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时光 >

第17章

大宋好时光-第17章

小说: 大宋好时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法很简单,毕竟后世小贩都是一边卖,一边现场制作糖葫芦,杨浩也曾见到过,依样画葫芦便是。

    一觉醒来,糖汁已经完全凝固,红色的山楂在糖汁映衬下格外红润,反正小杨雪瞧见时已经在咽口水。

    小家伙理所当然成为试吃员,见杨雪面带笑容,吃的香甜,杨浩也便放心了。当然了,自己也得来上一串,确定一下味道口感。

    等杨浩带着糖葫芦到果子铺时,果子张惊讶不已,瞅了半天问道:“此为何物?”

    “你先尝尝便是。”

    果子张尝了一串,顿时眼睛放光,喜道:“好似是山楂裹了蔗糖?不过这味道,酸酸甜甜,十分别致。”

    杨浩笑道:“此物叫冰糖葫芦,别的不多说,反正我家小妹很喜欢,张叔,你懂得。”

    “懂得,懂得!”果子张如何不明白,这是孩童最喜欢的味道。

    “那就成,用此法,你家囤滞的山楂即可销售一空。”

    “是啊!”果子张乐呵呵地点头,旋即低声问道:“三郎啊,这冰糖葫芦如何制作?你放心,卖了钱我们二一添作五。”

    “不必,首次合作,我只要三成。”

    杨浩笑道:“只要合作愉快,往后…我这还有冰糖、奶糖、罐头等各种秘方,赚大钱的日子在后头。”

    冰糖葫芦做法太简单,没什么技术含量,果子张完全可以自己摸索,一经销售,很快便会有人仿制。

    这年头,可没有专利,知识产权保护一说。

    先少拿点分成,再抛出点诱惑,不怕果子张过河拆桥。

    果不其然,听到杨浩嘴里蹦出几个新鲜的名称,果子张登时眼放金光,连连点头。

第二十九章 危险的生意() 
唯利是图是商人本性,但利有蝇头小利和一本万利之分。

    但凡斤斤计较,见钱眼开之辈,生意往往做不大。

    相反目光长远,懂得让利、合作,把握机会之人,往往能财源达三江。

    讲究“进四出六”的义乌商人之所以能让鸡毛飞上天,大概就是这个缘故,也是杨浩为何给果子张让利的原因。

    果子张不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的眼界不算开阔,目光不算长远,但庆幸也不短浅。

    听到杨浩嘴里蹦出来的几个词,虽然懵然不知,但他意识到,这也许这个是机会,可以成为成功商人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杨浩竟然主动让利,并提供秘方,这是一种诚信,也是一种自信。

    果子张有理由相信,杨浩手中还有更厉害,更赚钱的秘方,所以他充满期待。

    想要收获,就得有所付出。

    果子张很积极,在自家库房里弄个临时作坊,开始加工冰糖葫芦。

    做法真的很简单,但此之前却无一人想到,而杨浩似乎一夜之间便得此妙法,堪称神奇!

    一时间,果子张对杨浩越发看重。

    ……

    冰糖葫芦出炉,果子张学着杨家的经验,免费发放一部分给孩童品尝。

    果然很有效果,很快便积累了基础用户和口碑,拉着大人前来购买的孩童络绎不绝。

    客人顺带着在店里转一圈,再买点其他果品,生意自然兴隆了不少,与前些天的冷清局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张家婆娘满心欢喜,见面便咧嘴笑着向杨浩道谢,如果不是发黄的牙齿上占着韭菜叶,杨浩一定会愉快接受。

