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天启 >

第84章

大明天启-第84章

小说: 大明天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懋康又想了一下,然后跪下道:”皇上实在是天生聪慧,臣等拜服。“

    朱由校将他扶了起来道:”让各位带着学徒,不仅仅是要给你们当助手,还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然后大家一起讨论,思想的碰撞可以产生出绚丽的火花。朕听到过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与诸位共勉。“

    孙元化毕懋康茅元仪等人细细体味皇帝这句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特别是孙元化,多次在朱由校的指导下造出了一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物件,更是对这句话体会尤深。

    朱由校道:”就照朕刚才所说的思路,你们先试一下,失败后找原因,成功以后立刻报告给我。如果我大明军队装备了这种武器,那建奴不过土鸡瓦狗罢了。“

    众人点头称是,然后大家来到制大炮的场所。茅元仪已经造出了二十斤炮,炮身重达一千多斤。茅元仪道:”皇上,这种炮只能用在城墙上,而且还在运输安装时都会麻烦,我们最大就只造这种炮了吗?“

    朱由校摇了摇头道:”不,继续往大了造,朕要越大越好,这炮不仅仅可用来守城,更可以用在海战上。现在有两个问题要你们去研究,一是如何使回力减小,船上如此大的回力,那不用敌人打,自己可能就翻了。二是炮弹的研究,除了实心弹和链弹外,还可以试着在炮弹里装上火药,等炮弹落地后再爆炸。这个要特别注意安全,做实验时不要在兵器局里,孙卿,在山边建一个试验场,以后实弹射击都在那个里面,安全最重要呀。“

    孙元化道:”皇上,十里以外的山边有一大片空地,周围没有居民,可以用来做靶场。“

    朱由校点了点头,然后对魏忠贤道:”东厂一定要做好防谍,不能有任何闪失。“

    魏忠贤跪下道:”奴婢领旨,圣上不允许,一只鸟儿也不让他进来。“

    朱由校笑了:”厂臣办事,朕一向放心。“

    魏忠贤泣泪道:”奴婢愿意为圣上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第171章 一封信() 
盖州,原来的卫所衙门已经修葺一新,卢象升正看着朱由校的信沉思。上次卢象升把到辽东后所遇到的情况都报告上去外,还专门写了一封私信,就徐明胜和徐大进的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徐大进作为曾经的官员,竟然在后金占领海州后既不反抗,也不自杀,实在是丢了朝廷的脸。而徐明胜认为朝廷有错不愿意离开的事也说了一遍,他觉得徐明胜不识大体,不听从安排,这种人也应该受到鄙视。

    可是朱由校显然不这么看,他专门写了一封信,虽然也是由李朝钦带来的,却不能算圣旨。因为信封上写着卢啸天收。

    “啸天:你信中所言,朕看过后心有所感,所以专门写了一封信而不是用圣旨或者口谕的方式,来解释一下朕的看法。”

    “关于徐大进及徐明胜两人,兄以为两人皆应受责,而朕却觉得,徐大进所为无可厚非,而徐明胜所言亦合情合理。”

    “首先说徐大进事,有言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徐大进本是卸任县令,他无职无权,亦无守土之责,建奴前来,他何能抵抗?至于自杀之言,他又没有做错事,为什么要自杀?”

    “当然,兄以为他应该自杀,是因为他曾经当过朝廷官员,而且自己也是举子出身,读了圣贤书,朕却觉得,圣贤书中并没有说敌军占领地的人都应该自杀呀,如果都自杀,蒙元之时,中国当无人也。”

    “再说徐明胜之事,徐明胜之言,深得朕心。国家是什么?国家是一个集合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他为民,那么就应该交税,而我朝廷,收了他的税,便负有保护他的责任。”

    “徐明胜也没有错,他给朝廷纳税,现在朝廷丢了辽东,不是他丢了辽东,那错本来就在朝廷,他当然可以问责朝廷。就象你花了银子要买些什么东西,银子花出去了,东西却没有得到,那当然不行呀,错在谁呢,当然不是你,是卖东西的商人。”

