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本科生 >

第162章

崇祯本科生-第162章

小说: 崇祯本科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您是不是筹集到钱了?”方以智笑嘻嘻的迎了上来,巴巴的看着朱由检。

    “我又不是漂亮姑娘,你干嘛这么亲热。我看你小子闻着味了吧,真贼。”朱由检还没进门呢,见到方以智扑就上来,连忙躲开。

    “嘿嘿,皇上今儿这么高兴,肯定是有好事。我听说你都把自己的工匠卖了,一定是筹集到钱了。”

    “不多,足足三百万。”朱由检显摆着。

    “那就是说,又有三十个工厂可以招工了,天啊!”方以智表现的也很夸张。

    科技树所带出来的技术,还是得有一个个具体的工厂来生产的。朱由检现在要做的,就是给这些即将需要创办的工厂找资金。

    技术有了,理工学院已经足足积攒了两年的技术;管理人才有了,南京的第一次科举已经提供了几百个管理人才出来。

    朱由检现在就等钱买米下锅。

    经过核算,平均大约五万块银元一座厂子,不算多吧?那是因为技术和人才都不需要钱的情况下,厂子的启动资金就只是需要一个空壳而已。

    “还差得远呢!”经方以智一说,朱由检脸色一变,这点钱跟实际的需要比起来,差得远着呢。

    “皇上,您还有没有办法?”方以智腆着脸凑上来问。

    “你当我是财神爷啊?我又不能变钱出来。”

    “对啊!皇上就是我们的财神爷,您总能在关键的时候变出钱来。”方以智现在也知道朱由检下的这盘棋有多大,需要的钱海了去。

    “王承恩,你给方爱卿算一算,这一年多咱花了多少钱了,省得总有人惦记咱那点私房钱。”

    “启禀万岁爷,这一年半的时间,光是将军山就花掉了八百万两银子。另外万岁贴补山东二百万;贴补凤阳和徐州一百万;贴补湖北二十万;贴补蒙学二百万;贴补钱庄两千万。。。。。。”

    “等等,钱庄那两千万你根本就不用自己拿吧,那只能算是你拿出的一个引子,钱还在里面呢。”方以智也多少懂一些经济了。

第252章 必须要交税() 
“就算是如此,万岁爷也已经花进去了一千七百万两了。”王承恩自己在说出这个数字的时候嘴唇都在打颤。

    这个朱由检可是比之前那个崇祯更能花钱,王承恩的心里是有一本帐的。之前那个崇祯十七年时间才花光了内府积攒的两千万,这个朱由检只用了一年半时间。

    “办厂的钱不能再指望我了,得另外想办法。不然你这边后续的银钱投入会出问题。”

    朱由检听王承恩这么一说,心里也是暗暗吃惊,真这样花下去,再过一年,将军山恐怕就资金链断裂,这种后果太严重了。

    “那怎么办?”工厂的事情虽然不属于方以智管,但是朱由检之前发过话,理工学院会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到新的工厂创办中去,理工学院以后的奖励金,就靠这部分受益了。朱由检将只负责资金投入,不再贴补奖金。

    这也就是说,方以智这边的人能多挣多少钱,就全指望这些厂子了。

    朱由检也想的很明白,他只能提供技术发展的基本资金,在没有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下,至于技术到底能换多少钱,需要市场去估算。

    就算是朝廷支持下的技术研发,也是需要奖励的。如此,研发的人才更有动力。

    “先召集有关部门一起协商。王承恩,你去把太子、唐王、兵部史大人、户部方大人、高邢氏、陈子龙、长平公主请到这里来。”

    王承恩心里一喜,连忙答应。他早就想劝朱由检别大手大脚了,虽然钱是有点多,可是真经不起这么花的。他心想:看来万岁爷是真想通了。

    今天的会议,来的人不少。挤挤攘攘的坐了一个小会议室,大家伙都互相看了看,发现官职高低都有,而且分属不同部门。

    说是讨论朝政吧,又没有完整的朝政班底;要说商量钱粮吧,那似乎也不该牵扯上兵部和理工学院的人,而且还带上了高邢氏这个工匠营的人,甚至连八竿子都打不着的长平公主也来了。

    长平这是第一次参加正式会议,有些兴奋。她还有些胆小,拼命的想躲到角落里。

    “今天让大家来,是谈论一下钱庄里面的钱,唐王先说说这段时间钱庄的情况。”

    “启禀皇上,臣已经在江南各地组建了钱庄共八十七处,基本覆盖了江浙一带的重要府县。现有存银六千万块银元。”

    “也就是说,抛去本银,只有两千万块存款?”

