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承包王 >

第432章

大唐承包王-第432章

小说: 大唐承包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实在话,他到现在都还想不明白李宽为何会对人人都期盼坐上的太子之位不屑一顾。

    李世民喝一口酒,脸上带着笑,心里却在叹息,青雀终究只是在学识一途上稍显聪慧罢了,该换人了。

    确实,像似李泰这种手段,或许有拉拢人心的意味在其中,但本质上李世民敢肯定是为了给同在曲江池用饭的李宽添堵,而且还极有可能给自己添堵。

    考虑不全面,甚至可以说漏洞百出,这样心性和手腕登上皇位,又岂是朝堂臣子的对手。

    或许李泰登基之后能守住大唐,但李世民如今想要的不是一个守成之君,而是一个能带着大唐走向越发繁荣的君主,能保大唐万年江山的君主。

    李宽是最符合李世民心中人选的人,但李世民不能把所有的寄托都放在李宽身上,他需要候选人令他安心,就算将来李宽死活不接掌大唐帝国,有李宽从旁照看,朝臣也不敢胡作非为,架空皇帝的权利。

    这点,李世民很肯定。

    李泰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请皇室成员们吃个饭而已,就已经被远在皇宫的父皇踢出了太子候选人的阵营。

    还未等到他说出那句“杀子传弟”的混帐话,皇位便已经与他无缘了。

    想到换人,李世民脑海之中便浮现起了众位皇子的面容,一个个皇子的面容从他脑海之中滑过,就像似放幻灯片一样。

    滑过一个,李世民便在心里摇头,直到李明的面容都滑过之后,李世民才发现自己最希望的人还是李宽。

    不能想那小子。

    李世民暗暗告诫自己,然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筛选,刚刚到李恪,李世民脑海之中不由得浮现出了一个人——李承乾。

    除去李宽之外,李承乾是李世民如今最满意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李承乾其实是比李泰更加优秀的。

    李承乾任太子十九年,受到的教导几乎是关于为帝者的手段与心性,论手段与心性,诸位皇子之中无人能及。

    可是一想到,李承乾如今的身份,李世民还是放弃了。

    继续选,选到九子李治之时,李世民点了点头。

    其实李世民自己都不知道,他并非是想从所有皇子之中选出太子候选人,他在脑海之中过滤人选,只是为他自己找一个借口罢了。

    抛开李宽不谈,所有皇子之中,他希望继位的皇子还是他的嫡子。

    论治理之才,李治比不上李恪,李恪在封地博得了一个贤能的称号,这不是朝臣们给的,而是封地百姓给的,而李治又有什么治理之才?

    坐拥晋州之地,连每年的雪灾都需要朝堂和楚王府帮忙解决,甚至连李愔都比不上,至少李愔在蜀地,从未向朝廷要过一分银子,治理灾害的钱财皆由蜀王府独力支撑。

    但李世民却偏偏选了李治,嫡庶之别,强大如斯。

    李世民心不在焉,朝臣们看在眼里,却没人敢说什么,依旧和周围的老兄弟谈天说地,夸赞一下对方的子孙,然后等着对方夸赞自家儿子,谦虚一番。

    李世民回神,从嘈杂之中竟然听到了晋王两个字,不由得将目光转向了开口之人,长孙无忌。

    顿时,李世民眼神中出现了怒火,随即又一闪而逝。

    长孙无忌都已经放弃青雀了吗?

