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侯-第3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朱允炆心中的信念,也是他明事理懂凡俗以后便确定的信念,那时他还只是东宫太子储君的长子,身份地位虽然不凡却也没有太过,心有理念也只能放在最底下不能表露出来,毕竟当时不管是他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亦或者其皇祖父朱元璋都是不赞同削藩的,还颇对大明分封藩镇制度十分信赖。
那时候朱允炆虽然是众人心中储君的储君,将来说不定在几十年以后便是大明第三任君主,可实际上对储君的儿子满朝文武却不会那么关注了,因为储君早已在前,且声名显赫为众人所推举。
虽然朱标和其父朱元璋在执政理念上有所不同,对于御下强度上一个是以硬狠著称,虽然有些迫于形势,但却也是朱元璋真正的做法。
而朱标则是以温和仁德为主,偏以文风若若的形势,虽然也有强硬的一面,但比之朱元璋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的差别。
可这两人,也是注定的大明一二任皇帝均是对分封藩王制度很是信任,尤其赞同边塞封王手掌兵权这件事。
虽然之前塞王的权力更大,甚至还有统筹一地军政大权的职责,比之汉时宗族皇室分封王亲贵族的权力虽然差了少许,却也是不多,堪为一地之主,若是日久弥新,那权力覆盖恐为皇室之祸。
这一点朱元璋看了出来,所以在最初的藩王制度上做了更改,便出现了现在的藩王制度,也是在朱元璋心中最合适的不过的。
可不管朱元璋如何更改,不管其父和其祖父如何满意,在朱允炆心里仍旧对大明这种制度异常的不满和带有深深的忌惮。
他怕将来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怕朝廷中皇宫内龙座之上的皇帝会成为地方势力的傀儡,会成为藩王手中的牌面,已达到他们自己统治天下的野心。
这在历朝历代上官史屡见不鲜,虽然未必都是由皇亲强权势力为祸首,但宰执,节度使,亲王,乃至宦官都有存在,虽不尽然相同,却也是相去不远矣。
可朱允炆自己的这份想法也只能无奈的埋藏在心底之中,生怕表露出来以后便会遭到严苛的说教,乃至强行更改。
这一埋便是数年的光景,直到他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病逝之后,朱允炆得幸入了朱元璋的眼中。
早了很多年便成为了大明的储君,也使得朱允炆心中一直藏着的那份心思终于有机会活跃起来,能够想办法让它成为现实。
并且,在朱元璋殡天之后,朱允炆更是提早数十年做到了大明最高权力的位置,从太子的长子到大明的储君,再到大明的皇帝。
这中间短短六年时间其地位攀升之快堪为神速,在历朝历代当中虽然亦有出现,但在这朝堂正统天下安定之时出现的次数可绝对是少之又少。
而且就连朱允炆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的样子,也因此少了数十年的积淀和累计,使得他缺少了很多的经验,也缺少了一些信心。
不过这对于朱允炆而言也并非是坏事,少了数十年的沉淀,在他看来更加有利于自己削藩的理念。
如若真是数十年之后登临帝位,那时已经多了时间沧桑经历,见了太多太多,朱允炆扪心自问,他真的还能有当初少年之时的情怀和理念吗。
也许不会这藏在心底的一丝不会变更,但是他自己却会因为这数十年的光景而发生改变,从而做出了另外的选择,走上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第628章 裂隙()
这一场在金陵城外的风波算是暂时平定了下来,但是其带来的影响却远远未止于此间,甚至还在继续的扩大,继续的传播,会传遍天下,使得众人皆知。
那时人们会知道大明燕王朱棣在金陵城门外仓皇而逃,也会知道大明皇帝朱允炆没有准许朱棣参加葬礼,虽然先帝早在之前便已匆匆下葬。
