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本科生 >

第300章

崇祯本科生-第300章

小说: 崇祯本科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对朝廷现在的教育制度怎么看,有什么弊政?”朱由检看着史祥云问。

    “父皇加强数理格物之学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因为教员的严重缺乏,加上朝廷科举制度的逐渐废弃,百姓家庭的孩子不能持之以恒地将学习进行下去,不管是蒙学还是中学,每年开学都有许多学生中途退学,甚为可惜。”史祥云说。

    大明不可能以法律来制定教育法,逼着孩子上学在这个时代条件是不成熟的。朱由检的野心大,但是人才培养计划也得因循而至,仅仅三五年的时间是培养不出来大规模的人才的。

    后世的洋务运动开办洋学堂开始,借助大量派遣留学生计划,到整个社会进行新文化运动,这中间也足足经历了五十年。

    而大明的理工学科却完全是由朱由检一个人带出来的。这需要的时间按正常思维计算也要比那个时候要长。好的是知识结构的量比后世要少很多。

    “如果以凭证作为职务的准入门槛,会不会逼迫这些学生坚持完成学业?”朱由检想到了文凭。科举制不是一样是在考文凭吗?

    “这样的话,蒙学显然太低,而中学似乎又有些高了。”史祥云的意思是小学毕业生太年轻,中学毕业生年龄又太大。朱由检现在创办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六年制。

    虽然可以同意学生跳级,但是大多数人的学习时间都要十二年。大明连文盲都没有扫清,想玩全高中毕业?好高骛远了吧!

    但是,如果把中学分开,显然需要增加一倍的教员。这是一个教育制度中的疼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

    “你们随朕回南京吧,朝廷现在需要人手。别再窝在信阳了,出来给朕帮忙。”朱由检用不容商量的口吻说道。

    史祥云心里一喜,回南京就等于是回到皇族身份,至少朱慈烺再不用这么辛苦了。

    “爷爷,南京有糖吃吗?”朱和铀奶声奶气地问。

    “叫皇爷爷,皇爷爷给你奶糖吃。”朱由检逗了一下小孙子说。

    ……

    南京。

    熊丽静已经身怀六甲,快要临盆了。朱由检出去了好几个月,倒是把熊皇后累了个半死。

    大明朝廷隐忍了三年,就是一直在积蓄教育,几乎三分之一的财政都砸到了教育改革上。原本打算办预科班的各个学院,硬生生地让朱由检咬牙挺成了第一届专科生。

    而相对的,带来的好处却没有见到效果。

    三年过去了,不管是这一届的专科生还是传统的举子,大家还是盼望着朝廷的科考会在什么时候举行。

    朱由检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对六部的改制。可是一涉及到顶层结构设计,朱由检就想到了黄宗羲,这家伙已经走了一年多了,也不知道到了哪儿了。

