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隋-第1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微臣谨遵王命。”
“长孙无忌任东都八郡之国令兼吏部侍郎嗯,再兼个东都令吧,反正你年轻还没娶媳妇,闲着也没事干职比正三品,总揽机要、官员选调和主政东都。”
“微臣谨遵王命。”
“祖君彦任东都八郡之国丞兼侍御史、刑部侍郎,职比正三品,总揽书记文书、治安刑讼、纠察不法。老祖啊,虽然你儿子都会打酱油了,但是咱们缺人哪,你也就能者多劳吧”
“微臣也谨遵王命。”
“何潘仁任东都八郡之工部侍郎,职比从三品,总揽工商经济事务。”
“微臣谨遵王命。”
“武士彟任王府长史,职比从三品,总揽王府一切事务。”
“微臣谨遵王命。”
“好啦,文事安排完啦,剩下的就是武事了。咱们对朝廷称骁果军是不能变的,对各路诸侯就得换个叫法了,荥阳军这个名头是别人乱叫的,继续用也不合适,我以为不如改作保安军?”
“保安军?这是何意,出自何典?”
杨霖想出来的这个名头让一帮新晋的三品大员们一时摸不清头脑。这年头有兵就是草头王,没兵就是受气包,所以一干文臣们对军队那是相当的重视,早就替杨霖想好了一大堆威风凛凛的名字供他挑选,什么“武威军”啦、“靖寇军”啦,尤其是占了东都之后这帮家伙兴奋之下甚至还想出了个“中央军”的名头来以图震慑四方没想到杨霖居然弄出来个保安军这样的来路不明而且非常之不大气的名字。
“你们成天说我不学无术是个二百五,还问我出自何典,这是埋汰我呢还是埋汰你们自己保安军嘛,就是一群保安喽!看看家、守守院,不出头、不显眼,这样多好”
“如你所说,我军在天下人眼中岂不成了守家之犬!不行,这绝对不行!”
暴脾气的老杜不干了,不等杨霖说完就一口否决,而且人家否决的还有理,谁让杨霖刚刚贱兮兮的在他脑袋上安了个黄门侍郎的头衔呢——黄门侍郎专司封驳王命,老杜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烧到杨霖的头上,这也算是他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老杜,你可不能这样哈,你不开心就让我也不开心,到底你是王还是我是王?”
“启禀王上,这是微臣之责,断不可玩忽敷衍!”
“那我撤了你这个黄门侍郎行不?”
“君无戏言!”
“老尧!老杜要谋反啦,你赶紧收拾他,他说我是君!这简直是赤果果的撬我们敬爱的皇帝陛下的墙角啊!”
尧君素回了他一个大白眼
这工夫老谋深算的房玄龄终于出来给他解围了:
“微臣以为王上的意思是示弱于诸侯,以免招来是非乃至兵祸,不知王上是否就是此意?”
“还是老房了解我呀!”
“不过如此一来,就算未损军心士气,也会有挫于我军的进取之心,不知此事王上何解?”
“这个么”杨霖仰着脑袋出神了半天,突然一拍大腿,叫道,“有了!”
“有啥了?”众人不由得同声问道。
“我军对外虽称作保安军,但在内分为两府,即卫军府和五军都督府。卫军府专司守御,分外卫、内卫和宫卫三军,外卫军负责镇守东都周边要隘,如金墉城、伊阙、新安等地,内卫军负责镇守东都城垣,宫卫军就用女营吧,负责守卫紫微宫和显仁宫。五军都督府专司攻伐,分龙骧、虎贲、豹韬、熊渠、鹰扬五军,怎么样,这个名字够提气了吧?”
这下大家勉强算是满意了,老杜也不封驳了,于是杨霖继续人事任命:
“着令兵部侍郎杜如晦即日开始整军,咱们现在有十五万兵了吧?有点多了,得砍掉一部分,否则养不起啊好吧好吧,老杜你就别急着封驳了,不多砍行了吧你先剔除不想当兵的、老弱病残的、家中独子以及父子兄弟皆在军中的,给我留下十二万五千就行。
五军都督府中,熊鹰五军各一万五千人,合计七万五千人;卫军府中外卫军三万人,内卫军两万人,宫卫军那一万不占编制
着令李君羡为卫军府大总管,职比正三品;李仲文为外卫军总管,职比从三品;邱师利为内卫军总管,职比从三品。
至于宫卫军,那是我家的事,你们就不用管了
老尧啊,你看在骁果军里边你是折冲郎将我是果毅郎将,你是我的长官,怎么说也算占了我的便宜。要不咱们平衡一下,您老人家屈尊给我当个五军都督府的大都督,坐镇中枢,统筹对外攻伐事宜,职比正三品,让我也管你一回呗?”
