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诸葛书童 >

第5章

三国之诸葛书童-第5章

小说: 三国之诸葛书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州败走麦城就大有希望了!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计划和梦想,来日方长,在庆功宴上我也并没有获得和其他将领一样能陪着刘备大吃大喝的机会,不过因为刚刚大胜曹军获得军粮辎重无数的关系,我晚上的伙食也好得不得了。

    很快,随着夏侯惇兵败博望坡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自领了五十万大军来攻新野,刘琮的投降也让刘备方寸大乱。

    现在已不光是没有荆州军做后援的事情了,曾经的友军现在也都变成了敌军,形势再次的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孔明要火烧新野,我也只好依他的吩咐领着仆人带好他的东西去樊城暂避。

    我虽说知道今夜又将有一场好戏,曹仁那家伙肯定会被在新野城中烧得七荤八素的。可我此时已没有了看戏的心情,只能在到了樊城之后简单的替孔明收拾了一下房间,因为我知道,刘备大逃亡马上就要开始了。

第七章 随军逃亡() 
&nb)。。。。。。。。。

    却说新野一战曹仁被孔明在城中烧得七荤八素,曹操大怒,催动大军漫山遍野填河架桥的向樊城而来。

    在我进入樊城的时候,我心情复杂的看着樊城那高高的城墙,待到进入城内,想起关羽就是因为久攻这座城池不下,才给了魏国和吴国秘密达成协议和调兵遣将的时间,如果他攻下了樊城,也许形势便又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了吧!

    刘备自知守樊城不住,只得弃城带百姓过江。曹操之前也有使徐庶劝降,刘备自不同意,加上孔明一起与他诉了诉旧日的别来之情。我见徐庶眼中已毫无神采,想是对自己的未来已毫无所求,虽有心劝他留下,但又唯恐他随军死在长坂,更何况以我现在的身份地位,想留住他也势必登天,便只得眼睁睁的看他离开。

    可怜新野、樊城两县百姓十多万人都跟着刘备向襄阳而走,我虽然知道他们跟着刘备的下场是要多惨有多惨,可我现在人微言轻就算说了也没有用,还会惹刘备不满,背上一个劝主弃民的恶名。

    于是我便去找孔明让他去劝刘备,我和他说:“先生您要是不劝,这两县百姓就可能为主公殉葬了!”没想到孔明却也摇了摇头,对我说就算他去劝也不会有效。

    我怀疑他欲用这些百姓的性命来成全刘备的仁义之名,却无法当面质问他是否有此意。只能跟在他身边一起过江,心里还对自己说:“别把孔明想得那么恶毒,就算他真的智计超群,应该也不会想到刘备会在之后宁可玉碎也不肯弃百姓去取江陵吧!”

    襄阳城下,刘琮和蔡氏家族自然不肯开门,刘备便舍弃了襄阳往江陵而走。因为带着那么多百姓,日行不过十余里。

    众将都劝他暂弃百姓,先去取江陵。可刘备却哭着说:“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之,莫不下泪。可我却恨不得直接冲上去给他一个大嘴巴子!

    只是我在新野的饿时候,便已经推算过若刘备弃百姓而走去取江陵的情况。江陵城城坚粮广自是不假,可刘备在向江陵进发的时候兵不过万余。后面又有曹操派人精选的五千铁骑追赶。一旦到了江陵城下,荆州治中邓义、别驾刘先二人不肯开城投降,前有坚城,后有追兵,刘备的全部家底包括我在内都有可能尽墨在江陵城下。

    所以我在明知这些百姓都很可能被杀死在当阳长坂的情况下,伤感归伤感,也只能任凭历史就这样发展下去。况且即使退一万步,就算刘备吉星高照能得到江陵,但孙刘联军之所以能打败曹操完全凭借的是水战之利。就刘备现在这点人马,困守在江陵孤城,东吴不救他他就是个死,东吴要救他正好在路上被围城打援,折掉老本。