    第一届专科生被朝廷分配到了基层,但是因为多年对人才压制的原因,这里面有许多年龄偏大的人才,不管是经验还是能力,都足够担当重任的。

    就像黄埔军校一样,前面几期的学员为什么那么厉害,那是因为前几期都是从全国各地去挑选积压了好多年的优秀人才。等前几期挑得差不多了,后来的自然就是普通人了。

    朱由检硬生生地把这第一批人才养了两年,可以说已经让这些人学了一身本事了。黄埔前几期才培训半年而已。

    “儿臣参见母后。”朱慈烺和史祥云的称呼让熊丽静脸上一阵阵的发红。眼前的年轻人比她可小不了几岁,这个后妈当得显然不轻松。

    “快把孩子抱过来。”朱由检倒是有眼色,赶紧让奶妈把朱和铀抱了过来。

    从尴尬中一下子转到母性的角色上,熊丽静瞬间感到舒服多了。

    “看这孩子多可爱啊!”熊丽静满脸笑意。

    “看自家孩子都是越看越顺眼的。”朱由检笑着说,这句话瞬间拉近了大家的距离。

    “父皇,听说大哥大嫂回来了?”远远地,两个英俊少年郎手拉着手走进了大殿。一个活泼开朗的是朱慈炯,另一个有些目光呆滞的是朱慈焕。

    说话的是皇三子朱慈炯。很多影视剧都把人物搞错了,比如那部“我大清”、“我孝庄”。他们把朱三太子说成是朱慈炯了,这是不对的。

    崇祯三个儿子中,朱慈炯是皇三子,朱慈焕是第五子。而所谓的朱三太子指的是朱慈焕,他才是躲藏在明间多年的最后被康熙杀掉的朱三太子。

    朱慈焕被吴三桂囚禁好几年,身心备受摧残,应该说这个孩子已经费了。朱由检自从用李香君和蒸汽机把他换了回来之后,他就整日里呆呆傻傻的。

    “这是,五弟?”朱慈烺还是认出了自己的弟弟,他掉着大把的眼泪水去拥抱自己的弟弟,可是朱慈焕仿佛一点感觉也没有。

    “好了,相聚的好日子不要哭。要不是九儿和阿珂离得远,今天咱们一家就可以吃团圆饭了。”朱由检说着说着,眼睛朝周围扫去。

    一个走路有些缓慢的身影终于还是出现了,他绕过幔帘,轻轻地瞅一眼大殿里,然后又看了一眼熊丽静跟前的孩子,然后带着满足的表情想转身离去。

    “老家伙,来都来了,为何要走?”朱由检故意弯腰瞅一眼躲在纱幔后面的王承恩说。

    “老奴参见万岁爷!”王承恩作势要参拜。

    “行了行了,你赶紧些去看老大吧!”朱由检赶紧挥手,他当然知道王承恩的心思。

    王承恩还是老规矩,跪在地上给朱慈烺他们哥仨磕头。在这老头的心里,这哥仨是他唯一活下来的动力。

    “王公公快起来。”现在的朱慈烺可不在傻了,以他的见识,他当然知道自己在朱由检心理最能依靠的人是谁了。如果现在刘宗周再出来,他肯定不会以为刘宗周是那个能靠得住的人。

    “摆宴。”朱由检见不得王承恩这老头哭鼻子,索性找事做。

    “父皇,你为什么要把我做出来的电池叫瓦特电池呢?不应该叫我的名字吗?”朱慈炯跑到朱由检的身边有些不满地抗议。

    瓦特电池是现代电池的鼻祖,是利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开创。它让人类利用电能变为了可能,而实际上它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

    “叫慈炯电池?有些难听哦!”朱由检笑道:“叫什么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东西是你弄出来的,对吧!”

    “那朝廷什么时候可以架设远距离电线通信?我们的有限电波传输已经实验成功了啊。”朱慈炯的自信是源自骨子里的,他甚至连朝廷最炫耀的蒸汽机技术都瞧不起。

    有了电池,有线电通讯根本就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就算没有电池,手摇发电机也不是什么高科技。

    但是朱由检愣是没有把大明对电学的研究透露出来。在朱由检看来,有蒸汽机技术保证五十年的科技领先已经可以了,没有必要自己把新技术这么快投放出来。

    电学,还是藏着掖着先。

    “朕要的是无线通信,你弄得这东西要花大量的银子买线,太费钱了。”朱由检假装对朱慈炯不重视,倒是把这小子气得不行。

    要把完整的电学理论建立起来,这小子还是太嫩,他也就搞一搞diy的水平。

第492章 大明朝新政移民局() 
从有史以来,游牧打败农耕最成功的记载也只是成吉思汗。多数时候,中原的农耕文明还是能够抵挡得住北方游牧的。

    但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那就纯属吊打。小小的日本在完成工业化之后就敢于吞掉广阔的大陆,还差点成功了。

    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大机器生产,用机器来代替传统的人力,其效益远远是人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几千倍。

    而工业化的前提条件是两个严肃:技术和市场。许多人总以为中原的落后仅仅只是技术落后,只要技术赶上来了,就一定吊打别人。殊不知,如果中原的技术只是和欧洲同步,面临的就是英荷之战一样的战争,甚至亚洲和欧洲的对决。

    欧洲工业化,是因为有世界广阔的市场,而日本工业化的崛起说到底还是依托了大陆这个庞大的市场喂饱的。

    如果大明想要快速走工业化道路,处于工业萌芽状态的大明,对市场的需求甚至是大于对土地的需求。只要有足够的市场,工业规模就会立刻膨胀起来。

    然而,我们却在后世看到工业大发展的后果居然是人口的停滞甚至是生育率的降低。

    试想一下,如果中原文明在大明时代就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工业化,那么这个种族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

