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最强帝主-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我连结张绣为外援,张绣缺乏谋士,很愿意得到我。而段煨因为我在张绣处,也一定会善待我的家人。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
贾诩依靠自己的智慧,得以保全自己和家人性命。多年以后,贾诩去世,长子贾穆袭爵肃候,幼儿贾访也被封为列侯。
家人是成功的源动力,也是奋斗的终极目标。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贾诩在照顾安置好自己和家人这一方面,绝对是高人一筹。
▍进可智破千军计安天下
东汉一朝,经学兴盛。贾诩年青的时代,正是经学顶峰时期,大师许慎、郑玄、马融、卢植等灿若星辰。但是贾诩不像当时的众多读书人那样学习儒学,耽于清谈,而独对兵法权谋之学深有研究。唐初,还残留有他钞写的《孙子兵法》、《吴起兵法注》各一卷,可见其对兵法造诣之深。
年轻时候的贾诩并不像诸葛亮那样为天下人熟知,但是汉阳名士阎忠评论贾诩有“良、平之奇”。那么,贾诩真的配得上阎忠如此称赞吗?答案是肯定的。
?
诸葛亮
贾诩之厉害,首先在于他洞察天下大势。第一次,是他预见到乱世即将到来并且间接开启了它。192年,董卓身死,王允放言要报复凉州军阀,大将李傕等人欲逃,贾诩挺身阻拦,“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可缚尔。不若起陕西军士,杀入长安,与董公报仇。事济,则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济,走亦未迟。”
李傕听言,遂纠合郭汜、张济、樊稠等攻进长安,杀王允。郭、李占据关中六年,相互厮杀,羌胡横行,生灵涂炭。裴松之有言“诩之罪也,一何大哉”。
其实经董卓乱政,诸侯讨董,贾诩已看出汉室已不可能恢复。董卓死,并不如裴松之所说是乱世的终结,恰恰是开始。贾诩看到了这一点,并且他身为凉州人士,利益相关,自然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建议。
?
董卓死后的群雄割据图
第二次,是他预测到彪悍勇武的凉州集团必败。李、郭残暴,纵兵杀戮,不得人心。尽管贾诩当时被李傕等封为尚书,但是他预料到李、郭必不持久,后借口母丧辞官。其后,郭汜为部将所杀,李傕被曹操所杀,并夷灭三族。
第三次,是他预测到北方之争中袁败曹胜。张绣能战,袁绍和曹操都想拉拢他。贾诩认为袁绍为人气量狭小,外不能容兄弟袁术,内不能用田丰、沮授,不如曹操有英雄之气。此外,降强大之袁绍,仅仅是锦上添花;而降相对弱小之曹操,却如雪中送炭。
张绣听之,投降曹操,果然曹操没有记恨前嫌。曹操握着贾诩的手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并封贾诩为执金吾。袁曹相持于官渡,他鼓励曹操,认为曹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无须畏惧,只要找到机会,必然胜利。随后曹操夜袭乌巢,终于取胜。
?
第四次,是他预测到三分之势已成。208年,曹操南征刘备孙权。贾诩劝谏,北方粗安,应罢兵养民,等待时机南征。曹操不听,结果大败。曹丕即位,再次就征讨吴蜀事宜请教。贾诩认为应先治理好国家后再言兵事,曹丕不听,南征再次无功而返。
贾诩的厉害,还在于他富有临阵应变之谋。献计张绣,三败曹操是经典。197年,曹操大军攻打宛城,张绣兵少投降。然而曹操精虫上脑,强纳张绣之婶邹氏。张绣怒,贾诩献瞒天过海之计,以清理逃兵为由,移屯中军,趁曹军不备,夜袭曹营。是役曹操臂膀中箭,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爱将典韦等皆没于乱军之中。
。
(本章完)
第190章 贾诩之智 5()
来年曹操再战宛城,贾诩登城判断曹军主公东南,遂定声东击西之计,命百姓着军服,误导曹军以为张绣重点防御西北角。暗中贾诩则埋伏精兵于城东南。曹军入城,放松戒备,结果张绣伏兵齐出,曹军大败。
随后张绣自率军追击曹操,贾诩劝阻不成,结果大败而回。贾诩见张绣回,建议其再追。张绣不解,贾诩以性命担保此战必胜,结果曹军果然大败。张绣不解,贾诩解释道,曹军新败,曹操必亲自断后,保全败军。此时张绣追,自然失败。曹操击溃追军,以为张绣不敢再来,放松警惕,结果此时突袭,反而大胜。
?
