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女神不应有恨 >

第66章

女神不应有恨-第66章

小说: 女神不应有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消息不是满清自己的细作送来的,而是另有来源。

    黄台吉当然没有把手底下的细作部门交给范文程管理。这不是信不信任的问题,而是最基础的帝王心术。而且就算他给,范文程也得敢接啊?范文程以汉人之身,在满清的朝廷里面做实际上的文臣之首,本就被许多满人大臣嫉妒和怀疑,要是再接触这么敏感的部门,一丁点疏漏就足够他死好几回了。

    说起来,满清自己的细作系统,黄台吉一直很重视,但是收效并不显著。

    黄台吉的父亲努尔哈赤打下辽东这么大家业,除了他本身战场指挥的能力外,很大程度在于他用间的能力。

    努尔哈赤曾被辽东总兵李成梁收养。从那时起,他就在整个辽东广撒金银,密植眼线,大肆结交各路人等,与之交通消息。等他起兵之时,多年的付出有了回报,明军在辽东的所有部署,兵马虚实,那个将领敢战,哪个将领易降,全都在努尔哈赤掌握之中。他所谓战无不胜的赫赫威名,根源就在于孙子兵法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每次都是通过间谍手段将敌军行动事无巨细了解之后,分析出弱点所在,针对性的出兵。努尔哈赤的老对手之一,大明前兵部尚书王在晋评价他说:“奴酋举动必先布机关,潜图协应。虚实之情,头头熟;缓急之势,着着不差。”

    努尔哈赤善于用间,也肯下大力气用间。但限于辽东的特殊情况,他自己培养的间谍势力,最终被阻隔在山海关,几次向大明探出触角,动作稍大便被拔除。

    向关内派细作,如果是常年在辽东居住的,因为地域和气候,生活习惯等差异,特征实在太明显。而关内投降的,一个个在大明都是有名有姓的,短时间或许可以潜伏,稍微活跃就容易被锦衣卫识破。

    最初的时候,努尔哈赤是想直接走上层路线的,他直接派人贿赂魏忠贤,想要把魏忠贤发展成他在大明最大的内奸。但是魏忠贤能够权倾朝野,岂会是傻的?他在大明已经是九千岁了,天启又对他言听计从,大明相当于是他手底下势力,他岂会傻到帮努尔哈赤出卖大明?那不是出卖他自己吗?魏忠贤当即厂卫齐出,将努尔哈赤在大明腹地的细作连根拔起。至于山海关以及关外,已经几乎无法区分到底谁是细作了,除了严加防范,也没有别的好办法。

    崇祯即位以后,魏忠贤做的决策几乎都被推翻了,只有严查细作这件事,从未放松过。他怀疑魏忠贤的一切,却不会怀疑魏忠贤私通后金,只有弱势的一方,才会在内斗时借助外力,而魏忠贤在倒台前一直保持绝对强势。崇祯能够赢,只是占据了名分大义上的优势,以及一个突然性而已。

    黄台吉即位后也从未放松过对大明内部消息的打探,但细作网络只能渗透九边,无力深入大明。

    这个时候,范文程给他出了个主意:派细作深入大明长期潜伏难度太大,那干脆不潜伏了。直接一路走过去,一路收买,让明人中的“有识之士”,自己给咱们送情报不就得了?成功了就有了消息来源,失败了也能搞得大明人心惶惶,彼此猜忌。

    打那以后,黄台吉对于大明的消息打探容易了许多,但却也不是没有问题。这些被买通的细作,没有经过严格的组织培训,业务能力实在差强人意。又因为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打探的消息往往散碎不成形,需要二次整理。

    以上就是满清在大明细作体系的现状。不过这次的消息,却不是这些人送来的。满清收买的细作,对于皇宫内的崇祯以及内阁几位大学士,还是鞭长莫及的,那些都是锦衣卫关注的重点,收买容易,传消息难。

    这次的消息,是来自满清最为坚实的盟友,第一批且是主动联系努尔哈赤给予帮助的八大晋商。孙子兵法说“用间有五”,可能即便是孙子,也想不到还会有这种第六种间谍:主动间。

    八大晋商在大明与满清之间,往来无忌。各种武器粮食源源不断的被运到满清,这才是满清崛起的真正关键所在。否则没有自主修复能力,光靠缴获,如何支撑得起和大明之间几十年的拉锯?

