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西州制霸 >

第378章

三国之西州制霸-第378章

小说: 三国之西州制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因金银、文钱太过沉重,在辽阔的凉国土地上运输十分不便,所以大凉钱庄开设异地兑换的服务,即在一地存进钱,可以在另一地取出钱来,这样可以省出货币长途运输携带的不便,大凉钱庄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除此之外,大凉钱庄也负有辅助户部征税的责任,由钱庄代为扣税。

    第六条:建立驿站制度。

    即在凉国州郡之间的官道上、每个城池之间的官道上、每个乡邑里以及一些重要驻军地等,每隔一百里即设置一个驿站。驿站有馆舍,负责接待外出公办的官员和往来贸易的商贾,无论是官员还是商贾都需要支付驿站的住宿费用,以防官员借此贪污枉法;又设马舍,养马五匹,以供来往的传令兵使用,在一些重要的驿站里增加马匹数量,甚至配备大宛马、安息马(阿拉伯马)等。

    刘范考虑到,凉国的疆域实在是太大了,而且人口的分布也十分分散。如果不能有限地让人民与姑臧连接起来,使姑臧传出的命令让人民在极短的时间内接收到,那凉国很容易成为一盘散沙。

    刘范很容易就想到了疆域最为辽阔的元。元的疆域,在冷兵器时代首屈一指。从东到达东海,从西直达多瑙河,从南直到印度尼西亚群岛,从北直至西伯利亚。为了管理如此庞大的国家,元人的方法就是设立众多的“站赤”,就是驿站的意思。借由驿站,元的命令畅行无阻;而且元朝拥有众多的马匹,也对命令的传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刘范的条件也正好和元相似:国疆辽阔,马匹也极多。

    第七条:保护林木,禁止砍伐。

    凉州、天州、昆州、夏州和康州,都无一例外有大面积的沙漠、荒原和戈壁。这些恶劣的地貌,只有林木才能阻遏出扩大的势头,保住草原和耕地。

    而刘范又考虑到燃料的问题,决定在全凉国以煤炭逐渐取代木材。刘范从董卓那里,割取了榆林郡。榆林郡就是在后世的榆林,煤炭丰富。刘范计划从榆林郡采煤,运至凉国其他地方,以取代木材燃烧。

第七百二十二章 新政之行(上)() 
第八条:扩建姑臧城。

    作为一个正在不断变大扩展的国家的都城,姑臧城还是太过狭小了,只能堪堪容纳八万居民,比起百万之口的洛阳城来什么也不是。很多次刘范出征和凯旋,凉国军民前来姑臧城送别和迎接,姑臧城立即人满为患,数十万人只能在城外临时居住,这十分地不方便。

    城池的狭小,就直接影响到官府衙门的规模。原本的凉州刺史府,在刘范入主凉州后就成了州牧府,到了现在成了凉公府。平心而论,凉公府的规模并不大,甚至比起一般的刺史府、太守府都略显狭窄。然而就是这个狭窄的府邸,都快占据了姑臧城面积的二十分之一。更不用说其他官府衙门的大小如何了。衙门狭小,就直接影响到政令的实施和官府的威严。

    再者,姑臧城在刘范入主之前,饱受战乱,城墙、瓮城和壕沟等防御设施都严重损毁。刘范虽然也有进行一些修缮,但终究没有修缮完备。就算修缮好了,城墙也十分低矮。若是有敌军佼天之大幸进击到姑臧城下,就很容易将它攻破。

    另外,因姑臧城狭小,城中的商业也受到了限制。东市和西市因此难以扩大规模,能够在两市中置办店铺的也永远只有那几十家。这样根本满足不了全城居民的生活需要,更满足不了全凉国乃至与凉国贸易的国家的交易需要。

    就算没有这些原因,那仅仅是为了凉国的体面和虚荣,刘范也是非扩建不可的。虽然说体面和虚荣这些都是虚浮的,但人总是不可避免地需要体面和虚荣的,国家更需要。凉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东汉,实际上成了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凉国人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上,获得更深层次的认同感。凉国在战争和贸易上,也与周边的东汉、鲜卑、匈奴、月支、安息等数十国家或部族有紧密的联系。所以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面对凉国人众还是面对外邦,凉国都迫切需要一种体面或虚荣。而建造一个雄伟的都城,就是最快最直接的方式。

