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军侯 >

第279章

大明军侯-第279章

小说: 大明军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位双刀有名对战斩将无双的一代猛人没有死在敌人的刀剑之下,却身死于自己杀敌的那两把镔铁双刀之下。

    或许他曾经斩杀的那些敌将直到这个消息会感到错愕,因为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汉居然死的如此憋屈,愧对了那些被他斩杀之人,也亏了他的那两把双刀。

    但在王弼自己看来了,也许这是注定的结果,不愿意被朱元璋施以手段的他,选择了和傅友德一样的死法。

    如果说傅友德死是让朱元璋感到了一丝错愕和惊讶,因为他没有料到傅友德居然如此刚烈,如此选择。

    那么王弼的死便是彻底刺激到了朱元璋那已经紧绷到界点的神经。

    一个自杀或许是意外,那第二个自杀更多的像是对皇权的一直藐视和不屑,这会令朱元璋更加愤怒,但未尝不是让朱元璋束手束脚的原因。

    也许是怕后世的评价吧,也许是担心对后代子孙的影响,朱元璋在王弼自杀之后确实平静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能就是和王弼一辈的武人最后的喘息时间了。

    没有人会认为朱元璋退缩了,没有人会认为他害怕了,因为大明的皇帝从来不知道畏惧为何物,开国之君主朱元璋从来不清楚什么叫做退缩。

    也许他会保守,也许会改变战术,但是在对陈友谅,对张士诚,对蒙元朝廷乃至王保保之时也从来没有真正的胆怯过,又何况如今了。

    现在只是朱元璋自己主动停手了而已,但却并不代表整件事情的结束。

    杀戮也许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却是最有效率也最管用的办法,没有之一。

    连续的勋爵身死,牵连凉国公蓝玉一案,自杀的一些,消失的一些,大明朝堂之上的局势愈发的变得诡异莫测。

    事情不但没有因为朱元璋的停手而变得消散,反而更加感觉强烈了许多,也让人更加的担心。

    或许下一个死的就是他们自己,或许将来又会出现一个红玉案,白玉案之类的,只要朱元璋认为大明将来的隐患威胁没有消除干净,那么悬在所有人头上的那把屠刀就不会真正的消失。

    这一次不仅是武人勋贵一方了,就连文人一系都觉得事情的危险性。

    别看下一任帝王皇太孙朱允炆是儒家教育倾向文人,但他可不是朱元璋,也影响不了朱元璋。

    更何况朱允炆就不许自己的班底吗,文人和武人在这一刻有什么区别,如其伴兼师长的黄子澄,如那些在朝堂之外的名师宿儒,难保这些人将来不会成为大明的重臣,当中哪些人会飞黄腾达,没有人真正的清楚。

    但是所有人都明白一点,那就是现在大明的朝局已经不是什么看透不看透的问题了,而是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在朱元璋的屠刀下活下去才是最关键的。

    朝堂之上六部尚书之中除了礼部和工部两个不太重要的衙门以外,其他四部全都没有尚书,甚至连侍郎都有的缺少一人。

    这是因为什么,还不是朱元璋杀戮多年的结果,还不是因为就算文人也不一定是安全的。

    这一切都和懿文太子的身死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关系,如果当初朱标没有病故,那么大明的朝局何以发展到如此地步,何以出现血淋淋的一年。

    哪怕是在冬日庆贺的宴会之上,也让一位国公一家父子三人殒命,这是何等的凄惨,这是何等的悲凉

    侍奉在朱元璋身旁的内侍太监感觉最为清楚,以前的主子爷也许嗜杀也许手段残忍了一些,但那还有一定的限度,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但现在不一样了,自从朱标病故之后,老太监已经很少在朱元璋的脸上能看到笑容,也就是当初选定了朱允炆的时候笑过那么一次,还十分的勉强。

    也正是那一天之后,朱元璋的脸色愈发的沉重,身形也越来越苍老,面上的皱纹日益增多,却躲不过他手上的人名。

    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每天进进出出宫城之内,从朱元璋手中接过一份名单便代表着一些人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而这种名单光是老太监看见一天之内就足足有十多张。

