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267章

大哉大明-第267章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q

第503章 得偿所愿4() 
    明军的这些调动安排,都是在昨日夜间、甚至是下半夜才做出决定并予以实施的。与此同时,他们当然也对蒙古斥候进行了彻底的屏蔽,即便有些蒙古斥候窥探到明军的一些调动布置,也摆脱了明军的狙杀,可因为明军加紧了对建昌城的封锁,所以他们也是无法返回城内。

    因此,对于明军的调动和部署,苏布地当然是无从得知,要不然他也不会感到后悔了。

    “看来只有殊死一战了!”将那口就要喷溅而出的鲜血狠命地压制住之后,苏布地脑海中闪过这样的念头。

    火铳与火炮,当然不是什么新鲜物事,苏布地也并不陌生。

    这些火器,明军那里有,后金那里也有,蒙古人自然也是有一些的。可是,因为锻制工艺落后等等原因,以前的这些火器都有着射程近、易损坏等不可弥补的缺陷,因此使用的频率并不是很高。

    火炮的威力是十足的,但是因为精准度的缺失和容易炸膛的缺陷,因此大多只能进行有限的几轮发射。

    就算是如今明军手里的火铳和火炮都要精良一些,就算他们手中的利器能够两倍、三倍于此前的火器,苏布地认为,那也总有“不灵”的时候。

    当然了,若是此时停住冲击,明军的火器不仅不会主动“不灵”,反而会随着停顿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到开始时的状态。因此,为了让明军的火器一直保持发射状态,蒙古人就要不停地冲锋,一直冲锋,直到对方的火器出现“不灵”的现象。'。l更新快,网站页面清爽,广告少,无弹窗,最喜欢这种网站了,一定要好评'

    这个办法无疑是最笨的办法,可并不是最蠢的办法。

    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建昌城的蒙古人就只能自救了。而他们的自救之法,无非就是打乱城外明军的部署,或者击溃他们的一部。而要实现这个目的,首先就是要将明军的火器毁掉大半。

    此时若是停止冲锋,那此前损失的那千余人就等于白白牺牲。因为不管什么时候再次发起冲锋,在开始的时候,似乎都要不可避免地有这么一个过程,一个让明军的火器渐渐“不灵”的过程。

    那么,最开始冲锋的这些人,这些战马,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必须要牺牲掉的一些。

    像苏布地此时的这番想法,其实在眼下这个时代是非常普遍的,即便到了后世,战场之上“炮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只不过稍有不同的是,此时的苏布地手里,没有承担“炮灰”使命的、更为合适的人选。

    所谓“炮灰”,字典上的解释是:比喻参加非正义的战争而送命的士兵魔动九天。

    这个解释,不仅一贯地坚持了字典“冷冰冰”的作风,而且也根本没有道出这个词语的真谛。

    “炮”之一字,大家都明白,不必细说,整个词语的关键,就在这个“灰”字上面。

    “灰烬”、“灰飞烟灭”等词语,都是显示了“灰”之分量之轻,而“炮灰”一词中的“灰”,却不仅显示了这个意思,而且还赋予了更多的含义。

    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含义,就是“灰飞烟灭”。成为“炮灰”之后,“灰飞烟灭”就是归宿,而对战的双方都不会有任何的怜悯或者可惜。

    尤其是付出“炮灰”的一方,或许甚至还会感到没来由的轻松,因为“炮灰”们不仅消耗了对方的战争资源,而自己却根本毋需哪怕只是心理上的不适,况且还能减少粮草方面的付出,实在是天下最惬意的事情。

    因此,“炮灰”们的消逝,是不会引起任何涟漪的。

    而此时的苏布地,却并没有丝毫轻松的感觉。虽然明知道此前从城门洞冲出去的千余蒙古骑兵,都是做了“炮灰”,而后面的三五百人,多半也是同样的命运,可他也并没有其他的选择,只有继续咬牙坚持下去。

    因为,若是半途而废的话,此前的牺牲才真的成为了“无谓”的“炮灰”,死的一点儿价值都没有。

    而若想此前的牺牲发挥更大的效用,使他们的牺牲成为胜利的一部分,就是继续冲锋、冲锋,勇往直前,义无返顾!

