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诸葛书童 >

第93章

三国之诸葛书童-第93章

小说: 三国之诸葛书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七十九章 博取好感。() 
不知是谁说过,要是某个人从心里就不认同你,那么无论你向他提出多少好建议都不会得到采纳。

    好比孔明刚出山的时候,面对曹军的第一仗,关羽和张飞就根本不想听他的调度,最后还是靠着刘备的强压才勉强执行。

    同样的,以诸葛松目前在关羽心中的地位,他要是反复在关羽的帐前劝他不要再进攻樊城,要小心东吴,最好退军回守荆州的话,说的次数多了,被杀也许还不至于,但肯定会被关羽以扰乱军心为由打一顿乱棍,让他再也进不了关羽的中军大帐!

    自从上次关平带人来诸葛松这里强征军队之后,这么久以来诸葛松也算是想明白了,既然无法从根本上让关羽听自己的话,还不如在接下来和关羽相处的过程中好好“表现”,尽量博取他的好感,也许这段时间好好和关羽处一段,之后陷入恶劣形势时自己劝他还能增加一点点成功的可能性。

    诸葛松到达樊城前线时,关羽在樊城外围已经构筑了数不清的营垒,这些营垒将樊城团团包围,不过当日倒是维持着只围不攻的状态,想是因为于禁的援兵将到,关羽可能正在帐中思考对策,所以暂缓了对樊城的攻击,毕竟要是放任于禁的军队到达樊城外围,双方的兵力就已经不相上下,再全力进攻樊城,就很有被里外夹击的危险。

    可能是由于关平之前顺利的从诸葛松那里带走军队的原因,这次去见关羽时,他虽然自恃身份没有到帐外迎接,可还是让关平到营门外出迎了,待诸葛松和关平同进了关羽的大帐,关羽居然也很罕见的站起身来对诸葛松说道:“松儿你来了,军务在身,就只能让关平去迎你,不要见怪。”

    虽然关羽这么说时脸上没有一丝抱歉的神情,不过他能对诸葛松说出这样的话来就已经让诸葛松觉得很欢喜了。便也连忙顺势客气道:“松儿小辈,有少将军迎我已是荣幸,哪敢麻烦君侯。”说完便对关羽深施一礼。

    “哈哈哈,松儿你几日不见,倒是变得谦恭了!快坐!”诸葛松虽然年轻,毕竟身居高位,关羽一副很满意的样子,挥手让他坐下。诸葛松因为在这帐中有着仅低于关羽的身份,便在他下首第一张桌子后面坐了,而廖化则坐到了诸葛松的对面,关平坐到了诸葛松的右手边,至于周仓,则一直站在关羽的身后。

    片刻之后,下人上茶,大家都喝了一点,寒暄了一点杂事,诸葛松也算稍微休息了一下,这才拿出刘备的军令,开始讨论正题。

    这军令本是该郑梁送的,但他被诸葛松安排去麦城挖地道去了,反正这军令也不存在什么保密的问题,诸葛松便让他临走时直接交给自己,反正诸葛松也要到樊城,也为郑梁节省了来回的时间。

    诸葛松走到帐中,边拿出军令边向关羽传达了刘备要他继续进攻樊城,以便牵制曹操的命令。关羽站起来双手接了锦囊,又将军令从锦囊中取出细看,看完之后便遍示诸将,看关羽的神情果然在接到这个军令后不仅没有一丝忧愁,反而是很高兴的一样。

    待到诸将都看了一遍将军令传回关羽手上时,关羽便兴致勃勃的对帐中之人说道:“大家刚才也都看到了,这军令确是主公的手笔无疑。现如今跟着主公入川的将军们都不仅帮主公平定了西川,又取下了汉中,主公虽已进位为汉中王,却没有再随着升迁百官,显然是在等我们在打下襄阳之后,再击破于禁,攻下樊城,将曹贼从长安调回来,与蜀中诸将一同封赏而已!”

    “愿听君侯号令!”此时帐中的其他将军听关羽这么说,哪能不赶紧表现,纷纷表示愿效犬马之劳。

    “不过,于禁此人虽然不足挂齿,却也略懂兵机,此次带两万军从汝南前来,我自当亲率兵马迎击。”关羽说到这儿,却是将目光看向了诸葛松:“前番关平从松儿你那里调来兵马和先前早调来的诸军本就是为壮我军声势,关某无意并吞,此军到此之后也只是驻扎,并没有参与围攻樊城,此番你已到此,不如和我领兵同去迎击于禁,由廖化统军一万五千在此继续包围樊城,你意下如何?”