    “是的。”

    江南当然不止这点银子,大量的银子依旧埋在地窖里,需要另外想办法弄出来。

    因为铸币权在朱由检手里,兑换货币的权利也就只捏在大明钱庄手上,其他钱庄是赚不到火耗银子的。大明钱庄摆明着是在掠夺有钱人的银子,许多人当然不肯轻易把银子拿出来兑换。

    “大家都听到了,能动用的就这么多。你们都想想该怎么用吧。”

    朱由检的话一落,一屋子人都高兴的不得了。大家心里乐开了花:原来今天过来是皇上要发钱啊!

    “皇上,臣的兵部缺钱缺得快当裤子了,起码要划拨给臣五百万块。”史可法急吼吼的第一个冲了上来,这家伙就差没准备抱着朱由检亲了。

    “皇上,户部可是一直缺钱。这俸禄又快发不下去了,当然要先照顾户部。”

    “不不不,我的工匠营需要造新武器,不然前线士兵如何打仗?我这是最缺钱的。”

    “父皇,儿臣的生意也缺钱……”

    ……

    “好啊!谁缺多少银子,都可以找唐王。他说给多少就是多少。”

    朱由检望着乱哄哄的场面,实在看不下去了,如果再不制止,估计他们会当场打起来。朱由检看到户部和兵部两个尚书已经在撸起袖子了。

    “皇上,臣如何敢答应?这可不是臣的钱,到时候储户来取钱,我该如何?”唐王一脸愁容,他现在只想赶紧离开,这屋子里的人比狼还贪婪。

    “我的话还没说完。”朱由检伸手拦住了唐王接着说:

    “钱可以借,但是利息得有唐王说了算。”

    “啥?还要利息?”众人异口同声。

    “你们借钱难道不给利息吗?”朱由检微微一笑。

    朱由检刚刚说完,唐王心里平衡了,他的眼中出现了无数的小钱钱。

    “我户部借钱还要给他利息?”方岳贡不理解了,户部一向都是跟别人收钱的,从来没有给过谁利息的。

    “当然,你从钱庄手上借钱,钱庄就是你的债主。”

    唐王一听,一脸骄傲的看着众人,很不要脸的敞开了双臂说:“来吧!借多少只管开口,我保证利息要的不高。”

    众人全都回到座位,一脸嫌弃加鄙视的看着唐王。唐王闹了一个大红脸,只好收回了双臂。

    户部和兵部是吃税收饭的,他们没有额外的营收来源,每一个子都是有数的。如何敢借印子钱?

    目前敢借这种钱的,恐怕只有高邢氏和长平公主了。她们俩一个是生产商一个是销售商,都是有赚头的。

    “你户部掌管财税,可以向唐王收税啊!”

    朱由检喝了一口茶,瞧着唐王不咸不淡的说着。

    唐王得意的神情顿时僵住了,硬生生的憋的脸通红:“我们也要交税?”

    “当然,你们钱庄在赚钱,必须要给户部交税的。不光是你们,所有的盈利部门都需要向户部缴税。”

    “嘿嘿!老夫认为放印子钱的就应该收重税。”方岳贡感觉自己的春天要来了,就凭唐王刚刚说的数额,这税就小不了。

    朱由检认为,大明的商税肯定是偏低的,而且东林也确实和商人串通一气。但是真正的商税大头在谁的手里?

    在盐商的手里;在郑家的手里;在各地的王府和大利益者手里。

    大明根本就没有重工业,就凭那一点手工业和传统产业,连矿产都没有开放,朱由检还真得没打算过多盘剥。

    盐业官卖是肯定要搞的,郑家的问题也不可能不解决,这才是大头。要想做到征收商税,先从自己旗下的新办产业开端吧!

