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军侯 >

第264章

大明军侯-第264章

小说: 大明军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揉了揉发涨的脑袋,朱元璋第一次觉得自己老了,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朱标这一倒下,让他顿时觉得身边少了一个最大的助力,这时候他才真真正正意识到太子理政以来对国家对整个大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一旁的内侍自然点头应道,正准备转身出去传令的时候,却被朱元璋又叫住了。

    “让太子妃和允炆也过来吧,始终拦着他们也不行”说完朱元璋便摆驾回宫了,只是这位皇帝陛下的身影却在此时显得那般萧索和苍老,往日里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平时一头银发虽然老态却没有一丝乱象,可今时就连头上的发冠都有些歪扭了也没有察觉。

    其他人更是不敢在这种时候说半句闲话,皇帝陛下正处于心烦沉闷的状态,所有人当时老老实实的就好,可不敢跳出来找不自在。

    只是哪怕是这个时候,朱元璋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意识到事情的真正问题所在,他还在忧愁朱标的心理压力究竟来自哪里,也想过是否是因为要承继大统等其他因素,却从来没有往自己的身上想过,实际上朱标心中最大的压力来源便是朱元璋自己啊

第530章 父之重,子之担() 
一个从大字不识几个的放牛娃,步步艰辛步步困苦却踏实坚定的走到如今一国之主的人,其魄力其威严在古往今来的历代英主之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存在。

    纵看千年来朝代更迭皇权变换,朱元璋是第一个泥腿子出身的帝王,武王姬发,秦君非子,亭长刘邦,直军使赵匡胤等等,这些个开国帝王之中,哪怕是出身最低的汉高祖刘邦,也是秦时正封的亭长,掌管地方治安警卫治理民事,也算是阶级中人。

    但朱元璋呢,放牛娃出身,小名重八,其父朱五四,其祖朱初一,这都是世世代代的务农家族,贫困异常。

    更是连个汉家子的正式名字都没有,因为他们都是庶人,在元时法度规定,庶人者不许取名,乃以行第及父母年龄合计为名,所以才有这么多五四,除以,九四等等,原因就在于朱元璋一家自祖辈起便是庶民家庭。

    何为庶民,最最普通的百姓之家,以农业为最主要的营生之道,是在元朝列定人等当中倒数第二低下的一层,只有奴隶是在他们的下面,而这其中还不包括蒙元奴隶子。

    对于自己的这个身份朱元璋向来是一点都不避讳,后来在朝中史官众大臣强烈建议他子钱袋朱姓明人之中选出一个作为先祖,也弥补一下皇帝出身的不足之处。

    但朱元璋自己是严词拒绝,表示不会因为出身的问题就随随便便认一个人做老朱家的祖辈,家族谱系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祖宗的神灵在天之上,他身为朱家子孙焉能胡乱将他人列入自家祖辈,这不是对本家先祖的不敬吗。

    哪怕那个人是朱熹也不行,古语有云,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祖先,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大家的话里都说的明明白白,朱元璋又岂能不清楚,这话说出来之后让那些朝臣们大为汗颜。

    再者说了,大明以孝治国,孝道之伦常,如果随随便便就丢了先祖的名位,胡乱让他人代替本家先祖,这不正是忤逆孝道的最大表现吗,朱元璋焉能做不孝之后世子孙。

    所以甭管怎么说,这位陛下很是坚决的认定自己的祖先并无更改,同时也在自己亲自撰写的朱氏世德碑记上清清楚楚的提出“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有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桑。”

    这话里已经很明确的表示大明皇族,自他朱元璋一脉往上就是金陵句容县朱家巷通德乡中最普通的一个农民家族。

    这是老朱的自信,极度的自信,亦如当初他说出“予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这句话时那无穷的豪迈。

    如今天下尽如其手,依靠的是他自己的努力,不曾来自于所谓朱氏家族和先祖余荫,更不屑与认那些非本家之人为先祖,驱逐胡虏,复我中华,这等伟大功勋,根本就不需要前辈的衬托,因为他本就是这个时代最耀眼的人。

