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财团 >

第35章

大明财团-第35章

小说: 大明财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倒是也有人提出过不同的意见,只是都被高昂的情绪压了下来。

    到了这时,工商钱庄的存款一下子直逼五万两之多!不过也带来了很大的成本压力,总计要还近两千两银子的利息!

    但是对陆骏来说,五万两银子,他能变出来十万两的利润出来,区区两千两银子的利息,只是毛毛雨了。

    也是因为如此,他才有钱敢于吃下官粮铺的二十万石的粮食。

    许多人或许不解,他陆骏又不做粮食生意,吃下这海量的粮食用来做什么?

    只能说这些人的消息落伍了,在江淮商会成立的第三日,由陆氏工坊牵头,联合八丈河镇的几大粮铺成立了五得利粮食加工坊。主要用于代加工面粉,出售成品面粉、成品面粉制品等产品。

    得益于蒸汽机的研制成功,许多改进改良出来的机械就有了动力来源。正巧这个时间县丞遭遇粮价大跌,陆骏就先把磨面机拿了出来,成立一个面粉工坊。

    取名五得利,山寨后世的面粉品牌,不过却是是本着各方得利的想法,也符合这个时代的取名潮流。

    不过考虑到民间百姓的购买力暂时不会太大,毕竟在民间自食其力,面粉完全可以自己来加工,就推出了代加工面粉业务以及其他面粉制品。

    但是随着民间渐渐富裕和机器逐渐变的精良,面粉的销路会越来越好。

    面粉是轻工业,投产快,产出也快,十多天小型的工坊就建成了,利用的是一间空宅院,而不是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厂房。

    八丈河镇的格局随着陆骏的实力膨胀,变得越来越小,许多产业也都不适合继续放在八丈河镇了,走出去是必然的,比如一直规划中的钢铁厂,担心朝廷政策和自身实力是其中的原因,还有八丈河镇的位置并不适合建立钢铁厂。

    五得利粮食加工坊也是如此,受限于各种资源,想要成立一个大型的工坊在八丈河镇就不太可能了,其他几个工坊想要继续扩大,也只有往县里搬了。

    一则是地方不够,镇上一片平原,几无空闲的土地,这年头又不流行征地,老百姓就靠地养活,真要把地征了,人家还不和你拼命?

    后世的拆迁虽然有这样那样的负面消息,但总体来说国家是给安排和补偿的,这年头要补偿没补偿,要安排也没安排,少了土地老百姓就没活路了。让陆骏来私人来补偿和安排也不合适,一来人员繁芜丛杂,他不好安排,二来断了人家的生活的根本,补偿多少都不合适。

    后世老百姓没了土地还可出去打工,总不至于饿着。这个时代可没多少工作,不然大家能那么羡慕在陆骏工坊中工作的人?

    所以向县里发展几乎是必然的结局,县里不止是各种资源多,地方大,还可加强工坊的影响力。在八丈河镇,一听就是乡下的,总不比在县城好听。不是陆骏有这个想法,而是老百姓都会有这个想法。

    而城北靠近颍河那一片滩涂地,陆骏也是最近才考察到的,发现那里正适合建立大型工坊。

    靠着颍河占着水运的优势,比八丈河要便利的多,滩涂地往东走一二里,就可以到驰道上,他到时修一条连接驰道的路,这陆运也就很容易了。

    更重要的是,这片滩涂地离县丞也不远,只有二里路,老百姓就是走路,也就一刻钟的样子,到时候需要招工用人也很方便。

    所以陆骏在看到这块地的事后,很快就看中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因为地势低洼,有着大大小小的烂泥塘,想要建成陆骏设想中的工业园,还要花费不少功夫和时间。

    但是又一想,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完全可以分上一期二期一直到n期工程。

    ……

    第一批面粉很快就生产出来了,随后流入到乡镇和县城的各大粮铺,因为使用机器加工,面粉的质量要好于手工磨的,而且面粉也支持以粮换面,很快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随着面粉的生产,面类的制品如干面条等也被生产出来,却是得到了广大行商的青睐。

