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承包王 >

第184章

大唐承包王-第184章

小说: 大唐承包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只好作罢。

    八月中旬的午时,天气很热,让人感觉置身于炉火中一样,难免心浮气躁、妄动肝火;不过甘露殿之中却感觉不到一丝炎热,只因甘露殿之中放着无数的冰盆,不由得让人静下心来,在甘露殿的李世民却静不下心。

    任何事都得有规矩,凡事都应该按照规矩来,尤其是在朝堂,就像他提出让李宽回长安这件事,其实并不是非要让李宽回来不可,也存有给世家一个警告的意思,那就是让世家之人别做的太过火,别在传他得位不正的流言,否则他可以召回李宽,联合李宽打压世家。

    世家之人当朝提出反对的意见,他也能理解,因为李宽的活字印刷术确实带给了世家不少的麻烦,让世家之人感到了危机。

    若说是为了当年的那一巴掌之仇,李世民也可以理解,毕竟李宽作为晚辈却狠狠的在长孙无忌脸上扇了一巴掌,谁心里都有气,提出反对的意见确实可以理解,可是你长孙无忌不能这么干啊,不能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反对他吧!他又不是非得让李宽回长安,难道非要当着满朝文武的提出来,让他这个帝王下不来台。

    若是你长孙无忌有想法,大可以私下和他通通气嘛,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啊!

    可是长孙无忌这次偏偏让他下不来台了,冷不丁提出反对意见,这无疑让李世民怒火中烧。

    贞观元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他既是勋臣,又是国戚,深受李世民礼遇,能够出入李世民的甘露殿;在贞观元年七月,李世民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当时,有人进密表劝谏,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李世民还将密表出示给长孙无忌,以表明君臣无猜,又召集群臣,表示对无忌的信任。但长孙无忌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恳请辞去相位,再加上长孙皇后也为之极力劝说,李世民无奈,只得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那是文散官的最高官阶了,李世民对长孙无忌信任有加,可你长孙无忌却让他李世民下不来台,他怎能不怒。

    不能想,越想越怒,可越是不想,偏偏总在他脑海中盘旋,心中一直有一个声音在他胸腔中反复回荡,长孙无忌犯癔症了?

    明明是一个懂得大局的人,明明是一个懂得他心意的人,却偏偏与他背道而驰。

    为了确认长孙无忌是不是犯了癔症,李世民起身吩咐道:“来人,宣吏部尚书觐见。”

    得知李世民宣召,长孙无忌无奈苦笑,他知道李世民为何宣召他。

    整理了一番衣着,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便跟着小黄门进宫了,至于额头上的汗水可不是因为担忧导致的,毕竟他在下朝之后便想好了说辞,倒也不担心与李世民离心,只因为天气太热了,要知道吏部可不像皇宫,全天都有冰块伺候着。

    都是老熟人了,还是亲戚,李世民没跟长孙无忌客气,劈头盖脸的便是一通臭骂。

    皇帝才是规矩的制定者,大唐的江山,无数的子民都得按照皇帝的规矩来,就算作为皇亲的长孙无忌也不能列外,可这次长孙无忌却坏了李世民的规矩,招呼都不打一声便提出了反对意见,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心腹重臣之中,只有长孙无忌提出了反对意见,这让李世民觉得长孙无忌是在不满,不满他对长孙无忌功劳的肯定。

    长孙无忌跪在李世民的面前低头请罪,却没个合理的解释,李世民越想越怒,若不是因为长孙无忌为人本分,知道君臣之礼,也懂得他的心意,换了别人这么干,李世民定然是找个名头将此人问罪下狱了。

    不知骂了多久,在气温如春的甘露殿,李世民都感觉到了口干舌燥,抄起案几上的炒茶狠狠地灌了一口,又想到了李宽,想到了长孙无忌让他下不来台,刚平息的怒火又起了,狠狠的瞪了眼长孙无忌。

    “在朝堂为官十几年了,官做的越久越不懂规矩了是吧,不懂规矩便回府好好学学,朕看你是恃宠而骄了,觉得这些年你立下的功劳太多,又是皇后兄长,朕给你的太少,你心中不满了是吧?难道在你心里,朕给你的还少了吗?是不是朕要将这皇位让给你,你才能心满意足?”

