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财团 >

第21章

大明财团-第21章

小说: 大明财团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别看杨旭瘦弱,做起活来不比一般壮汉差,当然这事杨旭自己说的,王伯朗对此持怀疑态度,但这不影响对他的录用——王伯朗初步能确定这杨旭能被录用上。诺大的工坊,工人一抓一大把,但识字的就甚是少见了。

    “但说无妨,这只是随便问问罢了,说不准有幸,还能做上你喜欢的工作。”王伯朗看杨旭踟躇,就鼓励道。

    “我想做工程师……听说工程师的工银最高。”杨旭最后一咬牙,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他做好了被嘲笑的准备,但是王伯朗并没有嘲笑他,只是看着他道:“你倒是知道工程师……只是这工程师不是一般人能当得上的。”

    工程师是个新的职位,也是个新的名词,一般人不会知道,就是工坊里面也有许多人不甚清楚。

    “我有个远房表叔也在工坊里,所以知道些。”

    工坊在八丈河镇说,工人也都是八丈河镇的百姓,里面的亲戚不少!王伯朗也就没有细问他的远房表叔是谁。

    “嗯,好了。”王伯朗写完之后,吹了吹墨迹道:“三日之后,会在镇上贴出来录取的人选,你到时候看通知吧。”

    “呃……那谢谢王小哥。”杨旭躬了躬身子说道,想不到就这样结束了。

    他排的位置靠前,离招工结束还早,他就准备在陆氏工坊转转,哪怕不被录取,也算涨涨见识了。

    现在的陆氏工坊,处处显露着忙碌的状态,透过大门看里面影影绰绰的人来回走动,高耸的几个烟筒冒着浓烟,随风飘荡,阵阵的敲打声不绝于耳,偶尔还有人高声叫骂,许是哪个管事在管教手下的工人。

    八丈河边的码头上停着三艘货船,十多个膀大腰圆的工人正在装卸货物,这是他没有见过的车子。两个轮子,类似马车,但他直觉这东西不是用马拉的。

    工人们把这个他没见过的车子一辆辆装上船,他细数了一下,大概有三十多辆,却不知是运往何处。

    看到这车子,他想到这其中大部分有他那远房表叔赵铁柱的功劳。据赵铁柱说道,他任总工程师,负责技术问题,所有新生产的东西都有他的功劳在里面……

    一时间杨旭看的有些痴了,想象自己以后也会是工程师,工坊里生产的东西都要用到自己的技术,这感觉不是一般的爽!

    这一刻,他内心没有想到钱,单纯的是对工程师、对技术的向往和想象!

    但是一阵噪杂声,把杨旭拉倒现实中,只见远处有两人在争吵什么,许多人想要围上去观看,但被维持秩序的工人给劝阻。而他因为登记过了,倒是可以过去一观。

    想到这,他不由自主的凑上前去看看是怎么回事。

第三十八章 招工(三)() 
“爹,你这是啥意思?特意来恶心我们不是?”说话的是一青年,二十来岁,脸色因为激动而显得通红。

    “我不是你爹,你也不是我儿子,你我二人已经断绝了父子关系……”这话说的是一中年人,头发花白,穿着考究,但是对那青年却是不客气。

    “你……那你也不能直接来这里挖墙脚。”

    “呵呵……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管得着吗?”

    这二人正是周馥及其父亲周老爷。

    今日大招工,惊动了周边乡镇,作为本镇人氏,周老爷自然也是晓得。这不,今日也带了些人过来,直接在陆氏工坊附近拉旗竖牌,接着人气也跟着凑热闹。

    这本来没什么,因为随着江淮工坊的扩张,有些业务是外包出去的,这就导致有些小作坊是跟着江淮工坊后面混饭吃的,这些小作坊也面临着人手的问题,同样也有人在这附近招工。

    但这些人知道不能和陆骏抢人,虽然也招到几个不错的,但大部分都留给了陆骏。

    周老爷却不一样,而是直接拉拢工坊的工人,这是明目张胆的挖墙脚行为,而且是在陆骏的眼皮底下,实在是太过!