    客商在外,风餐露宿的很是不易,若是一直吃住在客栈,那所挣的利润要少上一大部分,所以路上会带上些干粮。

    但是干粮多是不能长久保持或者不易下咽,如今挂面出来,保存时间长,虽然下到锅里不能和自家婆娘的手擀面相比,但好过大多数的干粮。

    这个时代的客栈是允许客人自备干粮和自己生火做饭的,所以挂面一出来,几乎镇上所有的行商都会备上三五十斤在身上。

    没错,是三五十斤,不是三五斤。过去人出门在外,没有一两个月别想回来,所以三五十斤都是少的,人数多的话,五六百斤都有,比如威远镖局的魏明珠魏大小姐,过来直接定了六百斤。

    过两****要带队去漠北,那地方乃是苦寒之地,百里地看不到人烟,更别说客栈。过去到那里,都是生把火,烧了开水就着干饼吃。现在有了挂面,就可弄点青菜下面吃,有着汤水比吃干饼滋润、暖和多了。

    周边的县得到消息,也有行商过来订购,不要怀疑这个有点假,出门在外不是一两天,花同样的价钱谁都想过的好一些。

    很快,无论是面粉还是挂面,再次陷入脱销的局面。就是工坊加班加点,日夜不停的运转,也不足以应付海量的订单。

    轻工业因为对应的用户群比较大,见效很快,得益于市场的火爆,那块滩涂地也开始动工起来。

第六十五章 收网(中)() 
粮价依然继续跌,很快跌到了六钱五厘,但是卖的人开始慢慢变少了,六钱五厘的价格超出很多人的预计,有些个外地客商对比下其他地方的价格,感觉有利可图,甚至在慢慢开始买进了。

    但是很大一部分人还是在观望,看看粮价是不是还是要继续下跌,但大家心里的底线都在五钱,到了五钱这个价格,不管还有没有降得空间,都会大量买进了。

    这天依旧在施敏山家中的后院,几大家主相对而坐。

    “价格到了这个事后,已经可以收了,若是继续砸下去,对我们没有好处。”周彦对大家说道:“通知大家可以收网了。”

    “现在是不是太早了些?”黄维年此刻一改前些时日的郁闷,对周彦的语气要好上不少,就是问话也客气了起来。

    在粮价开始踩踏性的下跌之后,即使他们有动作,也是没有用处。

    周彦的目标是在六钱到七钱这个范围开始吃进,还想等的话,就有些贪心太过了,搞不好要出变故,到那时就哭都来不及。

    “不早了,见好就收,若是还要继续等下去,不说常平仓要出手稳定粮价,就是外地的客商反应过来,也要开始大量收购了,很快粮食就要被拉上来。”周彦已经注意到有外地客商过来收粮了。

    这些客商有门路,在这里收七钱一石,回去转手都能卖到一两以上,几乎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黄维年自从知道了周衍的计策之后,回去好好研究了一番,发现做空粮食获利可要比做多粮食要高得多。

    先是做空粮食,然后大量吃进,甚至超出他所卖出的粮食,这样等粮价涨上来,他所赚的的利润岂止是翻番?

    若是粮价到了五钱,那利润大的他做梦都能笑醒,依他的身家如果全部压在粮价上,最起码再挣回来一个黄家!

    当然,这种情况是建立在黄维年设想成功的前提下才可实现,但人一旦被利益冲昏了头脑,就顾不得考虑失败的后果了。

    “以良聿来看,如果再等等,价格能不能降到六钱?我遣人大谈过,颖阴县的粮价几乎和我们差不多了,颍阳县作为附郭,粮价稍高点,但也只有七钱三厘,其他县基本上都再七钱徘徊。”黄维年也是下了功夫的:“现在纵然有外地客商收粮,不过以他们的财力,如果没有本地商家的支持怕也对粮价影响不大。”

    价格低上一钱的利益有多大,很容易算的清楚,其他几人包括施敏山都同意黄维年的话,如果再等等呢?

    周彦皱着眉头,他理智认为现在是可以大量吃进的时候,但是巨大的利润再侵蚀他那本来坚定的心。

    或许可以再等等?

    然而不等他们决定,从外面几乎是跑着进来的卢俊义大声道:“大事不妙!”