尧君素闻言一呆,不过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在众人的羡慕、疑惑或是愤愤不平的目光中,他的眼眶无由的一热,不过长期以来他苦守的原则与坚持让他无论如何也拉不下脸来面对杨霖,无论是接受还是拒绝。所以老尧所能做出的反应只能是拧过头去,还哼了一声。
“嗯,依本王的理解,‘哼’就是答应了的意思,那就这么定啦,以后你可不许跟我抢座位啦
着令李孝恭、盛彦师为五军都督府都督,专司阵前指挥攻伐征战,职比也正三品吧,省得他俩再跟我闹小脾气不过位在大都督之下,受大都督节制。
着令段志玄、侯君集、达奚莫熊、牛进达、张亮分别出任龙骧将军、虎贲将军、豹韬将军、熊渠将军和鹰扬将军,受五军都督府节制,专司对外征战,职比从三品。
着令雄阔海、周大虎出任左右羽林将军,专司护卫本王左右,职比从三品。
你们想想,我还漏下谁没有?”
众位新晋大员们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发现跟着杨霖一路打天下的心腹们一个不漏的都被封了官,而且不是正三品就是从三品,大锅饭吃起来倒是蛮香的
可问题是杨霖这么乱封一气下来,军队方面倒没什么大问题,文官系统则是基本照抄了朝廷的五省六部。可问题是一个政权的体系不光是五省六部啊,寺监之类的事务机构一概没有不说,房玄龄他们除了本职以外还兼了一堆侍郎,先不说他们累死累活干不干得过来,更要命的是各部下设各司的郎中、员外郎和主事们上哪儿去找去?没有这些中下层官员主理诸般事务,他们这些三品大员除了干瞪眼还能干点啥?这还是不是最要命的,杨霖现在号称坐拥八郡之地,可是他除了让大舅哥长孙无忌兼了个东都令以外,剩下七郡的太守和下属各县的县令们在哪呢?那是压根一个都没有哇!
所以杨霖看似豪气万丈的封了一大堆高官,实际上除了军队以外,还是屁用没有,啥事都解决不了。
第一百九十二章千万别跟二百五斗心眼(上()
长孙无忌忧心忡忡的提出了这个问题。
其实这本来对他们算不上什么问题的,在这年头只听说过缺官位没听说过缺官员的。六品以上的高官自有数不清的大小世家子弟挤破头来抢,七品以下的中低级官吏则有更多来自寒门庶族的才子不惜为之倾家荡产,大隋太平的时候如此,如今天下大乱了也照样。听说窦建德和罗艺的手底下就有不少大名鼎鼎的“河北四姓”(即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作者注)子弟为其效力,瓦岗军中更是不乏荥阳郑氏、平城窦氏、京兆杜氏、河东柳氏等这些上等门阀家族的身影,而像萧铣、沈法兴等本身就是南朝大族出身。所以说虽然现在天下大乱,顶在幕前、名噪一时的各路枭雄也是什么出身都有,但是幕后无不或明或暗的隐藏着各大世家门阀的身影,他们或资助钱财、或贡献人才,有的干脆跳出来亲自冲锋陷阵,他们到底图个啥,难道是破财免灾?
其实还真不是。想当年五胡乱华时的情形比现在凶险几倍,这些传承数百年的世家门阀还不照样好端端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不管哪路英雄当了皇帝、哪个种族占据了中原,想要治理国家、想要招兵买马、想要种地收粮、想要经商匠作,甚至想找老百姓服个徭役,都离不开这些号称诗礼传家、不问国政的士族门阀。所以无论是支持窦建德、罗艺也好,赞助瓦岗军也罢,还是像沈、萧那样亲自出马,对他们来说都不过是一种投资、一门生意,甚至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赌注。输了无关痛痒,只要继续投资赢家就行,而一旦宝压对了,那可就成了一桩一本万利的大生意啊!
