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财团 >

第24章

大明财团-第24章

小说: 大明财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想来不会是真的。”宋知县说道:“娃娃亲当属两家戏言,如今两家差距太大,不作数也是常理。”宋知县对陆骏虽未太过关注,但对他印象不错。

    “呵呵,如今两家的差距却是很小了,就影响力来说,陆家甚至更大一些?”黄师爷闻言笑道。

    “这可怎么说?”

    “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二点:据调查,在钱庄危机之前,陆骏就拿出巨款购地建房,成立陆氏工坊。钱庄危机过后,陆氏工坊生产出一个新事物,他们叫轴承,乃是车辆上的关键部件。依靠轴承,陆骏一举控制住了整个八丈河镇的车马行,并且整合成了江淮工坊……前段时间他们送来的马车就是江淮工坊生产的。”

    “嗯?”宋知县闻言讶然道:“江淮工坊是他的产业?”他对那辆四轮马车印象深刻,出行都会乘坐。

    “他占了大部分股份,其他的分给了其他车马行。”黄师爷解释说道:“当初他承诺,两年之内,有人愿意退股,他愿意以十两银子一股收购,比最初的一两银子一股翻了十倍!而今二十两一股也无人会卖江淮工坊的股份。”

    “这么值钱?”宋知县有些不信。

    “此事不假,我亲自找了个小股东试过,加到每股二十二两他也不肯卖……但也让我套出他的一些话,如今江淮工坊,每月盈利都能达到上千两,若是分红,最小的股东每年都能分个二三十两银子,就是加到百两一股,怕也无人肯卖,这可是传家宝级别的。”

    “单单江淮工坊,每月上千两的盈利,就已经赶得上杨家了,另外他还有钱庄和陆氏工坊,甚至开遍全县乡镇的工商钱庄也有他的影子。”

    “就连这报纸也是他的主意,而非顾长君想到的。”

    “由此可以看出,此子其志不小,才干和韬略更是非凡,不然做不下来这么大的产业。更为难的是,他这短时间崛起,和其一贯的做法有关。”

    “和气生财?”宋知县接话道。

    “陆骏年纪虽小,却深通商道,一个“和”字,被他使的出神入化。有道是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观他作为,从未对谁有过赶尽杀绝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联合,事实上他是有机会和实力的。”

    “是不简单。”宋知县长舒了口气,对黄师爷道:“那就把他叫来问问看他的计策。”

    陆骏来到后,宋知县故作求教状,却也不见陆骏有所傲慢,这才注意到,打一开始见到陆骏,此子一直是那种气定神闲,沉稳优雅的神态。没有少年得志,更没有轻佻浮躁,见了自己虽是执礼甚恭,却不见半分紧张。

    这一仔细关注,才发现陆骏的不凡来,宋知县倒是真想听听陆骏怎么来解决这件事情。

    陆骏沉吟不语,宋知县也不着急,良久才听陆骏说道:“此法说简单也简单,就看老父母能否下定决心。”

    “子良快快说来。”宋知县眼中闪过精光。

    “如今粮税都是通过乡绅们收取,乡绅们的依仗也在于此……因为没有实现策划周全,现找人更换这些乡绅也不太可能。”陆骏分析道:“为今之计只有绕过这些乡绅,直接从百姓手中收粮。”

    “谈何容易!”宋知县叹道:“子良不要卖关子,速速道来才是。”

    国朝定制,在家方圆五百里之内不得为官,防的就是官员会依仗自家在当地的势力进而做大。所以知县想要有所作为,必须要依靠本地的乡绅和胥吏才可,不然就要落得无人可用。

    这些官绅也是看到这一点,才敢如此和宋知县硬着来,没有他们,秋收都完不成!

    宋知县也是看出来这点,看陆骏说的简单轻巧,真要做起来却甚难,不过陆骏不会如此无智,就催促说道:“而今本官是焦头烂额,事情愈演愈烈,甚至今年的课税都完不成。趁现在事情还没到那一步,子良有何良方尽管拿出来。”

    “是。”陆骏见宋知县再三催促,直接言道:“国朝当年有一条鞭法,为我大明中兴打下基础,后来国朝开海,外银大量流入我大明,使得银贱粮贵,复又开征粮税……”

    “子良所言,可是效仿一条鞭者,直接让百姓缴纳银两即可?”宋知县皱着眉头问道:“此法方向虽然对了,但还是有几个难点。”

    “其一,这粮价如何做算?其二,谁人负责征银,而今遍寻新阳县,无有为本官所用之人;其三,虽有银两,又如何去购得粮食应付朝廷赋税?”

