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唐锦绣 >

第884章

天唐锦绣-第884章

小说: 天唐锦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晋王李治进入偏殿的时候,参加朝会的大臣已然差不多到齐。

    迎着主位上李二陛下探寻之中略带不满的目光,李治一阵心虚,勉强笑道:“今日参加朝会,所以昨晚一夜难寐,临近天亮方才睡下,因而起得晚了一些……”

    李二陛下剑眉一展,心中释然,笑道:“心情可以理解,不过让诸多国朝重臣单单等候于你,却是有些过分,以后且不可再犯。”

    一侧的岑文本身穿紫袍气度威严,此刻调侃道:“陛下何须苛责?晋王殿下今日的表现可是必老臣好得多了,想当年老臣第一次参加朝会,可是连续两宿未曾阖眼,到了朝会上眼圈儿都是黑的,商议了什么事情根本就不知道,只想着藏在最后头眯起眼打个墩儿,呵呵。”

    群臣听他说的有趣,都轻笑起来。

    殿上气氛甚是随意融洽,李治提着的心这才渐渐放下,心中暗讨以后上朝的时候万万不可晨间宣淫,实在是有些荒唐。

    李二陛下颔首微笑,冲他摆摆手:“速速入座吧。”

    李治吁了口气,连忙应了一声:“喏!”

    自有内侍上前为他在太子和吴王之后安置了座位,李治赶紧上前坐了。

    环目一扫,便将殿中情形大致收入眼内。

    依旧是左文右武的规矩,只不过几位皇子的座位被安插在文臣这边,位于高士廉、长孙无忌、萧瑀、岑文本之后,在后面便是三省六部的主官,不过房玄龄依旧告病在家,未曾上朝。

    探头瞅了瞅,才见到作为兵部左侍郎的房俊代表兵部坐在这一侧的最外边靠近门口的地方,这厮正微微低着头,眼皮耷拉着,也不知道是在玩深沉还是打盹儿……

    李二陛下的话语打断了李治的思绪,只听李二陛下说道:“行啦,人都到齐了,有什么事儿就赶紧说说。”

    太子李承乾轻咳一声,说道:“前几日房侍郎提出的‘灾难应急救援中心’的议案一直未有结论,今日何不在此议一议,到底是否可以施行?”

    李二陛下饶有深意的瞅了太子一眼,又看了看不声不响的房俊,没有吭声。

    而参与朝会的程咬金、尉迟恭等武将尽皆精神一振,一扫先前神情恹恹无精打采的模样,一个两个眼珠子灯泡儿一样瞪圆了。

    长孙无忌立即接口道:“微臣以为不可,太子难道看不出其中的漏洞吗?兵者国之凶器,诸卫官兵轮番宿卫京畿,确保关中安危稳定,岂可一有灾难便随意调动?兵员调动乃是极为凶险之事,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十六卫宿卫京畿,各自有营地驻扎,相互之间即可互为奥援又彼此牵制,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莫说是京畿驻军,即便是地方军队亦不可随意调动,否则谁知道这支军队到底是去救灾还是被造反?

    太子淡然自若,虽然被长孙无忌不轻不重的刺了一下,却丝毫没有辩驳的意思。

    自然有人替他出头……

    岑文本说道:“房侍郎的奏折当中已然说得很清楚,太子六率与守卫玄武门的左右屯营是毋须接受调动的,又非是十六卫尽皆接受调动,且左右武卫、左右勋卫必须保证有三卫镇守京畿,赵国公何虑之有?”

    十六卫中人数最多的是左右屯营,最精锐的则是左右武卫、左右勋卫,在左右屯营把守玄武门的情况下又有其余四卫中的三卫镇守京畿,就算是当真有哪一位大将军想要造反,也得在固若金汤的京畿守军面前头破血流、灰飞烟灭。

    况且就算调动军队前往救灾,一次也不过是调动一卫,能翻腾起什么浪花儿来?

    长孙无忌沉声道:“古往今来,从未有军队可随意调动前赴灾区之举措,可见其中之凶险实在是太过巨大。岑中书一味赞成这项提议,万一日后出了任何差错,后果可是由你承担?”

