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乱宋 >

第139章

乱宋-第139章

小说: 乱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栗看着李成,神色有些沉重,他张了张口,好半天才低声道:“太子已经登基,太上皇也已迁居别宫。大人的案子,也是当今皇帝特旨下令交由李纲李大人审理,而下官负责协办此案。”

李成听到李刚果然被传召回京,真是喜出望外,一把抓住站在木栏外的何栗,却不妨动作过猛,牵动了后面伤势,不觉疼的闷哼一声,咬牙道:“皇上可是畏惧外面议论,所以正在犹豫不决?”

何栗长叹一声,难受地看着浑身是伤的李成,皱眉道:“李大人,李纲大人乃是难得的忠直君子,必然能够还大人一个清白。只是……皇上现在并没有将蔡京等人冷落,下官前来只是希望大人明白眼下的局面。”

看到李成并没有吃惊之色,何栗反倒有些不好意思,想了想,才低声道:“府上如今还算安好,皇上感激大人当日向太上皇的进言,所以命人严守李府,使得府中免收滋扰。”

李成闻言,唯有苦笑道:“大人今日前来,可是为了告之李成此事?”

何栗呆了呆,苦笑道:“这个,皇上命何栗前来查看,也是担心大人在狱中受苦,却没想到陈墨兰竟然对大人用刑。”

李成点了点头,低声道:“一点皮肉之苦倒没什么。只是牵挂家中老幼,李成实在不想连累她们。”

何栗叹了一口气,摇头道:“我已经命人尽心照顾,待李纲大人回到京中,想必便可早点为大人洗清冤情。”

李成苦笑一声,摇头道:“李成的确身份上很多说不清楚的地方,若是李大人不信,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是希望不要牵连其他人就好了。”

何栗忽然想起当初举荐李成的康王,不觉皱眉道:“大人不妨去托康王向皇上说情,事情或许还有挽回的余地。”

李成虽然知道历史的结果,可是却不知道自己的将来,这时闻言也只能摇头道:“康王若是愿意出手早该有所动作,这时却不见动静,李成早已不做指望了。而且,李纲为人中直,是个可以信赖的君子,若是他也不相信,那李成也有认了!”

何栗看了李成一眼,摇头叹气道:“李大人暂且忍耐,何栗自然知道李大人不是奸细,此事一定能够查清。”

李成点头道:“此案还是多拖延几日吧,待百姓怒火渐消,才能明辨是非,拖下去,对李成倒是足有好处,所以希望大人能帮忙拖延几日。”

何栗点头叹气道:“何栗也只能做到这些了,李大人好生保重身体。陈墨兰擅自动刑,我还是要上奏皇上的。何栗不便久留,李大人多多保重!”

说毕,转身向身后的两名狱卒吩咐道:“李大人一案关系重大,若是李大人有什么意外,你们都得偿命!”

两名狱卒立刻小心地陪笑道:“大人放心,小的自然知道。绝不会让李大人有半点损伤。”

何栗看了一眼李成,这才转身离开。

看何栗离开,两名狱卒冷笑一声,向李成拱手道:“李大人海涵,咱们之前都是依令而行,如今也是如此,大人不要见怪。”

李成忙点头道:“这个李成自然明白,还请两位再找些棒疮药来,这身上的伤势实在难忍。”

说毕,取出一粒金豆交给其中一人,那人这才点头道:“也罢,我们去替大人买些上好的棒疮药便是了。”

第七卷 家国天下

第一章 以命相搏

宣和七年的腊月终于在惶恐和不安中到来了,寒冷的北风夹杂着冰冷的雨雪从牢房的小窗口中倾泻进来。使得原本就昏暗湿冷的大牢更加冷如冰窖。李成有了赵恒的亲自布置,总算没有被蔡京一伙得手。只是由于素娥被官兵软禁,李成在狱中则都是师师在打理照顾。看着难得的一小盆炭火即将燃尽,李成叹了一口气,将手镣上的布条紧了紧,这才重新在火盆旁坐下。

天气寒冷,加上金兵一泻千里,几天便攻破太原,童贯见势不妙匆匆丢下十万禁军仓皇回京,却也没有受到徽宗的责难。

而朝中的信息,只有很少一部分才能通过狱卒的传递辗转传递到李成这里。李成这时才知道,在自己进言之后不久,徽宗便决意内禅,亲笔手书“传位东宫”四字,授予李邦彦,邦彦不敢承接,徽宗便付于蔡攸。蔡攸不便多言,退下后就令给事中吴敏草绍,禅位太子赵桓。赵桓进见,涕泣固辞,徽宗不许,赵桓只好即位。于垂拱殿登基,是为钦宗。

