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哉大明 >

第141章

大哉大明-第141章

小说: 大哉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后,岛上的人员和马匹也逐渐多了起来。很明显,这些后来的人和马匹,才更像是大明的军汉。他们登陆桃花岛之后,开始几天也着实乱了一阵子。

    因为要重新编队,士兵与长官也就都要有一个认识和熟悉的过程,所以开始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的可喜可笑的事件发生。有人甚至都站在队伍中,随着训练了一会儿了,才发现这原来是人家的地盘。而自己的长官,正在满世界寻找着自己。

    但是,一俟他们开始操演起来,在一起摸爬滚打了几日之后,这种可笑的事件就再也没有发生过。

    没想到,前一种令人可笑的事件刚刚过去,另一种更为可笑的事件却在此后的日子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每天都会出现。

    事实上,不仅是岛上居民,在帮着搭建席棚的时候,看了他们的训练感到可笑,就是这些参加训练的大明军汉,也对自己正在进行的训练感到匪夷所思,甚至觉得这根本就不是军伍中要行的事情。

    开始的感觉,是要将自己这些人训练成斥候。因此,他们对三五人、十几二十来人如何相互掩护行进,如何窥探敌方的情报,如何在敌方控制区域生存,如何尽量保护自身的安全等等训练,也就安之若素了。

    但是,不然,后来的一些训练,就明显有些不同了。

    什么时间人的警惕性最低,如何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一座房屋或其他类似的简易或复杂的建筑点燃,并且在房屋的哪个位置点燃火种才能让房屋、以及房屋之内的所有东西燃烧的最为彻底,还有就是如何以少部分人吸引敌方的主意,然后其他人如何趁机给敌方以致命一击。

    这些训练内容,可就与斥候的要求有些不一样了。

    斥候的任务比较单纯,刺探敌方情报是第一步,然后还得要想法将情报回报,就是如此而已。

    而他们所经受的训练,可并非如此单纯。

    是的,他们即将深入敌后,可将要完成的任务,却不单单属于斥候的范畴。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自认已经又学会了十八般武艺,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要踏上征程了。

    而若是皇帝陛下看到他们的训练成果,肯定会大摇其头。虽然皇帝陛下自己也不敢说有多么精通,基本就是一个门外汉,可没见过杀猪也见过猪跑不是……但因为时间实在有限,所以也只能草就了。还是让他们在实战中锻炼成长吧!

    训练完成之后,他们就又从岛上消失了。

    若是有心人做过一番统计的话,先后来到桃花岛的大明骑兵,总是应该超过了一千。这一千骑兵并不是一次性到达,也不是一起从岛上消失的。而且从他们的言谈之间,也大概能够猜测出,他们的去向,也并非是同一个地点。

    ――――

    从开始大搬家运动伊始,为了发挥出更大的威力和效用,朝廷就有意将辽东的骑兵集中起来使用。

    但那还只是“有意”,而并非要“立即执行”。即便是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对此也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根本不能操之过急。

    因为,本来辽东现有的骑兵,虽然名义上都是朝廷的部队,可实际上他们几乎都是各个总兵、各个统兵大员的私产,是他们的禁脔,任何人都是不能染指的。他们虽然也是吃着朝廷的兵饷,也是从朝廷领取装备,可朝廷若是调动,也不是那么容易调动的了的。

    自从朝廷决定收缩兵力之后,关外所谓的八大总兵的部下,几乎全都局促在宁远城和觉华岛等地。为了加强指挥,统一调度,朝廷决定先对步卒进行一定的重组。经过甄选,其中的一部分步卒被精简下来,充作了运输辎重和粮草的辎重兵。剩下的加紧操练,以备战时之需。

    步卒的问题解决之后,剩下的就是各个总兵的心头肉……骑兵了。

    根据情况不同,原来每位总兵麾下的骑兵数量也是不等,基本都在数百至千余人的范围之内。即便如此,聚拢起来也要五六千人。毕竟宁远城和觉华岛、桃花岛之间,本来就显得局促,更没有任由骑兵驰骋的余地。

