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承包王 >

第372章

大唐承包王-第372章

小说: 大唐承包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宽之所以会赞同这门婚事,是因为他记得历史记载王皇后容貌漂亮,性格温顺善良,经由同安大长公主介绍给李治的,而且李世民也同意了。

    虽说李世民对待儿子女儿们教育李宽看不眼,但李世民看人的眼光,李宽还是挺佩服的,更为关键的是,王皇后既然能在李治登基之后,受到百官认同,占据皇后之位,想来也是不差的。

    反正只是口头的协议,到时候若是自己儿子不喜欢,再还给李治是嘛,对于李宽而言,没任何损失。

    不过一想到王皇后是许配给李治的,李宽便有些疑惑了,疑惑道:“那女子应该哲儿大吧!”

    一句不太肯定的话,让王傅三人不知该如何回答。

    低垂着脑袋,纠结了好一会儿,王傅才复杂道:“福王殿下大五岁。”

    “五岁?!”苏媚儿惊呼,连连摇头。

    在这个时代的认知,男子女子大二十岁······甚至三四十岁都没任何问题,但女子男子大一些却是有很大的问题,凡是男子几乎很少有娶自己大的女子。

    民间都是如此,更别说勋贵皇家了。

    李宽仔细想了想,问道:“真是五岁,朕好像记得你说的那女子乃是贞观二年出生的吧!”

    王家三人偷偷打量了李宽一眼,有些疑惑李宽为何知道,毕竟李宽从未见过,甚至听都没听过王家有这么一个人。

    不等王傅等人回答,苏媚儿再次惊呼道:“那是大六岁了,不行不行,年纪太大了,等到哲儿能成婚之时,都是老姑娘了。”

    华国规定男子十八方可成婚,等到李哲十八岁,王皇后都已经二十四了,二十四岁尚未出嫁的女子,家里人是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以这个时代眼光来看,这已经不是什么老姑娘了,而是剩女的超女了。

    苏媚儿说是老姑娘,已经很给王家面子了。

    不过李宽看待年龄的想法是不同的,二十四岁大抵是女子一生之最美的年纪,所以李宽笑道:“俗话说的好,女大三抱金砖,大了六岁便是抱两块金砖,看看朕,抱着你这两块金砖从王爷做到了皇帝这个位置了。而且是否能成,还得看哲儿喜不喜欢,不是咱们反对能成的,若是哲儿真喜欢,你能阻止?”

    一听到这话,李渊和万贵妃便恨恨的瞪了李宽一眼。

    “暂且定下吧,等哲儿有时间亲自去看看,若是他喜欢,便让王仁佑准备婚书吧,先定个亲。”李宽点点头。

    王家三人笑眯了眼,李哲也笑眯了眼。

    “父皇,儿臣也妻子了?”

    李宽点点头,他估计自己儿子恐怕连妻子到底是什么也弄不懂,现在的高兴,纯属小孩子得到玩具或是奖赏一般的高兴。

    “我也妻子了,父皇,我有妻子了。”

    李哲哈哈笑着,在大厅蹦跶,而且不仅在李宽面前显摆,还依次跑到了李渊等人面前显摆。

    跑到哥哥面前,被哥哥拍了一下,得到了一个白眼。

    李宽分明从大儿子那傲娇的小脸看出一个意思,那是像跟谁没妻子似得,有必要这样兴奋吗?

    李哲得到了心心念念的妻子,王家三人得到了自己奢望的好结果,都很高兴,笑呵呵跟着李宽一起出了门。

    快乐是会传染的,所以李哲和王家三人将这份快乐传递给了冯盎。

    不出李宽的预料,冯盎在得知自己孙儿能娶到王家嫡女之时,二话不说便和王傅商议起了婚事。

    说到底,世家哪怕是衰败不堪了,世家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亦是神圣的,或许说神圣有些过了,但不可否认老一辈人对世家的追捧。

    通俗的说,这个时代的世家是顶级大明星,勋贵们是小迷弟。

    带着两个儿子离开,在去总务大楼的路,李宽慢悠悠的走着,平淡淡的开口道:“哲儿,你此行去闽州是不错的,为父很欣慰,不过从闽州回台北这件事,为父不赞同,为父一直认为你是一个不会半途而废的人,如今你从闽州回到台北,与半途而废有何区别?”

