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承包王 >

第252章

大唐承包王-第252章

小说: 大唐承包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月初十,两个儿子的生辰,李府热闹非凡,宾客盈门。

    哪怕与李宽有仇的五姓七望世家也派了人来祝贺楚王府两位公子的生辰,更别说还有李渊带来的公主王爷府上的管事,在闽州承包修路的勋贵府上管事。

    不过,李宽可没时间管这些人,他正给儿子洗澡呢!

    洗完澡,给儿子穿戴好衣物,才从后院中出来。

    两个孩子,身着士子服,脚踩虎头鞋,坐在学步车上由李宽推着,使出吃奶的劲儿撑着学步车的边沿,不停扭动身子,想从学步车中出来。

    前院闹哄哄的,李宽不愿意带孩子出去,所以留在了大厅之中,反正前院有小石头他们接待,用不着他,而且以他的身份,前院这些贺喜的人还没资格让他出去接待。

    李明言父子来了,送的礼物很精致,两艘小巧的楼船,李宽很客气的代孩子表达的感谢,到了他如今的地步,所谓的钱财玉石早已显得俗气,重要的是心意。

    李明言送的礼物就不错,万贵妃笑呵呵从李宽手里拿走了,说是要当做孩子抓周的物件。

    抓周?

    李宽疑惑不解,本以为在大唐没有抓周一说,只有自己才知道,难道在大唐真有抓周一说?

    以前,他年满周岁之时也没举行所谓的抓周,杜伏威的儿子和小安平年满周岁之时也没有抓周,李宽理所当然的认定了在大唐时期没有抓周这样的习俗。

    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抓周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普遍流行江南,只是长安尚未流行而已,毕竟抓周也就是长辈们对小孩的前途寄予厚望,在一周岁之际,对小孩祝愿一番而已。

    勋贵世家又哪里用得着对孩子的前途寄予厚望,孩子的前途早就已经注定光明了。

    至于为两个孩子举办抓周,也只是万贵妃等人一时起意而已。

    刚打算问问抓周一事,怀恩就进门说冯盎来了。

    冯盎还是值得李宽亲自出门迎接的,毕竟身份地位摆在那里,更何况李臻还是冯盎的孙女婿,他这个做爹的只好代替儿子出门迎接了。

    冯盎是带着两个儿子来了的,冯智戴和冯智彧。

    冯智戴自不必说,即是冯盎的嫡长子又是李臻的老丈人,不来不合适;冯智彧和楚王府合作茶叶赚了一笔,之后便拿出私房钱与楚王府合作茶楼生意,赚的盆满钵满,在冯家的地位提升了一大截,如今王府两个公子的周岁礼,他又怎能不来。

    与冯盎父子三人客套了一番,冯智戴便将两张纸递给了李宽,定眼一看,原来是冯家送来的生辰八字,还是两位冯家女的生辰八字。

    这就过分了啊!让大儿子娶冯家女已经算给你冯家面子了,还想两个兼收,想什么呢?

    “冯公这是何意?”

    冯盎明白李宽的意思,他倒是想让两个孩子都娶自家孙女,但他知道这不可能,让楚王府世子娶自家孙女为妃已经不错了,他也不贪心,笑着解释道:“让你为老夫孙女婿挑选一人而已。”

    李宽看都没看,便还了一张纸给冯智戴,所谓的姻亲在利益面前做不得数,两家的利益关系并不是一个女人就能维系的,若是利益受到了极大的侵犯,李宽相信冯盎才不会念及姻亲关系。

    当然,他也不会。

    带着冯盎一家进了大厅,刚坐下,刘仁轨便带着一家老小来了,一颗婴儿拳头大小的黑珍珠被万贵妃收走了,充当起了两个孩子抓周的物件。

    因为外孙周岁礼,一早便来的苏父暗暗咂舌,这样的稀世珍宝就充当抓周的物件了?

    说实在的,万贵妃还真没把黑珍珠放在眼里,长溪县的珍珠要多少有多少,见识多了,珍珠也就那样,也就是这颗黑珍珠大一点,否则连给孩子作为抓周物件的资格也没有,寻常之物罢了。