    那次塔山伏击战是朝廷集中使用骑兵部队的第一次尝试,虽然归来、论功行赏之后,各人又都归于自己原有的大帅,可那场酣畅淋漓的胜利,还是给他们每个参与的人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等他们返回各自的大帅那里,塔山伏击战的经过,就迅速在明军之中传开了。

    “好男儿就该如此!为朝廷建功,也为自己立业,光耀门楣更是指日可待!”有这种想法的,可不仅是个别人。

    因此,一俟传出朝廷要组建骑兵部队的时候,很多很多人都是按耐不住。但是,他们也只能望梅止渴,因为他们自己的去留,并非由他们自己决定。

    虽然如此,总是避免不了人心思动。

    虽说都是大帅的亲兵,可其中也是分属核心与外围的。核心人员就不必说了,他们肯定是要一直追随大帅始终的。而那些外围人员,多半就心思活动……的很厉害了。

    朝廷要争取的,就是他们这些人。

    朝廷出钱养的兵,还要去“争取”,这……是不是一个笑话。

    不,这不是笑话,就是现实。

    这个现实是那么的诡异,以至于皇帝陛下为此接连摔碎了三副茶盏和一副上好端砚,然后才算是多少平息了心中的盛怒。

    摔完了茶盏,砸完了端砚,皇帝陛下还是不得不做出暂时妥协――借。

    当关外的各总兵接到皇帝陛下的圣旨时,无不感到震惊。堂堂的大明王朝皇帝陛下,竟然要从统兵大员的手中借兵使用,这让他们惶恐不安起来。

    既是借,可又不说明如何借,何时还,更别提那什么……有关费用的问题了。开玩笑?!可总兵们却不认为皇帝陛下这是在跟他们开玩笑,而是非常非常认真地对待他们的。

    在这关键时刻,总兵们的神经高度紧张,行差踏错一步,都有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他们通过往来书信,终于函商出了一个对策。

第257章 深入敌后2() 
    经过紧密的来往函商,对于皇帝陛下“借兵”的要求,大明王朝辽东总兵们一致决定,采取共同的应对策略。这个策略的内容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献”。

    若是用两个字来表示的话,那就是“输诚”。

    说是对策,其实是有些夸大的,他们的行为,毋宁说是“降”。

    不要说是手下的一兵一卒了,就是各位总兵大人自己,不也都是属于皇帝陛下的“走狗”吗!况且有这么一条天下粗的不能再粗的大腿,若是不抓紧机会死死抱住,那可真是脑子进水了。

    本来他们大多还是想从某位文官身上打主意,以此做为自己在朝中的靠山,现在到好了,不用拐弯抹角了,直接一竿子通到底了,他们也都放心了。

    总兵们回复皇帝陛下的奏折可谓五花八门,满篇四六合辙押韵者有之,半文半白诘屈聱牙者有之……这都要看他们各自师爷的水平了。但是,回复的奏折无论是否顺畅,是否用语精确,其中,“臣已整装待发,枕戈待旦,以供皇帝陛下驱策!”或是其他类似表示,但表达同一个中心意思的类似的话,肯定是要有的。

    不仅是说些漂亮话,总兵们也还是有些实际行动的。其中,自己麾下的兵马完全任由朝廷调遣,就是一个非常具有“诚意”表示。

    虽然也明知道各位总兵的回复完全出自一片衷心的不多,他们多半也是为了自家的将来考虑。可尽管如此,皇帝陛下还是感到很是满意。他立即下了圣旨,对他们进行温语褒奖,并且暗下保证,只要他们不违反朝廷纪纲,只要他们为朝廷效力,朝廷也绝不会无故剥夺他们的爵位和统兵大权。

    不管怎么说,眼下他们是不敢有异动的,而只要过了眼前的这一道坎儿,中下层的官兵们也知道了有这么一个直接为皇家效命的渠道,到时候,难道他们就真的不明白,自己这个堂堂的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所能给予他们的,就不如一个什么劳什子总兵所能给予的更多吗?!

