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军侯-第2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现在既然已近确定了皇长孙,他们自然也不可能出来挑刺找不自在,毕竟他们可怕自己的父皇训斥苛责惩罚,所以在得了消息之后纷纷上朝请求归返各自的封国。
而第一个人便是晋王朱棡了,他早就在京城待够了,要知道京城的晋王府可没有他在太原的王府好,本身心里有没有争储的意思,所以与其在京城里无聊透顶还不如早些回太原去了。
如今既然大事已毕,那他自然也就没有留下的理由了,赶紧收拾行装就等着自己父皇的准许便立刻启程。
朱元璋对此肯定不会有什么意见,因为哪怕朱棡不说他都已经要准备让这些藩王各回各家了,毕竟这么长时间留在京城里已经够了,再任由他们如此难免要多生出一些不必要的事端,所以越早走越好。
而朱棣也正是这么打算的,他和朱棡也就是前后脚的功夫从大殿里进出。
恰好的是,朱棣刚进殿门便看到了立在自己父皇身边的新任大明储君皇长孙朱允炆。
这位按辈分来说是他侄儿的年轻人,第一看去就给人一种温润如玉的感觉,恍惚间竟然让朱棣看到了自己已经病故的大哥一般。
看到这里朱棣便暗暗点头,能力问题上自己的父皇肯定不会有疏漏,那么就冲着朱允炆和自己大哥异常相似的这一点,储君的位置就绝对跑不了,所以朱棣这时候也算是按下心里的那一丝不甘,恭恭敬敬的向朱元璋请安
第542章 允炆之念()
朱元璋神色有些复杂的看着眼前毕恭毕敬的四子,心里倒是有些对他的愧疚,毕竟不管怎么说朱棣都是和他最像的一个儿子,也是众多亲王当中他最满意的最欣赏的一个。
但是如果放到大明储君的位子上,那么就和朱允炆差了上一些,而最根本的地方恰恰就是朱元璋最满意的地方。
因为大明接下来需要的是一个文治皇帝,而不不是一个武功君王,所以在这种一加一减很明显的情况下,选择朱允炆已经是必然的事情了,纵使朱棣再怎么和朱元璋相似也并无办法可言。
不过感叹归感叹,一切都是为了大明的将来着想,朱元璋已经决定的事情也不会更改,反正从目前来说,大明的下一任帝王便是朱允炆无误,虽然他的政务能力和做事手段方法上还有待提高,但这也正好让朱元璋能够耳提面命的教导。
相比朱标被宋濂等大儒给教育的过于文弱,朱元璋想着就是要把自己强硬的一些手段教给这个皇长孙。
毕竟大明虽然需要一个文治之主,但他却绝对不希望出现一个软弱的帝王,要手段温和治世,但却在需要强硬之时也能够面不改色的去迎头而上,这才是他最满意的帝王之相,不过就目前来说,朱允炆距离那个目标还有段距离,也正是需要他来好好的教导一番才是,所以朱元璋特意命太医好生诊断一番自己的身体,他可是打算再多活几年的,毕竟教导一个皇长孙可不是几个月就能完工,这可时间流水的长事
当朱棣回头望着逐渐远去的南京城墙时,心中最后最后的一点波澜也平复了下去,虽然这一次是他最有机会争夺储君大位争一争大明皇帝的时机,但终究还是败在了他的皇侄儿手中。
不过朱棣却没有丝毫的怨言,这倒也不是他如朱元璋所想一般看透了事情的全部,也看出来的大明未来的前路,而是朱棣本身对争储的念头就不是很强烈,这一次要不是临走之前周朝的劝告,说不定朱棣到了南京城才会有这份野心浮现。
但就算如此,这份野心也不是那么的坚定,尤其是在见到朱允炆之后,看到那个和自己长兄相似的面孔,看着那相似的风格,朱棣打心底里觉得那才是大明继承人应有的样子,至于他自己回北平之后做一个藩王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值少能够为大明保边安民抵御蒙元的侵袭,这对于现在的朱棣而言已经足够了。
至于其他人,如张枫等更是不会干涉朱棣自己的选择,因为张枫的本质就是宿卫统领,护卫朱棣的人身安全为首要,可不是像周朝那般想那么多,也不需要他去想。
因为在张枫的眼中不管是燕王朱棣还是明皇朱棣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无非就是前后地位的差距罢了,对张枫而言所谓的从龙之功也就是那么回事吧,还不如多杀一些敌人让大明边境多一份安稳来的更实在。