    李世民心中发出了疑问。

    长孙无忌这些年一直交好魏王,他能理解,长孙府和楚王府之间的矛盾化不开。

    不提当年那一巴掌的恩怨,李宽献上盐铁之法后,长孙府与楚王府之间的恩怨就解不开了,李宽当年的做法那是往死里整长孙府,直接断了长孙府的根基。

    如今长孙无忌却提到晋王,一如当年长孙无忌放弃李承乾,在朝臣之中提到魏王是一样的,尽管过去七八年了,李世民依旧记忆清晰。

    当然,这不表示长孙无忌就放弃了李泰,毕竟李治也是长孙无忌的亲侄儿,但李世民却很肯定。

    长孙无忌老谋深算,但李治如今却有些单纯,闲来时他询问李治的学业,不免从李治口中听到长孙表兄帮忙的话,以前不觉得有任何问题,毕竟亲表兄帮村一些乃是正常。

    但现在想起长孙无忌当年放弃李承乾的时候,他知道长孙无忌是打算投资在李治身上了。

    明知道他李世民内心是属意李宽,却反其道而行之,李世民心中有怒,可想到李宽与长孙无忌之间的矛盾,李世民的怒火也熄灭了。

    说到底,当年的恩怨也有他的一部分原因。

    至于长孙无忌放弃李泰,李世民没有生气,真的。

    一如当年长孙无忌放弃李承乾一样,他理解。

    长孙无忌不像其他大臣有过多的选择,他是长孙皇后的嫡亲兄长,他只能在长孙皇后诞下的儿子之中做出选择。

    最重要的一点,长孙无忌想要保住家族不衰弱,只得提前投资,长孙府已经到顶了,只有从龙之功方可保证家族继续繁荣下去。

    所以李世民坚定了想法,将李治作为了太子候选人,至少在长孙无忌和他的教导下李治······或许也差不了多少。

    至于李泰,从此便安心做一任逍遥王爷了。

    :。:

    wxi7

第640章 李佑() 
曲江池,宜春苑。

    李宽几人吃的差不多了,众人起身离去。

    走出院落,李宽停下了脚步,想着自己是不是带家人去后面的乐游苑给李恽说声生日快乐,毕竟李恽也是他弟弟。

    想了想,还是算了。

    请客的是李泰不是李恽,想必李泰也不愿意见到他。

    不请自来视为客,可若是他一去,便是恶客,这恶客登门之事,还是不做为好,所以李世民想象的李宽与李泰见面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二哥,走了。”李景仁在前方招呼。

    李宽迈开了步子,走了没多久,李宽发现自己走的方向好像是错的,他府上的马车明明停在东门,现在走的这条路却是往西门去的,完全是两个相反的方向。

    “你们的车架在西门?”

    李景仁和房遗爱等人点头,李宽哑然失笑:“白跟你们走了一段路,我府上的马车在东门,你们自行回去吧!”

    也不管李景仁他们,李宽带着妻儿朝东边走了。

    刚走到停马车的地方,还没上车,就见着身着华丽长袍,面容有些黝黑的男子带着一群人朝着自己方向怒气冲冲的走了过来。

    说是怒气冲冲,因为男子的脚步有些快,将身后的妻儿都甩在了后方。

    “他李泰什么东西,真当本王是傻······二哥。”

    走到近前,李宽算是看清楚是什么人了,原来是回长安城的李佑。

    对于李佑那声二哥中表达出的惊喜之声,李宽是有些想不明白的,当年他可是带人砸了阴妃的宫殿,李佑对他一直挺记恨的,怎么会露出笑容呢!

    不过李佑露出了笑脸,李宽也不至于还为当年的事耿耿于怀,打趣道:“九年没见,见面就是叫傻二哥,过分了啊!”

    “二哥,还是嘴上不饶人。”李佑笑了笑,朝李宽弯下了腰:“前些年小弟不懂事,这些年多谢二哥照拂,多谢二哥留在桃源村的药方,得以令母妃痊愈,多些二哥早前对母妃的照顾。”

    齐州在大唐时期并不发达,可以说很落后。

    李佑受封齐州大都督后,不知是因为心中怨恨李宽,想要做的比李宽还要出色,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在齐州并没有胡作非为,反而一心一意为百姓着想,称得上一个有才干的王爷。

    但对于经济发展一途上,李佑终究比不上李宽,齐州的发展速度比起闽州差的太远。

    起初上任的两年,李佑不服气,时常听闻王府属官和海上来往的商人谈论闽州是如何如何的富庶,他不信。

    在贞观十三年,李佑带着属官前往了闽州,那时候的闽州还在平阳公主和其他勋贵的残害之下,可即便如此,闽州的繁荣也非齐州可比。

    那一年,李佑对李宽心服了,到现在他都还记得当时去闽州打听情况时,众多百姓口中那句“若是楚王殿下在闽州就好了。”

