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第12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谁的刀子更快,谁的嘴巴更利!”
苏我摩理势气得白胡子乱颤。
刚刚吉士驹言语无礼之时你视若无睹,现在我说两句你就撂狠话,太偏了吧?
可即便心中愤怒,却也不敢多言。
他明白唐人玩的就是一手“平衡”,并非是亲近虾夷人厌恶倭人,只不过是大势所趋,扶弱锄强而已。反过来若是弱的一方是倭国,唐人也必定会大力支持倭人对抗虾夷人。
说到底,这与情感无关,实乃帝国战略的取舍博弈而已。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打击迫害倭国乃是房俊一手策划,说是跟帝国政策相符实在是有些牵强,完全是出自于个人情感。
敌一千八百四十章 历史会记住我()
没有支持虾夷人干脆将倭国灭掉、倭人杀绝,那才是处于帝国真略的考量,否则若是传出唐军对倭人肆意屠杀导致灭族,恐怕全天底下的番邦诸国都将视大唐如洪水猛兽,所到之处尽皆抵制,将会严重阻碍大唐的全球化战略……
其实说到底,房俊是明白就算屠杀也不可能将倭人真正杀绝,这么大的地方这么多的海岛,随便躲起来就找不到,就算有几十万人在本州岛上肆意杀戮,也不可能当真将其灭种。
若非有这份理智在,房俊早就发动大军将千年后的大屠杀奉还给倭人。
这等残虐之民族,乃是人类史上最大的耻辱,将之灭族,普天同庆……
吉士驹见到苏我摩理势被房俊训斥,心底暗爽,却也不说话,低眉垂眼一副乖宝宝形象。
反正虾夷人就死死的抱住唐人大腿,说什么也不撒手就对了。
谈判的气氛并不和谐,但是过程倒满是顺利。
因为基本事宜事先都已经沟通过,
……
倭国租借佐渡岛于大唐,时限为五百年,租金每年一万贯。
倭国租借难波津于大唐,时限为五百年,租金每年两万贯。
难波津开辟为倭国通商口岸,由大唐驻军两千维持治安,使得诸国商贾免遭盗匪之害,而一应军事开支,则由倭国负担。
允许大唐商贾在倭国境内开采矿山,税赋等同于倭人商贾,不得擅自加赋、随意摊派。
倭国之所有港口,任由大唐水师临时停驻,不得驱逐。但有要求,当地衙门务必予以妥善协助,不得推脱。
倭国以汉字为官方文字,大唐与倭国联合推广儒学,由倭国置备学舍,大唐派遣教员,其中大唐派遣倭国教授儒学之教员,地位等同于大唐使节。
所有进入倭国境内之唐人,享有“治外法权”,若存在作奸犯科之事,需由大唐主官海外事务的衙门审理,倭国无权审讯……
……
这便是大唐与倭国之间的协约,房俊为其命名为《唐倭癸卯条约》。
当苏我摩理势在条约之上签字,然后就着红红的印泥加盖了倭国天皇之玺印,房俊心中颇为感慨……
后世之国人但凡听见“条约”这两字,无不立即涌起屈辱愤怒之情绪,自近代以来林林总总之条约,就没有一个好的。
追溯最早期的正式条约,起初就要算唐德宗与吐蕃签署的《唐、蕃清水盟约》。李二陛下在突厥兵临城下之时也曾签署了《渭水盟约》,但当时仅仅是“倾尽库府”而已,连番大战之后的长安附近库府之中,又有多少余钱呢?等到了《唐、蕃清水盟约》,才算是真正意义上丧权辱国,令大唐百姓饱受屈辱。
国势有强弱,月势有圆缺,强盛之时开疆拓土马踏天山,衰弱之时委曲求全忍辱负重,尽皆无可厚非,平常事尔。
然而有清一朝所签署的数不清的条约,且彻彻底底将这个国家的家底抖落个干净……
从某位严谨火器闭关锁国让手下漫山遍野的撵兔子让他射个痛快,反而被后世学者吹嘘得英明神武的“某大帝”签署《尼布楚条约》,将大明朝打下来的广阔的西伯利亚以“无用”之由弃若敝履开始,直至“宁予友邦,不予家奴”的《辛丑条约》而止,他的子子孙孙们便一直效仿伟大的能够一天射杀三百八十一支兔子的祖先,在败家的行径一路狂奔,永无止境。
然而说起最最令国人痛心疾首的条约,则莫过于《马关条约》。
割地、赔款、增设商埠……这不仅仅使得大清的财政陷入绝望崩溃之境地,经济损失,主权沦丧,使得洋务运动以来培养的民心士气遭受巨大打击,更使得倭国攫取到巨大的利益,稳固其的发展,加速国内的现代化工业改革进程,使之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的一流强国,这更加刺激其侵略之野心。
一千年后的倭人在马关的那座春帆楼内榨干了中国的血,以之滋养倭人的,最终使得他们残暴的将屠刀彻底的挥向了中国,给国人带来永远也不能磨灭之痛创!