    其实,李宽也不想儿子继续去闽州。

    一来,他不忍心儿子小小年纪便劳累奔波。

    二来,闽州发生的事情,儿子基本是插不手的,与世家的交锋还是要交给李世民派遣到闽州官员,儿子充其量只是走走过场。

    但是,道理是这个道理。

    道理很多人都懂,很多人都知道,因为书本写的都是,可是懂归懂,要做到了,那才叫真正的懂了道理。

    看着纠结的小儿子,李宽的平淡的脸色变得有些复杂,看着李哲的目光透着不忍心和坚定。

    李哲尚未开口,李臻便问道:“父皇的意思是要弟弟再去闽州吗?可是弟弟去了闽州也无济于事啊,都已经用不弟弟了。”

    没回答李臻,李宽依旧看着李哲叹道:“听你曾祖父说,你回台北之后便说希望自己要有权势,可是哲儿你知道权势这东西是怎么来的吗?”

    本没指望儿子回答,所以李宽根本不给李哲回答的计划,紧接着道:“权势来源于名声和威望,如一个百姓,他若是有好的名声,他有足够高的威望,是手握重权的官员也得给他几分面子。

    如同世家,前些年世家尚未衰败时,世家家主几乎未在朝为官,可是朝堂的许多人都敬重世家家主,算是你们二爷爷,也得对待世家小心翼翼。

    为何会这样,便是因为世家之人在百姓之士族之间有名声,有威望。

    这些东西,你们如今或许不太懂,那为父便用哲儿自己的感受来说。

    听怀恩说,你离开长乐县时,曾有万民相送,这便是名声和威望,若是你没有去长乐县,百姓固然会记得你的恩情,但是却没有现在这般厚重。

    积攒自己的名声和威望需要一个过程,若是你将闽州各县的事情亲自处理了,你在闽州的威望或许也超过父皇了。”

    说了一大段,李宽咽了咽口水,静静的等着儿子的回答。

    “父皇,可是儿臣已经将所有的事吩咐下去了,如今算回闽州也用不着儿臣了,而且儿臣认为留在父皇身边能学到更多,儿臣不想去闽州。”

    这傻孩子。

    李宽疼爱的摸了摸李哲脑袋,笑道:“去闽州怎么可能没用呢,虽说你已经将事情全都吩咐下去了,可你若是在去巡视一番,百姓们便会认为你这是看重他们,体恤他们,他们会愈发的敬重你。

    若是在用言语宣扬下自己的宽厚,百姓会感恩戴德的。

    至于,你说你想留在父皇身边,父皇又何尝不想你在身边,一家团聚呢,所以父皇此次给你的时间不算多,只有三四个月,其还包括了你去关看看你妻子的时间,若是不喜欢,那这门婚事便作罢。”

    李哲纠结了一会儿,总算是点了点头,然后疑惑道:“父皇,那儿臣去闽州之后又该利用怎样的办法宣传自己的名声呢?”

    不等李宽教导,作为哥哥的李哲便教导道:“父皇的意思是让你吩咐官员在政令用言辞夸赞你是如何如何关注百姓民生的,让百姓记住你的恩德,这样有好名声了,像你再次返回闽州,你可以让官员在报纸和政令说,你这是担心官员处理的不到位,担心有漏之鱼,担心百姓再次收到迫害,特意返回闽州考察情况。”

    李宽看了眼大儿子,看着小儿子道:“大体是你哥哥说的这个意思。”

    “父皇,可是咱们这样做是不是太不要脸了?”李哲不好意思的道。

    “记住,为帝者根本没有所谓的不要脸,因为没人敢说咱们不要脸。

    对于咱们来说宣传很重要,若是自己不宣传自己的功绩和恩德,那百姓又如何知晓你是宽厚的仁君、明君呢?

