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侯-第3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急之下他便是高喊出声,仿佛他喊了几声天上的太阳就会听到似的,并且还会为他站下一般。
其他内官见他如此高声呼喊,还以为是他身旁的老祖宗有令,也随着一同大声喊了起来,还一个传一个的去追赶太阳的脚步。
可是他们哪里追的上太阳。
从奉天殿前,追到了宫城禁边,追到了皇城之上,追到了金陵城墙上,再往前可就要追出城了。
但此事留在朱元璋身边的小太监却是不知道,他还一脸焦急的看着越来越远,越来越暗的太阳发愁呢。
全然没有发现此时在他身边的朱元璋费力的想要睁开双眼,好像再看一看他这个曾经南征北战的地方,曾经待了三十一年的宫宇。
然而他却已经没有足够的力气,或者说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全睁开这双眼再看那最后一次,只留下一声微不足道的叹息,便悄然没了生气
第608章 崩()
当小太监发现朱元璋没了气息的时候,其实也不过是前后之间,却也吓得小太监当场愣在了原地,好似失了魂魄一般。
这事其实放在哪个掌事的太监身上也不得好,所以才交给一个小内官在朱元璋身边伺候着,也是为了能够更机灵一些。
虽然早就被人提醒过了,也暗中被自家掌班叮嘱过,说是老祖宗的日子不多了,随时都有可能殡天而去,让他注意着点。
可这小太监怎么也没想到方才还好好地老祖宗,这只不过是小憩一会儿的功夫,还和自己说了两句话呢,居然说走就走了。
十分的突然,着实令小太监吓得不知所措瘫倒在地,就差一点便屎尿横流了。
不过好在被挑选出来在朱元璋身边的他还算有点胆气,在初时战战兢兢不敢肯定之后,强打起精神装着胆子再去确认了一下。
只见他先是摇晃了一下朱元璋的身体,发现没有反应之后,才颤颤巍巍的将手指一点点的放到朱元璋的鼻下。
这一放也真正确定了,大明的开国之主朱元璋彻底殡天而去。
小太监慌乱的踉跄后退,让在不远处的内官感到了十分诧异,不知为何他突然这般动作。
却窦然听到一声刺耳的尖利喊叫:“陛下殡天了!”
如惊天霹雳一般的消息,让四周的内官们一下子都慌了神,很多人更是如没头苍蝇似的四处乱跑乱叫。
还是一个在宫内当差二十多年的老太监定住了心性,喝止了这些没头没脑丢人现眼的东西,并且赶紧派人去传信,自己则带着剩下的小内官匆匆忙忙的跪倒在了朱元璋的龙辇之前
朱允炆本事在处理朝政,看着今天下午传到京师的奏本,和黄子澄齐泰等人商议着事务,并且还接见了朱元璋给他留下的人才,也就是那个在汉中的教书先生方孝孺。
初一见面,方孝孺便大礼参拜,表现的规规矩矩,并且十分郑重的表示对朱允炆的效忠。
这是方孝孺本人礼道之本,也是他做人的原则。
原先是效忠于朱元璋,可是朱元璋不接纳他,反倒是留给了自己的皇长孙朱允炆。
对此,方孝孺并无半点意见,反而坚持贯彻朱元璋的命令,等到传召他的文书下到汉中文院的时候,便立刻整理行装连日赶路,匆匆来到了金陵城。
也正式见到了他被授命效忠的人,大明储君,未来的天子,朱允炆。
可是这未来的君臣二人还不曾彻底的互相了解呢,便听到门外一阵急匆慌乱的脚步声,而且还伴随着重物的到底碎掉的杂乱声音。
这让朱允炆下意识的皱起了眉头,这段时间积攒起来的威严不自觉的便表露出来,心中淡淡的不悦显而易见。
的确,他正在回见自己皇祖父给他安排的人才,两人刚见面还没有来得及详谈,但方孝孺给朱允炆的第一感觉便是此人绝对是文学之士,礼教大家。
正是合朱允炆心中之意的人选,但是要以礼相待,再行讨教之事。
但没想到自己这东宫之所竟也有如此毛手毛脚的下仆,到不知道是哪个小太监竟然这般冒失,在自己看中的人面前失了礼数,朱允炆心中自然难掩不悦。
可是当他见到衣帽不整一脸惊慌样子的内官出现在眼前时,顿时觉得心中一阵不安浮现,因为他认识这个小内官。