    前来庆贺的闽州官员只有周县令和蒙老爷子,蒙老爷子回闽州,一来是祝贺王府两位公子年满周岁,二来是为了辞官。

    李宽想也没想便答应了,蒙平安和王博礼在长溪县做的不错,蒙老爷子也该休息了,人老了也该享享天伦之乐,小芷在闽县,老爷子在长溪,两地相隔,总归不是个事儿。

    扶着蒙老爷子的蒙云越发魁梧,去年和王博礼家的女儿成了亲,亲事还是他给主持的,本打算让蒙云带着妻子去台湾,但是看到王蓉挺着一个大肚子,最终什么也没说。

    留在闽州也好,闽州还有一批士卒,有蒙云管着,李宽也放心,毕竟蒙云这傻小子的忠心,李宽从未怀疑过,那种从秦朝便流传下来的尽忠仪式,庄严郑重,由不得李宽怀疑。

    宾客来的差不多,万贵妃和苏媚儿指挥着仆从侍女拿来各式各样的物件,文房四宝,缩小版的木制刀枪剑戟,算盘玉坠一样不缺,加上李明言和刘仁轨送来的贺礼等等,李宽细数了数,对面竟然摆放着二十几种物件。

    侍女牵着两位公子,准备去拿东西,李宽不太高兴:“都一岁大,抓周都要牵着,能有什么出息,不准牵,走不稳,就是爬也得爬过去。”

    祖父祖母对两个孩子宠的不像样,还有三位师父和小安平等人宠着,若是自己再宠着,两个孩子非成纨绔不可,对于两个孩子的教导李宽还是很严格的,就像这几日李宽给孩子喂饭一样,必须得吃完,否则谁说都没用。

    两个儿子很给李宽面子,在侍女放手之后,迈着小短腿,小屁股一扭一扭的朝着摆放的物件走去,摔倒了还真就爬了过去,向来安静的李臻抓着一把木制的小刀呵呵直笑,而活泼好动的李哲却拿起刘仁轨送来的黑珍珠傻笑,抱着就往嘴里塞。

    苏媚儿有些不高兴,儿子抓的东西跟她所想相差甚远,让儿子从来一遍,这次的选择很符合苏媚儿的想法,哥哥李臻抓着李宽当年编写的算学书,弟弟李哲抱着一本儒家典籍和李明言送来的楼船。

    抓到书了,苏媚儿就满意了,自家以算学闻名于世,天下谁人不知楚王府算学独领风骚,儿子如今抓到了算学书,而且还是两个孩子都抓到了书。

    万贵妃莞尔一笑:“好孙子,文武双全。”

    李宽咧嘴,感觉牙疼,什么叫好孙子啊?那是您老重孙子,再说了,抓了刀和书就是文武双全了?那抓了珍珠和书本、楼船的小儿子成什么了?

    苏媚儿和万贵妃满意,李宽不在意,这下轮到李渊不乐意了,文武双全是不错,但是楚王府这么大家的家业谁来继承,自己的两个小重孙将来怎能屈居于人下呢?

    得,两个孩子为了大人们的期望又得来一遍,李渊还不放心,毫无形象的蹲在物件的前方,等着两个小重孙过来,等到两个孩子走到近前,李渊拿起木刻的印章,在两个孩子眼前晃悠,诱惑着两个孩子道:“臻儿侄儿乖···来···抓印章,咱们抓印章。”

    印章代表这继承家业,可是李渊手中的印章并非寻常印章,印章之上雕着一条栩栩如生的巨龙,下方刻着龙飞凤舞四个大字——国泰民安。

    许是印章上的巨龙栩栩如生,两个孩子都喜欢,抢着要,李渊老怀宽慰的大笑:“别抢,都有···都有······”

    或许旁人不懂李渊的意思,但是李宽很清楚,这哪是期盼两个孩子继承家业,分明是期盼两个孩子将来成为一任帝王。

    李宽估计李渊恐怕是早有打算,他这个做孙子不成器,没遵照老人家的意思,放弃大唐的万里江山不要,非要跑到鸟不拉屎的夷洲,老爷子又劝说无果,所以便把心思放在了两个重孙子身上。

    毕竟,那印章看着就不像随意准备的,巨龙和国泰民安是谁都有资格抓的吗?还笑呵呵说什么都有,不用抢,可不就是给孩子找好了后路,将来一个继承大唐的帝位,一个继承老爹在海外的帝位吗?