    故而刘范决意扩建姑臧城,面积和规模比照洛阳城(洛阳城在面积上并不是最大的,洛阳城城墙周长十四公里,而长安城城墙周长二十五公里),每面城墙长八里;城墙高度和厚度比照长安城,为四丈;布局结构比照洛阳城,凉公府和其他衙署建在城中正北、城中纵向中轴线上,东西两市在城中横向中轴线上,城中正南部为寺观、学校、工坊等地,城中其余地方划分为一百五十个里,为居民区。

    第九条:开发岭西二州,招募数百万人,实行圈地令。即其余三州的百姓可以向岭西二州进发,凡是圈中的土地草场,其所有权虽仍在国家手中,但可以得到永久的使用权。五个州的官府负责帮助百姓进行迁徙,提供途中所需的补给,必要时提供车马。

    第十条:兴教育令,凉国建立国学(改金城书院为国学),每州建立一个州学,每郡建立一个郡学,每县建立一个县学。县学招收县中所有男童,在县学进修后在进入郡学,郡学后再考取州学或国学。学年、学制等待定,学费全由国家承担。

    这十条就是刘范的新一轮新政。

    在制定新政后,刘范召集帐下文武,向他们公示了他的新政。众人对刘范的新政没有什么异议,而且刘范还许给众人不同的官职,故而众人哪有不同意的道理?

    于是刘范就下令先初步建立起凉国的中央官制,也就是三省六部制;等三省六部建立后,再推行其他的政策。

    众人拿了命令后高高兴兴地下去办了。

    第三天,刘范就看见自己的股肱们早已换上了他新制定的官服,即配合九品十八级制的仿唐制官服,幞头、圆领、革带、长靿靴。刘范也穿上了唐式的圆袍衫,上绣五头金丝团龙。后汉的议事堂里,出现了一群唐朝官吏。

    刘范看着,觉得这十分像后世的真人扮演。而众人也十分喜欢这圆袍衫,它比汉朝的深衣更为轻便简洁,但却更显干练精神。同时,这新官服严格地配合九品十八级制,除了刘范和刘焉的服饰是赤黄色(赭黄色)外,如最高的三*官,中书令贾诩、侍中田丰、尚书令卢植等都是衣紫,腰带玉制;大多数人都是衣紫,少数人是衣绯。

    从此,凉国的官吏服制就依照唐制,当然,除了刘范知道这是唐制以外,其他人都认为这又是刘范的再一次独创。

    服饰的制定,就是中央官制建立的开始。刘范时而登上望楼,从高高的望楼上能看见环绕着凉公府的凉国官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拆除重建。

    刘范也时常白龙鱼服,为的是和妻妾们装扮成普通人在姑臧城里逛街购物,或者是出游畋猎。在姑臧城里游览时,刘范能看见在宣传新政的告示贴满了全城的墙面。刘范想,实施新政的消息应该不用多久就会传遍凉国。不过害怕引起变乱,刘范还没有公布圈地令和币制改革。

    杨义,一个普通的金城书院的学子。他本是被青州黄巾军裹挟来到凉国的,不过在快要到达街亭关口时,贼人们一哄而散,只留他一人进入凉国。杨义还记得那场景,当他跟随着人群排着长队进入街亭后,官吏们在询问他几个问题后,立即在身份文书上写上他的名字,就匆匆忙忙地把文书塞给他。

    杨义接过了文书满心欢喜,终于从流民变成凉国人了,他一个劲地给办事的官吏千恩万谢,可官吏却只是不耐烦地让他赶紧进关,因为他身后还有一条长龙。之后杨义进了街亭城里,城里满是像他一样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流民。突然从人群里跳出十几个官吏,立刻包围了他。

第七百二十三章 新政之行(中)() 
杨义吓了一跳,以为官吏们是要捉拿他。却不想这些官吏满脸堆笑地让他过去,原来是天州派来负责募民迁徙的官吏,想让迁到天州。官吏们拿出饮食给他,在他狼吞虎咽时官吏们一个劲地给他忽悠,说天州有多好多好。

    杨义初来乍到,就听信了官吏们的话,踏上了西去天州的路途。这时他才知道天州距离凉州有数千里之遥,只是抵达天州都花去了一月之期。当到达天州后,杨义更为后悔了。官吏们之前还跟他说天州有一望无际的良田,可是眼前却是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这让杨义大失所望。

