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余宋 >

第68章

余宋-第68章

小说: 余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汴梁城的靡靡细雨中,我悄然离去,带走了无数人的牵挂;可是我还会回来,那时再与你把酒言欢……

    我喜欢这种洒脱,可能我骨子里,也想要做这样洒脱的人吧

    第三卷,大好河山可骑驴,杭州美景盖世无双

    ++++++++++++++++++++++++++++++++++++

    嗯,还有最重要的一句话,大家一定心知肚明。

    请随我一同喊出来:订阅、月票、打赏,一个都不能少!!!!!!!!!!!!!

第一百二十一章 汴梁韦九(1)()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杭州,两浙路首府所在,有人口三十万,商业极其发达,号称东南第一。

    四月末的一天,一场大雨过后,柔风徐徐,却夹带着一丝丝闷热,令人有些难受。

    北关门外,一个青年牵着一头青驴,缓缓行来。

    他身高大约五尺八寸,中等身材,体形略显瘦削。

    头戴软纱转角簇花巾,身穿一件灰白色丝质圆领凉衫,腰系一套犀角腰带,脚下一双黑丝凉鞋,一看就是那富家子弟的打扮。那头青驴,也极为强壮。驮着一个箱子,也不知里面放了什么物品。不过看那风尘仆仆的模样,应该是长途跋涉而来。

    “慢着!”

    北关门的门卒,拦住了青年。

    “从何处来,为何而来,可有公验?”

    青年显然一愣,但很快就恢复了平静。

    他笑了笑,那张俊美的脸上,与人一种亲切的感觉。他从斜挎在身上的兽皮兜里取出一张公验,递给门卒。

    所谓公验,就是有官府开具的身份证明。

    有宋一朝,民风开放,户籍管理远不似汉唐那般严格,可若要远行,必须有官府开具的证明才行。平日里或许没什么用处,可一旦被查出没有,同样会被官府缉拿。

    公验,有规定的格式。

    姓名,年龄,以及具体的住所,和要前往的目的地。

    “韦高,是汴梁人?”

    “正是!”青年回答道:“因我家中行九,所以大家都叫我韦九。”

    “你这口音,为何有杭州口音?”

    “呵呵,我祖籍杭州,少时曾在杭州居住过一段日子,后来随迁往汴梁,口音却改不过来。”

    “原来如此,原先住在杭州何处?”

    “哦,就在万松岭下,孝仁坊。”

    门卒闻听,不禁点了点头。

    他把公验还给青年,又朝青年身后,那头青驴驮着的箱子看了一眼,指了指问道:“里面是什么?”

    “一些衣物,大官人可要查验?”

    “算了,进去吧……不过呢,要老实点,莫要惹是生非。”

    “那是自然。”青年收好了公验,看似好奇道:“敢问大官人,以前记得没有这么严格,怎么现在盘查如此谨慎?”

    “还不是你们汴梁的是非。”

    “汴梁的是非?”

    “好像说是汴梁有人意图闹事,于是官家下旨,责令府尊彻查。

    最近一段时日,都是如此。不过估摸着也不会太久,若查不出什么事情,自然就会放松。但在这几日,还是老实一些为好,不然被拿下,可就不是破财那么简单。”

    门卒听青年口音,也就没有太多防范。

    他轻声叮嘱了两句,青年连连道谢,而后取出一张十贯面额的钱引,偷偷塞进门卒手中。

    “多谢哥哥点拨。“

    十贯钱引,在杭州价值二十贯,和在汴梁相当。

    汴梁是因为帝都的缘故,而杭州则是东南商业最为发达之地,钱引普及的程度也高,所以也就值钱。真若是到那偏远之所,商业不发达的地方,钱引的价值就低。

    门卒顿时露出了笑脸,道:“九哥也许久没有回乡了,可有落脚之地?”

    “哦,还未想好。”

    “下瓦子那边热闹,也方便,还有游棚观赏,是个好去处。”

    “下瓦子?”

    青年似乎是想了想,而后一副恍然之色道:“哥哥说的可是众安桥一带?”

