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军侯 >

第352章

大明军侯-第352章

小说: 大明军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说朱棣能够有今日的地位和成就,是和他自身的原因分不开的,来自其他人的帮助什么,这些基本上都可以忽略不计。

    或许有人会说要是给他这么高的起点,那他也有可能做到朱棣这样的成就和地位,但是这依旧只是有可能而已。

    更别说朱棣自己所付出的代价就真的小吗,站在一旁不费力气的说大话这谁都会,笑话一声也不过是如此罢了,但却要真正站在那里,手中真正掌握着数万士卒的生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决定着成百上千人的生死存亡,这种压力又岂是什么人都能够承担的了,甚至连朱棣也是一点点磨炼起来的,他也并非天生就是这么能干。

    也正是因此,在朱允炆的心里一直将这位燕王皇叔当做是最大的隐患假想敌,暗中没少埋怨先帝留下这么一个尾大不掉的麻烦给自己,却从来没有想过这削藩的主意本就不是先帝的意思,又何来留下遗患这一说呢。

    现在朱允炆觉得如燕王朱棣,宁王朱权,辽王朱植等攘夷塞王是天大的麻烦,可是他却未曾想到,这些藩王原本就只是在自己的封国地界带着好好地,也并没有要跳起来造反的意思,更没有明目张胆的反对朝廷。

    甚至就连被锦衣卫发现要举旗造反的代王朱桂,这个莽夫也更多只是因为朝廷逼迫太甚,因为朱允炆削藩进行的一而再再而三,给朱桂莫大的压力,还有前面几位的前车之鉴,朱桂怎么也不想到老了得到一个庶人被囚的下场,所以他的举兵造反之心,朱允炆要担着一大半乃至八成的责任

    但是就算现在想要停下削藩政策显然也是不可能的了,单说朱允炆会不会同意,就是朝廷中那些站在朱允炆这边的大臣们也绝对不想削藩就此终止,他们或许不是针对大明这些藩王,而仅仅只是因为古时各种藩王作乱的隐患,因为那些历历在目的史书记载,心里头有天然的担忧。

    当初朱元璋定下这般国策基调的时候,便有人谏言过,可先帝却未曾听进去一言一语,他坚定地认为不将兵权下放给外姓武将,这天下怎么说都是老朱家的,再有皇亲贵族镇守四方,正统嫡系的太子克承大统,大明天下必然会因此而安稳无忧。

    这本来的想法却是不错,可先帝却恰恰忽略的一个细小的问题,那就是他朱元璋能够压服一切,却不代表自己的子孙后代们也能够镇压的了一切,也完全没有把握这些被分封出去的藩镇诸王的后代能够一直对朝廷宗室保持着忠心态度啊。

    很显然,现在的朱允炆就是这样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他一方面觉得自己年少威望不够,皇权的无上声威在自己手里根本就没有办法发挥出哪怕一半的力量,所以才这般想要痛快削夺大明藩王,当然也有他受到众多儒家思想教育的原因,种种先例都在警示朱允炆,大明这些手中有兵权的藩王,全都是将来的隐患和麻烦,就算这一代没有什么差错,可是谁又能保证他们世世代代都是如此呢

    与其亡羊补牢,还不如先下手为强,更别说这亡羊之时狼以来了,到时候受到威胁的必然是中央皇权,哪里还有什么补牢的机会了。

    将一切的威胁都扼杀在萌芽之下,这是朱允炆的想法,也是削藩大计原本的基础原则,正是打算将大明这些藩王的隐患统统扼杀掉,不给后来子孙心生变故的机会了。

    可显然萌芽也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够去除掉的,甚至很多都已经从萌芽状态长成了参天大树的样子,有太祖高皇帝是给予的土壤肥料,也就使得一大批亲王壮大的极其迅速,而首当其中自然要属攘夷塞王了。

    其实虽然名号上说是九大攘夷塞王,但这仅仅只是在于这九位被分封在大明边疆重镇,所以才有如此凑数的嫌疑。

    而真正能够让朱允炆心中无比忌惮的,导致接下来削藩计划要缜密筹备小心实施的那些人,也仅仅只有少数几位能够有此待遇。

    北平的燕王朱棣,大宁的宁王朱权,辽东的辽王朱植,这三位攘夷塞王才是朱允炆心中觉得棘手的三个阻碍

第705章 削藩(五十五)() 
其他诸如谷王,庆王,肃王三位,远远没有前三个威胁性那么大,至于秦王,晋王,代王这已经完全没有威胁性的三个藩王,那更是不会被朱允炆放在心上了。