    这消息是八大晋商在京城的商号掌柜汇报给东家的。他们出于商业目的,本就随时关注朝廷动向,但也正因为只是出于商业目的,所以网撒得虽然广,但打探的消息都比较模糊,缺乏细节。

    平日里打探大明的各种政策,可以理解,锦衣卫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古官商勾结,大家都明白。但崇祯的动向,你上杆子询问,是怎么想的?难不成想把这消息也卖个好价钱?

    因为商人的特殊性,他们其实是明目张胆在锦衣卫眼皮底下打探消息,甚至锦衣卫也时不时的给他们一些消息。不过这些消息里绝不会包含崇祯怎么样。商号的掌柜们其实也不关心崇祯怎么样。只不过八百里加急连着来了俩,无论是灾情还是战争,自古以来都是商人发家最快的时候,自然格外被他们关注,这才打探出了这些消息。

    掌柜的不关心,但八大晋商的主事们知道什么消息对于满清重要,也知道轻重缓急,所以得到消息之后,直接把消息送到了黄台吉手中,同时派人查探两封八百里加急的来源。但无论有没有结果,结果怎样,就算要通报黄台吉,也是下一封消息。

    宁完我最疑惑的,这消息的口吻全是臆测,正是因为这消息原本就是京城商号的掌柜在向东家汇报,自然要加上自己的见解。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百三十七章 别七庙更名为质() 
八大晋商首次正式面见努尔哈赤,并提出支持,是在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对明宣战,占领抚顺之后。

    对于八大晋商的支持,努尔哈赤一开始是拒绝的。

    你不能说你说你支持我我就信你,就让你支持。

    万一你卖给我的刀是脆的,粮是馊的,甚至干脆是有毒的,我上哪里去说理去?没有315,也没有人会给我维权啊?

    就算你卖给我的武器粮食都是好的,万一你是间谍,刺探我军情呢?你要知道我之前战无不胜,可都是因为敌明我暗,要是一不小心消息被你刺探出去了,我睡梦中被包围了,又找谁说理去?

    八大晋商既然主动投效,自然早有准备。面对努尔哈赤的怀疑,他们提出了交易以外的两个条件,提供给努尔哈赤,已验证对他的支持是可信的。

    第一个条件,八大晋商中支持努尔哈赤最死心塌地的范家提出,让范家二子范宪斗从此以后就一路跟着努尔哈赤干了,一方面为努尔哈赤处理内政,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也是个贴身的人质。

    来与努尔哈赤交涉的人正是范氏兄弟,兄长范永斗,化名范文寀,弟弟范宪斗,化名范文程。

    范永斗自小打理家业,气质精明市侩,一交谈就知道是手段高明的大商人。与努尔哈赤谈判,大部分时候都是他在开口。关内关外的特产,武器粮食价值几何,都在范永斗心中装着,哪里可以让利,哪里寸利必争,也是门清。努尔哈赤在沙场上多年,何曾见过这般把戏的人物?当即对他表示叹服,三百六十行,真是行行有状元。

    范宪斗则自小就被培养考科举,更是为了避嫌,安排好了与晋商范家看似毫无关联的背景身份,就是这个化名,沈阳书生范文程。范文程在两方谈判时,话并不多,但每每切中时局,说到了努尔哈赤的要害。

    努尔哈赤建国两年以来,深为手底下缺乏文士所苦:内政处理,捉襟见肘;行军用谋,非得他手把手一个个安排才能明白。如今有范宪斗这样的大才投效,哪怕只是个人质,并不能保证忠心,也是求之不得,当即应下。

    自此以后,努尔哈赤身边,便多了一个铁杆的心腹谋主,原沈阳县学秀才范文程,字宪斗。至于和范文程一起投效努尔哈赤的,他的兄长范文寀,只是在史书中提了一笔,无论是后金还是后来黄台吉改国号满清,这个人再也没有出现过。

    努尔哈赤出于保密的因素考虑,范文程的真实身份没有告诉任何人。黄台吉即位不正,努尔哈赤临终自然不会对他有什么交代。这样一来,就连黄台吉也不知道,身边这个自父亲时代就深受器重的范文程,居然是晋商中人。