    “而徐明胜与朝廷现在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徐明胜交税,那么就是买到了自己的安全保证,而朝廷丢了辽东,就是朝廷没尽到责任,就是朝廷的错。他当然可以不追究朝廷的错,但他也可以而且有权力追究朝廷没有尽到保护他的责任。”

    “这些话卢卿看到后一定会很惊奇,是的,你读的书里不是这么说的,特别是朕身为皇帝,竟然怂恿别人找朝廷问责,这不是自己找不自在吗?你会觉得朕一定是中邪了,在这里胡言乱语,但是朕告诉你,朕很清醒。”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不公平,你看到不公平,你会想到去改变他。但是有一些不公平,你并没有觉得这是不公平,你会觉得很正常,而这,其实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比如徐明胜只是说了那么一句话,连一向心胸开阔,心地仁慈的卢卿都觉得他诋毁了朝廷,冒犯了朕,却从来没有想过,他的说法会不会正好是对的呢?”

    “这是一封私信,朕愿意和卢卿说一些心里话。这些话如果朕公开说出来,几乎所有人都会认为朕疯了,但不知为什么,朕觉得卢卿不会这么想。”

    “很早以前朕就听说过一句话,天子代天牧民,既然是牧民,当民众没有吃的的时候,天子应该告诉他们在哪里找到吃的,如何找到吃的。如果民众还是饥饿,那是天子的错。当民众受到寒冷的威胁时,天子应该指导他们纺织制衣以抗寒。如果民众还是受冻,那也是天子的错。那么现在辽民被建奴奴役甚至杀害,当然更是天子的错。”

    “朕曾经做过一个梦,在梦里,我大明流民遍地,盗贼蜂起。反贼攻占了京师,皇帝竟然只能吊死在景山上,然后建奴入关,又打败了反贼,占领了大明的美好江山。这个梦恍如亲历,让朕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朕不想我汉人的江山亡于蛮夷,朕不想华夏沦入地狱,所以朕要奋起,朕要振兴大明。”

    “在朕的梦里,很多大臣都投降了建奴,很多的子民也都乖乖地改发换装,朕就想,为什么他们会投降蛮夷呢?他们为什么不为这个民族,为这个国家死命抵抗呢?这个问题朕想了很久很久。”

    “起先朕也觉得,他们投降建奴,是因为他们品性低下,对华夏的爱不够,对大明的爱不够,朕只想把这些人都杀掉,或者罢黜掉,这样才能让我大明永存。”

    “但是后面我思考一段时间以后,觉得只怪他们是不行的。我们只想着要他们为朝廷做些什么,却从来没有想过朝廷为他们做些什么。”

    “沈阳辽阳汉民欢迎建奴入城,朕很不能理解,后来朕问了方首辅,徐尚书,王经略,赵师长,杨千户,除了方首辅外,其余诸人皆以为是因为辽民受盘剥太厉,所以才会离心朝廷,投向建奴的。”

    “朕因此觉得,他们宁愿剃发易服都要投降建奴,那是因为大明对他们不好,导致他们对大明没有归属感,朕仅仅只怪他们那是不公平的,同时必须反思朝廷的所作所为。”

    “朕以前听过一句话: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这句话初听起来是很有道理的,但仔细想一想,其实是不对的。首先是国家能保护民众,给民众一个公平的环境,这样民众才会拥护国家,才会想着为国家做些什么。”

    “只想着臣民为你尽忠,为你死节,却没想过让臣民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当他们受到委屈时,能有一个地方发声,所以朕创办了周报,当他们饥寒交迫时,能有一个地方给他们衣食,所以朕加强了养济院、惠民药局、漏泽园等地的管理。”

    “但是这够了吗?不够,远远不够,朕觉得要让民众对民族,对国家,对朝廷有认同感,首先就必须让他们觉得,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这个朝廷是他们的,而不是朕一个人的,也不是仅仅是大臣们的,必须是他们的。”

第172章 大考试() 
“朕知道这些话你可能一时不能理解,没有关系,朕也还没有完全想明白。但朕知道,首先要让他们在朝廷所做的事中得到好处,也许是逃脱建奴的奴役,也许是能恢复汉家的衣冠习俗,也许是得到一些田地粮食或者银钱。”

    “如今卢卿等所做的事,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使辽民能逃离建奴,得到失去的土地。在这一过程中,要让辽民感受到朝廷对他们的关心与爱护,得到人心,便是得到天下。”