曹操
211年,西凉马超、韩遂据有长安。曹操忧虑西凉悍勇。贾诩出身凉州,深知马超虽然兵锋甚锐但是西凉历来派系复杂,只要找准机会定能使韩、马定难以相容,遂献反间计,成功离间马超、韩遂自相残杀,关中一战而平。
有人总结,李傕听贾诩两次,成功;不听两次,失败;张绣听贾诩四次,成功;不听一次,失败;曹操听贾诩两次,成功;不听一次,失败;曹丕听贾诩一次,成功;不听两次,失败。以此可见贾诩之神机妙算。
▍处世洞若观火明哲保身
尽管曹操对贾诩颇为欣赏,但是贾诩却有自知之明。贾诩早年献计李郭,为天下所诟病。献计张绣夜袭曹操,使得曹军损失惨重,曹操集团忌恨贾诩者不少。
即便贾诩位列曹操五大谋士,但是荀彧、荀攸世家大族,又是曹操手下元老;郭嘉年纪轻轻担任军师祭酒,是军师之首,可见曹操之重视;程昱早年在危急时刻为曹操守住兖州三城,力助曹操随后翻盘吕布立了大功。这些都是曹操创业时的患难之臣,贾诩深知不能与之争宠。
?
郭嘉
但是最终,荀氏叔侄因汉魏嬗代问题为曹操所忌郁郁而终,郭嘉早死,程昱赤壁之后激流勇退,唯独贾诩始终得到曹操信任,并被曹丕封为太尉。贾诩能够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于人才济济的曹魏集团秘籍有哪些?
贾诩之高明,首先在于他善于揣摩上意。贾诩历次跳槽,都显示出他对于领导意图的精准把握。曹操曾向贾诩征求立世子的意见,贾诩默不作声。曹操说,你只需要说出名字即可,无须其它考虑。贾诩回答,我正在思考袁绍和刘表父子的事情(袁绍、刘表皆废长立幼,引发内讧)。曹操听后哈哈大笑,明白了贾诩的意思。
贾诩此回答,既表明了自己支持曹丕的立场,又摸透了曹操的心意,哈哈大笑表明曹操满意贾诩的回答。同时贾诩也没有明说,避免得罪曹操的其他儿子以及个别大臣。能够揣摩领导意图而不得意忘形,是贾诩的智慧。反观杨修,揣摩上意的本领是一流的,可惜到处卖弄,终究被杀。
?
曹丕
贾诩之高明,其次在于他懂得留有后路。俗话说,得意莫张狂,贾诩可谓深谙此道。尽管李傕、郭汜祸乱长安并非贾诩本意,但是毕竟是贾诩间接促成了这一切。在在他任尚书典选期间,“多选旧名以为令仆,论者以此多诩”。
李催、郭汜混战长安,他被李催任为宣义将军。这期间,他往来于李、郭两大军阀之间,在劝说双方停战、放汉献帝离开长安、保护大臣等方面作出了一定贡献,这也正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见面”。
反观董卓另外一重要谋士李儒,为董卓鞍前马后,鸩杀汉少帝,董卓死后,李儒下场凄惨,李傕败亡不知所踪。
?
董卓
曹丕曾问计贾诩如何在立储之争中脱颖而出,贾诩答,“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令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听似简单,实则切中要害。曹植恃才傲物,醉酒闯宫,每日纵酒高歌,放浪形骸,终于被曹操所弃。曹丕最终因为识大体、德行好而被立为世子,显示出贾诩的智慧。日后曹丕为报答贾诩,封其为太尉。
此外,曹操曾梦见三马同槽,这一场面在《军师联盟》中出现过,只不过主角从贾诩换成了司马懿。当时曹操把贾诩召来,问他:“孤向日曾梦三马同槽,疑是马腾父子为祸。今腾已死,昨宵复梦三马同槽,主何吉凶?”贾诩思索后回答,“禄马,吉兆也。禄马归于曹,王上何必疑乎”。曹操随后不再怀疑。这可能是算无遗策的贾诩唯一一次失算。
?