而现在,一千年前,房俊在难波津的春帆楼内亲手给倭人套上了绞索,使其整个民族都将遭受羁绊,驯化其民族血脉之中的野蛮暴戾,并且陷入被大唐奴役之深渊。
最重要的还是关于文化的那几条,大唐在倭国设立学堂,倭国以汉字为官方文字,这就是赤果果的文化入侵,是足以断送其民族根基的野蛮行径,欧洲移民者在美洲玩得就是这一套,效果非常好。即便是结束殖民统治之后将近百年,美洲土著对于殖民者在文化上的同源同流使得彼此非常亲近,哪怕民族獨立了很多年,依舊心甘情願的成為殖民者的附庸,甘之如饴……
由此可见文化侵略之厉害。
灭绝倭人并不现实,使其子孙后代皆以华人后裔而自居,那才是真正的大成就。
试想一下,若是千年文化殖民之后还有所谓的明星舔着脸叫嚣“我是日人”,反而会被真正的倭人骂他傻逼,会不会很有趣?
……
与虾夷人之间的协约就简单得多,因为虾夷人很穷,人也少,什么都没有,好不容易抢来一块土地,还得求着大唐帮忙援建。
但是这也正中房俊下怀。
社会制度需要大唐帮忙确立,国家体制完全照搬大唐,整个文化产业尽皆由大唐所掌控,不出五十年,虾夷人恐怕会忘掉自己信奉的神祗,忘掉所有的风俗习惯,这样的一个民族,你还能说他是虾夷人么?
文化殖民,就是这么可怕。
被加诸于身,那是彻头彻尾的悲哀,而反过来若是加诸于人,那就完全不一样。
所以,无论任何时代,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别人强!
人类的世界跟野兽的世界没有任何区别。
落后,就得挨打!
连交配权都没有……
大唐与倭国、大唐与虾夷人之间的协约签署完毕,最后签署的便是三方的停战协定。
这没什么好商议的,倭人不能打,要急着安抚国内封国、安置朝中百官,苏我摩理势还得准备登基,虾夷人看似勇猛,实则潜力有限,能够打到如今这个份儿上已经算是超水平发挥,再打下去也扛不住。
人都打没了,抢来土地有什么用?
虾夷人没有印玺,吉士驹直接掏出刀子在手腕上狠狠的割了一道口子,右手手指蘸着涌出的鲜血摁下一个血手印。
房俊看得眼皮子直跳,果然是野人……
他当然是没有签署协约之权力的,事实上在封建年代,任何一位帝王都不可能将这等权力下放给臣子,无论这个臣子是如何宠盖朝野、权倾天下。比如大清的时候李鸿章出去与倭国谈和,逐条诸款的内容由他主导与倭人商谈,待到谈妥之后要电报呈递给紫禁城的“老佛爷”定夺,所以彼时民间一致谴责李鸿章卖国,实在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哪个年代信息不通畅,老百姓哪里知道朝中这些弯弯绕绕?既然谈判是李鸿章去谈的,最后也是他签字,那就是他的锅。
这也是为何那位“老佛爷”非得将李鸿章派去和谈的原因之一,李中堂德高望重权柄赫赫,这个锅背的正合适……
几份合约尽皆一式两份,放在木箱之中封存,将由战船送回长安,请李二陛下御览之后用玺,然后将其中一份保管,另外一份则原路送回,有倭国和虾夷人自行保管。
一件大事,终于大功告成。
房俊心情疏朗,兴致极佳,不出意外的话,自己在倭国的一切作为都将与那两份合约一起传诸于后世,历史赋予自己的必将是无上的荣光,而后世若是历史重演,那么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屈辱越甚,越会将自己映衬得高大,荣光就会耀眼。
不过相对来说,他倒是宁愿后世子孙们争气一些,将无数的合约摔在他的这份合约之上,然后趾高气扬的说一句:“房俊的这份合约算个屁呦!”