    其实以诸葛松如今平西将军的身份,自是该在关羽去迎击于禁时留在这里负责继续包围樊城。很明显关羽是怕诸葛松留下后,廖化就要听其号令,不太放心,这才提议和诸葛松同去。不过这样关羽便只能带五千人,相反诸葛松却有七千人(有三千人在襄阳留守),反而是在军队构成上更有优势。

    当然,现在大敌当前,关羽也不会考虑太多,反正诸葛松就算所部再多实际上还是要听他的号令,关羽将这七千军还给诸葛松,完全是他光明磊落的性格使然,根本就不屑于借此机会“吞并”诸葛松从武陵带来的军队。

    对诸葛松来说,关羽所让人敬仰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武艺,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忠义、诚信等各种优秀品质一直都是让诸葛松所赞叹的。可以说在这个时代,关羽身上唯一的缺点就是他太高傲了,高傲到一系列的胜利之后让他近乎于忘乎所以。

    也许这种高傲在关羽打败于禁前还没有到达极致,而且诸葛松更关心的是,由于历史的改变,于禁这次前来是没有庞德来做先锋的。

    这件事从表面上看也许是于禁少了一个强力的先锋来和关羽对战,可从某种程度上讲,于禁在历史上之所以被水淹七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嫉妒庞德而和他斗气所致。

    也就是说,于禁这次很可能不会再出现在历史上所做的昏招,那这次关羽要如何打败他呢?想到这儿,诸葛松甚至起了要不要在后面拖关羽点后腿,让他不能击败于禁,而只能相持的念头。

    不过在和关羽到达距樊城北十里的一处易于扎营据守的隘口后,诸葛松还是放弃了扯关羽后腿的念头。毕竟现在曹操的大军还在长安休整观望,而蜀中现在也仅仅是名义上被平定了,刘备之前先是出援荆州,又回军去夺汉中,表面上虽然是在与曹操的作战中取得了短暂的胜利,可实际上他现在在汉中所能维持的军力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要是关羽这边不能在面对于禁时取得一场大胜,相持起来肯定是对刘备越来越不利。毕竟统治中原和北方的曹操此时无论是在兵力还是在物资调度上还是远胜过吴蜀任何一方的。

    探马回报,新野城目前依然只有不到千人的驻军,很显然于禁的援军此时还没有到达新野。以关羽目前的军力此时要是急行军去强攻新野,新野的守军也只有弃城而逃的份,可毕竟现在曹仁还据守着樊城,要是先贸然进攻新野的话,攻是能攻的下来,但离樊城就较远了,只留廖化在那边毕竟很难让人完全放心,并且攻下新野后于禁完全可以绕过先去救樊城攻击廖化,这样关羽就不可避免的要出城回救,与其那样和于禁野战,还不如就在这里守住隘口,使于禁只能与己方正面相持。

    没过几天,探马便回报新野有大量的军队进驻,诸葛松想是于禁已经到达新野了。至于曹仁,因为信息早已断绝,只知坚守待援的他虽然从城上能看到关羽从营垒中往新野方向调动军队,却是在亲眼见到援军前害怕这是关羽的诱军之计策不敢出击,一直在樊城内呆的很老实。

    于禁到达新野后很快便向樊城方向派出了斥候,在得知关羽的军事部署后,居然没有急着救援,相反开始在新野不紧不慢的住了下来,没有一点主动出击的意思,谁也不知道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着什么药。

第八十章 随机应变。() 
一连十几日,于禁都只屯兵在新野,只是每日派些游骑来诸葛松军营前哨探,且一触即走。关羽欲起兵去新野与于禁对战,又怕大军远去,廖化在樊城外围有失。身边关平、周仓等人,虽勇武过人,在智谋上却难以给其帮助。

    时至建安二十年七月,自诸葛松从武陵带军出来已经过了一年又三个月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晴儿在武陵已经产下一子,来信告知并询问诸葛松怎么起名字时,诸葛松心中有愧,便回信要晴儿自己定孩子的名字。不久晴儿回信说叫诸葛兴,这名字有点土但吉利,诸葛松便接受了。

    历史上关羽水淹七军恰逢多雨的八月,七月虽也有雨,但也远远达不到让汉水暴涨的程度。一日晴天,诸葛松因为于禁不肯向前而左右无事,忽然来了兴致,便骑上骏马带上数十骑打算去历史上曾经水淹了于禁的罾口川看看。