钦宗任命少宰李邦彦为龙德宫使,又进封蔡攸为太子太保,吴敏为门下侍郎。徽宗则为太上皇,退居龙德宫。至此,朝政算是渐渐稳定。蔡京等人担心的局面也没有出现,都暗自松了一口气。

宋军战败的消息雪片一般不断地飞进京师,钦宗按照李成所说将李纲和宗泽急调进京。并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组织抗金。只是,这时金兵已经渡过黄河,宋军数十万大军望风而逃,自相踩踏而死者不计其数。腊月中,金兵终于直逼汴梁城下。

此时的汴梁城中到处都是一派惶惶不可终日的凄惨气象,而王黼、童贯等人竟然不顾城中的皇帝和百姓,竟然偷偷带着家眷溜出汴梁,南下而逃去了。

这下朝中上下为之震惊之余,城中的童谣“打了童,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愈演愈烈,几乎满城沸腾。借着这件事,李成所谓的金国奸细一案,也基本被淹没的无影无踪。

李成自然知道,第一次金兵南下是被退了去的,想要弄点好处,这次的抗金还是很有可为的。

只是,他现在的情况,却需要耐心地观察着朝局的变化。不管怎么说,李成目前能做的就是等着赵恒的旨意。

眼下第一次抗金,是自己又一次难得的机会,有心写一封奏章给赵恒,又觉得无论怎么写也不一定能打动赵恒。便撕了一块衣襟,划破手指仔细地写了一份白话的请战书,情愿带五百士兵出战金兵,若不能胜,则愿以性命相抵。

血书写好,用两粒金豆托了狱卒交给何栗,也不知究竟到没到何栗手中,却也只能耐心等待。

这天,李成正坐在牢里发呆,满脑子想着都是后世历史书对靖康之变的描述和记载,他虽然读过不少史书,可是却没有用心去记在脑中。这时虽然记得一些,可是细节却无法想起太多。即便记得,也还是对自己境遇没什么帮助,想来想去,也只能找师师想办法了。算了算日子,已经有十天没有人来看望自己了,如果师师没有意外,也该来了。

这段日子,家里人被软禁,其他人都担心被牵连避之犹恐不及,自然更没有人能来看望。而且,他又是要犯,等闲人也进不了这大牢之中。惟有师师,众人都知道她的身份,也都不敢刻意为难。加上她一个女子,戒备之心便少了几分,使她能够每月前来一两次。李成在狱中,也多亏了师师打点,这才没有像开始那样吃尽苦头。

陈墨兰也因擅自用刑,被何栗弹劾,虽然有蔡京和王黼在后面支撑,才勉强没事,自从王黼南逃离京之后,蔡京和童贯也立刻变得境况微妙起来,也就无暇去理睬陈墨兰,何栗这才再次向钦宗弹劾陈墨兰,硬是使得钦宗将其罢职,这才了事。

有了这个消息,李成隐隐地感到了一丝事情转圜的迹象,虽然有些拿捏不准,却还是明显地感觉到了蔡京真正倒台的日子即将到来。

想到这些,就有些期待其他的好消息,对于自己的处境忘记不少。若非手腕上沉重的镣铐提醒,这才想起身陷牢狱的事实。

叹了一口气,正要躺下休息。就听两名狱卒上前打开牢门,冷冷地道:“右丞大人提审,你老老实实随咱们兄弟前去,若是敢做别的想法,这里守卫森严,小心性命。”

李成心里一惊,没想到李纲这时竟然会亲自来审理这个案子,难道他居然分得出身来?

心里虽然这么想,脚下却勉强跟在两名狱卒来到大牢前面的审讯室里。这里本来就是提审犯人的地方,李成作为御史,也审过不少案子,自然也知道其中规矩。

这时看到将他带进了牢房的审讯室,心里便明白,果然是有人要正式审理这件案子。不过联想到眼下危如累卵的局面,他猜想这次审讯大约是和金兵有关。

正想着,却迎面看到一名中年官员,身穿紫色公服,一脸肃然地向自己望来。由于室内有些昏暗,也看不清楚,只觉他肤色泛黑,身材中等,棱角分明的脸,双眉浓黑,目光犀利。即便李成心中坦荡,也被那直刺心底的目光看得有些情不自禁的心虚。看到这人,李成便猜他应该就是大名鼎鼎的一代名臣李纲了。