    声音有些颤抖,不知是气息不均还是内心不平。

    周彦本来坐下,闻言几乎立马从椅子上站起身,冲到卢俊义前面着急问道:“发生了何事?”他有种不祥的预感。

    “你看……”卢俊义把新一期的新阳旬报递给了周彦。

    “不管粮价降到几何,五得利粮食加工坊八钱五分大量收粮,来者不拒?”这期的报纸头条把位置让给了这个题目。

    周彦看到这个,忽然感觉头晕目眩,眼前发黑,还是晚了!

    终究他们还是慢人一步,这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工坊直接把粮价订在八钱五分上面,这个价格不多不少,刚刚可以把他们卡的死死的。

    周彦想要成事,八钱的价格是个分界线,高于八钱他们要亏,低于八钱才有得赚,价格越低赚的越多。

    八钱五分的价格能让他们亏,但不至于亏太多,对他们来说不至于伤筋动骨,这就防止他们有狗急跳墙的做法。

    而八钱五分这个价格,对市场来说也是一剂强有力的兴奋剂。比整个颍州府的粮价都要高,但不至于高出太多,在合理范围内,而且容易让人接受。如果到了九钱、一两,老百姓或多或少都会犹豫,或是担心是骗子,或是担心有其他要求等等。

    黄维年看到周彦面色大变,他也有种不好的预感。自从知道了周彦的计划,他研究了可行性之后,暗自出了不少粮食,不然单凭明面上那放出去的二十万石,粮价下来的没有这么快。

    如果事情有变,那么他要亏大了!

    想到这里,黄维年冲到周彦面前,几乎是抢过报纸,打开一看,当即晕倒在地了。

    其他众人不知发生了何事,让这两人有这般反应。施敏山要沉稳的多,他看向进来的卢俊义,沉声问道:“象升,发生了何事?”

    卢俊义语气有些颤抖道:“有人把粮价订在八钱五厘上。”

    施敏山立时站了起来,但是他是老江湖了,并没有太过明显的情绪波动,只是脸色阴暗了不少,问道:“当初官粮铺把粮价订在一两上面,也不见他们二位这般反应,今日是何缘故?你细细道来。”

    他同样知道八钱五厘这个价格对他们的影响,只是也想到了当初的官粮铺,最终还不是阵亡在这次做空大战上了吗?

    以官府的实力,拿出了二十万两银子都不能在刚开始的时候把粮价给压下来,何况现在粮价下跌已经成了共识,而且整个颍州府的粮价都在下跌,已非一人之力可以挽回。

    而且谁人会在这个时候出高于市场价来大量收粮呢?整个颍州府也找不到有这个实力的人!

    既如此,何故周彦和黄维年会是这般反应激烈?

    施敏山迫切想知晓答案,但是他也知道,急不来,就坐下来静听卢俊义。这让卢俊义和顾塍也感觉安心不少。有这位定海神针在,自己瞎着急什么?

    他也坐下来,灌了一口茶,稍稍平复下心情才说道:“还是那个陆骏,前些日子弄出来个粮食加工坊,用的是机器生产。”

    “什么机器?”施敏山皱着眉头,他有些不明白这和粮价有什么关系。一个小小的粮食加工坊,能对粮价影响多少?

    这也不怪他,毕竟他所接触到的人和事,还停留在以往的看法中,并不知道工业对社会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

    卢俊义一副不敢置信的表情:“那是个不用人和畜就可驱动的机器,听说是靠烧煤……能日夜不停的运转。而且还制作了新的机器,比以往用石磨磨面的效率要高出几十倍,质量还好不少。”

    “小弟家有个镖局,常年在外走镖,平日里吃不好穿不暖,这次他们向我禀报说,县里新出来一样东西叫挂面,下到开水里和面条一样的吃,但是只要保存得当,能放很久,申请购买一些在路途上食用。”

    “小弟试了试一下,果然如他们所说一般,就准备买上几百斤放着,谁知等了一个星期才拿到,原因是买的人很多!这也是他们生产的。”

    “无论是面粉还是挂面,现在都要排队才能拿到,为此五得利工坊刚刚发布了消息,要在北关那片滩涂地上再建一个大的工坊,不对,他们叫工厂,据说一天的能处理三千石的粮食!”

    施敏山听完,愣了许久,最后长叹一声,没有说话。他知道这次他们失败了,败的惨不忍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