    罾口川是汉江改道后留下的低洼地区,肚大口小,谷地两侧均是峭壁难以攀岩,不能从两侧攻击,又因肚大,屯军可以远离峭壁,所以就算派人行险攀上峭壁,人数太少也难以从峭壁上向谷内进行弓箭射击。历史上于禁就想军屯于此处,并重兵守住谷口,致使关羽只能与其相持,不能全力进攻樊城,谁知突遇大雨连绵,落得个悲惨下场。

    诸葛松带军在谷内慢慢的走了半日,一边观察谷内的地形一边也算是欣赏风景,期间还遇见了于禁的几骑哨探,仗着马快,看到这边人多,便远远的撤了,直到诸葛松带人走到了面向新野的那一侧谷口,看到谷口宽度不过三四十丈,便心生一计,带军回营了。

    回到营中日已偏西,一名小校早早的等在营门外,一见到诸葛松便对他说道:“将军,君侯有要事要与你商量,叫你回营后速去他的帐中议事。”

    诸葛松不知关羽所为何事,下马后也来不及休息,便前去关羽的大帐。待到帐外,门卫报信进去,很快便得令进帐,而看关羽帐中的样子,诸将均已等候多时了。

    关羽见诸葛松进账,示意他落座后便急急的对诸葛松说道:“松儿,我军在此已与于禁相持半月有余。于禁素来治军严谨,略懂韬略,不知此次为何如此胆小,屯扎新野不进不退,曹操在长安久留一日,蜀中便一日不得安宁,我意留你在此把守隘口虚张声势,我自统军回樊城外围连日攻城,想樊城城池不大,只要督促全军连日攻打,早晚便会攻破此城,之后再全军进攻新野,直取宛城!不知你意下如何?”

    诸葛松听关羽如此说,心中已有计较,便开门见山的说道:“松儿但凭君侯号令!只是不知,君侯此去樊城,愿意给松儿留兵几何?”

    关羽略一沉吟,显然早已想好:“此处隘口也算险峻,樊城若四面攻打非两万兵不可!我自带本部五千军回,留你七千人在此把守隘口,就算于禁大举来攻,数日之内想也无碍,到时一旦你向我求援,我便带兵来救如何?”

    “七千人啊!”诸葛松在心中盘算,没想到关羽会这么够意思,想也是因为自己毕竟“年轻”,怕有闪失,才肯让留这么多兵在此。按照关羽的想法,留下七千人给诸葛松,就算于禁真的带兵前来,诸葛松依托隘口,早早的布置好防御,想也确实能坚持几日。但这样一来,关羽攻樊城打得狠了,万一曹仁有别的办法能让于禁知道曹仁形势危急,引于禁急攻,关羽若救这边则攻城必功亏一篑,若不救,诸葛松怕自己到时候真的难以抵挡,形势便会演变成不利态势。

    想到这儿,诸葛松还是决定实施他之前在罾口川想出的办法,对关羽说道:“君侯所言极其有理,不过曹仁在樊城尚有军近万,若将军只驱动两万人马攻城,松儿还是觉得略有不足。”

    关羽听诸葛松如此说略感惊讶,问道:“那依你之见该留军多少合适?”

    诸葛松伸出食指和中指向关羽比了个胜利的手势,笑道:“松儿只留两千军足以!”

    “什么?”关平闻听此言惊呼出声,关羽虽然持重,却也一脸惊讶,惊愕道:“于禁在新野可有两万军士,且这十几日已经在城中休息多时,若其倾力来攻,你将如何抵挡?”

    诸葛松对关羽拱了拱手道:“此事不劳君侯挂怀,今日松儿前去罾口川哨探,见此谷肚大口小,极易坚守,明日将军便可与我拔营前去罾口川,在我方川口处起一营寨留一千人驻守,鹿角陷坑之类,越多越好,由我再引一千军至面向新野的川口再起一营寨以拒于禁如何?”

    关羽听诸葛松这么说,便手摸着胡须沉吟道:“就算设两道营寨,也不过能多撑些时间,兵力如此悬殊,你确定真的能守到我攻破樊城之时?”

    此时不光关羽如此说,就是帐中诸将也都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

    诸葛松笑着摇了摇头:“曹仁乃曹操亲信,又兼有满宠在旁画策,必深知樊城若失,我军便再无后顾之忧,必定直驱许昌,故必定死守与城共存亡。君侯纵有兵五万,急切之时,也必难在数日内攻下!,所以松儿是无论如何也不敢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