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承包王 >

第191章

大唐承包王-第191章

小说: 大唐承包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知何人在人群中说了一句不是有何县令来管理吗?

    这句话把李宽逗笑了,“何县令当然是总管糖厂的事务,不过你们别忘了何县令还是南安县令,他的第一要职是治理南安而不是管理糖厂。”

    “王爷,咱们都是大字不识的粗人,哪知道怎么管理糖厂啊!”老汉再次开口道。

    “谁一出生就知道打理事务了,不会可以学嘛,再者说了,论到制糖手艺,你们也就比本王差一点,将来甚至比本王的手艺还要好,难道你们要本王前来管理糖厂?”李宽笑问道。

    “王爷是做大事的人,哪能来管理糖厂。”老汉诚恳的回答着李宽的问题。

    老汉在糖厂应该是德高望重之辈,就在他话音落下之后便有不少人开口附和。

    既然大家都同意了他的决定,那还说什么,一场明主的选举会开始了,说是明主其实也不尽然,毕竟最终的人选问题还是要李宽来做决定。

    人选问题简单,全凭手艺说话,管事自然是要手艺高超的人来当的。

    人选的结果也让李宽知道了老汉为何在糖厂之中德高望重了,只因老汉的手艺是在场人之中手艺最好的。老汉的手艺最好没让李宽怀疑,或许有些人会因为老汉年纪的原因,因为老汉是熟人的原因,但全都认为老汉的手艺好,那必然是有两把刷子的。

    就连何县令也在旁补充了一句,能提炼出白糖全靠老汉认真专研李宽送来法子。

    李宽也是一个舍得放权的人,直接吩咐老汉全权打理炼制白糖的产业,而且还给了老汉充分的信任,让老汉直接找何县令要所需的钱财,至于蔗糖厂便给了公认手艺第二的那个汉子。

    不过,李宽也不可能对他们完全放心,倒不是不放心他们会不会贪墨,只是单纯的不放心他们能不能做好,于是乎,他便送个了何县令一句胆战心惊的话——若是糖厂还不能让他满意,便拿何县令问罪。

    :。:

    wxi7

第353章 浅显的道理() 
当然,糖厂的事务也不能让何县令完全负责,按照大唐人的思维方式和处理办法,糖厂的建设注定是不会让李宽满意的,这点李宽还是清楚的,没办法,何县令做不到尽善尽美,只好由他来补全了,虽说同样做不到完美,但总比何县令摸着石头过河要好上许多。

    “老何,你知道什么叫做流水生产吗?”从糖厂回到县衙,李宽坐在饭桌的上手问着何县令。

    何县令连忙放下酒杯,疑惑道:“殿下,何为流水生产?”

    “这么说吧,流水生产便是让一名工匠只需做同样的事,就拿糖厂来说吧!榨甘蔗取糖水的工人就只需干这个,熬糖的工人只需熬糖,明白吧!”

    所谓流水线作业其实很好理解,更何况李宽还说的那般清楚,何县令明白,简直太明白了;目光再次看向李宽,眼神中带着敬重,脸上带着激动,若是按照李宽的说法,那糖厂的产量必然提升啊。

    “不过本王还得提醒你一句,流水生产的好处很多,但你要记住糖厂现在是不合适流水作业的。”

    “殿下,微臣虽没见识过您所说的流水生产,微臣却能明白流水生产的好处,殿下为何说糖厂不适合流水生产呢?”何县令很疑惑,明明是一个好法子怎么就不能用呢?

    “老何啊,凡事不能只看眼前,要着眼于将来,难道糖厂现在的规模就让你满意了?本王之所以提出流水生产是让你有这个意识,并不是让你现在就实行。你也不想想,按照咱们大力支持糖厂的建设,将来南安县的糖厂必定是闽州,甚至是大唐最大的糖厂,糖厂大了就需要管理的人手,管理的人手不能什么都不懂吧!所以你现在的要务是让现今糖厂的工人加深技艺,在又可能的情况下,让他们读写书,将来他们才是管理糖厂的中坚力量。”

    不吃惊是假的,将现在的糖厂建造成大唐最大的糖厂,何县令想都没想过,而李宽能想到却也不至于让他吃惊,让他吃惊的是李宽不仅直言不讳的提了出来,还真打算这样做,这代表李宽是将糖厂作为了公产而不是楚王府的私产。

    糖厂的蔗糖和提炼的白糖还没有出售,何县令却也能猜到价格如何,这将是一笔巨大的钱财。这样的一笔钱财放在眼前,谁能不眼红,可李宽却偏偏给推了出去,这怎能让他不吃惊;更何况,将糖厂建成了大唐最大的糖厂之后,完全是为李世民做了嫁衣,要知道糖厂不是李宽的私人产业,远在长安城的陛下大可派人前来接收,这一切也就没李宽啥事了。

    这样的道理,李宽不明白吗?