    所以周馥直接跳了出来,但毕竟是自己老子,也说不来狠话,一时间倒是有些进退两难。

    陆骏倒是没着急站出来,他现在闹不清楚周老爷的意思,是单纯的为了给自己儿子添堵,还是另有目的,所以一人在那里沉思。

    但这时一同而来的孟掌柜近前说道:“东家,半个月前,周老爷问工商钱庄借了五千两银子。”

    合并之后的工商钱庄,本金大增,加上吸收的大量存款,正需要放贷出去生息。但是八丈河镇的贷款需求都被恒丰钱庄攥在手里,以至于工商钱庄只是零散的放贷出去一小部分资金,利息都不够塞牙缝的。

    而在其他乡镇,因为是也是初来乍到,而且主要是吸收存款,所以这大笔的资金就被押在手里。

    赶在这时,周老爷过来找孟掌柜,一口气要贷款五千两银子,顿时把孟掌柜吓了一跳。不过周老爷随后拿出来的各种地契做抵押,倒也满足放贷条件。

    孟掌柜当时还在感慨,到底是多年的本地大族,底蕴就是不一般,五千两的地契说拿就拿出来,却没多问一句用这银子做什么。

    现在看来,这周老爷是拿银子和陆骏做对来了,早知如此,他当时无论如何也不会借款给周老爷。

    只是让人费解的是,五千两银子不是小数目,估计能有周家大半的家产了,周老爷不可能拿这五千两银子专门给自家儿子添堵来的。

    “只怪我当时没有细问一下,这五千两银子拿来做什么,这样东家您也可以早有准备,甚至不贷款给他……”孟掌柜懊恼道。

    “孟大掌柜说对了一点,就是要问清楚对方拿银子做什么……”陆骏灵光一闪,接着说道:“以后就这么操作,找我们借银子,必须在借款文书上写明银子的用途……必要时,钱庄还要监督银子的用途是否和文书上写的一致。”

    “这样有个好处,就是能降低我们钱庄的风险……还有个好处刚刚大掌柜也说了,就是能够为我们提供情报。”陆骏仔细想想这个可能性,感觉很有必要:“商场如战场,情报对我们来说同样很重要,这点孟掌柜可以着手下人多留心,必要时要专门成立一个组织,用来收集商业情报。”

    工商钱庄和恒丰钱庄的发展方向不一样,工商钱庄更适合做这件事,毕竟它的网点多,业务范围也会更广。

    孟掌柜想不到自己一番话,能让陆骏想出这么多内容,不得不承认自己和他的差距。

    “是,某回去就办这件事。”孟掌柜应道。

    “但有一点,以后大掌柜要多多注意。”

    “东家请说。”

    “工商钱庄是工商钱庄,恒丰钱庄是恒丰钱庄,包括以后的各个工坊,不能混为一谈……这些虽然都和我有着牵连,不过我就一个态度——除非我有要求,不然大家都各司其职,不需要因为我的缘故而耽搁了正常的经营。”

    “是。”这话孟掌柜听得明白,是不让自己插手其他方面,管好钱庄就好了,但不太明白陆骏的用意。

    陆骏也是未雨绸缪,依靠钱庄,他名下的资产规模将会越来越大,不事先做好防备,到时候各个单位之间拉关系、讲人情,那事情还要不要做了?

    二人在这里说着话,陆骏这边工坊里又走出来一青年,二十五六,身材健硕,穿着江淮工坊的服饰。和周馥遇到的情况一样,他对着自家老子说道:“爹,您老也来凑什么热闹?”

    “什么叫凑热闹?”说话的是一老头,头发胡子发白,身材矮小,一双眼睛透着精明,对着自家儿子吹胡子瞪眼:“我正要和你说,做完今天,明天就回家帮我们。”

    “帮你们什么?”青年不明所以。

    “不是和你说过吗,我们也要开这么一间工坊,也生产车辆……”老头说道。

    “你……”青年脸色顿时涨的通红,指着老头道:“你……你咋能这样做?”

    “怎么,只许他陆小子开工坊赚钱,就不许我们开工坊了?天下没这道理,你也快些辞了工,位置都帮你留好了,担任工坊的大管事……”老头虽然不满儿子的态度,但还是分得清轻重缓急,知道此刻不是教训儿子的时候。

    陆骏寻声望去,却认得此人,正是八丈河镇的亭正——刘文官刘老爷!