自己皇祖父身边留下侍奉的小内官,朱允炆因为经常去探望,自然眼熟的很,一来二去就基本上都能看得出来。
突然发现是这小内官冒失前来,而且还如此仓皇好像有什么事令他心惊不已似的,让朱允炆不由得心中沉了一下。
果不其然,当他听到自己的皇祖父朱元璋殡天之时,只觉得一阵头昏眼花的感觉,连双脚都有些站不稳了,茫然之间差点没有换倒在地。
幸好方孝孺眼疾手快,赶紧扶住了他,但是其自己微微颤抖的身体,也证明着方孝孺此时内心的震撼。
大明天子驾崩,这消息绝对是闻之变色,谁都不会例外。
虽然心中早已有了准备,可当这消息突然出现在自己耳中的时候,朱允炆已然觉得一股悲痛之情自心底蹦出,难以抑制。
可这此时终究不是哭泣哀嚎的时候,在黄子澄齐泰两人出言劝说之下,朱允炆急忙整理了一番,匆匆的奔向皇宫而去。
此时此刻,他是半点都不敢耽搁,要不是这一时半会找不到坐骑,说不定他都要骑着马赶去自己皇祖父殡天的地方了。
大明奉天殿之前,朱元璋的龙辇正静静地放在这里,其上躺着的是已经渐渐变凉的尸体,但其人的身份却是大明开国之主,朱元璋。
当朱允炆紧赶慢赶喘着粗气跑到这里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距离朱元璋死亡有小半个时辰之久了。
可是当他发现自己的皇祖父再也没有办法和他说话,再也听不到皇祖父的敦敦教诲时,心中好不容易按压下去的悲伤情绪猛然爆发出来,嚎哭只剩响彻大明宫城。
但人死不能复生,先帝已死新帝当立。
这是祖制,也是朱元璋的遗诏。
就算此时朱允炆再怎么悲伤,在如何悲痛,也依然要完成自己皇祖父生前留下的最后遗名才是。
天子驾崩,此乃国家大事,整个金陵城在朱允炆的命令下顿时戒严起来。
朝廷禁军,锦衣卫等部皆全部待命;城外京师卫所由老将耿炳文,郭英一同执掌,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一时间是满城风雨之像。
当身着衣甲的禁军充斥在大明各处街道之时,满朝文武百官都清楚了一件事,那就是大明天子朱元璋驾崩了。
不然京师不会如此戒严,不会封闭金陵城门,更不会将平时藏在皇宫之内的禁军统统调出来维持城内治安。
果然,第二日的清晨,当百官们面色沉重的匆匆上朝之后,朱允炆带着凄悲的神色明确的告知了所有人,大明皇帝陛下已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酉时二刻崩于奉天殿,享年七十一岁
第609章 遗诏()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酉时二刻驾崩于明都城金陵奉天殿前,终年七十一岁。
听闻此消息以后,满朝文武无不痛心悲恸,嚎哭之声不断,整个大明皇宫之内都好似在回荡着衮衮诸公的哭泣之音。
的确,朱元璋虽然手段残暴,虽然下手狠辣,但是他也的的确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明军。
虽然当不得仁君之称,可在朱元璋的手中,大明从开国啊之初半壁江山,到如今作用天下,乃至北上努尔干都司,西进乌思藏都司,朵甘都司,南下云南布政使司。
疆域版图之大,虽不及盛唐之壮丽,却也重新让汉人威临天下,为中原正统。
这就足以说明朱元璋的能力,也足以证明他坐在帝位上是完全够资格的,所谓仁君与否,倒也没有那么太重要了。
就算大明开国三十一年来,朱元璋对吏治的整顿从未停歇,对大明官员们的要求一直都是历朝历代当中最严苛的。
但这也是在为了大明天下着想,为了百姓,为了万民而做出的必须选择。
如果要在百官和万民之间选择一个的话,那朱元璋绝对不会有什么犹豫,百分之百会选择大明的根基黎民百姓。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和古时君王有着最本质的差别,那就是对官场统治阶级的针对乃古今最强得一位皇帝,对天下百姓虽然要求严苛,却是在遵循着大明律例,而且已经算是对百姓们足够的宽厚了。