    为了加快销售,杨浩去找了牙行伙计徐六斤,名字是从租赁契约上看到的,据说出娘胎的时候恰好六斤重,爹娘便草率地以此为名。

    牙行门路多,徐六斤也算是老熟人了,杨浩略微交代,再给点小费,当天傍晚便带着几个商贩过来。

    商贩来自州桥、相国寺和马行街,都是东京城里最繁华的地段,他们答应试销冰糖葫芦。

    自销毕竟数量有限,分销才是王道,对于自家的糖葫芦,杨浩还是很有信心的。

    果不其然,第二天几个商贩纷纷前来,表示要加大进货量,足可见市场反响不错。

    果子张满心欢喜,当即拉着婆娘和两儿一女,忙的昏天黑地,加紧制作冰糖葫芦。

    在出现仿制品之前,他绝不愿意泄露“秘方”。

    杨浩知道劝说无用,索性什么也不没说。见食肆有婶娘妥善打理,便开始研究冰糖和奶糖的制作。

    既然糖葫芦反响不错,那么冰糖和奶糖绝不会差到哪里去,糖果对孩童的吸引力是经过历史验证的。

    冰糖的做法并不很难,杨浩隐约记得,在一部纪录片中看到过。

    粗制的蔗糖倒入大锅,加水适当加热,让砂糖彻底融为糖水。

    再往其中添加适当植物油,便开始熬煮,沸腾之后加上适量溶解的白矾水,使之与糖水均匀融合。

    然后不知道经历一个怎样的化学反应,在合适的温度下,糖水就会逐渐结晶析出。

    这其中砂糖、植物油和白矾的比例,添加时机,以及温度把控尤为关键。

    重量可以准确称量,但时机和温度全凭经验把控。

    杨浩试验多次之后,总算有所进展,记录下各种数据后,便将糖水盛于桶中,裹上厚布加盖封存。

    等上数日,等里面的温度降下来,冰糖结晶就会出现。

    可是,一个问题出现了——颜色。

    结晶出来的冰糖不似后世那般晶莹剔透,而是杂色浑浊,大大影响了观感和食欲。

    究其原因是原料问题,这个年代蔗糖粗糙,难免杂色,有点类似后世的红糖。白砂糖是稀罕物,明朝以后才开始成为主流。

    除色提纯其实并不难,可杨浩轻易却不敢做。

    因为他猛然意识到,自己无意间触动了一块很大的蛋糕。

    古代盐铁粮、盐糖茶不是寻常商品,这几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蕴藏着巨大的利益。

    粮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由买卖,但盐铁官营是历朝历代的传统,糖、茶、酒也都是朝廷严格监控的产业。

    大宋有《榷茶法》,种茶、采茶、售茶都在有司严格监控下进行,是朝廷赋税的重要来源。

    酿酒也有严格控制,东京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店获准用粮食酿酒。

    这些大店表面是商贾打理,但背后与皇亲国戚,将门勋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深不可测。

    糖又岂能例外?