    宋知县见陆骏沉默不语,接着说道:“现如今却只有一点难办,该找谁人为我征银?子良能为我解决这个问题即可!”

    “此法有解!”陆骏眼睛亮了起来说道:“学生思虑不周,其他两点暂时无有妥善的法子,但这征银一事却已有腹稿。”

第四十四章 求解(下)() 
知县大老爷正缺人手完成赋税的征收,陆骏却早已想到了应对之法——那就是利用已经遍布全县乡镇的工商钱庄代为征收赋税。

    工商钱庄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所以宋知县一提这个征税的问题,陆骏很快就想到了工商钱庄。

    合并之后的工商钱庄在孟掌柜带领下,按照陆骏既定的策略,在全县开始扩展,重要的乡镇甚至会设有两到四个分好不等,成功组成了一个遍布全县的网络。

    只要在工商钱庄开户,在新阳县任何一家工商钱庄都可以随意的存取银钱,更可以随意转账给其他在工商钱庄开户的人。加上存款不收费,甚至对大客户打出了存款给息的政策。更何况,工商钱庄贷款利息要比其他钱庄都要低,很快就吸引到大批的客户。

    虽然只一月不到,但是工商钱庄的各处分号已经在各地站稳脚跟,用来代官府收税正是合适。

    陆骏当即说道:“学生和工商钱庄有所联系,如今工商钱庄在各乡镇均有分号,倒是可为老父母效劳。”

    宋知县闻言却皱眉:“工商钱庄?这本官倒是听说过,不过征税乃是朝廷的法度,国之重器,如何敢私相授受?百姓又岂会相信?”同时心底也不以为然,莫非你陆骏想要取乡绅而代之?

    小小年纪,未免野心太大了!

    “不然……”陆骏摇头道:“这流程上需要变上一变,工商钱庄虽可代为收税,却不会亲自去征收……老父母还需发一则公文,言道让百姓自行去工商钱庄缴纳赋税即可。”

    “如此岂能没有遗漏?必有人想着要逃避。”宋知县依旧眉头不展。

    “确实如此,这就需要官绅的力量了。”陆骏解释道:“而今老大人和官绅一拍两散并不是长久之际,与他们硬碰硬对现在的老父母来说也不是时机……不若借此机会和他们重修于好。”

    “老父母给他们台阶下,想必那些个官绅必会顺从,如此一来,老父母即得了民意,有可敲打官绅……”

    宋知县终究不似少年郎一般少年气盛,认真思索陆骏所说的法子。

    老百姓或许有那些朴实的,或是会去工商钱庄交税,但宋知县却知道定然会有一大部分人会选择不交!

    这样一来,还是需要借助官绅的力量,可以许诺官绅得些利益,有了利益,官绅就能为其所用,二者也能重修于好,毕竟他****书施政,依旧要靠这些官绅。

    陆骏小小年纪,却能精通这些人情世故,宋知县差异之余,不由得想到黄师爷对他说的话,难道真有那天纵之才的人吗?

    良久,宋知县缓缓言道:“乡绅势大,和胥吏勾结欺上瞒下,本官摒除其害,却不知子良有何良策?”

    他虽然知道眼前的形势,也晓得眼下陆骏的法子最好,但终究不甘心继续受到乡绅和胥吏的掣肘。这次虽然能剩一筹,但自己也没得到什么。

    陆骏躬身道:“这报纸正是一大利器,可为老父母之矛。”

    “嗯,除此之外呢?”宋知县这次也算是见识到了报纸的威力,连陆骏也事先没料到能让整个新阳县沸腾。

    此事过后,报纸的重要作用怕是要进入到有心人的眼中,这也是他没料到的。之前还打算慢慢发展,稳固根基,如今看来却要改变策略了。

    “学生虽为本地人氏,但常年呆在乡下,偏安一隅,不了解县里的情形,怕是不能为老父母解难。”陆骏再拜说道。

    宋知县不由的苦笑,是啊,纵然陆骏有大才,但也只是未满双十的少年,阅历和眼界有限,自己刚刚还是太过着急了。不过日后可找他常来问计,或有不错的收货。

    打定主意,宋知县不再和陆骏说这些事了,而是说起来闲话道:“闻言你名下的钱庄,大笔存银会给利息?”