    为了自己的威望,为了自己的名声,一切手段都可以用,只要是你能想到的手段都可以用,百姓知晓你是明君,你才有名声,才能有民心,才能保住自己的江山。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是这些手段对百姓有益,或许说不伤及百姓的利益。”

    本书来自

    本书来自

    ////x

    wxi7

第549章 李世民的反应() 
李哲若有所思,李宽也不打扰,父子三人不紧不慢的朝总务大楼走。

    儿子倒是聪明的,刚进总务大楼的办公室,李宽就听到李哲说自己去闽州,李宽夸赞了几句,便很不客气的将此前处理过的政务和一些不太重要的政务丢给了两个儿子。

    “不懂的问你哥哥,若是你哥哥也不懂,便记下来,等到父皇处理完了政务,再行询问。”

    说完,李宽便自顾自的忙着自己的事。

    看着奏章上批注的只有“可”或者是“不可”,李哲郁闷了,他认为自己父皇也太偷懒了,他在闽州这些日子可是看过不少的县令给他递上的奏折,他可是亲自批注解释了的。

    许是察觉到了弟弟的想法,一旁的李臻拍了下弟弟脑袋,解释道:“别看父皇只是批注可与不可,这其中可是经过父皇深思熟虑的,若是像咱们进学时一样,写满了长篇大论,哪有时间处理这么多的政务。

    而且其中有些重要的,父皇会召开会议,听取所有人的意见,然后再做决定,并非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你难道忘记父皇说的要自己懂得其中深意,才知道判定一件事是可行还是不可行的道理了?”

    见弟弟摇头,李臻才点点头,提醒道:“对了,记住一边看,要一边将自己见解写下来,到时候父皇和曾祖父会查看的。”

    李哲点点头,发现哥哥面前有一个小本子,而且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这才在办公室找了一个本子和笔,认认真真的看着。

    好不容易挨到了中午,等到李臻将自己的疑惑问完,等到李哲再将自己的疑惑问完,李宽这才有时间吩咐人准备中午的饭食。

    饭食也简单,一碟酱肉,一盘油焖大虾,一盘蔬菜,再加上一碗汤,便是父子三人的饭食了,可以说父子三人的饭食连大唐寻常勋贵的饭食也比不上,但父子三人却是吃的异常满足。

    李宽一边给儿子擦拭着嘴角的油质一边笑道:“此前臻儿给你的解释算不得完美,除了哥哥给你的解释,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你们兄弟二人都要牢牢记住。

    自古以来,寻常人知道发明各种工具来减轻自己的劳动,聪明人会管理这些寻常人,治理脚下的土地,而作为咱们而言,便要懂得如何管理聪明人,让聪明人替咱们去管理。

    事必躬亲是不错,可是于咱们而言却不行,要懂得学会抓住重点,将事情交给手下人,否则一国之事会让人累死的,会消磨掉你们的热情。”

    “父皇,那如何才能保证手下之人做出的决定是有利于百姓的呢?”李哲问道。

    “这就需要你们识人的眼光和对手下人的培养了,至于怎么培养自己的眼光和培养手下人,问你哥哥,父皇去睡会儿,你们兄弟俩商议完,也睡会儿。”

    说完,李宽便毫无形象的摊到了屁股下的沙发上,不久便传出了平稳的呼吸声。

    就像是有闹钟一般,只睡了一个时辰,不用人叫,李宽就醒了。

    睁眼的瞬间,见着两个儿子在找之前收拾好的笔记本,李宽笑了。

    没管两个做笔记的儿子,李宽再次进入了忙碌的状态。

    两个孩子很懂事,只要刘仁轨、马周等人前来找李宽商议国事,两个孩子都会放下手头上的事,静静的听着,等到刘仁轨他们离去,才会出言询问。

    就这样,在陪着李宽去总务大楼办公,然后跟着李臻去学城上学,最后去军校锻炼两日的繁重中过去了整整半个月,李哲终于随王傅他们离开了台北。

    不过李哲这次离去,李宽倒是很开明,让怀恩可以给李哲出任何主意,毕竟李宽也想通了,李哲既然要权势那就给,而怀恩又跟随他多年,懂得手段不少,帮着李哲收拢民心、聚权,没问题。

    然而,李宽没想到的是,李哲这一次去闽州竟然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回来。

    话说回原处。

    李哲等人刚到闽县,怀恩和李哲就傻眼了。

    因为李世民下了狠心,将房玄龄给派到了闽州。

    当然,这倒也不至于令怀恩和李哲傻掉,不过房玄龄亲自带着一众大小官员在闽县迎接李哲,这待遇却是令怀恩有些反应不过来。

    而李哲嘛,自然是因为贤王的封号愣住了,而他愣住的原因也挺简单的,他没做福王几天就换封号,认为大唐的封号太儿戏了。

    可不管怎么说,别人的恭喜还是要接受的,在怀恩的安排下,李哲亲切而不失威仪的接待了房玄龄等人。

    从房玄龄口中听到换封号是因为李世民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