杨霖如今虎踞东都、坐拥八郡,挥手间便是十余万强兵刀锋所向,这等实力怎么也得上天下第一等的诸侯了,按说他应该不乏“天使投资人”的青睐。可是这一年多来,杨霖手下基本还是磨坪山起事的原班人马,地盘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粮草军械都是连缴获带坑蒙拐骗搞来的,连兵马都是使用各种诡计加利诱才拉拢过来的,跟其他各路诸侯比,简直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那么为啥世家门阀们看不上他,尤其是作为匡定天下必不可少的中坚阶层——士人们为啥就没有一个来投靠他的,以至于他连个最基本的文官班子都凑不齐呢?
这事要怪得先怪杨霖他亲爹杨玄感。当初杨老爹东都起事,一气之下砍死了七十多个忠于隋室、不肯附逆的大臣。话说这年头能当上大臣的、还值得著名官二代杨老爹砍的哪个不是背景深厚而且家世不凡的?这下子老杨家就得罪了天下起码一半的顶级门阀,虽然还不至于找杨霖父债子偿(主要是这个债不太好偿),但是不待见他那肯定是少不了的。
然后杨霖自己也作死。先是在河东置气弄死了祁县县令秦元凯。这个秦元凯虽然只是个小小的县令,可人家当年可是干过侍御史的,曾面斥权臣宇文述,因为一句“帝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而名震士林。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家伙还是一代大儒王文中的得意弟子,在学问上的造诣天下出其右者屈指可数,更是为天下大部分读书人所仰重。号称诗礼传家的士族门阀和天下的读书人可不管杨霖为啥要弄死秦元凯,他们只在乎这么一个儒道的栋梁、士林的未来,竟然被杨霖这家伙活活给冻死了!手段何其残忍、心肠何其恶毒、居心何其卑鄙!这等人不值投靠、不值托付,就算看他一眼都是玷污了自己的眼睛。
后来杨霖跑到北疆跟突厥人干了一仗,可算让人对他的印象有所好转,结果这货一转头又跑到河南来打土豪分田地了!
关于东都勋贵们被杨霖祸祸得有多酸爽就不再复述了,这里说说一个更大的倒霉蛋——荥阳老郑家。
自打曹魏的吏部尚书陈群搞出来一个九品中正制至今四百年,涌现出来的大大小小的世家望族不计其数,可是不管几等士族都动辄拿自家几百年的家世当招牌大肆吹嘘,可是唯独在荥阳郑氏面前没人敢提这码事,哪怕是同样贵为“七宗五姓”的崔李卢王等大族也没这个底气。
为啥?
因为荥阳郑氏的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那是啥年头?按照后世的公历来算那就是始于公元前年,距今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谁能比,又有谁敢比?
战国时郑国被韩国所灭,其王室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荥阳郑氏的再次复兴起自西汉大司农郑当时,其后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是曹魏名臣;再其后郑冲为西晋太傅、开国元勋;郑袤是密陵侯,西晋初名臣,其子孙四世都是西晋重臣;郑浑八世孙郑羲任北魏中书令,其子郑道昭为兖州刺史,号称北方书圣;其后的郑俨名声就臭了,成了北魏胡太后的面首,并籍此官至中书令,把持朝政;郑浑的十一世孙郑孝穆为北周中书令,郑伟为北周襄城郡公、龙骧大将军、江陵防主;郑孝穆之子郑译为北周内史,上大夫,并助杨坚篡位夺朝,被封为沛国公、祁州刺史,荥阳郑氏再度飞黄腾达。就算是从郑当时算起,荥阳郑氏也是历数朝、六百年不衰,人才辈出,高官显贵不绝,成为天下最顶级的高门望族,没有任何一个家族敢说能出其右的。
就这么一个顶级豪门望族,要家世有家世,要权势有权势,要钱财谁还有脸跟老郑家提钱?人家分分钟堆出一座钱山压死你!要人望就更不用说了,老郑家世代出大文化人,郑兴郑众、郑羲郑道昭等等哪个都是名动一时的文魁,郑氏族学更是比太学还牛叉的顶级学府,名气相当于这个年代的北大清华,堪称桃李满天下。所以以此时荥阳郑氏的声威,别说连皇帝都不敢对其动手动脚,就算谁敢说老郑家一句坏话,都能让半个天下的口水喷死。
所以当初瓦岗军和屈突通虽然在荥阳反复拉锯,把人脑袋打成了狗脑袋,可都不约而同的小心翼翼避开了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