可众位亲王发现此消息之后会如何作想,他们当中除了朱棣违抗了遗诏擅自进京之外,其他人可都是老老实实的待在自己的封国之内没有半步离开。
如今却得知朱棣的消息,且凭着他们的手段想知道当时事情具体的情况不是什么难事,那他们心中又要作何感想,这可就不是外人所能知晓的了。
不过这些其实和朱棣都没有什么关系,不管朱允炆那里如何头疼,如何想方设法的去处理各地藩王的情绪,和各方的关系,毕竟他这个皇帝登位时日尚少,想在一众皇叔面前有足够的尊严,这还得需要时间的积累,或者他做出一些让众位藩王心惧乃至尊畏的事情出来。
而朱棣却不管那么多,他现在心中早已没了怒气,却多出了更多的悲凉乃至感伤的情绪,为在那皇宫之内龙椅之上的侄儿如此冷漠无情而感伤,为自己的父皇挑选了这么一个继任者而感伤,也为大明的将来感伤。
虽然朱棣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那日在金陵城外的杀机,但是如果真要证据的话,也许只有朱棣身死以后,那冰冷的尸体能作为最大的证据证明朱允炆的野心了吧。
甚至到时候会如何编排这件事,污蔑朱棣攻击金陵城都有可能发生,毕竟如果朱棣中计,那么留在后面的宿卫乃至张枫都绝对逃不过朝廷的拘捕。
别看张枫身手不俗,十来个人加在一起都进不得他的身,但在面对身经百战的宫廷禁卫,那数以千计万计的敌人之时,就算张枫再怎么强大,也绝非是万人之敌,迟早要被拘捕生擒乃至杀人灭口。
到时候黑的白的还不是凭朱允炆一句话的事情来说,不论最终的原因是什么,可结果却是有朱允炆来操控,毕竟他可是大明的君王,天下的共主。
当然,在发生这件事之前,朱允炆就算是仓促即位在朱棣心里有不好的印象,但朱棣也认可他这个帝王的存在。
可在发生这件事以后,朱棣心中也就仅剩下那一丝对帝王的尊重了,或许这一丝更多是来源于皇室亲族的关系罢了。
不过好在如今朱棣还活着,虽然当时的确狼狈的很,可他却实实在在的还能饮酒吃肉,还能纵马奔驰,还能回到北平去和自己的王妃相见,这边已是足够,总好过不明不白的死在金陵城下吧。
可若要让朱棣再忠心对待朱允炆,那已经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了。
破镜虽有重圆之时,可人心之中的裂隙却不是那么简单便能愈合的,尤其是这越是亲近之人,伤痛越深裂隙越长,也最是难以愈合。
但是在方孝孺出城之后,朱棣还是在选择上考虑了很多,有自己的父皇大明开国之主朱元璋,有自己病逝的大哥,懿文太子朱标,还有很多很多。
也许是为了公义,也许是为了私心,朱棣选择了妥协,选择了默不作声视此间发生的事情为无物,也是当下最令朱允炆满意的选择。
那是不是朱棣这里最满意的,可就要看朱棣自己内心的想法了。
如果是为了大局,为了天下乃至为了父皇皇兄,也许是令朱棣满意的。
可朱棣也是人,他不是冰冷的器械不会思考,他也有自己的情感和思虑,尤其是当他在刚刚经历过生死之后,却还发现这下手之人乃是自己的皇侄儿之时,心中焉能不有怒火,焉能真正的放下这一切。
暂时的选择不过是为了大局的妥协,将来的发展到底会是如何,还要看朱允炆的动作和朱棣之后的考量。
或许更多是朱棣在等自己那个皇侄儿的心思吧,想要看一看经历此事之后,朱允炆到底有没有改变,值不值得朱棣为其抛头颅洒热血,为其甘愿牺牲自己。
那看破不说破的削藩,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在朱棣看来,朱允炆的这次计划虽然差一点就成功了,可仍然避免不了其稚嫩的本质。
能走到最后一步,全靠着朱棣的戒心轻薄,尤其是他身处于大明都城之前,面对的是大明自己人,更是有为自己父皇奔丧这等事情烦忧,哪里会心中为恶想到这样的事情发生,才使得齐泰的计划能够如此的顺利。
若真要是位置处在敌对上,朱棣怎么可能如此的掉以轻心,身经百战的他岂是朱允炆这等温泉房中养出的稚嫩花朵能够比拟的。
但朱棣真的不愿意发生皇族相残的一幕,尤其是他小时候纵使听从自己父皇的教导,要让朱家自己人团结,因为之后团结才能面对更强大的敌人,才能战胜那些看似不可能战胜的危险。