    ――――

    明军阵地上,也越来越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这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是来自武器方面。因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连续发射,他们火铳的铳管已经热的发烫,因此装填火药和弹丸的速度和节奏就不得不慢了下来,否则极易引起意外。

    另一方面的压力,就是来自对面了。

    蒙古人一直没有放弃冲锋,因此战斗一直持续,所以敌人的死伤也就一直没有停止。

    开始的时候,被火铳击毙的蒙古人,大多是栽进了第三道壕沟里,而被火炮击中的蒙古人地死尸,遍布的范围可就广泛的多了――从第三道壕沟至第一道壕沟,以及从壕沟至城门洞之间,死伤枕籍,层层叠叠,不可胜数。

    因为火铳的打击持续的时间最长,因此相对来说,第三道壕沟处蒙古人的尸体和战马的尸体最多。

    随着战斗时间的延长,蒙古人和战马的死亡越来越多,壕沟之内也就渐渐的人(尸)满为患、马(尸)满为患了。尤其是后来明军火铳手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蒙古冲锋队伍两侧的打击力度之后,某种程度上也促使着蒙古人向中间收缩,而当一轮火炮射过之后,更多的人和战马的尸体,就堆积在中间的位置了。

    因此,在不知不觉之间,中间的“地势”在逐渐地升高,马上就要接近一人的高度了。尤其是第三道壕沟处,更多的人和战马的尸体逐渐堆积于此,慢慢地就像是形成了一道圩子墙。

    虽然这道有人肉和马肉“砌”成的圩子墙肯定是高低不平、到处坑洼,非常不便于蒙古人的策马驱驰,可是也在客观上掩护了蒙古人的冲锋,无形中有了一道屏障,阻挡了明军的视线。只有当他们试图越过这道圩子墙向前冲锋时,他们才会露出身体,也才会被明军的火铳手看到。

    虽然即使没有遮挡,明军火铳手能够早早看到冲锋的蒙古人,因为囿于火铳的射程,他们也只能对冲击到第三道壕沟附近蒙古人予以打击,看起来似乎影响不是很大,可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第504章 得偿所愿5() 
    一个始终盯着的目标,和一个猛然出现在视野中的目标,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阅读。】(尤其是对于只是经过几个月固定靶的训练,根本没有进行过多少移动靶尝试的明军火铳手来说,区别就更是明显。

    尤其是若让蒙古人再向前一步,他们就能够进入开阔地带,进入开阔地带的蒙古骑兵,他们是可以撒开跑的。百多步的距离,对于他们来说,基本上转瞬即至。因此,他们若是越过了第三道壕沟,差不多就等于让他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不错,下面是层层叠叠的人和马的尸体,即使没有明军火铳手的阻击,让他们自由地跨越也并非易事。而且即使有那么三两个、甚至十几个蒙古骑兵冲到了开阔地带,明军的火铳手也会及时给予“点名”的。

    可那样一来,毕竟要牵扯明军火铳手的精力。因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肯定会有小一半的明军火铳手,会将枪口对准那几个越过雷池的目标。如此一来,尚未越过雷池的蒙古骑兵就会少人“关注”了。因此,那几个、或十几个敢于跨域雷池者,固然可以被打成马蜂窝,可随后肯定会有更多的蒙古骑兵,跨过那条巨大的障碍。

    如此恶性循环,情势很可能失控。

    最为关键的是,一旦让蒙古人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们的斗志很可能被激发出来,士气也很可能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俗话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两军交战,很大程度上就是比拼的士气。尤其是蒙古人被压制了这么久,一旦冲破了阻滞,他们爆发出来的能量也是惊人的。(’)

    因此,能够一直将对方死死地压制住的话,就千万不要让他们轻易获得喘息之机的好。

    对于这种情况来说,火铳还算是好些,因为他们毕竟数量众多,一个人反应不及,还身边队友同伴,一击不中还可以再来一击,总之弥补的机会多多。

    而对于另一大杀器火炮来说,情况还要糟糕的多。

    因为对方的阵地无形中抬高了,若是还像以前那样平射的话,火炮发射出的实心弹,多半就会击中那道由人肉和马肉组成的圩子墙。虽然由此产生的震动,也会颠覆行走在上面的蒙古骑兵,可那也只是形成颠覆而已,显然无法形成有效的杀伤,也只能“暂缓”他们的冲击势头。