    那青年是其儿子刘立山,只见他扭头道:“不回,你爱找谁找谁。”

    “你……小兔崽子翅膀硬了,赶紧给我回去,不然……不然就当我没你这个儿子……”

    “没有就没有,有你这样的爹我还无地自容呢。”

    刘文官被刘立山呛得险些背过气去,脸色发青,手直哆嗦。

    “刘兄,这样和刘世伯说话不对,不管怎么说,他也是你父亲。”陆骏见刘立山有些过分,就上前说道。

    他其实和刘立山不太熟,主要是年龄相差比较大。

    “骏哥,你比较忙可能有些事情不知道,当初江淮工坊刚生产出来客车的时候,一车难求,我父亲找上陆世叔从他那里要来一辆,甚至都没给钱。”刘立山看着他父亲,毫不犹豫的揭起短来。

    陆骏心说,这点我倒是知道,本想把那辆车留着,以后也算是文物了,谁知被你父亲拿走了。

    “这还其次,我之前不学无术,在镇上、县里晃荡,二十五六了还一事无成……直到看着你坐下这一番事业,某才心中惭愧,决定洗心革面……央着父亲上世叔那里,请他说情把我安排在江淮工坊里做个小管事……”

    “其他还有许多……逢年过节,陆世叔没短过我家的礼……自问陆家没有对不起我刘家的事情,却不知父亲大人做这一出是给谁看的?”刘立山气哼哼的把话一口气说完,最后还瞪着自家老子。

第三十九章 招工(四)() 
自古以来,都有皇权不下乡的说法,大明也不例外,即朝廷只管到县,县以下的乡、镇、村还是由本地乡绅自治。

    经过四百多年的演变,逐渐去掉了州、道等行政级别,现在大明的地方行政级别只有三级:省、府、县,县以下的乡、镇自治一直未变。

    这就很容易导致本地乡绅做大,有些甚至能直接和官府相抗衡。

    古往今来,不是没有朝廷想要把行政级别推行到乡镇一级,但一来信息交流不便,二来需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还不一定能见效。

    乡民多是聚族而居,有些个世家大族能占多半个乡的人口,族长的权利最大,这也是一大阻力,所以皇权不下乡的做法一直持续到现在。

    而亭正一职,类似于后世的乡长镇长之类的,最开始是由乡民推荐本乡德高望重之人担任,然后去官府报备一下即可,并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吏,但发展到现在逐渐有些变味了。

    别看亭正算不得正式官职,但是乡民和官府沟通的主要桥梁,县里下来的粮、税、徭、役等任务一般都要经过亭正。而乡民想要到县里办点事,一般是找亭正。

    所以别看亭正不起眼,但在乡下还是很吃香的,所以渐渐的这亭正开始了父传子、子传孙的模式。

    刘文官的亭正职位当年就是打他父亲那里接过来的,当然这中间还有些小插曲,不必细表。

    而今他刘文官也到了花甲之年,身体渐渐不行了,就想着把这亭正一职传给大儿子,也就是刘立山的哥哥刘立江。

    事实上近几年刘立江都在帮他做事,一则是让他熟悉经验,而来也是带他多接触人,为以后接替亭正一职铺路,他当年也是这么过来的。

    事情本来很顺利,哪曾想这半年时间不到,陆家突然崛起,和前二十年陆家的慢慢壮大不同,这段时间陆家膨胀的速度是之前二十年的总和还要多。

    这本没啥,但是随着陆氏和江淮两大工坊的发展,陆家在整个八丈河镇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大,这让刘文官感到深深的威胁。

    陆家多赚些钱倒没啥,但是因为工坊要用工人,现在已经达到了近五百人的规模,而且还要继续增加。这么多人在陆家的产业下混饭吃,陆家一句话可比他刘文官有用的多。

    这不是他凭空臆想,而是真实的案例摆在他面前。有过多次,乡民之间发生些矛盾,他去调解多次无果,但是工坊里的小管事一句话,就让双方乖乖的偃旗息鼓。

    这种事情发生在他眼前,让他感觉到自己的权利正在缩水,从而产生危机感,这才有了自己开工坊的想法,也才有这么一出闹剧。

    在陆骏看来,这他所代表的新势力和八丈河镇的旧有势力的正面碰撞,倒没啥大惊小怪的,就是处理起来颇为棘手。

    现在新旧势力发生碰撞,他虽然有信心能战胜对方,但也要讲究策略和方法,更应该把握住分寸和适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