    “是。”陆骏应道:“当初没有办法,向知府大人求救时,只得出此下策……之后为人知晓,为了钱庄声誉,也就把这个决定保留了下来。”

    “那现在府衙还有无存银在钱庄?”

    “呃……还有存银。”陆骏解释道:“当初借来的银钱没有暂时没有归还给府衙,此事还请大人保密。”

    宋知县淡淡一笑,温言道:“子良不必担心,事实上本官也想把县里的存银放在你钱庄,不知子良意下如何?”

    陆骏虽是内心欢喜,面上却不露分毫,装作毫不犹豫的样子道:“能得老父母如此信任,岂敢有所推辞?”

    “那行,回头你安排人接收一下,却不知,这利息几何?”

    “同府衙一样,月息三厘。”陆骏言道:“还请老父母不要嫌少。”心中却是奇怪,宋知县正经的科班出身,怎会和自己在这里谈论金银?

    当初他在府衙和知府提起时,还遭了赵知府的呵斥,如今宋知县却是毫不避讳,甚至主动提起,令他不免有些生疑。

    “不少,不少。”宋知县笑道:“子良不必太过拘束,本官虽是进士出身,对金银却也不避讳。”

    他出身河北大族,乃是天津府人氏。天津府紧靠京城,因为地利原因,海运、河运、陆运交汇于此,成就了天津府为天下第二大府!,第一大府当然是京城的顺天府,连陪都应天府都有所不如。

    天津府从小小的天津三卫逐渐发展成镇、县、府,乃至天下第二大府,便是得益于经济之繁荣。

    作为天津人氏的宋知县,自小就能接触到经济之道,加上天津府和海外交流较多,更令他眼界大开,虽不如陆骏和顾长君,但也是少有的开明之士,所以对经济之道并不避讳。

    陆骏讪笑一下,说道:“不知这利息该如何给予?”既然宋知县不耻于言钱,陆骏自然没什么好避讳的。

    “这个自然是作为县衙的资金,以备后用。”宋知县叹了口气说道:“朝廷对地方赋税限制的很紧,虽是为民着想,如今却大多肥了乡绅而让朝廷蒙受巨大损失。”

    这是事实,若非朝廷开海,得益于海运收入,只依靠这么点赋税早就改天换日了。

    “某虽不才,但为官一任,自不甘碌碌无为,不求留名青史,只为造福百姓。”宋知县此言也有几分真心,自小受到儒家教育便是修齐治平,他虽有私心,却是借接公事成就自己的私心罢了。

    说句诛心的话,他造福百姓为的什么,还不是为了升官?

    不过升官又为的什么?造福天下百姓?

    “士人耻于谈论金银,视之为阿堵之物,但本官却知晓,造福百姓离不了金银。”宋知县有些无奈,看着眼前空空的水杯说道:“因国朝惯例,县里截留下的存银也仅仅够县里花销,想要办些事,还需要乡绅募捐……唉,本官实在是不想再受制于人!”

    陆骏躬身再道:“学生愿为老父母分忧!”

第四十五章 新阳乡绅(上)() 
新阳县地处华东平原,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养活着无数人。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新阳县自古以来,从未出过名动天下妇孺皆知的人物。

    同样的,在新阳县也从未出过影响巨大的豪族世家,现在甚至没有一家的影响力能到达府城。但本地的大族在地方上却是势力盘根错节,极其稳固。

    这些大族也多是以诗书传家,族中多有能做官之人,只是官职小了些罢了,但却不会断绝。周馥之父逼迫其参加科举,也是本地世风如此。

    而县里的胥吏衙役,也和这些大族多有瓜葛。

    若论新阳县有哪几个大姓,首推的当属施姓,其他又有周、黄、卢、顾等大族,这几个大族有着良田万顷,合起来能占了新阳县半数的田亩。

    按理说宋知县减免赋税这些个大族应该高兴才是,其实则不然,正因为他们占得田亩多,按照比例摊派下来,则多交出许多赋税来。

    以前赋税征收,中间有空子可钻,只要交足了县里定下的数额即可。因为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