    而若是稍稍调高炮口的话,实心弹的飞行轨迹就会变成是一个向上的斜线,因此最好的效果,也只能对冲在最前面的蒙古骑兵形成杀伤,而对后面的敌人基本上没有任何的影响。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火炮的效力,基本上就等同于火铳了,其威力能够保持一两成就不错了。

    若想令火炮发挥与之前同样的效力,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抬高火炮炮位的高度,使之与对面的圩子墙差不多同样的高度。

    而众所周知的是,在短时间内迅速抬高火炮炮位的高度,几乎就是不可能的。

    “大帅,您看……”何腾蛟看出这个问题之后,马上就准备向孙承宗进言。

    可他刚刚扭过头,话也刚刚出口,就看到孙承宗也是两眼注视着前方,沉吟不语,应该也是发现了同一个问题,而且也是正在思考对策。何腾蛟意会到此,也就打住了话头。

    “嗯,云从,本帅知道,”何腾蛟虽然没有说出更多的话,孙承宗显然明白他的意思,可他并没有出口提及两人共同关心的话题,而是问起了一个似乎关系不大的问题,“其他三处城门处,有何最新的情报送到?”

    “一刻钟之前刚刚收到情报,三处城门一如往常,城内蒙古人并无异动,”何腾蛟回禀道。

    战前就已经规定,负责其他三处城门围堵任务的指挥官,每隔一刻钟就要派人汇报一次情况。而何腾蛟负责所有情报的收集和整理,因此斥候都是首先将情报向他汇报。

    “好,请王总兵,”孙承宗对身边的一名传令兵说道。

    “是,大帅,”三名传令兵接令而去。

    虽然没有明言,可何腾蛟也知道两人的顾虑是一样的。孙承宗派人去找王廷臣,应该就是要调动兵力了。所以何腾蛟并没有多言,而是向旁边不远处自己的几名参军部的助手走去reds;。

    自从战斗甫一开始,情势就一直非常紧张,而往来传送情报的各处人员、以及更远距离的斥候,更是几乎无时无之。做为指挥官,孙承宗当然要随时掌握最新的情报,因此何腾蛟就将情报处设在了左近。平时由几名助手接收各处送来的情报,若是哪一处出现了什么变化,也好由何腾蛟及时通报给大帅。

    何腾蛟走到那里,一边低声询问着几名助手,一边翻看着那一大摞各处送来的情报。

    过了一会儿,何腾蛟询问完毕,也将那些情报都翻看了一遍,没有发现异常。他抬头向孙承宗望去,而孙承宗的目光也正好向他看过来。

    因为此时也不断地有传送情报的人员到达,因此何腾蛟就没有向孙承宗那边走过去。

    他没有说话,只是迎着孙承宗的目光,表情轻松地点了点头。

    孙承宗得到了何腾蛟的确认,心情也随即放松下来,然后他就专等着王廷臣王总兵的到来了。

    负责围困东城门的,是辽东总兵王廷臣率领着所部五千余人担此重任。

    不管在什么时代,能够巴结上一个总兵的位置,那绝对就不是一般的人。而在朝末乱世,很多规矩都已经被打破,除了“正轨”的招数,总还得用些其他的手段,因此,不要小看这些辽东的总兵们,更不要随意相信记载中他们在战场之上是多么的不堪。

    他们不仅能够在这个世道生存下来,而且还谋得了一个不错的位置,这本身就很说明问题。

    王廷臣是辽东众多的总兵中的一员,也当然与他们是一样一样的。

    他们最大的本事,不在于攻城拔寨,更不在于冲锋陷阵,虽然这些事情,按理说都是他们应知应分,可相较于简单粗暴的莽夫行为,他们更擅长的是“运筹帷幄”,或者叫做“精打细算”。

    不错,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审时度势”,就是“识得眉高眼低”,就是抓住一切机会,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同时也抓住一切机会,极力排除一切可能,避免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

    。。。
29673 。
29673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