    历史规律告诉我们,一旦形成垄断,革新必然受阻,恐怕这也是多年来蔗糖质地无甚提升的原因。

    弄出白砂糖和冰糖,绝对可以迅速得到市场认可,可无疑会动了某些人的利益,后果可想而知。

    寻常市井商贩涉足其中,不仅是为人作嫁,可能怎么死的都不知道,甚至连骨头渣子都留不下。

    有命赚钱,也得有命花才行。

    这是一桩很危险的生意,所以杨浩谨慎地停了下来,在抱紧一根足够粗的大腿之前,不可自寻死路。

    杨浩有些后怕,自己太想当然了,也有些后悔“信口开河”。

    不过幸得及时醒悟,也让他清楚认识大宋商业环境,以及社会本质。

    世上从来不存在纯粹的商业环境,封建帝王时代尤其如此。没有相当的地位和权力,生意想要做大很难,也很危险。

    想起初到东京时,自己还对婶娘“吹牛”,几年之内成为东京最富有的人家,而今看来有些想当然了。

    幸好婶娘没有当真,但果子张那边恐怕要失望了。

    不过嘛,奶糖倒是可以尝试一下。

    奶糖只算是哄小孩的零食,且主要原料是牛乳,对整个糖产业影响不大,可以适当试水,积累经验。

    牛乳大火煮沸蒸发水分,加入适量蔗糖与食用明胶,奶糖的雏形便算成了。

    前两样都是现成的,唯独食用明胶难制。

    杨浩只能用猪牛羊的皮、骨为原材料,在后世关中煮皮冻方法的基础上摸索,逐步实验。

    期间难免需要一些形制特殊的器具,好在食肆附近就有一家铁匠铺子,杨浩曾经光顾,铁匠老李的手艺相当不错。

    平日里生意很好,火炉风箱整日不停,锤子落下,火星四溅,老远就能听到打铁声。

    然而今天,杨浩上门的时候,铁匠铺里却冷冷清清。

    两个徒弟不见人影,老李则倚在火炉旁,手中捧着个酒罐,百无聊赖地灌黄汤。

第三十章 大雪里的铁烟囱() 
汴河在大宋,对东京的意义非同小可,是东京的母亲河,也是生命线。

    大宋的财源命脉维系于汴河,东京人的生存依赖于汴河,上土桥的繁华同样仰仗于汴河码头。

    当进入深秋,频临寒冬,汴河水位逐渐降低,靠岸的商船越来越少时,上土桥开始变得逐渐冷清。

    上土桥头的帆影和桅杆不见了,也听不到搬运工们整齐的呐喊声,路上的行人似乎骤然少了一半。

    商铺的生意也就不好做了,食肆、果品铺,铁匠铺也不例外。

    听铁匠老李絮叨,平素来往码头的车辆钉马掌,车轱辘包铁皮,打造、维修铁锚,打造各种铁器,生意相当不错。

    但近来生意明显冷清了,等到冬天堪称是门可罗雀,城里不像乡下,冬天没有农户修补农具。

    对于老李而言,这几个月就是淡季,休息期。

    可是吃力气饭的人哪里闲得住?不赚钱的日子,总归有些心慌,要不老李也不会借酒浇愁。

    “两个徒弟被我打发出去做杂工了,工钱我照给,他们再多挣份钱,家里都不容易。等到开春他们再回来,冬天我一个人能照应。”

    老李叹息一声,才放下酒罐子,摆手笑道:“说多了…三郎,你来找我有事吗?可是要打什么东西?”

    “李叔,我是想打造几样东西。”杨浩将自己的来意说了,还拿出一张简易图纸。

    李铁匠经验丰富,一看就懂,笑道:“三郎放心,闲着也是闲着,我定给你精细打造。”

    “有劳李叔了。”

    “客气啥,都是街坊邻居,这些天你也没少照顾我生意。”说着,李铁匠便转身去铺子里寻铁皮、材料。

    “听说老张家的冰糖葫芦是你的主意?”老李一边说着,一边打开炉子,添了些许煤炭进去,然后拉起了风箱。

    “是的。”

    “老张好运气,有你帮忙想主意,这些天生意兴隆啊!”

    李铁匠言辞之间颇为羡慕,旋即叹道:“可惜我这铁匠铺子不同与果品铺,只能等客上门,否则也让你帮忙想想主意。”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李铁匠或许只是一句玩笑,但杨浩却动起了心思,尤其是看到火炉里逐渐红起来的煤,以及放在台子上的铁皮。

    再抬头看看阴沉的天空,以及从屋檐下刮过,吹散了煤烟的寒风,杨浩突然心头一动。

    杨浩笑道:“李叔,要不你把两个徒弟叫回来吧!”

    “啊?”

    “我有个主意,没准你这个冬天有的忙了。”

    闻听此言,李铁匠脸上顿时浮现出惊喜神色,微微的一丝醉意顿时全醒了,颤声问道:“果真吗?”

    “当然!”杨浩郑重点头。

    ……

    看到火炉和铁皮的时候,杨浩想起了少年时家家户户窗前的铁烟囱,以及整个冬天呛鼻的煤烟。

    而今的东京,烧煤已经是普遍现象,冬天用来烤火的人也很多,但每个冬天总有不少煤气中毒。

    这年头的人不知道一氧化碳,只是统称为炭气。即便可以小心防备中毒,但煤炭燃烧时,气味也不多好。

    毕竟这年头没有无烟煤,也没有脱硫技术,煤炭挖出来之后也没有洗煤的程序,直接就投到炭盆里烧了。

    所以煤用来烧火做饭大家都很喜欢,烤火取暖首选却还是木炭,尽管木炭的价格更为高昂。

    倘若能够解决煤炭燃烧的气味问题,只要不是钱多的花不出去,应该没有人会拒绝烧煤取暖吧?

    更何况,木炭同样有炭气中毒的现象。

    当杨浩将构想说出来,在纸上画出草图的时候,李铁匠顿时眼睛放光,欢喜道:“这东西好啊,冬天要是一家一户一个炉子,那可就……”

    掰着指头,李铁匠已经算不清能产销多少炉子,能赚多少钱了。

    杨浩笑道:“所以喽,这个冬天李叔不仅闲不下来,而且会很忙。”

    “忙点好,只要有钱赚。”

    李铁匠满面笑意,完全变了个人似的,不过旋即又担忧道:“只是…这炉子虽好,可没几个人知道,你说的那个…推广,怕也费事。”

    “肯定会费事,不过嘛…”

    杨浩笑道:“不必我们自个费心费力,有人会替我们操心的,李叔只管安心打造炉子和烟囱便是,推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