,皇帝陛下也没有沉睡多长时间,就因为感到有桩心事总是未了而又醒转。

    瞪着眼睛看着帐顶,在床上想了好一阵,才终于找到了自己所挂念的所为何事。

    “难道就让徐老大人扛着一张嘴去解决陕西的灾情吗?!”皇帝陛下暗叫一声惭愧,竟然把这件事儿忘记了。

    按照君臣往来函商的约定,徐光启一到陕西就要马上开始“以工代赈”,组织收拢流民展开垦荒。君臣商议的是,不管有多少流民来投,都要悉数安置,而这安置是要以充足的粮食做为后盾的。总得让他们吃饱吧,要不然食不果腹的流民聚拢一起,那可是随时都会爆发民变的。

    因此,粮食必须早早备下,并且要尽可能地多多储备。而因为连年歉收,陕西一地的粮食并不充足,恐怕主要还得从外省购入。所以粮食方面更要提前准备,否则届时肯定会措手不及。

    虽然手里拿着皇帝陛下的谕旨,陕西地方官府不敢不应付一二,可盏盏之数根本无济于事。徐光启只是搞搞起复的老臣,按照他一贯的为人,此前在官场中也不会有什么“呼应”,等于是他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地方官府自然不好明着抵抗圣旨,可阳奉阴违暗中做些手脚却是肯定的。

    如此一来,开头必然会有众多窒碍,而踢不好头三脚势必影响接下来的措施,进而很有可能导致今年的春耕无法顺利进行。

    诶,自己真是糊涂了!不是刚刚有了一大笔进项了嘛!自己处心积虑费尽心思搞来的这一注,不就是要为陕甘地区准备足够的底货吗!

    没什么好说的,皇帝陛下决定自抄没阉党的金银中,先行秘密支解文银一百万两,令锦衣卫秘密陆续运往陕西,交给徐光启支用。

    只要有益于陕甘地区灾情,这百万两白银徐光启可全权支配,任何人等不得干预。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皇帝陛下认为很有必要事先有所防备。

    其实不止陕西一省,大明王朝地方官员的贪婪那是众所周知。如果让他们得知钦差大人徐光启携带着百万银两,他们还不像苍蝇一般“轰”的一下就围上去……他们肯定不会明目张胆地直接索要,而是左一个奏章右一个条陈,向皇帝陛下“献计献策”,目的无非就是分一杯羹。到时候,皇帝陛下也肯定不会冷落了臣下的“忧国忧民”之心,多少总是要安排她们一些差事。而那些安排下去的差事,自然少不了银两的支撑,可天知道,那些银两,有多少会落入他们自家的腰包。

    因此,为避免陕西地方官府对这百万银两生起觊觎之心,皇帝陛下遂决定不将这一消息形诸笔墨,而是专门另派锦衣卫给徐光启带去口信。

    对于锦衣卫的忠诚问题,皇帝陛下很有信心。不只是因为锦衣卫向来就是天子亲军,而且经过抄家行动之后,皇帝陛下认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