    不过想着既来之则安之,杨义也没有多想,就留下了,成了一名屯田军,跟从官吏们进行垦荒。奇迹一点点地出现了,在千千万万个像他这样被半欺骗来的移民,果真开垦出了一望无际的耕地,改挖掘了数十条纵横交错的暗渠给耕地灌溉。

    看着郁郁青青的麦苗铺满了大地,一眼望不到头,杨义这时才觉得迁入凉国这个决定是他这一生最正确的选择。

    没过多久,突然从姑臧传来了消息,说是凉国建立了金城书院,面向全凉国的士子招生,可以去州府考试。杨义心里欣喜,就立即赶到了它乾城,没想到考试出乎意料地容易,他很容易地就通过了。州府还给他提供了路费,让他坐公车到了金城。得到这样的礼遇,杨义感动不已,发誓学成后要报效凉国。

    在书院里,他见到了蔡邕和卢植,时不时还能看见蔡文姬。只不过蔡文姬身边总是簇拥着甲士,她也只给书院中的女子讲授琴艺和诗文,故而只是见过几眼而已。

    在书院中学习了半年,除了战场上的捷报外,杨义时不时能听到书院中又有谁谁谁出任官职,甚至还有人得到了凉公的重用。而杨义却丝毫没有变化,听这些消息让他颇为沮丧。

    这一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杨义没有课,他打算出书院去逛逛,散散心。没成想刚走出书院没多久,他就看见一大群人拥挤在一堵墙之下,他一看,原来墙上张贴着长长的告示,有两个小吏在告示下回答七嘴八舌的百姓们的提问。

    杨义还是头一次看见这么长的告示,好奇之下,他也挤进人群里去。人群里所有人都在叽叽喳喳、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这尚书是多大的官啊?是和朝廷的尚书一样吗?”一个中年妇女问道。

    “不是不是,咱们凉国的尚书就相当于朝廷的九卿,各管一个部,权利很大的。”她身边的另一个中年妇女回答道。

    “那,这个侍郎又是何物?”

    “侍郎就是尚书的副手,帮助尚书处理部务。”

    “哦,那”

    杨义听着,觉得有些蹊跷,就仗着自己年轻有力,向告示挤过去,想看一看究竟。周围的人见他是金城书院的士子,也都给他让路。杨义凑到告示面前粗略一看,就震惊了。告示是姑臧传来的政令,涵盖诸多方面,其中最让他感兴趣的就是三省六部。

    两个小吏见杨义感兴趣,就道:“公子,可是对三省六部感兴趣?”

    金城书院是凉国最高学府,故而人们对于书院士子十分崇敬。杨义道:“是,这三省六部的设立,还真是精妙绝伦。中书发令,门下审核,尚书执行,六部分事,凉公真是天才。”

    “是啊,这三省六部,可是比朝廷的三公九卿强多了。”小吏也笑道。

    “哦对了,公子,忘了告诉你。因为三省六部扩张,官府的公人不足,现在三省和六部都在招纳贤良。如果公子有意,就赶紧到姑臧城报名去,只需考试通过了,成为执掌一司的显贵也不在话下啊。”

    杨义震惊了,道:“还有这等好事?”

    “那可不?凉公求贤若渴,就等着像公子您这样的士子给凉国效力。说不定公子一考而中,得到凉公的重用呢?”小吏谄媚道。

    幸福来得太突然太容易,反而让杨义不知如何抉择了。但一想到书院里郭嘉那个传奇,只身逃课到姑臧城,求见凉公,立刻就得到了凉公的重用。这让杨义心痒痒的。而且杨义还看见告示上写了,郭嘉竟然被凉公授为中书侍郎,这是多大的官啊!

    杨义想到这,再也不犹豫了,道:“多谢了!”就连忙挤出人群,奔向书院里去。一进书院,他才看见同院士子们有许多人都背负着行囊,还有更多的人正在向自己的老师告别,在宿舍中收拾行李。杨义暗叫不好,这么多士子都得知了新政的消息,那竞争就加大了。

    于是杨义赶忙先去找到老师,匆忙告别后连行李也不带,直接奔向城内的车马行。

    车马行有官府开办的,也有私人的,杨义想士子们肯定都是奔着更可靠的官府车马行去了,那里肯定很慢。于是他连忙去往一家商家开的车马行。没想到车马行的人都得知了新政的消息,涨了不少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