    “哈哈,一看就知道九哥是个杭州人,若是外乡来的,怕还真不知道众安桥呢。”

    “多谢哥哥提点。”

    青年也笑了,与门卒又聊了两句,便牵着青驴,走进北关门。

    这北关门,是杭州北城城门,始建于隋朝。后吴越国国主钱镠扩建城垣,更名‘北关’。

    青年走进北关门后,看着繁华而略显狭窄的街道,突然笑了起来。

    他抬起头,呼吸着那熟悉的空气,在内心默默念叨着:师父,一清回来了……

    ++++++++++++++++++++++++

    这青年,正是高余。

    当初他向高俅恳请来杭州,被高俅拒绝。

    可是,高余从来都不是听话的乖宝宝,在某种程度上,他非常执拗。决定的事情,若非不得已,绝不会轻易改变。他要为师父报仇,好不容易找到了线索,又岂能放手?

    高余不是不相信高俅,也不是不相信官府的能力。

    只是,他要亲手为师父报仇,而且他知道,他有这样的能力。

    所以他安安静静陪伴梁氏一起过了清明,便准备偷偷离开。但是在离开前,他也做了很多准备。从裘妙法的事情上,他能够觉察出,那个仇道人背后的能量不小。

    仇道人他们杀了师父,未必会就此罢休。

    说不定他们寻找高余的下落,也使得高余格外小心。

    首先,他改变了身份。

    在汴梁时,他通过李宝,在私下里弄来了一份开封府开具的公验。

    按道理说这公验不太容易搞来,但俗话说的好,有钱能使鬼推磨……李宝能够在汴梁成就一方势力,若没有几分手段,绝无可能。用李宝的话说,公验有何难办?只要使足了钱,很容易弄来。而高余不缺钱,于是就通过李宝,得到这份公验。

    之所以用韦高之名,也是他一时间想不出好名字,就拿了赵构的假名来用。

    韦高,这名字其实也不错!

    把一切都准备好后,高余又让李宝偷偷联系了一艘南下的商船。

    之后,他乘船沿运河南下,令高俅失算。高俅命人在陆路设关卡拦截高余,哪知道他改了名字,又走的水路,结果一路畅通无阻,顺利逃出哦高俅的拦截和追踪。

    在抵达苏州之后,高余下船,改走陆路。

    他在苏州买了一头青驴,一路慢慢悠悠,倒也悠闲自在……

    裘妙法留下的那封信上,有‘众安桥’的字样。

    众安桥,是杭州一处极为繁华之地。

    它跨在清湖河上,因元祐四年,苏学士知杭州,捐献俸禄五十贯,而后募集财物在桥边修建安乐坊,三年里治愈病患千人。人们感激他的恩情,就把桥改名众安桥。

    而在众安桥南面,就是杭州的瓦子,名为北瓦,不过本地人更喜欢称之为‘下瓦子’。

    那瓦子里有勾栏十三座,还有各种游棚可供观赏。

    游棚,就是指那江湖班子带有流动性质的表演之处。节目种类多大三十余种,可称得上是丰富多彩。加之附近食铺、客栈众多,也就成了外地人来杭州的首选之地。

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览众安桥(2)求月票,求订阅!() 
高余在杭州生活三年,对于杭州的瓦子、坊市并不陌生。

    他在清湖河畔,找到了一家名为安乐馆的客栈住下,算是有了落脚之地。这安乐馆是一家老馆子,据说始建于吴越年间,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在杭州的名气响亮。

    安乐馆坐落在桥南,位于钱塘门大街街北。

    紧邻兴庆坊,隔街就是下瓦子,背依清湖河。馆子里楼台亭榭,假山流水,装饰极为雅致。

    当然,如此客栈酒楼,费用自然不低。

    不过对于高余而言,这安乐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普通人不得进入,便是官府差役,也无法在馆内随意抓人。据说,这安乐馆的后台,就是主持苏杭应奉局的朱勔。且不说朱家在东南权势熏天,单说那朱勔的儿子,如今就官拜杭州通判。如此背景之下,谁又敢轻举妄动,谁又敢在安乐馆放肆?