    :。:

    wxi7

第383章 人老成精() 
李渊的心思,李宽没猜错。

    不过,他抱着这样的心思也是在李宽去台湾之后才产生的,并非早有打算。

    因为他渐渐发现楚王府的家业太大了,而且不能轻易搬离大唐。

    不论是谁继承了楚王府的家业,必定会受到皇帝的猜忌,而受到皇帝忌惮的臣子还能有好?被皇帝忌惮之人的下场如何,做过皇帝的李渊最清楚。

    李世民在位还好说,李世民一旦退位之后呢?与其让长安城中那不成器的太子继承帝位,对楚王府开刀,导致国朝动荡不安,还不如两个小重孙中的一个继任皇帝,两个孩子由自己与李宽教导,想来才智和心性还是不会差的。

    至于嫡庶之别,李渊早已看淡了,有本事,能带着大唐繁荣富强,就算是庶子又如何?而两个孩子还小这个问题在李渊看来就不是问题,李世民如今正值年轻力壮之时,再活个二三十年不成问题,毕竟有李宽在,若是李世民真有个病症啥的,让李宽回京诊治他还敢不去?

    到那时,两个孩子也大了,继任皇帝正值成熟稳重之年。

    当然,这一切只是李渊自己的打算,但是这打算并非出自于李渊的臆想,他是经过分析才有这样打算的,还是那句话楚王府如今的产业太大了,大到可以影响大唐一半的疆域。

    如今的大唐,在商业一途上没人可以和楚王府抗衡。

    整个关中之地,谁人不知挂着楚字旗的店铺乃楚王府产业;长安、太原,这两座大唐最为富庶的城市,其中的商业有一半归于楚王府名下。

    还有当年那个破败不堪,如今已是大唐粮仓之一的凉州,虽不再是楚王名下的封地,但楚王府对于凉州的掌控,可比朝廷派去的官员更有力度,说凉州依旧是楚王的封地也不为过。

    更别说如今的封地——闽州,看看世家大族、皇室公主王爷派了的管事就知道闽州的情况,一切皆在李宽的掌握之中,不管是谁来闽州,是龙得盘着,是虎也得卧着,敢在闽州炸翅,那就得做好豁出性命的准备,岂不见当年,陇西李氏来的嫡公子也被李宽教育了一番。

    而闽州隔壁又是冯家,就算如今冯家家主冯盎对大唐忠心,但是下一代家主呢?冯智戴若是拥护李臻做皇帝呢?要知道冯智戴的女儿可是与李臻订亲了的,将来妥妥的王妃,难道就不想更进一步,让女儿成皇后?而且以闽州如今的发展速度,恐怕等冯盎死去之后,用不了几年,岭南便会尽归楚王府名下,毕竟冯智戴比起冯盎来说差远了,哪会是李宽的对手。

    那时,李宽若是支持儿子接任大唐帝位,振臂一呼,可谓要钱有钱,要粮有粮,哪怕要兵也同样不少,毕竟二三十年之后,李渊也不知道李宽会将台湾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是李渊相信二三十年后的台湾必定不会差。

    李宽当然不知道,李渊在这半年之中想了如此之多,此时的他正在酒桌上和冯盎扯皮呢?因为冯盎不知发什么疯,非要让李哲也做他孙女婿。

    冯盎可不是发疯,他在闽州也有一个小探子——冯凌云,自家嫡孙拜在了李宽门下一年多,平日难得见到,如今有机会自然要考究一番孙子从李宽这里学到了多少本事。

    这一考究不要紧,他却从冯凌云的口中得知了李宽在台湾待了半年多,近日才返回闽州,而且不日又要返回台湾,冯盎要是不知道李宽的打算,岂能在岭南做多年的土皇帝。

    既然打算在海外自立,李臻这个楚王府世子必然会继承海外一切,而冯家到底还在大唐的土地上,李臻若是去了海外,结亲还有什么意义?当初与楚王府结亲可是奔着李宽将来在大唐为官,有人能帮冯家一把的。

    既然李臻的亲事,冯家占不到便宜,自然要再找人了,比如李哲。

    他就很合适,李哲并非王府世子,将来海外的帝位与李哲没多大关系,李宽也不可能亏待了小儿子,那楚王府在大唐的家业极有可能是李哲继承,继承了楚王府在大唐的家业,哪怕不为官,也有不轻的话语权,帮村冯家在朝堂上说两句公道话,轻而易举。

    这些年,冯盎可没闲着,虽说不如李渊对楚王府产业了解,但他也是花费了一番苦功夫的。

    “冯公,你也知道本王向来对礼数不看重,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王也从未想过强加在孩子身上,所以···若是哲儿与冯公孙女两情相悦,本王自然支持;但是,若哲儿与冯公孙女有缘无分,还望冯公莫要见怪。”

    “那照殿下之意,若是哲儿看上寻常百姓之女,殿下也不会阻拦?”冯智戴听完李宽一席话,颇不以为意,觉得李宽只是找的借口而已,大唐勋贵之家的子弟怎可能娶寻常百姓之女为正妻。

    岂不知,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