    他当然明白。

    不过,他不太在乎,说到底闽州也只是他计划的第一步,他的终极目标还是在台湾、在整个天下,当南安县的糖厂成为大唐最大的制糖工厂之时,他也应该在台湾打下基础了,已经有和李世民平等对话的实力了,一个糖厂的收益还不至于让他放在心里,更何况台湾会比闽州的制糖业差吗?

    李宽的想法,何县令不清楚,他只知道李宽和当今陛下的关系不好,这是他当年在太原得罪李宽之后打听到的情况,所以他不能理解李宽为什么这么做。

    说到底,何县令还是偏向于李宽的,毕竟他当初乃是被李世民给贬谪到闽州的,而李宽却能不计前嫌的重用他,两相比较,李宽比李世民宽厚了许多,他当然是替李宽考虑。

    何县令劝说:“殿下,咱们南安的糖厂乃是您出资建设的,按理说糖厂乃是您的私产,又何必拱手奉送于人呢?”

    李宽愣住了,何县令所说的人乃是李世民,李宽明白,正是因为明白他才发愣,连陛下也不称呼却称呼于人吗?看来老何李世民还是抱着不满的。

    想想也是,原本好端端的一个太原县令,就因为按律处置王家的小子,就被李世民给贬到了不毛之地,是人都会有怨气的。

    “老何,你也别说了本王心意已决,区区一个糖厂本王还不放在眼里,若是真有心为本王考虑,尽心治理南安县别让本王操心便可。”

    见李宽态度坚决,何县令没有再劝说,本来是一场影响整个大唐糖业的对话就这样无疾而终了。

    李宽这次来考察南安的重点是糖厂,不代表他看过糖厂之后就要回闽县,南安的特产又不是只有甘蔗,而且一个小小的糖厂还不足以解决南安县的问题。

    南安县最大的问题就是耕地不足,百姓吃不饱饭。

    当然,百姓也不是傻子,也知道开垦荒地,可偏偏南安县的地理环境注定了开垦出来的荒地产量不高,久而久之,也就没人愿意继续开荒造田了。

    粮食不够吃,那该怎么办?就只有要粮食,在何县令还未被贬谪的到南安的时候,百姓都是向管理闽州的土王们要粮的,这像是形成了一种惯例,就是何县令来了之后带着百姓富裕了不少,百姓依旧向土王们要粮。

    等李宽来闽州之后,土王被杀了一大片,他们找不到土王要粮了也不敢去找李宽要粮食,若不是何县令来南安之后的政策不错,百姓的日子富庶了不少,恐怕他们早就已经反了,这就是李宽暗中派人打探到了消息。

    打消百姓心中怨气的办法,就只有给百姓找到一条更好的发财路子,就像闽县治下的百姓一样,当初李宽刚到闽县的时候,只要出门就会收到许多敌视的目光,可是现在呢,不说敬若神明也是和善的,难道真就因为所谓的雷神转世的原因吗?

    当人们真的活不去的时候,哪还管你是不是所谓的雷神转世啊!

    究其根本,还是李宽这大半年在闽县的政令给了百姓实际的利益,茶厂、船厂、水泥厂,那一样不是让百姓收获颇丰。

    百姓衣食丰足了,自然会以心悦臣服作为回报,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

    wxi7

第354章 真正的世外桃源() 
道理说起来都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让人身心疲惫,就像李宽,为了能让百姓的衣食丰足,让闽县的发展走上正轨,他的休息时间屈指可数。

    现在也是一样,第一次来南安县考察走过的地方,如今还得再走一次,走路不算什么,可是当你一整日脚不停歇一直走下去的时候,才会知道那种感觉有多痛苦,而且经历过跋山涉水的人就知道,经过一整日的跋山涉水之后一旦休息,那种酸爽别提有多带感了。