如果梦想成真,怕是房俊与酒泉之下亦会放声大笑,快慰酣畅矣!
房俊心情好,自然要招待双方人士以及与会各国人等饮宴,只是他刚刚在房间里洗过澡换了一身衣服,便见到金法敏一脸古怪的前来递上一封书柬,道:“敝国女王陛下,邀请侯爷过几日前往庆州会晤,说是有要事相商。”
房俊微微一愣,新罗女王?
敌一千八百四十一章 冬日()
入冬以来连降大雪,整个关中道路阻塞大雪漫山,就连渭水河道都冰封了好些个日子,进出关中难如登天,八百里秦川仿佛成了世外桃源一般,与世隔绝。
所幸百姓连年结余,日子过得渐渐好起来,平素亦能请来泥瓦工匠修葺一下房屋,故而雪虽然下得大,却甚少有房屋倾颓坍塌,无家可归者少之又少。再者京兆府的底子打得好,房俊卸任之时留下大笔钱财,马周又是个精于实务铁面无私的干吏,第一场雪下得打起来的时候,整个京兆府的官吏衙役便全体出动,帮助维修加固房舍,给受灾百姓安置住处饮食。
关中百姓扶额称庆,走了一个“房青天”,又来一个“马青天”,一样的勤政廉洁,一样的爱民如子,逢此盛世,得此官员,幸何如之?
往年每遇大雪必然饿殍遍地、横尸处处的情况没有出现,百姓安居乐业,反倒是那些文人骚客乘着大雪纷纷组团出城,或往终南山上著座寺庙打尖,或往骊山之上农庄客舍暂住,吟咏冬雪,赞颂盛世,一时间倒是有不少佳作问世,使得关中文坛极是活跃。
只是每当此时,总会有人抬出房俊当年之诗词佳句,品评嗟叹之余,往往令那些刚刚做出佳作之文士满腔郁闷。
没得比啊……
长安,房府。
书斋之内,房玄龄穿着厚厚的棉衣,坐在椅子上细细阅读房俊的书信。
足足二十几张信纸,房玄龄反反复复看了足有两个时辰,而后才将书信叠好塞回信封之内,搁在书案上,拿起一旁已然温热的茶水,浅浅的呷了一口,缓缓闭上眼睛养神。
生了一个好儿子啊……
信笺之上,房俊详细说了倭国之布局,其中“文化侵略”之观点固然拿不到书面上,朝中那些个满口仁义道德的大儒必然会以“不仁”来弹劾攻歼,但是其背后所蕴含之巨大能量,以及成功之后给中原王朝带来的巨大收益,尽皆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亦难有来者。
灭一国难不难?
说难也难,天下诸国林立,彼此之间尽皆有天堑所隔阻,若非国力强盛彼国,征伐不易。说不难也当真不难,大唐立国以来国力渐趋鼎盛,尤其是武力强横无出其右,即便是突厥那般控弦几十万,地域辽阔几千里,不还是被大唐长驱直入杀得落花流水尸横遍野,仓惶西遁?
然而覆灭突厥容易,欲将之征服,却难如登天。
首先,便是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之迥异,使得两个民族难以融合。突厥降者被朝廷规制在河套之南,生活繁衍已由多年,却始终与唐人格格不入,抵触之情绪极深,时不时的便会搞出一些事情来,若非镇守其地的乃是前突厥可汗阿史那思摩,在突厥部众之内素有威望,恐怕早就暴亂四起,永无宁日。
而房俊提出“文化侵略”之策略,相比覆灭其国、强掳其百姓归附大唐而引起的强势反弹,则显得温和得多,效果却一点都不会差。
假若以后倭人说汉话、写汉字、读汉家典籍、着汉家衣冠,所信仰之神明与汉人无异,必然天生亲近汉人,本就是与大唐一衣带水之国度,民众之间甚至有血脉相连,如今又有文化同源,其国是否覆灭纳入大唐之版图,又有何关系?
若大唐周边之番邦尽皆如此,必然少却诸多战乱,人口可以繁衍生息,一代多过一代,而文化的同源也必然导致交流的加剧、民族的融合,假以时日,天下人身体内尽皆流着汉人的血脉……
那是何等之壮阔?!
奇思妙想,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