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军侯 >

第260章

大明军侯-第260章

小说: 大明军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这些财物当中虽然有一部分是珍贵器物,但还有不少是真金白银,亮闪闪白花花,在这一刻朱棣感觉自己前三十年所见到的财富都没有现在看到的多。

    要知道赤旗马匪能在两国边境纵横猖獗十数年,劫掠了不知道多少商队富户,杀人越货的买卖他们是驾轻就熟手到拈来。

    而作为首领更是能占有收获的六成以上,这是马匪惯有的规矩。

    六成的财富,加上十多年的积累,才有了现在这般令人垂涎的数目。

    并且这些还不是全部,要知道图哈土之前可是花掉了一部分的,他为了发展自身保障安全,不惜血本的用金钱大力收买亡命之徒,虽然效果甚微,但这钱可是流水一样的花掉了,不然也不会想在以后甩掉这些吃钱的属下。

    那一部分的具体数额随着图哈土的身死而消亡,朱棣肯定是猜不到的,而且那一处地下宫室也被销毁,更是查不出这原本的财富总量。

    但就冲着现在这些,朱棣便很是满足了,这些财富盘算下来,光是明码的金银便有将近十万两,更别提那些珍贵的器物古董了。

    别看马匪头子是粗人,但他们更明白什么东西最值钱也最能保存的住,前朝乃至宋朝的文物瓷器,这些放到市面上去绝对又是一笔大的进项。

    不过还要看朱棣想不想卖掉了,现在有了近十万两的收入,一时间觉得腰包鼓囊囊很是富裕的他,想必短时间内不会打那些古物的念头。

    再说了,朱棣起了这样的心思更多还是为了满足自身领兵作战的想法,钱财劫掠说白了只是一个舔头,但现在没想到的是舔头居然能够这么大,让本来对这种靠劫掠马匪发财而不屑的他心里都有了别的念头。

    只不过朱棣还是按死了,毕竟这种事情可一可二不可再三再四,而且也不是所有人的马匪积蓄都能像今日这般收获巨大,如此巧合之事,乃是有种种事情凑到一起才能这般顺利,想要复制今日,那恐怕是难上加难。

    点起收获,整顿兵马,朱棣出关一次杀敌两千,收获战马千余匹,虽然都是被骟过的,不能送到马场去,但正好留给朱棣自己私用,扩充一下三山护卫骑兵的数量,而且还不用他来思考饲养的问题,三山护卫的粮草军械饷银等等都是由朝廷一力拨付,多了这千余匹战马,朱元璋只有高兴,不会舍不得这些草料的。

    只要能让大明的战马再多一些,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考虑,要知道现在大明是有多么的缺少能上阵的战马,大明边疆如此广博,又要便对草原蛮夷,光靠步卒用来戍守边关到还成,但总有边关照应不到的地方。

    所以这战马骑兵仍是最大的战事资源,也是如今体现一国战力的最根本因素

第522章 太子出京() 
相较于大明战马是以万计,草原各部的战马可都是十万十万的往上数,毕竟谁让人家是游牧民族呢,天生的马场不缺,更有那么多马匹资源,看家的手段大明与之相比还是差了很多的。

    这也是朱元璋到现在为止的一块心头隐疾,缺少战马的国家永远要在与敌作战的时候落到下成,守战虽是优势,但总让人欺负到眼皮子底下来可不是朱元璋的习惯,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次的北伐作战了。

    而城外野战,步卒抢兵的数量是军团作战的根本,但骑卒成建制的冲锋更是决定战场胜利的千斤石。

    灵活性,机动性,乃至冲锋力度和杀伤战力,这些都是骑兵所具备的强大优势。

    正面拼杀需要步卒的协调作战,需要的是将帅勇猛胆气,需要的是兵卒血性亡死,但很多时候往往会被骑兵打断胜利的天平,这在古往今来的作战上比比皆是。

    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战车的数量是决定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根本,那么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西汉时马镫的发明为基础,战车便逐渐退出了作战的舞台,取而代之便是冲锋杀伤力更强大,机动灵活性更高的骑兵了。