    然而,这还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在这一整日的路程几乎见不到人家,看不到实际的情况,感觉自己一整日的操劳好像白费了一般。

    就像现在,李宽一早从南安县城出发,走到了日头过顶,他却没有见到一户人家,连找个喝水的地方都没有。

    小道弯弯曲曲,四周杂草丛生,鸟雀草丛间扑棱、低鸣,就算这是初春,是春意盎然的时间,李宽也没感觉到所谓的山间野趣,只感觉到了什么叫做荒凉和贫瘠。

    “老何,致富之路任重而道远啊!”李宽忍不住感叹了一句。

    “王爷说的是啊,南安县不像关中之地路途平坦,南安山岭众多,有些偏远的地方甚至要徒步前行半月才能到达。”何县令在南安的时间不短,两年多的时间,了解了许多的问题。

    “老何,记住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李宽看了看脚下的泥泞小道,看了眼无奈的何县令,继续说:“本王知道你们南安县的情况不容乐观,修路对于你们南安县来说是一个大问题,不过问题总要解决,一步一步来,待这次考察结束之后你回去便组织人手开始修路。”

    “王爷,这修路恐怕······”

    李宽直接打断道:“修路之事势在必行,当然本王也知道你的难处,本王不会给你时间限制,只需要着手这件修路之事便可,不过你也应该明白修路对于南安县的发展有多重要。”

    一听没有时间的限制,何县令当即做出了保证,保证一回到县城便开始组织人手。

    李宽笑了,满意的点了点头,地位高就是有这一点好,有事只需要吩咐人做就行了,不用凡事亲力亲为。

    高兴只是一时的,待众人再次前行,李宽笑不出来了。

    走到了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众人终于在山脚下看见了人家,是一处村落,一看就知道村落中住的人是关中迁徙到南安的关中人,只因眼前的村落是按照关中的庄子所建立的,与闽州土生土长的僚人寨子完全不同。

    村落周边有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溪流过,溪水很浅,堪堪没过膝盖,这让李宽不由得想起了桃源村的李家沟,他当年第一眼见到那是的张家庄时与眼前的景致差不多,同样是破败的茅屋几间,庄户衣衫褴褛,而且巧的是还看到了同样的动作,只是当年那个在田地里拍着自家爷爷、指着李宽一行人的陈家小子变成了一个小女孩。

    “怀恩,你还记得咱们桃源村当年是什么样的吗?”李宽有感而发。

    “当然记得,我还记得当年的桃源村尚未改名,那时候还叫张家庄,对吧,王爷!”

    “是啊,那还是娘赠予本王的庄子,一晃眼过去十年了吧!”

    “王爷,算起来到今年已经过了整整九年。”

    九年的时间不短,在这九年之中发生了太多事,李宽却感觉恍然昨日一般,当年的情景依旧清晰可见,就那样呆呆的矗立在小溪旁,脸上带着回忆之色,跟随李宽的众人没人敢打扰他的回忆。

    他们不敢,不代表别人也不敢,小溪另一边的老汉带着自家的孙女站在小溪旁,笑声道:“天色已晚,诸位贵人不妨到咱们庄子歇歇脚。”

    大唐百姓好客,李宽知道,不过他依旧仔细的打量了开口的老汉两眼,这就不是寻常的庄户,寻常的庄户是说不出这样的话的。

    “那就多谢这位老大人了。”何县令朝着小溪另一边的老汉拱手答谢。

    越过小溪,李宽闻到了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这是油菜花的散发出来的香味,之前只顾着回忆往事了,竟然没注意到村落之中种植有油菜,在夕阳的照耀下李宽看见了那一簇簇淡黄的小花,很是喜人。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群群小鸟从油菜地里,从杂草从里扑棱着翅膀返回鸟巢,结束了它们一天的忙碌;村子中的庄户们也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不远处的茅屋中升起了袅袅炊烟。

    李宽能听见孩童的欢声笑语,能听见孩子啯啯的招呼着家中喂养的鸡,能听见中华田园犬的叫声,他能想象出尚未看到的场景。

    走到近前,眼前的场景与脑海中想像出来的场景一样,四五个孩童在村落中追逐打闹;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正朝着地上的扑腾的鸡撒草籽,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