    范文程,也彻底完成了从人质,到首辅元勋的蜕变。除了他本人,以及兄长范永斗,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他们两人的关系了。因为范文程在满清的位高权重,范永斗对于满清的支持也就更加死心塌地。在晋商八家每次对于支持满清力度的聚首商议时,都是不遗余力的为满清说话。

    黄台吉之前猜测范文程猜到消息来源,只当他误以为是来自他提议收买的那些暗探,哪里知道范文程对自家掌柜们汇报的语气是何等熟悉,岂会猜不到消息真正来源?范文程出言解释,只是不想宁完我说出更难听的话罢了。他又不担心身份暴露,黄台吉是得有多大脑洞,才能猜到他一个沈阳秀才,会是晋商范家的二东家?彼此根本毫无往来嘛!范家又不需要他通消息,只需要一个在朝堂上的靠山和立场而已。

    第二个条件自然是为努尔哈赤通一些消息。晋商商号遍布大明全境,对于消息的打探实在是太方便了。

    只有一点,八大晋商家大业大,受到锦衣卫的重点盯防,所以打探消息的时候,不能对于政治机密太过关注,否则容易暴露。他们毕竟家业根基在大明境内,实在不能明面上跟大明翻脸,支持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喜出望外。他对于大明朝廷的政治机密,还不到感兴趣的时候,他关注的更多的是大明的山水地势,兵马布防,将领特点,百姓民心。

    晋商商队走南闯北,大明有哪一片山水是晋商没有踏足的?徽商的大本营徽州也不可能禁绝晋商,估计只有珠穆朗玛峰之类的无人居住的绝地吧。

    大明又有哪一处军营能够自给自足,不需要向晋商采买物资?骆养性自豪的说:“我们锦衣卫训练营物资不假外求,晋商打探不到。”

    大明又有哪一个将领没收过晋商的贿赂,大明又有几处城池,没有晋商的商号?宿卫皇宫的大汉将军校尉很骄傲:“我就没收到过!皇城内,也绝没有晋商的商号。”

    除此之外,估计就没有了。

    晋商的影响力,就是这么夸张,也只有号称全民半数经商的徽商,才能与之抗衡。晋商去关外扶植努尔哈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大明的生意受到了徽商的冲击,才动念寻求外援。

    徽商一直把自己跟大明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急大明朝廷之所急,坚决支持维护大明的统治。为了大明九边安定,不辞劳苦,运粮输边。为了沿海地区的安定,积极参与抗击倭寇。

    他们商而兼士,贾而好儒,与大明士绅混为一体,相互依托。以“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作为攫取官位的途径;以重资结纳,求得部曹守令乃至太监、天子的庇护,享有官爵的特权;一些徽商本人不能由于户籍原因不能科举,就督促子弟应试为官,自己也就成为官商。

    正是因为这样,在大明境内,晋商的生意越来越受到徽商的影响。当时的蛋糕就那么大,徽商崛起了,晋商霸主的地位自然受到影响。大明朝廷又向着徽商,断人财路可是不共戴天之仇,晋商对于徽商的恨,转移到庇护徽商的大明身上,自然就把目光放到了对大明宣战的努尔哈赤身上。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百三十八章 信八家掀浪兴波() 
努尔哈赤得了晋商的支持,自然是如虎添翼。有范文程给他出谋划策,处理内政,也颇有些如鱼得水之感。

    双方合作愉快,之后几年,努尔哈赤对于范文程的信任便是与日俱增。

    出于保密的考虑,与晋商的真正合作并无其他人知晓。即便监视范文程的密探,也只是以为是对于非满人官员的正常提防,不清楚范文程的真实身份。

    努尔哈赤死得突然,啥也没跟黄台吉交代。黄台吉虽然继位后接受了与晋商联系的秘密线路,却对范文程人质的身份一无所知。

    范氏兄弟都是人精,发现黄台吉不清楚两人联系,自然都不会傻傻的暴露,把好好地谋主再重新变回人质。

    黄台吉继位后对范文程的信用日益加深,范文程也一直在用心做事,就这样一点点混到首辅的位置。也算是人质的逆袭。

    这边黄台吉听宁完我对于这份消息的评价,想到宁完我去明京需要跟晋商接触,当下解释道:“宁卿确实误会了这消息来源。非是咱自家的密探打探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