    而作为他的儿子,尤其是长子,朱标大小就见识了自己父亲的英武果断,见识了父亲的豪迈壮烈,打心底里是对父亲充满了尊敬和畏惧。

    因为很多时候朱元璋刚刚从战场上下来便回到家中,染血的衣甲难免会让人觉得心有惧怕,再加上朱标本就生性偏弱,这是天生的,想要改变那是不太可能了。

    小时候的惧怕到朱元璋自称吴王,那时候便从惧怕变成了莫大的敬畏,后来再是北伐定天下,称帝建国为皇帝陛下,这时候哪怕朱标已经是太子殿下,却也从来没有在心底里减少对朱元璋的半分畏惧之意。

    别看朱标的地位在逐渐的增长,但那是依托在朱元璋地位的增长之上的,凡事要有一个根本,朱标的根本便是他的父亲朱元璋。

    前后有因,所以哪怕是朱标地位一日日的加强,都已经做到了国之储君天下第二人,却也不见丝毫减少,反而是更加强烈的感受到来自自己父亲的压力。

    性格本就不相合的父子二人,又加上朱元璋有意的想让朱标做一个仁德主君,并未有什么强加干涉的意念。

    但就是因此,让朱标在温和谦恭上做到了极致,但在强硬果决上却显得很弱势,更不赞同朱元璋的一些狠辣手段。

    虽然那些有很多是必要的作为,让帝国快速的趋于稳定,震慑人心清理祸端,都需要一个强硬狠辣的皇帝陛下才是。

    可以换句话说,让朱元璋在朝臣当中有近乎凶狠之名的原因不仅仅是有朱元璋本人的性格,更是有朝堂局势,大明国家境地的种种其他因素所致。

    内有腐败贪污,朝堂不稳,外有强敌环伺,蒙元人南之意不绝,这才需要一个手段狠辣强硬果断的君主,而朱元璋自然是凭借本心放手施为。

    如果换了朱标去做大明的开过君主,那可以肯定,别说什么北伐驱逐胡虏光复中华汉家衣冠了,就是能不能撑住元廷的进逼都是个问题。

    哪怕勉勉强强的统一全国,可在面对外敌的时候手段偏软,给人露出一个柔弱可欺的样子来,那王保保还能重病郁郁而终?说不得早就重新马踏中原了。

    所以也并不全是朱元璋造就了自己如今得形象,更是因为大明需要这样的一个皇帝陛下。

    但就是因此,使得本就和他矛盾相左的朱标,在理念上就和自己的父皇有偏差。

    这些年来父子两人之间也不是毫无争执,但每每都是以朱标退缩为结束,虽然有时候朱元璋也会选择朱标的意思,但这也不能让已经被压得快要喘不过来气的朱标有轻松的时候。

    好不容易有了一次奉旨出京的机会,又奉命修筑中都皇城,已经隐约间有着要传位的意思了,朱标自然是心中有所期盼,如此一来又多了几分压力。

    后又因为中都的建设进度缓慢,朱标又劳心劳力废寝忘食,种种因素的叠加,由身体不堪重负为发泄口,心理压力的全面爆发,使得这位时年三十有七的太子殿下瞬间便处在了崩溃的边缘

第531章 无力回天() 
病情始终得不到缓解,朱标每日还是躺在榻上不能下地行走,甚至就连说话都成了问题,时常因为胸口堵闷而无法发声,让一众太医是忙前忙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论起病根的源头还是在于朱元璋的身上,毕竟来自自己父皇的压力是那般巨大,好比一座大山负在了自己的背上,而且这山还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重,换了谁都会有承受不住的那一天。

    朱标已经承受了二十多年了,心中的那跟弦已经早就残破欲断,而都建中都之事进度延误的后果就是让他这个弦彻底的绷断。

    这么一来压在他背上的大山瞬间便倾倒而下,让朱标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神上瞬间都被压垮了,而且是跨的异常彻底。

    现在好不容易被太医们唤醒过来,身体上的病情暂且是得到了治疗,但这种就是并发的症状,根本的问题还在于朱标心里的压力。

    假若一日得不到缓解,那朱标的病情便一日不见转好,甚至会越来越恶化下去,最后已至身心皆崩坏的地步,真要是到了那个时候,可就是回天乏术了,哪怕朱元璋要了所有太医的老命,也救不回已经心死身故的朱标。