    不过虽说没有威胁性可朱允炆仍然是需要留心处理,毕竟谷王,庆王,肃王三位手中也有各自的力量,万一真是出了什么差错,朝廷也好应对才是。

    尤其这三位当中的谷王朱橞,他是蜀王朱椿和代王朱桂的亲弟弟,三人同为先帝郭惠妃所出,一奶同胞之间血缘亲情自然比之其他人更为浓厚一些。

    可不过虽然同出一胞,可这三兄弟之间的性格却各有差异,可以说完全找不到相似的地方,除了面容上有些想象近似的地方,还真的难以找到让着三位确认为亲兄弟的依据呢。

    先说被囚禁于自家代王府的朱桂,自小脾气就差,性格顽劣暴躁,简直是坏孩子中的典型,做事也是火急火燎的,稍有不悦便暴起发怒,真的是属火药桶的一点就炸。

    而与之相反的就是三人当中的兄长蜀王朱椿,这位王爷和自己的二弟根本就像是两个人一样,如果说代王朱桂是暴躁的火,那么蜀王朱椿就是柔和的水了。

    温文尔雅举止得体,行大事而知雅礼,说的就是朱椿这般谦厚的仁德君子之人。

    与其说他是大明的亲王,倒还不如说朱椿为一个知书达理的秀才更合适一些,哪里半点王爷的威仪,反倒平易近人,每日更是读书成瘾,写得一手好诗,文采亦是不凡,再加上本性忠孝慈详,堪称是大明亲王当中的典范人物。

    本身也和现在的天子近臣方孝孺关系融洽,在整个朝中也鲜有敌对,完全就是谦谦君子好好人家的样子。

    并且蜀王朱椿也不完全是书呆子,对于治理地方的政务能力上,本身丝毫不弱于一地布政使,将自己的封地蜀国治理的相当不错,百姓安居乐业官员矜矜业业,正是一片安详繁荣上升的景象。

    这种藩王对于朱允炆而言那简直丝毫威胁性都没有,因为蜀王朱椿连自己的三护卫都没有聚齐,只是有必要的人数作为王府戍卫安全职责所在,不然在洪武年间山溪番人入寇作乱的时候,朱椿也不会着急向朝廷求救了。

    所以,对于像是朱椿这种对朝廷对地方有益,也对皇权无害的藩王,朱允炆在心里是比较满意的,至于原则上是否削夺其藩王爵位的问题,这可就要等燕王,宁王被解决了之后再说,朱允炆可不会傻到先拿朱椿这等贤名远播的亲王开刀,不然岂不是自己找麻烦的结果,到时候朝廷可就处在了不利的局面上。

    而作为三兄弟当中的老幺,大明谷王朱橞,他和自己前两位哥哥也不大一样,没有像朱桂那般性烈如火,也没有像朱椿脾性谦厚如水,反而更像是油一样滑不溜丢的。

    心里各种小主意鬼机灵,却从来没有想过正道用途,虽然是九大攘夷塞王之一,可实际上他所表现给朱元璋看的好学沉稳都是一种假象,等到了自己的封地之后,虽然没有太过分的骄奢淫逸,可骄横霸道之举却是时常都有的,甚至他自己心里也有不小的秘密。

    当初朱桂打算起兵造反的时候,其实不仅只是给了晋王和燕王府两家派了使者,他还十分隐秘的遣自己心腹手下给这个弟弟传去了消息,打算让他随着自己一起起事。

    朱橞心里鬼主意多啊,做什么打算其实就连他的枕边人都猜不透,嘴上满口答应着说要呼应自己的兄长,实际上心里却盘算着怎么才能将这个傻子老哥卖上一个好价钱呢,哪里会去站出来和朱桂一样举旗造反。

    不过还没等朱橞想要怎么检举怎样将朱桂的价值最大化的时候,朝廷方面却早就已经知道了代王朱桂要谋反的事情,整个山西境内大规模的调动,唯独瞒着大同代王府,这种事情朱橞怎么可能不清楚。

    所以他除了叹息也没什么办法,虽然还想着是不是要将这事悄悄泄露给朱桂,可转念一想风险系数太大了,朝廷既然已经有了充足的准备,如果这个时候他派人过去,十有八九是逃不过锦衣卫的手段,要知道朱桂能够派人过来不被发现已经是足够侥幸了,朱橞可不打算为了朱桂赌这一把。