司马懿
贾诩之高明,还在于他超然物外。贾诩归曹,面对曹操集团内部连绵不断的政治纷争,自认为“以策谋深长,惧见猜疑”,故意韬晦示拙,从不主动向曹操投策献计,在政治上不求进取、处事上明哲保身。晚年的贾诩“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这种态度使得他既不为曹操猜疑,又不为同僚嫉恨,得以高寿而终。
陈寿评价贾诩“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贾诩的才华,为世所公认,唯一受诟病的,在于他精通权术,鄙夷儒家名节。然而贾诩生逢乱世,不得不仰仗权术以济身,也情有可原,并且生荣死哀,子孙昌盛,成为武威贾氏望门的始祖,说其为人生赢家,并不为过。
贾诩无疑是三国中最聪明的一个人,他既能在乱世保全自己的家人,还能散发自己的才能,成为三国中人人皆知的毒士,在我看来,贾诩的聪明绝对不是一般人可以比得上的。
既能临危受命,也能审时度事,一眼便发现了这天下上的名主,并且成为了曹魏少有的,活到死了的谋事,不应该是谋事,是强大的谋事,这是其他人都做不到的,曹魏的谋事没有几个可以和他一样的,不是早死,就是死后被灭门,无论是谁,都做不到贾诩的明智,你们觉得呢。
(本章完)
第191章 司马仲达()
曹丕英年早逝,留下一副摊子。这摊子不能说很烂,至少四大顾命的架子搭起来了。亲族掌兵加亲信辅政,亲信两派又互相制约。事实上,日后的大清朝就是如这样在宗室和汉臣之间找平衡。但是,大魏王朝以武得国,只有两代十余年的积累,况且还处于三分天下的局面,所以比不上大清国后期的大局稳固,制度完备。在这种情况下,魏明帝不但冒天下之大不韪给了外姓司马懿掌兵权,而且在他主政十三年间,也未能建立起属于他自己的班底和人才梯队。曹丕身后有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过了十几年,曹真、曹休、陈群都死了,只靠司马懿。这就把司马懿推上了一个尴尬的位置。
曹睿留下了两难处境
景初三年,曹睿临终选择顾命大臣时,就只剩下一批威望、资历和能力都差强人意的宗室,燕王曹宇辅政,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襄助。
这个秦朗虽然既不姓夏侯也不姓曹,但他是曹操义子,与亲族无二。这样一个班底实在是令人唏嘘。皇帝可以单纯靠继承就获得超然的权力与地位,但一个集团不能。如果曹睿从一开始就想打造这样一个接班班底,就得有计划的准备。曹睿在位十三年间,是曹魏巩固江山最适宜的十三年,宝贵的时间就这样被浪费掉了。良机一逝,不复再有。史书说曹睿“天资秀拔,政自已出”,实际上他不过是凭借帝王身份和小聪明在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几个势力间维持平衡而已。但是,缺乏自己的基本盘,单凭权术,十九悲剧。平衡不能永恒,飞盘终有落地之时。
景初二年,太尉司马懿路过故乡温县,见到了他的长子司马师。司马师时年30岁,官拜散骑常侍。单比较官位,倒也不错。但考虑到司马懿已是大魏如日中天的重臣,司马师本身是天下驰名的俊才,他的仕途可谓坎坷。
?
电视剧《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中的司马懿、司马师(肖顺尧饰)、司马昭(檀健次饰)父子三人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司马师在明帝时代很可能被卷入一个影响深远的事件。明帝太和年间,一群青年俊彦组成一个松散群体,时称“四聪八达”。这群人时年都在30岁上下,父或祖皆魏官,均有相当志向与抱负。因此表面上虽是谈玄论道的学术群体,却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深深的政治集团烙印。以至长期掌中书、对权力变动十分敏感的刘放和孙资的儿子也跻身其中,成了“预备会员”。四聪八达的名单早已佚失,四聪中可确定的只有夏侯玄一人。但从蛛丝马迹推断,余人当有何晏和司马师,或许还有荀彧的儿子荀顗。八达次之,如夏侯诞、李胜、邓飏等等。
曹睿敏锐地注意到这个小集团,果断先下手为强,斥之以“浮华”把他们全部免官。“太和浮华”因牵涉到司马师,史书中多有避讳,语焉不详。或可认为,曹睿以为“四聪八达”的崛起是针对皇权的一个试探,打掉它,无异于堵死了五湖四海的曲线晋身之路。
景初三年,曹睿临终前试图打造亲族集团。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