哪怕是在成为皇帝之后,身上的担子和枷锁多了很多,责任也重了很多的朱元璋,也从来没有改变过这样的想法,因此也影响到了朱棣。
可是现在却不一样了,朱棣打心里的这一份心念出现了巨大的动摇,而这动摇的来源便是自己的皇侄儿朱允炆,也就是如今的大明皇帝陛下,他原本所要效忠的对象。
不过现在还只是动摇了一点,出现了些许的裂痕,未尝没有弥补的可能,仍然会让朱棣重新相信皇族子弟团结的心念,但这却是关系到朱允炆的选择,因他而起自然因他而变,这一点无可更改。
可心中削藩之意如此坚定地朱允炆,真的会有什么改变吗?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并不能,也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
所以这份在朱棣心中的观念只能呼越来越残破,越来越碎,直到完全被打破的地步,彻底让朱棣不再相信着一点。
如果朱元璋知道自己挑选的储君正在打破他所定下的规矩,不仅是大明分封藩王制度,还有他辛辛苦苦教育给自己这些儿子的心中观念,那想必会对自己当初所做出的决定而感到怀疑
第629章 风波遮不住()
金陵城外风波乍现,卷起了天下尘烟。
虽然当时在场的人不多,除了宫廷内禁军数百,也就是朱棣这边带着张枫等三十名宿卫,还有黄子澄齐泰等人。
至于那些百姓城中居民,可是早早地就被驱逐开城门附近,就连守城百户都没有资格靠近,可见当时事情的重大程度。
这其中自然是有朱允炆过于紧张的意思,当然大部分的原因还是在于事先他和齐泰所商量的那个计划。
这现在看起来极其不靠谱的计划虽然并没有实施成功,却也不能随随便便就能暴露出来,不然就是白白给朱允炆这个大明皇帝找负面消息呢。
虽然现在削藩的基本方向已经定下了,可没到真正动手的时候谁都不愿意提早和大明这么多的亲王藩镇翻脸不是。
就算朱允炆为如今大明天子,可这些亲王难道就不是大明朱姓皇族了吗。
同为朱家子弟,该考虑的还是要考虑,更别说还有很多是朱允炆忌讳乃至忌惮的人存在,别以为他这个皇帝就说什么是什么。
要知道天下间天高皇帝远的地方数不胜数,再加上朱允炆本身年龄威望都不足以全面镇压,更别说去大手大脚的应对他那些叔叔辈的皇族亲王了。
所以能保密的尽量还是要保密,最起码在时机未到之前,这城门发生的事情尽可能的还是要平息一些才好。
可事情哪能如朱允炆想的这般简单。
朱棣那里是打算忍一时风平浪静,强压下先头怒火和武人傲气,为了大局着想为了大明基业稳固,才没有当场翻脸而已,也答应了方孝孺事后不提此事,权当做没有发生过。
而朱允炆这里作为理亏的一方自然也是必须要做好保密工作,虽然双方都没有戳破最后一层窗户纸,可不破不代表不做,该注意的地方还是要仔细注意才是。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自然也没有死不开口的的人,更别说是这些在皇宫当差的禁军了。
别看这些人全都是朱允炆直属士卒,忠心上也不需要太过操心,基本上不会出现叛变的可能性。
但是没有人能拦得住这些军士卖出一些小道消息啊。
就比方说金陵城一处外城门封锁整整小半日的时间,到场的还有兵部尚书齐泰大人,太常卿翰林院学士黄子澄大人,甚至有些人还发现了翰林院侍讲方孝孺学士。
这三位中的前两位可是如今大明朝堂上最风光的两位大人,也是如今天子陛下身边的倚重心腹,更是有着参国政事的特殊权力。
而方孝孺此人也绝非等闲之辈,虽不及前两位那般地位高崇权力不俗,却也是入了陛下的眼,为幕僚之一谋臣之中,也算得上心腹之臣了。
如今这三位同时出现在金陵外城门,拿这消息可就不得了了。
是什么样的大事发生竟然需要三人同时前往,还调动了数百禁军出现。
要知道这三人当中哪个都足以代表朱允炆本人的态度,就算是最差的方孝孺也比如今贵为大将军的耿炳文在陛下眼中的重要程度上都要高出许多。
没有办法,谁让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