所以眼见着这几天朱棣的烦闷焦躁,张枫本人也只能表示爱莫能助,好在今日便是离开南京城的日子,朱棣的心情也放开了,自然便好转过来,也让张枫松了口气,心想还是早早的从远离南京吧,免得朱棣又心中矛盾了。
之时不论朱棣还是朱元璋,这对父子都没有注意到的一点,那就是在皇长孙朱允炆眼中所看到的一切。
这位新任大明储君殿下,在第一次见到自己四皇叔的时候眼中不仅仅有好奇,还有那么几分厌恶的情绪,虽然极淡,确实真的存在不曾有假。
而且这也并没有被其他人所发觉,因为他实在是隐藏的太深太深,一点点的厌恶之情被朱允炆藏在了心里,在没有他主动表露出来的情况下自然是谁都看不到。
那这份情绪因何而来,这还要说他的那几个授业恩师。
作为东宫属官的黄子澄,这位洪武十八年的探花郎本人便是对大明分王体制十分的排斥,但无奈他官卑职小自然不可能让已经定下的国策有改变,更不可能改变当今皇帝的意向。
但不能改变如今的皇帝陛下,那何不改变未来的皇帝陛下,尤其是自打他做了东宫属官以后,时不时的就在朱标面前提起分封制的弊端和缺陷,更是尝尝列举历史典例来劝诫朱标。
从东周春秋战国到汉朝七国之乱,更是着重的点出了西晋的八王之乱,总之是将历史上分封制的国家全都数落了一边,哪怕是以强汉也被他加以贬斥。
这还不够,哪怕是李唐赵宋这些封王却不封地,有名而少实权的朝代也被黄子澄一一列举,反正都是一些反面的例子,从根本到后续,是将封王这种制度贬低到了极点。
从这些就能看的出来黄子澄本人堪称是反对分封制的最佳斗士,可以说这已经算是他毕生的意愿了。
但无奈朱标本人实在是太过谦厚,不仅对他的手下,尤其是他的那些皇弟们,要知道他可是十分在乎兄弟之间的感情的,哪能这么简单的就被黄子澄几句话给说动了,所以甭管黄子澄怎么进言,朱标就是不赞同,但我也不处置你,毕竟你这也是为了大明着想,虽然方法不对,却也是一片忠心。
至此黄子澄攻略大明第二任帝王的计划就此泡汤,但事情可没有就此结束,当朱标长子早夭,次子朱允炆承袭长子之位,而他黄子澄也渐渐将重心转移到了更下一代的身上。
虽然他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但刚刚接触之后黄子澄却发现,这位年少的皇孙虽然不经事,却懂得不少,更是有着纵看朝堂的意思,心里也对大明分封制有着一些排斥和反感,因为在朱允炆的认知里如此做法便是对继承皇位一脉之人的隐患,如果将来出现了藩王强盛而皇帝柔弱的局面,那对大明而言便是一场灾难,所以他才对分封制不感兴趣。
现在这一中一小正好凑在了一起,俩人对分封制的观点都差不多,简直是志同道合之人。
可是他们俩都还要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始终朱标为下一任大明之主,他朱允炆想要继位之期尚远,就算心中所想也难保到时因情而变,所以不敢他们怎么不满分封制也只能私下里讨论讨论了。
可谁料朱标突然病故,在无尽的悲伤之后,朱允炆脑子里第一时间便想到了分封制的问题上,但眼下还是他的皇爷爷掌权,大明还没有交到他的手里,所以自然是急不得。
而在他和黄子澄制定的那份各路藩王威胁的名单上,自己的这个四皇叔朱棣更是位列排行第一的首位
第543章 必要的一些安排()
皇长孙和皇孙别看只差了一个字,但不论地位亦或者权势都是天差地别的存在。
就拿之前朱允炆还是皇孙来说,别看他那时便已经是皇太子嫡长子的身份,但最起码的出入宫闱可还需要向上请示,哪有如今自己靠着腰牌便能随意走动与宫城内外。
以前在当皇孙时每月的例俸都由着自己的母妃和父王掌管,实际上朱允炆手里头还真的剩不下多少银钱,哪能和现在相比,身为储君的他就从例俸上便已经是比他父亲朱标还要丰厚了,这还不是因为他已经是朱元璋心中最后的寄托,所以这么多年一直强硬的朱老爷子难得在孙儿面前软了几分,这才多了一些溺爱的意思。
然而真正有区别于这两个名称的关键,可不仅仅是这些琐碎的小事,而在于朱允炆能独掌一府独领一部,虽然他还在接受朱元璋的教导,但实际上手中的权力已经不亚于一个朝中二品大员的份量了。