    长孙无忌脸色终于变了,李世民这话可严重了,皇位两个字都说出来了,这代表了李世民已经对他心有不满了,不过这都是其次的,毕竟他有合理的说辞让李世民信服,但他却从李世民的话语中听出来李世民对李宽的宠爱,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还是那句话,长孙无忌是支持李承乾的,不是支持李宽的,而且他和李宽之间还有矛盾,自然不希望李宽受宠。

    长孙无忌胆寒,磕头道:“陛下莫冤枉微臣,微臣怎么有此大逆不道之念,陛下对微臣宠信至极,微臣一直殚精竭虑,只怕负了皇恩。”

    李世民怒道:“既然不敢,到底为何?从实说来,今日你若是不给朕一个合理的解释,你信不信朕治你的罪?”

    :。:

    wxi7

第341章 君臣议楚王() 
治罪只是李世民的怒言,真让李世民治长孙无忌的罪那是不可能的,君臣二人都清楚,毕竟长孙无忌平日为人小心谨慎,加上还有一位贵为皇后的妹妹,又是李世民的谋臣心腹。

    不过,长孙无忌依旧诚惶诚恐的说:“陛下,微臣不是不明白您的用意,微臣也不是不愿楚王殿下回京,可若是楚王殿下顶着一个治世能臣的名头回京是祸不是福啊!”

    李世民一愣,完全没明白长孙无忌的意思:“你这话是何意?”

    李世民出于呆滞状态,双眼直勾勾的等着长孙无忌,仿佛不认识长孙无忌一般,怎么就是祸不是福了,要知道李宽回京之后能帮他不少忙,其他政务暂且不说,就是打压世家也出不少力,李世民可不认为长孙无忌会不知道他的心思。

    “陛下,楚王殿下确实是治理能臣不假,微臣虽是吏部尚书,但也与戴尚书交情不浅,从戴尚书口中得知了不少民部之事,当年这些年陛下借助楚王凉州计划,在荒地屯田现在已有显著受益,而当年的蝗灾、大旱亦多亏有楚王殿下的良策,楚王殿下确实当得起治世能臣之称。”

    长孙无忌肯定了李宽的功劳,这也是他不得不肯定的,毕竟这些年,大唐的屯田发展确实有不错的收益,而且照搬桃源村的发展模式也同样让长安周边的庄子富庶了不少,这些功劳都是大家亲眼目睹的,就算长孙无忌也不敢抹杀。

    当然,也不排除长孙无忌是故意说出来让李世民开心的,毕竟听完了长孙无忌这番话,上首的李世民让跪着的长孙无忌起来了,还吩咐连福给长孙无忌搬来了胡凳。

    李世民确实是高兴的,脸上却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笑意,因为他心里还有疑惑,既然长孙无忌都认同了李宽的治理之才,为何又要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让他难堪呢?

    待长孙无忌落座,李世民平静的直视他,李世民知道,长孙无忌还有下文,而这重要的原因便是在下文了。

    长孙无忌平静道:“正是因为微臣现任吏部尚书,所以臣才认为楚王殿下此时不宜回长安,今年科举,朝廷取仕的寒门士子比往年多了不少,而不久之后的科举更是比去年多了三成,陛下这些寒门士子虽不忘陛下皇恩浩荡,可他们亦未忘记楚王殿下恩德,若是殿下此时顶着治世能臣的名头回京,您让太子殿下如何自处啊!”

    “长孙无忌,你放肆。”李世民大怒。

    长孙无忌的意思,他清楚,他也清楚长孙无忌是支持李承乾的,可是长孙无忌竟然当着他的面,提出李宽有争夺皇位的心思,李世民怎能不怒。

    要知道李宽平日的作为如何他一清二楚,龟缩在桃源村连朝堂重臣都不愿意结交,长孙无忌却说李宽要争夺皇位,他是不相信的;更何况他才坐上皇位没几年,长孙无忌就说他的儿子要争皇位,这将他置于何地了,这天下还是握在他李世民手中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夺去的。

    长孙无忌有后悔,毕竟这种说法应该再婉转一点;同时他又很满意,毕竟在李世民心中埋下一颗怀疑的种子总有成为参天大树的一天,皇帝嘛,谁不多疑呢?