    果不其然,下场什么样很清楚,代王朱桂被囚禁于自己的王府当中,生活那叫一个凄凉啊,对此朱橞一点伤心的表示都没有,反而还上书朝廷痛斥自己的兄长朱桂,言辞激烈的让朱允炆都有些看不下去了。

    然而坏事就坏在了这里,朱橞如果不上书,或者言辞能够稍微收敛乃至替代王朱桂求求情可能都没什么,因为朱桂造反的事情是严格保密的,就连山西境内的各种调度都只是借了其他的理由,算起来真正了解这件事情内部实情的绝对不超过双手之数。

    最显明的例子就是蜀王朱椿的奏表,这位毫不知情的藩王还以为自己那个愚蠢弟弟是犯了什么小事,只是惹了天子不悦,言语当中委婉的求了个请,这才是正常人应该有的表现。

    可朱橞呢,自作聪明却没想到完全是画蛇添足,朱允炆初一见还觉得是他谷王大义灭亲之举,可稍稍一想就察觉不对劲了,朝廷都没有明确的说出代王的罪名,只是语焉不详的表示其有违法乱纪之事,你谷王朱橞却怎么表现出一副其罪大恶极必须严惩的态度呢,难不成是知道了什么内情。

    不用猜了,朱允炆可以肯定,这谷王朱橞绝对是了解了代王打算谋反的事情,毕竟双方是亲兄弟的关系,互相通气勾连肯定是有的,甚至朱允炆这时候都有点怀疑其蜀王朱椿那奏报是否是故意写成那样的了。

    不过转念一想,显然蜀地离着大同甚远,再加上锦衣卫的情报传递时间上来看,联络蜀王朱椿显然是意见不现实的事情,至于具体朱桂到底派没派人去,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本人都被囚禁于自家王府,事情到这里基本上算是到头了

第706章 削藩(五十六)() 
不过也因此,朱允炆算是将谷王朱橞给记在了心里,原本以为这家伙虽然也是攘夷塞王之一,可却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从来没有什么越矩的表现,是一个比较好对付的藩王,可现在看来,朱允炆觉得自己真是不能小瞧任何一位皇叔啊,不然这被疏忽漏过去的谷王朱橞就是最好的例子。

    至于另外两个需要稍微注意的赛王,分别是庆王和肃王两位,只是此二人其实在朱允炆眼里倒还真的是甚少有威胁的感觉。

    庆王朱枬,朱允炆的十六叔,天生就是老实人那一类的,在同龄的皇子当中最是安稳,自小没有闯过一次祸,可是也没有什么闯荡的心思,完全就像是指挥听着计划照本宣科的那种人。

    所以太祖高皇帝识人明断,将自己这第十六个儿子给安排到了宁夏城,负责宁夏地区附近的边防事宜,再加上整顿新建设的卫所战区,干脆是将这西北的地区交给了朱枬来管理,给他的命令也只有一个,就是守好帝国的西方门户。

    不过实际上再往西走就是蒙古汗国势力,那地方内乱乱了这么多年,到现在建文元年可还一直没有平定下来,再加上他们本身就是臣服于大明的属国一类,所以相较于北地的边防问题上,这西北地区的处理绝对是要轻松许多,只要调派一个本分守好职责的人即可,那朱枬正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不过因为宁夏乃新起战区,此地尚且不能供应王府的日常开销,但靠着朝廷的补给可不行,更别说是保护王府的安全问题了,总不可能让堂堂一位大明亲王去冒险吧,这事可不行。

    所以朱枬虽然封国在宁夏,可实际上却是暂时在韦州城暂住,这一住就是到现在也没有彻底迁移到宁夏卫所去,仍旧是以韦州城为王府根基。

    那这样可就好办多了,一个连自己封国根基都没有的大明藩王,虽然位列九大攘夷塞王之一,可实际上在朱允炆的眼里,这位庆王叔还没有湘王,岷王这两位皇叔的威胁性大呢,更别提处理的难度问题了,所以只需要稍稍注意,完全没有办法和威胁真正巨大的那三位塞王相比较。

    至于另外一个肃王朱柍则就更简单了,甚至要不是朱柍手中掌握着陕西行都司甘州五处卫所的军务大权,说不定都不会被朱允炆列在需要关注的名单当中。

    起因说起来也巧了,正是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助力之一,也就是当朝大将军长兴侯耿炳文。

    早先在太祖朝时,肃王朱柍奉皇命督军屯粮,负责给西北边防的大明军卒储备粮食,期间就是由耿炳文老将军负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