    岑文本哑然失笑:“赵国公言重了,既然是议案,那自然要大臣们全体通过、再由陛下拍板才能付诸实施。议案是大家通过的,何故有了后果却要本官一力承担?天底下没这个道理。”

    心里却是冷笑。

    “长孙阴人”固然老谋深算阴险狡诈,可他岑文本也不是白给的!想要给他挖坑?

    省省吧……

    长孙无忌面色难看,冷言道:“微臣不赞成此举,后患实在太过重大,还请陛下三思。”

    李二陛下缄默不语,不置可否。

    程咬金大嗓门儿响起来:“陛下,老臣赞同此举!眼下周边蛮族尽皆臣服,除去一两场可以预见的大战之外,几乎称得上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长此以往,关中儿郎只是在上番只是前往军营点个卯、应个景儿,不曾经历战阵冲杀,一旦有外敌入寇,难道让那些奶娃子上战场为国拼死冲杀么?这一次房侍郎的议案非常之好,能够趁机将各卫兵卒拉出去操练一番,虽然效果必然与实战相差甚远,却也聊胜于无,总不能将这几十万二郎当做猪狗一般豢养吧?”

    尉迟恭亦在一旁附和。

    长孙无忌那边自然也有人站出来反对。

    有人赞同,自然就有人反对;有人反对了,那就必然有人赞同……

    看似针锋相对,实则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的争夺不休。

    长孙无忌反对这项议案,是因为长此以往军队将会脱离关陇集团的掌控;程咬金赞成,自然是想要关陇集团的坚固后院挖一个洞,提升自己对于军队的权威。

    大殿上一时间争吵四起,闹闹哄哄。

    出奇的,李二陛下并未询问自己的几个皇子对此事有何看法……

    尤其是太子。

    太子参加朝会,目的不是为了皇帝多多分忧,而是培养他处理政事的经验和阅历,为了以后接班做准备。皇子参加朝会则是培养皇族的中坚力量,一个稳定的帝国,必然要有一个强势的皇族,否则干弱枝强,岂能长久?

    李二陛下冷眼旁观,就任凭着大臣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

    好半晌,李二陛下方才发声,淡然问道:“申国公对此议案,不知有何见解?”

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 亲情与背叛() 
    大殿上的争执瞬间消失,大家都看向一直老神在在不声不响的高士廉。

    身为尚书右仆射兼任吏部尚书,他的话语是极其有分量的,可是高士廉因为长孙无忌的缘故天然的与关陇集团亲近,双方利益一体,自然是倾向于反对的。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高士廉会表示反对的时候,高士廉却慢条斯理的说道:“诸位争执不休……却为何都未想过,房侍郎当初提出这项议案的初衷是什么?”

    殿中肃然一静。

    一众刚刚还争执不休面红耳赤的文武大臣纷纷面露惊讶,进而各个满面羞愧。

    不得不说,每一个朝代创立时期,无论君臣皆是心系百姓的忠直之士占了大多数。固然因为自身利益而对政见有所不同,私底下亦会明争暗斗无所不用其极,但是对于道德的底线是基本相同的,大家都能够在保证朝局稳定、造福天下苍生的理念上求同存异,不至于只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人家房俊当初提出这个议案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救援灾民!

    在这个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年代,无论通信还是交通都极其落后,天灾**屡见不鲜,水患、旱灾、蝗灾、疫病、地震……每一次灾祸,都意味着无数百姓流离失所,甚至直接死亡!

    如何评价一个帝国是否强盛、一个时代是否繁荣?

    在古代,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人口!

    这个标准看似很简单、很粗暴吧?

    然则就是如此!

    人口多了,就能耕作更多的土地、生产更多的粮食,就能征召更多的军队、大败更多的敌人!

    反过来,只有一个帝国强盛起来、繁荣起来,土地更多、粮食更多,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所以,史书之上所谓的盛世如何评判只有这么一个条件哪个时代人口多,哪个时代就是盛世!

    李二陛下很满意大臣们的反应,既然都意识到了错误之处,他自然不会严加苛责。大臣们也是人,都有三姑六亲新朋故交,都是生活在一个个圈子里头,追逐利益乃是不可避免之事。

    他从来都不认为大臣们争夺利益有什么不对,只要能够在利益之上还有一条道德约束的底线,那就很好。

    然而长孙无忌可不这么认为……

    在高士廉说出这么一句话的时候,他就心中一震,不可置信的看着高士廉云淡风轻的脸!