    无非是左手换右手的事情,但是却能很好的立一个榜样出来。

    “我们是制造兵器的,也要交税?”高邢氏确实不能理解了,她下面的工坊生产的可都是军工产品,这是包围大明的,怎么还要交税了?

    “是的。所有的生产都必须交税,除非你的规模在免税范围内。而且,你旗下的轴承出售业务,会涉及到很多客户,以后凡是从你哪购买某些东西的客户,超过一定数量的,户部要去加征税收,否则不售卖给他们。”

    朱由检不想用强硬的手段直接跟商贾发生矛盾,至少现在还不行,这样做只会牵连到朝政。必然又是一场无谓的口水战,纯属浪费时间。

    他现在手里捏着关键技术,那就卡那些人的脖子好了。想找新的发财路子,就要按照朱由检制定的规则来玩。心里不爽的,可以不参与。

    到时候,朱由检就不信这些人能搞出高炉出来。以这些商人的尿性,他们根本就不会在技术上进行投入,中国的商人最喜欢干的事情是强取豪夺和攀附权贵,利用特权积累财富。

    “那我们兵部的采购价也就跟着高了。”史可法叹息一声。

    “税被户部收了,兵部可以向户部多申请拨款,来抵消这部分价格。虽然看起来是多了一道手续,可是却给所有生意立了一个规矩:必须要交税。”

    “那准备创办的工厂是不是需要贷款?”

    “当然。具体贷款多少,需要各厂的厂长申请。如果出现亏损,厂子是要被问责的。”

第253章 取消举人的钱粮() 
将军山的食堂里,吃饭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整个学院的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单独上课的校舍已经脱离了将军山,搬到山下的平地去了。

    那里是大量的初中级学员的教学区,高级学员才能住到山上。

    在没有出现高数和复杂的理科学问之前,一年半的时间,足够一批学生学完理科基础知识的。他们只需要完成后世初中的理科知识,而且还不用学习文科和一堆其他的东西。

    拔尖的一部分学生才有资格进入高级班,上到将军山里继续深造。而落选下来的人,成了教授山下初中级学员的老师。

    这才有了现在的规模。

    知识的发展跟技术同步的,在这个时代,要想培养成批后世本科生,根本是不可能的。穷尽朱由检的时间,他也带不出三千个弟子,更出不了七十二贤人。

    所以,教育也不可能拔苗助长,整体性的知识提高更是如此。

    “皇上,这是丁继兴带的团队最近一年编成的东西。”

    理工学院里还有一个特殊的部门,那就是教学研究组,组长就是当初那个天天贴身跟着朱由检的丁继兴。

    朱由检的面前放着基本书,第一本是《常用字典》,里面收录了三千个常用字,并且已经用最新的音标标注了读音,以及字的意思。

    音标的出现的确能加快识字的速度,但是它需要字典的辅助,现在这一环已经闭合上了。

    另外几本是初中级“数、理、化”。朱由检随手翻开看了一下,这些课本还很不完善,但是多少已经算是成型了。

    “很不错。把这些书当做教材发到各个学校使用吧。”朱由检也没想到丁继兴这么能干,算是帮了大忙了。

    完整的教育体系,才是一个国家崛起的后盾。朱由检知道,这个时代的欧洲,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了。大明还需要追赶。

    就因为没有大量受够足够教育的人,高邢氏手底下几十个工厂只能从熟练工匠中进行招募。如果找的是纯生手,培训上岗的时间会更长,而熟练工匠多少能理解他在干什么。

    这个时代不是流水线,也形不成真正意义上的流水线,工人必须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那些说穿越之后找熟练工匠搞研发,以及开作坊就搞流水线的,朱由检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成功的。

    现在才是熟练工匠正确的使用方法。

    教育也是一个道理,要想流水线式的培养人才,得需要一批熟练的教师,而不是以前的门派互立,各自为战。

    他们需要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内容,最后出现统一的标准。只有最后,才挑选出特长生。

    这就是后世的教育方法,虽然抹杀了一部分人的天赋,却成就了一个大国所需要的大量合格的技术工人。

    朱由检现在的行为规模还不至于影响整个大明,但是他需要一部分人来做出牺牲。

    “皇上,教材可以刊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