要知道就算是当年懿文太子当朝理政之时也并未初掌这般权力,还是在朱元璋一点点的准许下才能有日后的权势和地位,比之现在的朱允炆,他这个做父亲的当初走的是稳扎稳打的路线,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而区别就在于朱元璋对自己身体的担忧,稳扎稳打一步一步的向上攀爬学习,这种方法才是培养一个合格储君的最佳法子。
但是这方法所需要的恰恰是朱元璋选在最缺的一点,那就是时间。
他一个六十五岁的老家伙了,还能有几年的活头,别看下面的人一直称呼万岁,但生而为人怎么可能活到一万岁,他虽然称为天子,但当年可还是放牛娃呢,这些个好听的称呼也不过是为了显示皇帝的尊崇和臣下的恭敬罢了,如果真的当回事还想着要长生不老,那是傻子才会做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这个最大的问题,才让他对于朱允炆的教育方式方法上和对朱标那一套不太一样。
期初册封朱标为皇太子时他才不过四十岁,正是雄心勃勃的壮年,自然有时间也足够水磨工夫来慢慢的教导朱标,一点点不着急也不求急功,因为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储君来。
可是他培养到是成功了,但这老天却把他悉心教导了二十四年的太子给收了回去,这要不是朱元璋心中坚强想着维系大明,说不定早就因此大病一场乃至虚弱身故的下场。
但他终归是挺了过来,还重新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储君人选,这到可以稍稍安慰他那已经禁不起太大波折的内心了。
不过朱标的死终究还是影响到了他的身子,再加上这些年来不规律的作息,没日没夜的批阅奏章处理朝政,尤其是在马皇后离世以来更是没有人能够劝说的了他,自然这一工作起来便是没有停歇。
太医们都为朱元璋能安安稳稳的活到现在而感到惊讶,除了高呼陛下龙体天佑之外也看不出其他的原因,只能说是朱元璋的身子骨天生如此吧。
可再怎么强大的身躯终有力竭的时候,尤其是这一次的打击,让他哪怕是铁打的身子也出现了问题。
虽然太医们没有确定的了,只是判断他身体需要好生修养不能太过于操劳,毕竟不管是心神还是身力,朱元璋都已经不再是青壮岁月那般了,衰老这个没有人能够抵抗的现象哪怕是真龙天子也不行。
所以在明知道自己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剩下的时间怎么算都是不多的结果下,朱元璋才选择了如今这样稍有些激进的方式,倒有些揠苗助长的意思。
不过就算是拔苗他也能让自己的皇孙长的安稳根基牢固,这是他身为大明皇帝的自信,也是被寿数所逼迫的不得已而为之。
这才出现了如今朱允炆初为储君之时便已然来到了近乎巅峰时刻朱标的境地,甚至可以想象,随着他接受教导的时间越长,那他的权力也会越来越大,直到朱元璋身故大明皇位空缺,他正式坐到那龙椅之上成为天下之主的时候,才是权力走到了顶峰的时刻。
不过虽然方法有些过于急进,但朱允炆却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能力,不管是对于朱元璋安排的事务和考验,朱允炆都能妥善的处理完备。
虽然在手法上有的时候还稍显稚嫩,但这已经足够了,毕竟阅历这种东西是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朱允炆如今才是二八之年,能做到如此对朱元璋来说已经足够了。
只要在稍加提点,比之其父都不遑多让,要知道朱标可是被朱元璋培养了那么多年,而朱允炆到现在也还没到半年之数,算起来他比自己的父亲在天赋上要强上很多啊。
如此继承人,朱元璋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哪怕是他撑不住离开了,但他相信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