    房俊的初衷是什么?

    是救援灾民!

    这是大义!

    高士廉既然这个时候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显而易见已经完全倾向于房俊这个议案的实施……

    可是这不对头啊!

    关陇集团在军中影响力深厚,几乎大半的中下层军官皆是出身于关陇集团。这些关陇集团出身的军官为李二陛下争夺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李二陛下皇权的基石。

    可也正是因为关陇集团在军中的根基实在是太过深厚,所以李二陛下才一直念念不忘的想要削弱关陇集团的实力,这一次房俊的议案,说不得其中便有李二陛下的授意……

    而高士廉能够走到今天凭的是什么?

    固然有他自己精明强干的因素,但更多的却是来自于关陇集团的加成!

    没有文德皇后、没有他长孙无忌、没有关陇集团的鼎力襄助,他高士廉凭什么数十年间都是李二陛下身边最亲近、最有影响力的谋臣?

    靠渤海高氏么?

    呵呵……

    然而现在,高士廉却反戈一击,赞同房俊这个名为救灾,实则将军权分散动摇了关陇集团根基的议案!

    为什么要这么做?

    关陇集团抛弃高士廉可以,但高士廉怎么可能反水关陇集团呢?

    长孙无忌满心不能理解,想要努力的去从高士廉的神情当中找寻一点蛛丝马迹,但是盯着高士廉看了半天,却是毫无所得。

    都是人老成精的货色,又怎能将心绪外露呢?

    而萧瑀更是在骆驼身上压下了最后一根稻草……

    “陛下,微臣以为此议案实乃功在千秋之妙策!”

    一直未曾发言的萧瑀在高士廉表态之后紧随而上,侃侃而谈:“孟子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荀子·王制》亦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可见民心之重要。房侍郎这项议案,且不论可以救援多少灾民,单单在灾民遭受灭顶之灾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万般绝望之时见到陛下派去的军队,那种心灵上的慰籍以及对所有百姓精神上的冲击,便足以使得陛下万众归心。只要民心所向,何愁陛下不能成就千古霸业,何愁大唐不能千秋万载?”

    这便是萧瑀的高明之处,字字句句皆是得自古训、发自肺腑,入情入理,却偏偏就能挠到李二陛下的痒处……

    李二陛下最在乎的是什么?

    名声!

    只要天下百姓皆传颂他的好,又何惧于那一丝半点潜在的后患?

    况且他向来对手底下的这帮文武大臣信任十足,出了一个侯君集还不够,难道还能有第二个?

    绝无可能!

    此时风向已经完全转变至赞成一方,李二陛下看了一眼寥寥几个还在坚持反对的关陇集团出身的大臣,面无表情,直接拍板:“既然如此,便将此法暂且试行,毕竟事关重大乃是千古未有之举措,其中难免有疏漏之处,且在试行当中渐趋晚膳,以为后世不易之制度,使得天下百姓尽皆感念朝廷,民心归附,万众一心!”

    皇帝拍板了,且还说了乃是“试行”,长孙无忌也不敢继续反对。

    此事即成定局,那就不能在继续纠缠下去,否则只会使得他越来越少的“圣眷”渐至凋零……

    既然高士廉先行反水,那么他接下来的谋划便可以进行得毫无心理压力了。

    长孙无忌对于高士廉这个舅舅他自然是满心感激,但是现在牵扯到长孙家的利益,甚至已经牵扯到整个关陇集团的利益,亲情和感恩也只能放到一边。

    若是公私不分,又岂能做一个合格的政治人物叱咤朝堂这么多年?

    长孙无忌便趁着众人不注意,隐晦的给晋王李治使了一个眼色……

    主位上的李二陛下挥手命内侍给诸位大臣奉上茶水糕点,神情愉悦道:“尚有何事,咱们慢慢细谈,先喝口水吃几块点心垫垫肚子,稍后朕在宫内设宴,与诸位一醉方休!”

    李二陛下最喜欢“与民同乐”,时常跟这帮文臣武将没大没小的喝酒嬉戏,有时候喝多了还会跳个舞……所以大臣们都习以为常,刚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