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西州制霸-第1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虞慈悲为怀,仁者无敌。刘虞在朝廷任职时,兢兢业业,为官清廉,也不参与到外戚和宦官之间的党争,所以从来没有人讨厌过他。当然,除了后来的公孙瓒和袁绍。后来,朝廷派遣他到幽州任刺史。在刘虞担任幽州刺史期间,青州和徐州的流民都知道刘虞的清名,都认为只有在他治下才能生存下去。所以,青州和徐州两个不和幽州接壤的州的流民,尽皆往幽州逃去。进入刘虞治下的流民,累计超过一百万人口。刘虞的名声,由此可见一斑。
刘虞又妥善安置了这一百万流民,减免了赋税和徭役,让幽州从被黄巾军肆虐的重灾区,变为东汉末年少有的乐土,幽州百姓生活富足。
爱民如子,这是刘虞对内的功劳。除此之外,刘虞在外交事务中,也表现得十分老练。幽州是汉最北的边境,和许多游牧民族的领地接壤,如鲜卑人、高句丽上、貘貊人等,甚至幽州境内都有乌桓部落。刘虞在对待游牧民族上,主张和他们和睦共处,一视同仁。其实,东汉延续了西汉时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高压政策,动不动就征调北方蛮族东征西讨。而且,北方州郡的汉族地主,经常掳掠和倒卖蛮夷,为自己的农奴。乌桓人和匈奴人颇受其害。这让许多蛮夷都对东汉恨之入骨,这也是为什么发生五胡乱华的原因。
刘虞在幽州尽力抚慰乌桓人等游牧民族,渐渐地获得他们的好感。在他任期上,乌桓人没有对幽州进行打草谷,让幽州远离了战火的威胁。张纯张举勾结乌桓人在冀州和青州作乱,也是刘虞遣使去警告乌桓人而停止的。但当时朝廷为了镇压乌桓人,派来中郎将公孙瓒到幽州。公孙瓒打败了乌桓人,杀了张纯和张举。可见公孙瓒在对待外族上,和刘虞的态度截然不同。后来,公孙瓒杀死了刘虞。为此,当袁绍大战公孙瓒时,多个蛮夷集结起来攻打公孙瓒,使之腹背受敌。不久后,公孙瓒死。
黄琬,也是东汉名臣。出身名门,到朝廷任职后很快升为少府。后来,又被朝廷授予更高的官职,司隶校尉。爵位也提高到县侯。要知道,袁绍也不过是个乡侯,关羽只是个亭侯。没有军功的黄琬能当上县侯,可见他在朝廷的贡献不是一般的大。只可惜,黄琬在担任司隶校尉后不久就死了。
卢植更不必说。他的死因和黄琬一样,都是见东汉越来越式微,而郁郁而终。袁绍从韩馥的手中夺取冀州后,还曾经请他出山。但不到两年,他就病死了。
蔡邕的才能稍微差了一些,但重在他的学识上。蔡邕学富五车,是东汉末年少有的几位大儒之一。东汉末年数得上号的大儒有马融、郑玄、卢植,还有就是蔡邕。蔡邕琴棋书画样样均是天下第一,擅长弹琴,焦尾琴堪称绝唱;善于书法,飞白体独树一帜。他还主持了东汉朝廷多次的经学研究,还撰写了汉书,只是王允杀了他,没有让他把史书写完。
对于这五个人的官职,刘范十分困扰。现在正好又冒出来天州和昆州,让刘范豁然开朗。于是,刘范先是和刘焉商量后,就向朝廷申请辞去凉州牧的官职,让父亲刘焉就任凉州牧,而刘范自己就担任凉州刺史一职。从此以后,在刘范的统治之下,州牧不再掌握统兵权,只掌握行政权,刺史只掌握监察权,所有的军权都由刘范一人掌握。
对于刘范来说,当州牧还是当刺史,并没有什么差别。只要西凉军还在他手中,大局就自然稳定。而且刘范知道刘焉身负大才,肯定闲不住,必须要让他担任重要的职位才行。如果刘焉赋闲,刘范就白白浪费了资源。
而天州牧刘范则让刘虞担任,刘虞很痛快地接受了。另外,州牧也有自己的属官。刘范任命安定太守赵匙为天州的别驾从事,金城太守董扶为治中从事,敦煌太守陈翔为薄曹从事,酒泉太守张俭为兵曹从事,张掖太守姜迥为商曹从事。而天州刺史则让天水太守司马直担任。至于凉州空缺的太守,就由各郡的郡丞升任。
刘范又让黄琬担任昆州牧,陇西太守庞羲升任昆州刺史。昆州的属官为:武都太守刘陶升任别驾从事,居延太守阎忠为治中从事,西海太守王国为薄曹从事,北地太守孔昱为兵曹从事,汉阳太守傅變为商曹从事。