    高余这次来杭州,是为了寻找仇人,为师父报仇。

    那仇道人不一般,他不能掉以轻心。

    所以住在安乐馆里,一来是安全,二来这里四通八达,真若有危险,也方便脱身。

    更何况,高余而今可不是当年和怀清道长寄居玉皇观的小道士。

    他身上去少钱,从汴梁离开时,他还找高尧辅借了十枚金叶子,足以支撑他在安乐馆住宿。

    他要了一个独门独户的小楼,一旁就是流水潺潺的清湖河。

    这小楼的位置,略有些偏,但非常安静。

    分上下两层,还有一个独立的院落。出门,便是凉亭,门一关,更不会有人打搅。

    他把青驴就系在院中,在小楼里安置好了行礼。

    其实,也没有什么行礼,主要是那一口箱子。

    “九哥要出门吗?”

    安乐馆的伙计,倒是服务周到,眼力价十足。

    高余安顿好之后,准备出门走走。那伙计连忙上前招呼,恭敬送高余走出了馆子。

    站在钱塘门大街上,高余向两边张望,便直奔下瓦子。

    他不止一次游玩过下瓦子,师父当年,还在这里摆过算命摊子。

    所以,这下瓦子对他而言并不陌生。只是,而今的高余,便是行走在瓦子里,怕也不会有人认出他来。当年那个跟在老道士身边,瘦瘦小小的小道士,而今长高了不少,也变得壮实和丰润许多。加之衣着华丽,气质也发生变化。即便是当年常与他打交道的人,面对面也未必能认出高余,更不要说高余的口音,也有了变化。

    他专门在一家卖吹糖的摊子前停了一会儿,还与摊子的主人聊了几句。

    这家摊子的主人姓麻,是个年过五旬的老妇人。本地人都叫她麻婆子,而她制作的吹糖,可称得上是一绝。想要什么样的吹糖,只要说出来,她就能够做出来。

    当初,高余最喜欢麻婆子做的麻糖。

    每次师父在众安桥摆摊相面时,就会给他十文钱。

    他会用五文钱在一些果子,再用五文钱买一支吹糖,便喜滋滋坐在师父身后,时不时拿着果子给师父吃一口,他舔一口吹糖。那时光,也是高余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

    高余花了十文钱,买了一支吹糖。

    在制作吹糖的过程中,麻婆子并没有认出他来。

    他这才松了口气,接过吹糖后,舔了一下,还是过去的老味道,脸上露出了笑容。

    既然连麻婆子都认不出他,高余也就放心了。

    他开始在下瓦子里游玩,一边走,一边四处观察。

    他也不知道要找什么,亦或者说,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寻找。那裘妙法的书信上,他只认出了众安桥三个字。也就是说,众安桥这边,一定和裘妙法存在某种联系。

    是勾栏吗?

    高余记得,裘妙法曾出入勾栏,找过录事。

    可是这下瓦子里,一共有十三座勾栏,录事多达近千人。除此之外,还有那私门暗娼,更不知有多少。这要是查找的话,无异于大海捞针,难度可着实是不小呢。

    一年不见,下瓦子并无变化。

    高余在里面转了一圈,并没有去勾栏了查看,而是四处闲逛。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

    他感觉有些疲惫,于是在一家熟悉的摊子前,买了一些鹌鹑馉饳儿,准备带回馆子里品尝。这鹌鹑馉饳儿,也是他当年很喜欢的一种食物。是用糯米磨成粉,而后用油煎炸成圆形的饼子,里面有馅儿,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蘸着粗盐食用……

    嗯,这老胡家的鹌鹑馉饳儿,还是老味道。

    而老胡,也没有认出高余,更使得高余放心不少。

    斜阳,夕照。

    下瓦子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热闹。

    游棚纷纷开启,各种节目也陆续上演,还有那些勾栏,也亮起了灯,显得热闹非凡。

    和一年前,并无变化。

    高余走出了下瓦子,站在大街上。

    他向西看去……当年没到这个时候,师父就会带着他,踏上归途。

    玉皇观在城外,他们会沿着钱塘门大街,走出钱塘门,然后返回玉皇观。

    犹记得那年,师父背着褡裢,一手拿着布幌子,一手牵着他的手……他会从搭膊里拿出各种小吃,自己吃一口,师父吃一口,一边走,一边说笑,任由那斜阳照着他们的影子,在大街上拉的好长。

    可是……

    高余的眼睛,有些红了,眼眶有些湿润。

    不过他旋即醒悟过来,深吸一口气。

    这里是杭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