    只要不是傻到家,这点儿道道还是能够看得出来的。'想看的书几乎都有啊,比一般的站要稳定很多更新还快,全文字的没有广告。'

    不管怎么说,关外的各位总兵算是接受了朝廷对于兵制的某些改革或变动。而朝廷也没有照单全收,并没有准备将统兵大员们的“遗爱”全盘接受。

    “自愿”与“甄选”是朝廷采取的两项基本原则,自愿是个人的意愿,甄选就是朝廷用人衡量的尺度了,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人,朝廷都能够接受。

    年轻力壮这自不必说,办事干练也是应有之意,不过……

    “不过,这‘自承劣迹’和‘是否自愿效忠朝廷’如何能够做到?”有人对这两项标准不是很明白,因此就询问负责报名登记的参军人员。

    若是没有战事,吃粮当兵的他们大多数也还算是安分守已。可一旦战事起,若是打了胜仗也还好说,反正大家差不多都有军功,可以有朝廷的封赏,因此鱼肉乡里的事情绝少发生。可若是打了败仗,不但朝廷的封赏根本不会有,而且多半还要追究统兵大员的责任。

    统兵大员自己是不会承担什么责任的,硬挺不过的话,多半也是从下面找一些替罪羊糊弄了事儿。而他们的心腹,是不会沦落到替罪羊的地步的,因此,那些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边缘人,就成为了替罪羊的当然的候选了。

    此类事情发生几次,于是大家也都明白了其中的关窍。

    反正是没有好了,索性可劲儿地折腾一番,如此若是将来做了替罪羊,自己也不会感到太冤枉。

    开始的时候,是一部分人。后来大家一看,可劲儿地折腾的最后未必获罪,而那些顾惜自家操守的,最后也未必幸免。于是,此后就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可劲儿折腾的行列中去了。

    “匪过如梳,兵过如篦”就是对这种情况的写照。

    不过,要稍稍更正、或是注解的是,此处的“兵”,指的可不是一般的兵,不是平日里的兵,而是专指的“败兵”。只有在溃败的时候,那些“兵们”才能趁火打劫、浑水摸鱼。

    但是,大家也都心知肚明的是,即便是朝廷的兵,也要好好想想,自己上一次打胜仗的时候,是在遥远的某年某日了。

    因此,如今大明王朝的兵,不管是普通士卒,还是大帅们的亲兵卫队,没有干过瞎事儿的几乎没有。所以,对于这一条“自承劣迹”,几乎所有人都不是“无话可说”的。

    可“自承”之后,朝廷会如何对待?会不会对自己今后的“兵途”产生影响?这影响又会影响到何种程度?以及自己“自承”了,而别人没有“自承”,朝廷对此又是如何对待?

    这些方面,加上一时之间没有想到的一系列问题,都是他们这些响应朝廷号召、前来报名的官兵们所深感疑虑的。他们要搞搞清楚,才能决定是否报名。

    “‘自承劣迹’嘛,就是把自己以前干过的坏事儿,都自己主动说出来,”负责报名登记的一名书办给大家解释。

    “哦,”大家若有所悟,纷纷点着头。

    可实际上,这名书办的解释,仅是对字面的意思进行了说明,根本没有说及大家所关心的背后的更多的问题,因此也就等于没有解释。

    “那……这玩儿咋整啊,我自己承认了,完了朝廷又不要我了,我不是就白“自承”了吗?!”一人终于憋不住,开始发开了牢骚。

    “必须要自己承认,然后才有可能改正,若是自己做过的坏事儿都不敢承认,如何能够洗心革面,痛改前非,”书办固执地进行自己的解释工作。

    “你傻呀,非得自己承认?”另一人对前一人说道,“你自己不说,别人难道就真的能够知道……?”

    “你可以不说,”书办的态度有些傲慢了,“但是过后,朝廷肯定会去查,若是查出有不实之词,或是不思悔改者,马上开革,所立军功也一律作废,”

    “那……这玩儿咋整?!”大家见是这样的情况,目光就都暗淡下来。

    大家也都开始纷纷打起了自己的主意。有的要打退堂鼓,有的胆子大些,就打算不但不“自承”,还要“自隐”,反正朝廷说是会去查,可大明的兵,何止千万,若是一个一个都要去查,如何能够查的过来。

    反正,经过这名书办的一番解释,即便是那些依然准备报名的,也是打定了主意,绝不会“自承”的。

    “哟呵,这么多人啊,”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