    虽然现在大明的火器也是不俗,更是依靠这种利器才压制了蒙元骑卒的凶狠。

    但不要忘了,火器可不是无限的存在,弹丸的消耗和火药的补给都是缺点,而这种时候骑兵就没有这样的缺陷,便是无可替代的作战主力。

    不过纵使朱元璋再怎么着急,这战马的数量也不可能一夜之间便翻倍啊,当他得报老四朱棣在关外剿匪收获不小,而且还有千余匹战马的时候,心中肯定是高兴的。

    但也真是因此,早前制定好的计划也该要实施了,朱棣这般行动又是在边军等部刷了一波声望,使得他这个燕王在北地军方有了不小的名头。

    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里,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如此勇武,但该敲打的还是要敲打,不能让亲王躲了太子的风头,武力再高朝,当国理政的还是太子,这一点是根本上不能改变的事实,也是朱元璋为什么希望朱棣能做事塞王之典范,有不希望他声明崛起太快的根本原因。

    毕竟作为藩王朱棣手下有数万护卫兵卒,如果起势过快,难免会心生他想,就算朱棣自己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是难保他的下属之中也全都不会有逆反之心。

    要知道古往今来,从龙之功可是最令人垂涎三尺的,宋朝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些都是教训。

    先不提宋太祖赵匡胤此人心中有没有做皇帝的念头,但是如果被人推到了那个地步,就算心中没有也会渐渐的滋生起来,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这样相比之下,作为国公勋贵武人首领的蓝玉就大不一样了,被留在京城当中的蓝玉,虽然位高权重,但实际上兵马并不在他的掌握之中,非战事更不可能调动除了铁册军也就是己身侍卫意外的兵卒,真正算起来威胁性都不及朱棣这种手握重兵亲王殿下的十分之一。

    不过好在当朝太子朱标在诸位亲王当中声望颇高,更是在这些同母胞弟当中有些不小的威信,朱棣更是对自己的大哥敬畏有加,可以说是兄谦弟恭的典范了。

    朱元璋如此做也不是过为了以防万一而已,哪怕这种万一的几率不足千万分之一,也是要提防的,这便是作为皇帝必须要考虑的地方,也是作为皇帝应该持有的心态,这些现在的朱标是没有办法体会到,但等到他做了皇位之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想必他一切都会慢慢明了的。

    所以这敲打提点的意思还是要做,朱元璋满意朱棣是一方,朱标依旧是要受命巡视陕西地界,这种事情可不会因为朱元璋心中的一时欢喜而改变。

    就这样,本来好好监国理政的太子朱标便即可从南京出发了,一路直接北上转西向着自己二弟亲王朱樉那边敢去。

    一时间远离朝堂,这让朱标自己也有些放松的意思,毕竟在国政处理等方面,一向强横的朱元璋和他之间总是有些偏差,奉行温和谦仁制度的朱标每每被自己的父皇训斥,就是因为他太过慈悲柔和,这作为皇子到没什么,但作为国之储君就有点问题了,将来注定要承继大统的朱标,仁慈和狠辣哪个都不能少,这才是作为帝王应有的权术。

    可被老夫子宋濂等人教导多年的朱标又岂是朱元璋短时间内就能纠正过来的,一到父子两人矛盾冲突的时候,朱标慈孝自然不肯冒犯父皇威严,但朱元璋自己生气啊,有时候恨不得剥夺了他的谥号和追封,这显然是气糊涂了。

    现在朱标受命巡抚陕西,一面是因为朱棣的事情,一面是亲王朱樉在封国之处有些不太好的声音传出来,也是让朱标下旨召亲王返京。

    不过朱标心里何尝不是想借着这次离京好好的喘口气,要知道朱元璋作为开国君主,能从一介放牛娃儿做到天下之主的位子,其手段其心智权谋都是世间一等一的,虽然离不开那些老兄的支持,但换位想一想,如果朱元璋没有真本事,像徐达常遇春这等傲气之人会服他吗?