    “陛下,微臣此言句句肺腑,如今朝廷有意招收寒门士子,而这些寒门士子却把楚王殿下当作老师对待,若是楚王殿下回京任职,恐怕朝堂难以平静啊,毕竟太子殿下与楚王殿下素来不和啊!”长孙无忌一脸豁出去的表情,仿佛是真的在为朝堂考虑一般。

    良久,李世民恢复了之前的平静,长孙无忌有私心,这点李世民知道也理解,而且长孙无忌的话确实给他提了一个醒,太子和李宽的关系确实是一个问题,现在朝堂取仕的寒门士子还不算多,可按照现在的发展来看,五年之后,大唐必然会出现大批的寒门士子为官,这股力量对于他李世民来说不算什么,但李宽若是真凭借这股力量和太子争斗,还真是一件麻烦事。

    或许是从当年李宽与太子打架起始,从他对待李宽母子的态度起始,太子和楚王的关系便已僵化了,而之后更是愈演愈烈,就算他和皇后有心化解也办不到了。

    就在李世民回忆的时候,长孙无忌再次开口道:“楚王殿下有治理之才不假,对待寻常百姓宽厚至极也不假,可是微臣发现楚王殿下对待勋贵、对待太子是却苛刻的,而楚王殿下又是带着满腔的怨气去的闽州,此时回京恐怕会闹出大乱啊!楚王殿下心性如何,想必陛下比微臣还要了解的。”

    听完长孙无忌的叙说,李世民点了点头。

    说到李宽的性子,李世民自认自己是了解的,在他心里,他的看法与长孙无忌的看法差不多,他现在倒也认同了长孙无忌的看法。

    不过,他却在想过多少年之后让李宽回长安合适。

    说到底他看重的帝位继承依旧还是李承乾,而且不仅是他看好就连朝堂的大部分官员也看好,就算不看好的官员也是看好四子李泰的,但以李泰现在的水平来看完全不是李承乾的对手,能是李承乾对手的只有李宽,在他心里李宽无疑是打磨李承乾这位帝位继承人的最好磨刀石,唯一可惜的是现在的李承乾却不是李宽的对手。

    好在,现在不必征召李宽回来,他有足够的时间培养帝位的继承人。

    “那无忌认为何时召楚王回长安才合适?”李世民笑了,他已经做出了决定。

    长孙无忌也笑了,李世民既然能叫他无忌便证明李世民已经听进去了他的话,也表明了李宽回长安的时间延后了。

    “微臣以为,待太子殿下及冠之年楚王殿下回长安最为合适。”长孙无忌笑道。

    要不说长孙无忌特别受李世民宠信了,除了他自身的功劳和身份之外,长孙无忌确实是朝堂之中最懂他心思的人,只需他隐晦的提点,长孙无忌便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

    李世民点了点头,“召回楚王便罢了,你下去吧!”

    长孙无忌躬身告退,不由得扯动了两下嘴角,心里忍不住大笑。

    李世民也在笑,长孙无忌的话太合乎他心意了,距离儿子李承乾及冠还有五六年的时间,这段时间确实已经够他教导李承乾,他还不信有他和朝臣的教导六年后的李承乾还没资格和李宽扳手腕了?

    就在第二天的早朝上,长孙无忌再次兴奋了,因为在早朝之时,李世民话里话外都是要加重太子权利的意思,明眼人都知道,李世民要朝臣培养这位太子了,李承乾也不在是挂名的太子了,李承乾正式迈入了官场。

    :。:

    wxi7

第342章 走上正轨() 
李世民的心思,或许朝堂众人不太明白,不过长孙无忌却是明白的,正是因为明白,所以除了兴奋之外还有一些担忧,将楚王作为磨刀石他担忧李承乾这块刀给磨废了。

    于是,在下班回府之后,就在长孙无忌思虑是不是邀请李承乾过府教导一番的时候,却听得下人禀报说太子殿下来了。

    李承乾倒是客气,不仅给长孙无忌行了礼还给长孙无忌带来了不少的礼物,虽说李承乾在贞观十三年之后多次犯傻,把好好的局面给葬送了;尤其是在贞观十七年更是犯了一次大傻,将自己一身都给葬送了。

    不过,至少现在的李承乾不仅不傻在众位皇子中还拔尖的那一拨,昨日李世民召见长孙无忌的消息他知道,就在昨日召见之后,今日李世民便增重了他的权利,若此事没有长孙无忌帮忙,他能信才怪。

    在齐国公府,没人知道舅甥二人商议了什么,总之离去之时,李承乾是带着笑的,脸上有着无比的自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