    “啰啰嗦嗦地和卢卿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卢卿会不会觉得朕说得有些矛盾,是呀,朕很矛盾呀,有些东西要改,有些东西要重建,有些事做了对我们这个民族会有利,却有可能会损害到朕及朕的子孙,慢慢来吧,朕总会想明白的。”

    “殿试中初次见卢卿,即有一种亲近感,先皇子嗣以朕为大,朕以幼龄继位,常有力不从心之感,梦中曾有一兄常扶持于朕,与卿相似,朕曾称之为啸天。”

    这封乱七八糟,不成体统的信到此就结束了,这信卢象升已经看了几遍了,每看一次就会感动得痛哭流涕。皇上以兄事之,这样的信任,这样的期盼,这样的深恩让卢象升无以为报。他心中反复念叨的只有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他对徐大进和徐明胜的印象也大为改观,甚至让徐明胜去管理屯田事宜,而徐明胜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将屯田搞得有声有色。

    皇太极和莽古尔泰逃回海州后,立即回辽阳给努尔哈赤请罪,努尔哈赤倒是没有责怪两个儿子,只是对李永芳更加不满,进而对辽东汉军印象更差,看每一个辽将都觉得他会投降南朝,对辽民的压迫更加厉害。

    而辽民一方面受到后金的残酷压迫,一方面杨三等人现在转战到了辽阳附近的乡村,带来了明朝皇帝的恩旨:反正者既往不咎,逃到辽南者可以选择在辽南屯田或者进山海关屯田,五年免赋税。

    这样的消息打消了汉民的顾虑,于是轰轰烈烈的大逃亡运动在辽阳附近展开,大量的汉民破坏建筑,烧毁粮食然后一走了之,后金占领地区的汉民大幅度减少,努尔哈赤一时焦头烂额,所以也没有精力去应付盖州的近卫军。

    而在京师,朱由校正忙着进行京师大学堂的考试和入学工作。这是他改变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举措,所以他非常重视,甚至比对建奴的战争更重视。

    入京参加考试的人只算已经报名的就已经有了一万八千多人,就比每三年一次的大比人要多得多,一时根本没有那么多的地方安置考生。朱由校下旨,将京师大学堂宿舍楼先行开放给考生免费住宿。

    宿舍楼设定的住宿人数是三千人,但按照设定条件是很好的,一间宿舍住八个学生。如果挤一挤,住十六个甚至二十四个其实也没什么问题。天气冷,挤一挤还更暖和一点。

    京师大学堂的入学考试是按你报考的具体学堂来分类考试的。首先考试的是师范学院,科目分国文和算术,国文考题极其简单: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解。算术则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和求面积,大概相当于后世三年级的水平。

    师范学院报考的学生有五千人,这和中国人传统观点是不相符的,因为有一句俗话“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但是在周报上,朱由校不遗余力地鼓吹教育兴国,里面有一句话让报考师范的人大增:如果大明二十年后,每个三十岁以下的人都会识字,那么就离圣人所说的大同世界不远了。

    这话让一些年轻的儒生心潮澎湃,不管不顾地向京师进发,想要成为一名皇上所说的光荣的教师。而朱由校又放宽了师范学院的报考资格,不但不要求是举人了,连生员都可以不是,只要能过考试就能进入师范学院。

    考试以后是按国文和算术分开录取的,国文中取前八百名,算术中取前四百名,一共录取了一千二百名师范生。

    第二批考试是吏员考试,这个报名的人数就多了,高达一万人,因为没有禁止重复考试,所以第一场被刷下来的很多人也就加入了第二场继续考试。

    吏员考试和师范考试一样分国文和算术,国文题目是给你一篇圣旨,你把圣旨用白话解释一遍。算术就稍微复杂一些,有两道题,一题是算田地面积及应交赋税,一题是商税收缴问题,总的难度大概相当于后世小学五六年级的水平。

    考试以后按两科成绩总分来录取。一共录取了一千二百人。

    第三批考试就是杂科,每个考生都要考国文,除此以外,还要加考一门,比如农事,或者算术,或者器械,或者天文,或者地理,或者医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