    显然不会,所以能做到大明之主,靠的可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运气,而是朱元璋自己的本事。

    如此一来,这种从最底层到最高处积累下来的气势威严,往往是最重的,给太子朱标的压力也是最大的,更别提父子俩本身就有一些理念上的矛盾。

    所以一直以来朱标在京城总是觉得胸闷气短喘不过来气似的,每当他抬头看见自己父皇威严的面孔,他都觉的有一块大石头压在胸口,憋屈的很啊。

    所以这一次奉旨出巡,能让自己松缓一些也是最重要的,至于二弟朱樉的问题,想来也不是什么大事,而关于转道去一趟太原,这里面的深意朱标也能猜出一二,做出来给自己四弟朱棣看,这在朱标的想法里是没有什么必要的。

    因为他相信自己的这些兄弟,相信这么多年来兄弟之间的感情,也相信自己作为长兄的威信

第523章 巡抚陕西() 
朱标这可不是第一次奉命出京师,之前很多次被朱元璋指派到地方上巡视,或者查看灾情,早就变得轻车熟路。

    虽然这陕西他还是第一次去,但对古都长安的景色却是早就心向往之了。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长安,其作为中华大地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忠心地标已有千余年的时间,前前后后加起来约有二十一个王朝和政权在此建都,更是经历强盛之两汉,霸图之唐国。

    虽然城池几经塌陷重建,但却从来没有让其失去在中原大地上无与伦比的地位,也从来没有任何一座城池能像长安这般代表炎黄血气汉族文化。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摩诘居士王维的这首诗虽是称赞大明宫和宏伟壮丽,却何曾不是说出长安城的雄壮浩瀚。

    当朱标第一次见到长安城墙那种给人以蓬勃气势之时,只觉得天地之大盛唐之强,心中对那个万国来潮四夷皆服,众览天下无一不从者的强国而感到心神向往,纵使朱标心中不喜战事不好武力,却仍然难以抗拒自己对唐朝的崇拜和喜爱。

    不过今时今日,古之长安已为今时西安,自家大明国亦是威临天下雄霸宇内,汉家中原大地无有不敢称臣者,更是夺回了被儿皇帝石敬塘献给契丹太祖耶律德光的燕云十六州,让那一块被异族蛮夷统治了四百五十五年之久的中原故土重新回到了汉家怀抱。

    是可谓完成了尽北宋一百六十年都从未完成的伟业,也是证明了大明乃天下正统无人可以比拟。

    虽然现在的大明不及唐时的国土辽阔,也没有那六镇都护府。

    但是大明有朵甘都司,乌斯藏都司,还有刚刚建立不久的奴儿干都司,虽没有六镇之数,却也是三极藩镇,比之唐时略逊一筹却亦是不遑多让。

    尤其是现在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强大领导下,四方蛮夷皆不敢犯上作乱,纵使有些宵小之徒,也难逃明军浩荡镇压。

    而作为太子的朱标,心中虽然对盛唐有所向往,但却从来没有认为大明比之唐国若在了哪里,其能有盛唐之称谓,自然有前隋朝之底蕴。

    隋唐亦如秦汉,承前人之遗泽启后世之辉煌,两朝相加才算得上是最名正言顺的称呼。

    但自家的大明朝,作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正统皇朝,没有前人栽树,一切都是靠朱元璋一点点打拼下来重新建立,自然无承前所以没启后。

    但大明需要前人的遗泽吗,显然不,铁骨铮铮的明人只会用自己的双手去拼出未来的天地,朱标可以自信的说一声,大明的脊梁是天下历朝历代间最硬最结实的。

    不过怀古也要适可而止,就算前朝今朝对比,朱标也得要先把自己此次需要做的事情办完才成。

    入了西安城,自己的二弟亲王朱樉早早的就出城迎接了,朱标心中虽然有些不忍,但还是冷着脸宣读了父皇的旨意,让朱樉即可接旨启程去南京。

    这让本来脸上笑容就不多的朱樉更加苦着脸了,他知道自己这短时间里的风评名声不太好,自然也知道这些事情的根本原因也还要从自家王府上找。

    但是朱樉可以肯定的是,外面谣传的这些事情十有八九都是虚构猜想的胡说八道,事情的真正面目是什么,那些平头百信们根本不会在乎,他们只记得有关于秦王府的小道消息,有他秦王朱樉的不好传言,这些作为谈资的闲散话语已经足够了。

    但正是这些流言蜚语变成了某些人口中的民情民怨,让在南京城的朱元璋对朱樉的态度一些子就变得恶劣了,旨意里的语气自然也好不到哪去,但朱樉可不敢有半点的忤逆之态,当然是要毕恭毕敬的接旨然后启程去南京。

    因为他自己清楚到底是因为什么,不大不小的事情被夸张宣传了出去,闹成了现在的结果,搞的连太子殿下都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