    后果就是自己把自己的人口禁锢在两三亿这个基数上了。这个后果很可怕,因为欧洲人口一直在增长,一直在殖民新大陆,为欧洲新出生的人口腾地方。

    所以,大明现在需要攀科技树,但是却不能彻底放出工业化这头怪兽。相反,大明更应该大力维持一段时间的农耕文化,而且更应该扩大对土地的需求。

    只有足够大的人口基数和足够大的地盘,才能让这个种族立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朱由检阻挡了电力学在大明的应运,但是他又不想阻止电的科技发现。

    另外一方面,在出现大规模资本之前,率先出现国家资本,这是朱由检最能控制经济的办法。大明现在的进出口贸易还处于朝廷引导的状态之下。

    国内的传统贸易像盐业已经被收回,新的贸易还没有快速成长起来,这个过程中,国内是非常平稳的,没有出现贫富差距的问题。

    南京城。

    皇帝回南京之后,冬天已经来临。然而,在所有人都期盼新的一年会有好消息的时候,朝廷颁布了一道让所有百姓目瞪口呆的政令,一个近几十年让无数百姓骂娘的名词,在沉睡了几年之后又苏醒了过来:辽饷。

    朱由检回南京后干的第一件事居然是重征辽饷,这让舆论一下子沸腾。内阁一片缄口,而民间一片茫然无措,皇帝是又要发昏了吗?

    “听说了吗?皇上又要征辽饷了,而且征收的数额跟以前居然持平。这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啊?!唉,天不可怜见啊。”百姓哀呼。

    “辽东战事未平,皇上这是急于想收复失地,我等百姓又要勒紧裤腰带过几年苦日子咯。”

    “也不尽然,我好想听说朝廷有规定,只要是移民辽东或者移民台湾的人,不光全家可以免去辽饷,而且到当地之后的税赋十年内只需要交一半。这可是大好事。”

    “辽东听说过,可是这台湾在哪?”

    “台湾啊,听说好像是海外的一个大岛。上面有好多瘴气、野人,很苦的。”

    “你的消息过时了,我听说台湾岛上面都是金子,随便一挖就能挖出来一块金疙瘩。我还听说哪儿的田特别能长庄稼,一家能分好几百亩上好的水田呢。”

    “哪有那么好的地方,你吹牛吧。”

    “吹不吹牛去看看不就知道了,反正路费官府出,吹牛还不用交税,多好。”

    朱由检回南京后发现,移民了整整快两年的台湾,居然总移民人数才二十万不到。中原的百姓太安于现状了,很多人宁愿守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穷家,也不愿意想办法出去闯一闯。

    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只能政策调控。要迫使一个人离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在原来的地方活不下去,然后给他一种新的希望。辽饷逼迫着陕北的百姓活不下去,但是却没有给这些人一条新的活路,所以才造成了动乱。

    假如大明从一开始想到的治理东北的办法是移民开发,那么还会出现北方的动荡吗?相反,大明初期的大槐树移民,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人口梳理政策,只是过于简单粗暴了些。

    “尚书大人,这次移民,下官该怎么安排?”新单位移民局局长张煌言追着陈子龙问。

    “长江以北的安排到辽东,长江以南的安排去台湾。”陈子龙忙的晕头转向,他这个大才子现在完全成了朝廷的机器人了,几乎是一天到晚吃不好睡不好。

    李岩这个内阁首辅属于抓大放小,而陈子龙这个户部尚书因为职能部门太多,成了最忙的大忙人。张煌言、陈邦彦、宋应升等一批干吏全在他手下帮忙。整个大明的财政赋税、工农商业、交通航运几乎都握在这一个部门身上。换言之,在大明部门改革之前,这家伙几乎就是一个内阁总理。

    而原本应该忙碌的朱由检,此刻却躲在后宫里优哉游哉地和李岩吃着涮锅。

    “怎么样?这刷羊肉够不够味?”朱由检一只手夹了一大筷子薄薄的羊肉在锅里烫着,另一只手却不顾形象地和李岩碰杯。

    李岩痛快地和皇帝走了一杯酒,然后问:“四川人移民到辽东,真的能适应吗?辽东的冬天可是很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