    可太医们哪怕现在知道太子殿下心中郁结烦闷不畅,可却不知道这团郁郁之气从何而起亦从何而来,这就让他们失了办法没有对策,毕竟下药亦需对症,如今却不知病之根由,那又何谈医治一说。

    而作为病根的最大因素,朱元璋本人确实对此并无半点意识,若是往昔平常,朱元璋说不定能猜得出这些都是因为什么,但现在他关心则乱又是身在其中,哪怕是问询朱标,也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缘由。

    因为朱标自己更加不可能说出来是因为父皇的问题才让自己有这般下场吧,如此话语岂不是相当于有违孝道,更因为心中仍有那一丝惧怕朱元璋的情绪在,这话没当要说是传到了嘴边却什么也吐不出来了。

    一日拖过一日,始终得不到有效治愈的朱标身子骨是越来越差,从最开始尚且能够言语几句,到现在连说话的基本能力都没有了,半边身子都陷入了麻痹的状态,动都不能动,每日的饭食都需要太子妃亲自喂到嘴里才成。

    而面对自己父王如此凄惨的样子,年方十四的朱允炆更是悲痛莫名,每日躲在无人的角落低声抽泣,怕让自己的母妃看见徒生忧愁,更是对自己父王感到揪心。

    朱允炆不想再承受第二次自己亲人离世的悲痛,上一次是自己的大哥,那还是在朱允炆五岁大的时候,年少尚不知事理却已经明白人死不能复生的意思。

    现在自己的父王病重难愈,他更是要昼夜不离的服侍在榻前,虽然每天看着太医们苦闷摇头一声声的叹息,却仍然心中坚持着希望,哪怕只有千万分之一的几率,他也希望自己的父王能够康复如初。

    可天不遂人愿,往往万众期盼的事情到最后却是失望甚至绝望的结果,朱标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了,一直没有办法排解心中的郁结,以至于都出现了短暂失明的前兆。

    而发现此事的太医顿时觉得浑身一阵发愣,背后瞬间布满了汗珠,但却也不敢有一丝一号的隐瞒,当下便向太医院正通禀此时。

    老院正在得知这个消息的瞬间大惊失色,情况和那位太医并无什么区别,甚至更为惊骇,因为他很清楚这种失明的情况意味着什么,也知道这事一件通天的大事。

    压抑的皇宫大内,这种情况自从朱标送回东宫开始便一直持续到现在,没有人赶在这种时候跳出来找死,因为迎接他们的必然是皇帝陛下的狠辣酷刑。

    但事情终有爆发的一天,当朱元璋从老院正的口中得知这个消息以后,脸上一瞬间仿若没了血色,身体不由得微微颤抖,还是靠着身旁太监的搀扶才勉强站了起来。

    这位戎马半生纵横一世的大明开国之主,在此时此刻就和普通的百姓之家老父亲一样,在面对自己爱子无力挽救的情况,发自内心的哀痛和悲伤。

    谁道真龙无情,只是无人得见,天子的喜怒往往影响着天下,尤其是朱元璋这种霸道帝王,就算现在没有迸发出来,但却也让皇宫之内的所有人都觉得喉间好生难受,连呼吸都不太顺畅了。

    压抑的宫廷变得更为沉重,如一汪死水凝而不动,可是这水下却已经有了变化,漩涡带起的波澜已经渐渐的要浮出水面席卷整个清潭。

    当老朱坐在病榻的旁边,看着自己清瘦到快不成人样的儿子,不由的想起小时候朱标年少时的懂事安静,封为太子之后的亲躬勤政,事事亲为,更有和自己争辩时的据理。

    那时眼中的无奈和敬畏,现在却已经是双目无神的残存之人,事事变幻至今,让朱元璋这位老人如何承受的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

    可人有力穷医无回天,半只脚都已经走在黄泉路上的朱标,已经是任何人都拉不回来了,现在剩下的之后时间,是过一点少一点的时间。

    没有人能知道朱标何时会离去,但却可以肯定那注定要来的终究不会迟到。

    整个寝宫内现在只有朱元璋和他的皇孙朱允炆了,太子妃吕氏早就哀痛过度昏厥了过去,让人送去修养了,至于其他的人,一概被朱元璋赶走,此时此刻,他只想和自己的儿孙待在一起,不愿意有外人在场。

    而其他人自然听命退下,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