调整了一下心情,李成平静地上前拱手道:“李成见过大人。”

他仔细打量着李成,半晌没有开口,李成正要再次行礼,只听他冷冷地低声道:“本官便是新任尚书右丞李纲,这次能蒙皇上起用,正是尽忠报国之时。皇上特旨,命本官查证此案。你若有冤情尽可说来,本官必定秉公而行。”

李成打量着李纲,就知道不容易过关,自己的身份的确大有问题,若是李纲迂腐不肯转圜,那就没什么希望了。不过他还是抱着一线希望的,毕竟钦宗特意命他来调查,未尝不是别有用意。

想了想,点头道:“有什么疑问大人尽可询问,只是蔡京所言,李成便是一死也难以承认。大人可以杀死李成,却不能说我是金人。李成远自西域而回确是不假,可是李成乃是实实在在的汉人。自从回到大宋,难得皇上信任,一直都是尽忠竭力,从未将个人荣辱看到心上。”

李纲冷笑一声,沉声道:“若是心怀叵测,极力讨好,也未尝不能做到。大人觉得呢?”

李成知道他不会上来就因为几句话相信自己,闻言苦笑一声,点头道:“大人不信李成也无可奈何,眼下金兵一路南下,眼看已经逼近京师,李成既然难免一死,请大人许李成自带五百死士前往一战金兵。”

李纲冷笑道:“你这一去,还能再回来,本官虽然只是文官,却也知道一些其中的门道,并非可以被你糊弄的书生!”

李成闻言,有些恼火,但是想想,此事的确有着不小的漏洞,便只好忍着怒气,勉强拱手道:“不知李大人希望李成怎么做呢?”

李纲双眉一挑,冷冷地道:“既然你是金人的奸细,今日唯有一个办法,或者可以证明你的身份,只是你未必能够做到。”

李成看着李纲,也顾不上去考虑双方的身份,咬牙道:“大人想要李成如何证明?”

李纲微微一笑,浓黑的双眉猛地一扬,冷冷地道:“只要你能独自将金兵大败于城下,我便信你。不过你想上城墙,也要自缚受刑,若是果真能将金兵退去,便可免你一死,若是你不退去金兵,也就不用活着走下城楼了。”

李成沉默了一下,忽然想到了自己带进京师的那门火炮,拿来对付金兵说不定可以起到奇兵的作用。

不由叹了一口气,点头道:“好,李成愿意拿这条性命一试!”

第二章 危如累卵

宣和七年最后的一个春节终于在惶恐中降临,只是这时的人,并不叫春节,而是称之为元旦,元旦的正日便是钦宗改元的第一天,满朝官员俱都进宫恭贺靖康元年的到来。只是这勉强支撑的喜庆气氛,在金兵步步紧逼中显得分外苍白。

皇极殿,钦宗烦乱地翻看着前方不断加急送进来的军报。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已经越来越不妙,眼看金兵距离京师已经不足百里。守卫京师的十八万禁军只是稍一接触便即溃败,余下的十万禁军也不敢迎战。不过幸好这时在李纲的坚持下,宗泽顺利回京,终于赶在金兵破城之前赶到了汴梁。一到汴梁,宗泽便被钦宗任命为台谏,积极训练禁军,加强防御。

离正月十五,还有四天,李成围着买通狱卒送进来的棉袍,看着墙角上方小窗外飘飞的雪花,呆呆地出神。这时,只听一个熟悉的声音从昏暗的大牢深处传来:“官人,官人……”

循声望去才看到孙园一身狱卒的打扮,提着一个食盒满脸是泪地冲到木栏外,跪在地上连连叩头。

看到孙园,李成心里也是一阵恻然,急忙隔着木栏低声道:“快些起来吧,家里一切可好?大娘子没事吧?其他人都好?”

孙园也知道事情重要,难得见到李成,急忙含泪道:“大娘子身子尚好,只是玉小娘身在南方无法回来,托信来询问,大娘子也只是安慰,并没有惊吓她们。家里其他的事情都没什么。除了亲军司的人看着,不准出入,其他倒没受什么委屈。而且,幸好官人提前卖掉了部分田产。不过,那些官人刚出事时被罚没的一些田产,当今皇上登基之后,也都一一归还。大娘子让官人保重身体,她在外面一定会想办法的。

自从上次被李纲提审之后,李成明显地感觉到狱卒的态度似乎转变了一些,而孙园的出现则让李成大为惊喜。

这才知道,自从李成见过李纲之后,家里看守的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