    死掉的是谁,老太监不知道,他也不打算直到。

    现在皇帝陛下如此状态,想要活命就需要保证自己的眼睛是瞎的,耳朵是聋的,甚至必要的时候脑袋也可以不存在。

    只有这样才能在宫中活的够久,更何况于侍奉在君主身旁了,须要小心谨慎万分注意。

    可是事情的进程却不是谁都能躲过去的,哪怕你再怎么注意也没有办法。

    在傅友德王弼接连自杀之后,很多人消声隐匿,告老还乡的一大批,因病请辞的又是一大批,这些人甚至连勋爵之位都不要了,只想着安安稳稳的留下一条老命回老家安度晚年。

    朱元璋自然不会准许,如果他准了那大明也就完了,没有勋贵武人的支撑,大明的军事体系必将倒塌,这对大明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

    可要做的事却仍然要做,接下来朱元璋顶上的人正是已经身无半点实权的宋国公冯胜。

    这位被算计到如今地步,只能时不时操练新军,但却仍然没有躲过朱元璋的屠刀。

    也许是因为他的女儿嫁给了周王朱橚,也许是因为他乃开国六公之一,名声地位在大明而言都是尊崇无比,哪怕现在失去了兵权,但仍然在军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也许,也许

    反正冯胜自己是不会知道原因,朱元璋也不会告诉他,赐死的诏书下达,那就得死,绝无半点侥幸的可能

第561章 两年之变() 
过去的两年,洪武二十七年和二十八年,可以算是大明武人集团的一次大清洗,也是大明朝变化最多的两年。

    而且一切的起因皆是由懿文太子病逝而来,先有如日中天的凉国公蓝玉被诛杀,牵连数万人。

    再有颖国公傅友德冬宴之上携其儿子人头自刎于百官之前。

    而后大明开国六公当中唯一一个还在朝堂上的宋国公冯胜也被赐死,随后更是被朱元借机罢黜了一些不安分的隐患。

    直到最后,大明国唯一的一个老辈国公,已经告老辞官在家的信国公汤和也因病故去,而他已经算是大明开国功臣当中少有能得善终之人了。

    至此,大明除了那些有已经承袭爵位的第二代国公以外,第一代国公尽皆离世,病死的病死,被杀头的被杀头,反倒是没有一个真正马革裹尸而还。

    而次等的侯爵一级,牵连进蓝玉案的一大批,自杀的定远侯王弼也是一个,还有几人病逝。

    可以说这过去的两年大明高层将帅的的确确是损失惨重的情况。

    不过这也到时没有太大的影响,大明如今已经将八方之敌尽皆打的服服贴贴的了,就算那些心有不甘的人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威胁到大明。

    原本虎视眈眈的鞑靼部和瓦剌部也在忙着争夺草原底盘,至今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大汗出现,也使得草原上的分裂仍然会持续下去,这对大明而言是个绝好的消息。