如今朱元璋殡天,百官们也是发自内心的感到悲伤。
这不在乎于陛下对朝臣们的制约,也不在于这些苛刻的要求,而是他们为人臣子者所必须要有的表现。
纵使朱元璋再怎么苛求朝臣,总归不是无缘无故之举。
他所主要针对的都是那些贪官,污吏,碌碌无为慵懒怠惰之人,反而相对于真正尽忠职守,恪秉责任的忠良能臣,朱元璋向来是会给予一些优待的。
所以别看他这些年杀的朝臣一茬接一茬,可却也让很多有真才实学踏实肯干的良才出现在大明官场上,能为这个帝国多尽一份力,少一份只知道吸血的蛀虫
面对满朝文武的悲怆,朱允炆强忍着眼中要滚落下来的泪水,微微示意身旁之人。
黄子澄连忙会意,郑重的将一直捧在手中的明黄锦盒拿了出来,慢慢的拆开,双手秉持,十分庄重的从锦盒内取出了朱元璋最后的一份遗诏。
当黄子澄上前的时候,百官们就有所预料了,纷纷忍下哭泣之声,静静地等待着先皇的遗诏,亦或者说是新皇的确立。
“先皇遗诏”
黄子澄的话音响起之时,满朝文武瞬间全都跪拜伏地,就连朱允炆在此时都不例外,整个殿内只有宣读诏书的黄子澄还站着。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从事。”
遗诏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百官们齐声高呼遵旨,自然也没有人怀疑诏书的真假,毕竟朱允炆就是先帝钦点的储君之人,继承皇位乃是顺利成章之事,自不会有什么更改之说,所以何来拟定假的遗诏呢。
百官们都没有怀疑,这份诏书也的的确确是朱元璋所命。
可是,这里面却不是所有的话都是朱元璋遗诏之上的原话,或者说有人在其上偷偷摸摸的添上了一笔。
最后一句,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这句很正常,表示朱元璋对自己死后的丧事礼仪一切从简,也不需要天下百姓带丧为其行数月之礼,完全是在徒耗民力有损国力之举。
但其后紧接着的,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这就有很大的问题了,而且还十分的不合情理。
朱元璋已死,这等国丧大事,天子驾崩,居然在遗诏上写着不准许天下各路藩王进京奔丧,这简直是有违大明立国孝道之本。
怎么想怎么也不对,可百官们却下意识的认为诏书的真实性,而没有去怀疑这最后一句话,短短九个字的真实性问题,完全被抛在了脑后。
其实,就算是有心人听出来这里面的不对劲,却也没有擅自跳出来职责怀疑什么的。
毕竟这天下已经要属于新的天子朱允炆了,他们这些人又何必在这个时候自己找不自在呢。
既然是先帝遗诏,那就是对的,不管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不合情理的地方,也不是他们这些朝臣应当怀疑的,还是安安稳稳的做好自己本职,等待新帝的登基吧。
这最后面的九个字,的的确确不是朱元璋的原话,而是由黄子澄,齐泰两人一番合计之后才向朱允炆谏言,说添上这么一句,以防止地方藩王在先帝驾崩之期有什么异常的举动。
这事对于新加入朱允炆麾下的方孝孺而言是颇为不赞同的,不过他毕竟还是新人,在话语权上面稍有欠缺,只是微微说了一句,便不再言语。
反倒是朱允炆一开始觉得这样不妥,是对自己皇祖父的不敬,也是对大明皇权的不敬。
毕竟真乃是先帝遗诏,如果任由后臣更改,那岂不是有更替朝代的意思在里面,如果朱允炆之后,下一任帝王接任,遗诏又被更改了,这无形之中就影响了储君接替皇位的正统性啊。
可当黄子澄齐泰两人极力劝说,并且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也就是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