    有民心如此,李佑打心眼里服气,只不过心中的怨气却没放下,毕竟李宽当年带人砸了他母妃的寝宫不是。

    但怨气归怨气,该学的还是得学。

    李佑回齐州之后,便开始吩咐下属与闽州交流,不过是秘密进行的,加之当初平阳公主等人在闽州胡作非为,闽州的工匠们离开了一些。

    有些是前往台北了,有些则被李佑的下属带到了齐州,如今的齐州大抵就像闽州的简化版,虽不及闽州富庶,但也是蓬勃向上。

    后来,李哲处理了闽州的糟心事,李佑便开始鼓励齐州商人来往于闽州和齐州之间经商,所以当年李宽率军出征倭国时,海上才会有众多商船,这些商船有大部分就是从齐州出发的。

    虽说李宽没直接下令帮村李佑发展齐州,但李佑一直记着,如今的齐州能有现在的繁荣,如今的齐州百姓时常感概得齐王在齐州乃是咱们的福气,这些都是因李宽而来。

    所以才有那句多些二哥这些年的照拂,毕竟齐州的发展差不多是完全借鉴闽州而来,闽州其实就像是齐州的母亲一般。

    而且,李佑很肯定闽州对齐州的发展是多有照拂,毕竟在贞观十五年之后,齐州商人在闽州经商的待遇比其他地方的商人要好上许多。

    不过这些,李宽不知道,他那时候忙着发展台湾,一切都是李哲做的主。

    所以听到李佑感谢自己的父亲,作为实际操作人的李哲嘟着嘴:“五叔,您谢错人了,您齐州的商业可是侄儿吩咐他们大力支持的。”

    李佑一愣,笑道:“那五叔在此谢过哲儿了,有时间去齐州,五叔好好招待你。”

    “五叔,客气,太客气了,都是一家人哪有什么谢不谢的。”李哲坐着马车的车棱上,晃动的双腿,朝李佑抱拳傻笑。

    见不得儿子的傻样子,敲了下儿子的脑袋,问道:“那药方又是怎么回事?”

    李佑与历史上记载不同,李宽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但听李哲和李佑的对话,他却知道李佑对自己的态度应该是支持齐州商业发展上改变而来的。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至少在贞观十五年之前,李佑还是一直记着李宽砸他母妃寝宫的事的。

    李佑没来得及开口解释,一群人便走到了李佑身边,给李宽一家行礼,李哲也跳下了车棱,拜见了自己的五婶,见过了堂弟妹们。

    繁文缛节结束,李佑才给出了解释。

    贞观十五年,阴妃生了一场病,腹泻不止,宫里的御医束手无策,当年为长孙皇后疗养的女医官曾去过桃源村,便想起了李宽当年扔给她看过的一本医书,然后李世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派人去了桃源村李府。

    结果自然不言而喻,医书上确实有记载,所以李宽算是救了阴妃,或许更为准确的说,是孙道长救了阴妃,毕竟李府中的医书都是当年孙道长所记录,与他李宽关系不大。

    但这个人情,阴妃还是记在了李宽头上。

    贞观十五年年节时,李佑回长安,阴妃便将这件事告诉了儿子,也将前几年,楚王府的家臣会派人送礼品给她的事告诉了儿子。

    这才得以让李佑放下了当年砸自己母亲寝宫的事,渐渐的越发敬重李宽这个二哥。

    发生的这些事,李宽一点不知情。

    医书不是他写的,药方到底是不是他提出来的,更无从得知,至于每年送进后宫的礼物,那是长安城的管事自己合计的,与他其实没多大关系。

    李宽很不想认下这份人情,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好扯开话题道:“九年多没见了,去二哥府上坐坐。”

    “那小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叨扰二哥了。”

    李宽很想说自己就是客气客气,今日喝的酒已经足够多了,李佑这一去少不了要喝顿酒。

    看着李佑带着妻儿上马车,李宽叹了口气,也上了马车。

    回到楚王府,见李宽没有任何吩咐,李佑很不客气道:“二哥,小弟一家在乐游苑还没吃饭呢,上酒啊!”

    扯淡,乐游苑的气氛他在宜春苑都听见了,自己在宜春苑都吃完了饭,还好意思说没吃饭,而且没吃饭,你叫上酒作什么?

    “准备些菜肴来。”李宽朝侍女吩咐道。

    “记得拿府上的高度酒。”李佑不客气的补充道。

    见躲不过喝酒的命运,李宽看向李哲:“哲儿,去把你屋里藏着的酒拿来吧!”

    “啊?!”

    “啊什么啊,你以为老子不知道你小子当初从桃源村偷偷带了好几坛藏酒回来啊,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