    两家部落各有各的想法,瓦剌本身对大明的敌意就不算太强,因为他和大明之间接壤的底盘远远没有鞑靼部来的多。

    所以真正对大明抱有戒心乃至敌意的是鞑靼部,只不过现在大明军威正盛天下无敌的时候,自然不敢有什么情绪表露出来。

    而大明何尝不是将鞑靼部也当做了未来的敌人,现在看是对方怕了不敢随意招惹,但难保将来不会出现别的问题。

    也许是十年,也许是二十年,甚至或许只有短短的五年,只要鞑靼部的阿鲁台心有野望,那迟早会让两方走到对立的一面。

    不过现在阿鲁台最大的敌人还是雄踞蒙古西部的瓦剌部,相较于阿鲁台控制的鞑靼,瓦剌人明显要比他们强势的多,不够却也强的有限。

    如果阿鲁台真有兵临城下的野望,那必然是要压制收服乃至吞并瓦剌部以后才会行事,绝对不会给敌人两面夹击的机会。

    那大明自然是乐得两方狗咬狗一嘴毛,朱元璋先是封瓦剌部掌权的马哈木等三人为王,铭其掌握蒙古东部。

    紧接着又封阿鲁台为王,命其掌握蒙古西部。

    完全就是将两方摆在同一个层面上竞争,而且还故意将封地弄得互相颠倒,故意分给西部瓦剌东部地盘,反之鞑靼部依然。

    如此粗浅的谋划,只要是个明白人都能看的懂,但这是彻彻底底光明正大的阳谋,本身就不是算计他人的阴谋诡计。

    而阳谋的优点就在于你明知道这是敌人的手段,却不得不硬着头就范,而且还得笑呵呵的迎接大明天使。

    不过这样本身就是合了阿鲁台等人的意思,别看现在是马哈木的瓦剌占据优势,但阿鲁台也不是吃素的。

    况且想要雄霸草原做唯一之主的人可不仅仅是阿鲁台一个,掌控蒙古西部的马哈木心里一样有这样的想法,毕竟水人不对那个位置心动,更重要的是付诸于行动。

    但现在的情况是双方都不愿意招惹大明,哪怕是他们知道大明在两年间接连损失四位国公,也仍然没有胆子撩拨大明的虎须。

    别看蓝玉他们是死了,但大明的战力向来不是靠着国公才能发挥出来的,士卒的英勇,火器的强大,边军的杀戮之气和善战手段,这才是大明军力横压四方的底气所在,远不是损失几个国公就能磨灭掉的。

    不过影响终归还是有的,下层的百姓难免要觉得有些慌张,毕竟连着死亡几位国之柱石,百姓们不知道事情的具体缘由,但不代表他们不会往其他的方面上想,所以针对边关能否守住,蒙元人是否会趁势进宫,南边的蛮子会不会出来捣乱,这些会影响到百姓正常生活的事情才是他们所关心的点。

    而朱元璋也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他没有单单只是在杀在剔除潜在的威胁,他同时也在培养下一代的大明武人集团,就是以徐继祖李景隆等人的二代国公为首,要把他们培养成皇太孙朱允炆的左右手。

    但边关终究还是有些骚动出现,两大部落不会在这种时候没事找事触碰大明的霉头,但不代表其他的部落也会这样想。

    一些部落缺乏粮食缺乏衣物,甚至缺乏奴隶和钱财,他们会主动向大明的边镇进攻,让大明疲于应付漏出一些破绽就是最好的。

    为此朱元璋特意下令遣在北平无事的四子燕王朱棣率军巡边,如遇蒙元人寇边之举当遣将横扫以灭之,震慑北地蒙元蛮夷。

    朱棣对此自然是欣然领命,对于战事一直以来他都是兴致勃勃,比起自己的大哥和二哥而言那完全就是一个主战派。

    不过现在已经没有秦王朱樉了,这位在争储之战一时疏忽的落败选手于洪武二十八年春夏交际之时于自己的封地西安秦王府病逝,年仅四十。

    这对于朱元璋而言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先是长子,紧接着次子,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简直是在用刀子割他的心一样疼啊。

    可是为了大明,为了皇太孙,朱元璋还是硬生生的挺了过来,只是身形越发的苍老,好似风烛残年一般

    不过好在皇太孙允炆争气,不管是在处理政务上还是审批文书案件等等事情,只要是朱元璋委派下去的基本上都能妥当应对,纵使有一些小小的纰漏那也是在情理之中,毕竟他才刚刚接触政务没有几年的时间。

    为此朱元璋更是要硬顶着身心俱疲的状况,来为朱允炆保驾护航一段时间,最起码也要再诚上个五年才是。

    五年之后,相比太孙允炆便已能真正执掌朝堂,也是能真正将大明江山托付于他手的时候了

第562章 王府长史之缺() 
朝堂上风云变幻,其实和远在北平的朱棣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了。

    虽然心中仍有几分不甘和不满,但他也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十分平静的表示对自己父皇决定的顺从。

    反正在朱棣心里也没有坚定的夺嫡野望,失去了便失去了,也算是让自己肩上放下了一些。

    不过他能放的下不代表别人也能放的下。

    燕王府长史周朝本就希望朱棣能够一步登天,当初为何来北平,不就是想着能够攀上从龙高枝吗。

    可现在好了,朱棣差不多是自己放弃了这次机会,当初在金陵,如果他有几分坚定地夺嫡信念,表现出来给朱元璋看。

    那绝对不会是出现钦定朱允炆的事情发生,哪怕朱元璋再怎么需要大明将来稳定的朝局,也一定会考虑到自己四子的感受。

    不过事情往往要分利弊两面,如果当初朱棣争了储君却没有争下来,那今天的日子怕是要不好过了。

    尤可见蓝玉,傅友德,冯胜等三人的境遇。

    大明皇帝朱元璋那个狠人难保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