原本刘范还想让赵匙和董扶升任天州刺史和昆州刺史,他们俩的政绩是凉州十六郡中最好的,在原有历史轨迹上,也是他们两个人在刘焉死后,治理整个益州。但上次应对雒阳之变时,他们俩的表现太差,让刘范对他们的印象分大打折扣。对于刘范来说,在任免官职上,没有人是不可替代的。
在原有的历史轨迹上,司马直是东汉少有的直臣,因为凑不够买官钱,又不想剥削百姓所以只好自杀;庞羲曾经义无反顾地救下好友刘焉的儿子刘瑁,又冒着砍头的危险,把刘瑁从司隶送到了益州里,忠义可嘉。他们两个人也足够担任刺史一职。
第三百二十五章 人才困境()
安逸和容易从来不属于刘范。处理好了天州和昆州的州牧和刺史,但刘范的问题接踵而至。州一级的长官已经就位,但两个州共有十六个郡,刘范又上哪去找十六个太守、十六个郡丞、十六个主簿、十六个功曹、十六个督邮、十六个都尉呢?
这可让刘范犯了难了。以前平定凉州时,刘范在任命凉州十六个郡守时,就十分捉襟见肘。要不是刘焉向他推荐了几个贤才,贾诩又推荐了几个凉州本地的名士,他就凑不够十四个太守人数。如今摆在他面前的,又是十六个郡十六个太守,但问题是他已经没有多余的人才了。
这时候,刘范才深刻地领会到缺乏人才的痛苦。由于凉州处在边塞地区,从来不崇尚诗书礼教,所以没有什么著名的士人。不想冀州和豫州,历来都是名士聚集之地。而且,豫州中的颍川郡更是人文荟萃之地,有颍川书院和月旦评,几乎所有有名的文士都在那里。
而凉州历来都是金戈铁马之地,又是不毛之地,本地没有文士,其他地方的名士也对凉州不屑一顾。他们那些文雅之士,当然不会把荒蛮的凉州放在眼里。即使现在的凉州已经是十分富裕,商业发达,隐隐有超过冀州之相。但长久以来形成的偏见一时之间不会消退。
加上刘范集团对世家大族明显抱有敌意。屠戮凉州豪强,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又将国有土地分给平民耕种,对剩余的大地主又按照田亩数量层层加税,军中武将和官府中人大多数都是寒士出身,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那些世家大族,刘范憎恶世家大族,不会把权力交给他们。而大多数的文士又是世家出身,所以东州的文士更加鄙夷刘范,只把刘范看成和羌人一般的蛮子。
没有文士这些人才,推行改革的进程就会放慢不止一点。而且流民很快就要从朝廷治下进入西凉,太守又身负屯田重任,刘范必须要尽早任命十六太守才行。对于刘范来说,现在宁滥勿缺,数量比质量要重要得多。不论治政水平如何,天州和昆州必须先有十六个太守才行。
如果是宁滥勿缺的话,刘范倒还有人可用。比如上次何进和董卓合谋要在洛阳城害死刘范,却让刘范借勒索张让反败为胜时,刘范在长安城和洛阳城闲着没事,就到处拉拢了一些士人,数量有五百多人,另有两千多他们的家属。他们主要是出身低微的太学生,因为出身所以在太学里饱受欺凌,无出头之日;还有的是被察举为官,但却无钱买官的寒士;还有的是党锢之祸时被牵连的党人,虽然朝廷在黄巾之乱时解除了党锢,但对于党人,朝廷还是能不用就不用。
后来,随着两百多万流民不断涌入凉州,其中也有六百名寒士被锦衣卫用了一些特殊手段以收纳,这六百多人在锦衣卫体制内就从事参谋和文书工作。雒阳之变后,刘焉等人撤离洛阳,也带来了他们五个人各自的门生故吏,数量有三百多人。其中大儒蔡邕和卢植的门徒最多,都有超过一百名门生愿意跟随他们全家都进入凉州。
刘范当时将这些人都任命为秀才,暂时让他们待命,还没有让他们参与到官府中去。现在,刘范也顾不得他们没有在官府工作的经验了,只能把这些寒士往天州和昆州推。
但鉴于他们没有治政经验,恐怕不能胜任太守这等重要职位。所以刘范决定,先拆东墙补西墙。凉州有十四个太守府,自然就有十四个郡丞、都尉、督邮、主簿,这些人虽然任职的时间都不超过两年,但好歹还是担任过官员,有点处理政务的经验。加之这两年凉州广泛吸纳流民,数量超过两百万不止,他们安置流民的水平,应该还是可以的。再说了,天州和昆州的十六个郡,就没有一个郡有超过十个县的。要那么有才,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所以,时间紧急,刘范也没时间考察这些郡级官员的水平,就选择其中最为优秀的人,补上凉州巨大的太守职位空缺。剩下没当上凉州的太守的,就认命为天州和昆州的太守。两个州的太守的属官,则在其他寒士中选拔。由刘范以实际政务和儒家法家经典为题,对寒士们进行笔试。笔试后,刘范又和贾诩亲自对寒士们进行面试。最终,才确定了十六郡的各级官员。
虽然天州及昆州的州郡县官员人数够了,但刘范知道,他们那些新人,除了州一级的长官都是有丰富经验的,郡县两级官员都是些书生。用这些人去安置流民,不知道会产生多少不必要的麻烦。但天州有刘虞,昆州有黄琬,他们两人都是老手,每个人手下都有五个原本是太守的属官。只要底下的太守县令听话,认真地执行他们交代的任务,不求超常发挥,只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刘范就能烧高香了。
但刘范忽然在这次任命郡县长官中,看出了一个掣肘他多年的难题,那就是人才缺失问题。这几年以来,刘范从发家开始,一直以来都是先军后政。因为他是因为军功起家的,后来才担任州牧一职。所以自然就多偏重于贾诩、田丰、黄忠、赵云、典韦、张辽、张颌、魏延、马超、文聘、阎行、庞德、高顺、马岱,这些西凉军中人。依靠这些谋士和武将,刘范才一步步走到今天。
但随着占领的地盘越来越大,从区区一个凉州,到现在的凉州、天州和昆州,刘范统治的区域已经有方圆千里了。地盘越来越大,就必然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巩固统治。得江山容易,难的是坐江山。但刘范在这一方面太吃亏了。他当初选择了凉州为起家之地,所以人才就很缺乏;但如果他当初选择的是处在山东的州,哪怕是有山越人出没的扬州,人才也远远比凉州兴盛。如顾陆朱张四家、周瑜、鲁肃等,都是扬州人。
第三百二十六章 金城书院()
就算因为世家大族憎恶刘范,不会效忠于刘范。但扬州还是有很多寒士,会投入刘范的怀抱里去。想到这里,刘范真是追悔莫及。早知道就选择一个人才辈出的州郡,而非这人才荒地——凉州了。但说什么也回不去了,生活还是要继续。
刘范知道,他现在也很紧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人才缺乏的困境。刘范想到,既然以前可以从朝廷治下拉拢一些寒士,为何现在不行?但贾诩提醒他,现在朝廷已经发现了他的反心,绝不可能再把至关重要的人才拱手送给西凉。万一这些人才一进西凉,就调转枪头可如何是好?
早在党锢之祸时,朝廷就已经触怒了以党人为首的士人。朝廷对士人,尤其是十常侍憎恶党人,大将军何进曾追捕名士许邵和许靖,所以朝廷虽然解禁党锢,但依然严密监视着士人的动向。如果朝廷发现士人心向西凉,肯定又是一次党锢之祸。
既然从外引进的方法不行,刘范开始把目光转向内部。想来想去,蔡邕和卢植的身影最终浮现在刘范的脑海里。对啊!眼前的蔡邕和卢植就是两位大儒,曾经教出了多少学生?!而且既然庞德公和水镜先生在颍川开设有颍川学院,广收门徒。那蔡邕和卢植的名声和学识都不比他们两位差多少,为什么不能也开设一个书院,让他们教书育人,培植人才呢?
刘范想到这里,豁然开朗。刘范这才意识到,或许他的资源他还没有科学利用到极致,以至于把这两位旷世奇才都给忘记了。现在蔡邕和卢植都赋闲在家,而且蔡邕的女儿蔡琰已经出嫁给了刘范,卢植又是刘范的师父。多日在家清闲,恐怕他们两位学富五车大儒也会觉得无聊。毕竟,聪明不被证实,不为人所知,聪明人何为聪明人。如果让他们开设一个书院教书育人,恐怕是最为适合他们的选择。
于是刘范拜访了蔡邕和卢植,向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