    后来我与诸葛亮同刘封一起引军五百去江夏找刘琦求助。我这时候怎么都觉得自己快变成个阴谋论者了,心里总会觉得诸葛亮这是有意在让自己脱离险境,却又是个绝佳的理由。

    非是我不愿意看赵云赵子龙在长坂坡百万军中杀进杀出的壮举,也不是我不想见识张飞张翼德那一喝喝退百万曹兵的气概。实是我知道此时我要是不跟着孔明去江夏求援,留在这里便很可能死于被曹兵追杀的乱军之中了。

    孔明待到江夏正逢关羽和刘琦已经领军前去接应刘备,他唯恐军力不够,便带着伊籍去夏口起军。我早知众人肯定都会平安回到江夏,便以收拾住所为名没有随孔明去夏口。孔明因为忙于他自己的事情,便依了我,行色匆匆而去。

    不久刘备他们果然安然无恙的回到江夏,军中也开始流传开赵云和张飞在当阳长坂坡的壮举。

    翌日刘备与孔明、刘琦一起商量对抗曹军的良策,我立在孔明身后,听他说道:“曹军势大,极难抵敌,不如往偷东吴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从中取利,有何不可?”

    刘备闻言便说:“可是江东人物极多,必有远谋,安肯相容?”

    孔明笑着说道:“今操引百万之众,虎踞江汉,江东安得不使人来探听虚实?若有人到此,亮借一帆风,直至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趁势以取江南可以。”

    刘备愁道:“此论甚高,但如何得江东人到?”

    正说间,人报江东孙权差鲁肃前来吊丧,船已傍岸。孔明笑道:“大事济矣!”

    我自然知道正是鲁肃的到访才促成了孙刘联盟,等下他们见面之后,诸葛亮便要和鲁肃过江,舌战群儒,一展风采。

    做为诸葛书童的我在孔明过江的时候自然将要陪同。按理说我现在既然已经得到了刘备对武陵郡的承诺,只要不作为的任凭历史就这么自然而然的发展下去,总会有当上武陵太守那一天。

    不过即使当上了武陵太守也未必一定能避免关公败走麦城的悲剧。这段时间在刘备军中的经历让我认识到,要指挥作战,仅仅依靠未卜先知还是远远不够的。

    当初诸葛亮火烧博望的时候,虽然腹有良谋,但要不是刘备付与其剑印,那么彻底的相信他支持他,关张等主将要是不服他号令,他一样也打不了胜仗。

    除了上述这些,还有军械粮草,地形气候,手下武将和文官的各自特点,军士的军械及训练情况,等等等等,可并不像游戏中那样要钱便造市场,要粮便造农田,要兵便点募兵,要枪戟弓马就点生产兵装那么简单。

    可这些在我当上武陵太守之前是没有也不可能有权利去实践的,我也不可能也没时间先从管税收的官员或者管生产军械的官员慢慢干起,不实践便没有经验,没有经验很多事都会有偏差。我是深知道做任何事如果没有执行力,那再好的计策都会白费的道理的。

    现在没有实践机会是我怎么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我知道我在这个时代唯一能依仗的便只有未卜先知这一个手段。

    于是我决定还是在这种能力上想想办法,做点文章,机缘巧合的是,我这次所瞄准的对象,便从性格鲁莽很好上钩的张飞,换成了老成持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鲁肃。

第八章 为鲁肃占卜() 
 。更新来啦

    对于鲁肃这个人,我多少还是了解一点的。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定远县人。他出生于东汉建宁五年,也就是公元172年,因为现在是公元208年,也就是说他此时应该是37岁左右。

    鲁肃体貌魁梧,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赤壁之战前在他身上最为有名的事情便是当周瑜刚起兵缺粮向他求助时,有两仓粮食的他便随手指了一仓送给周瑜,可见其仗义疏财并且慧眼识人的英雄气度。

    以前在电视中看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总说鲁肃是个老实人,鲁肃也总以一副憨态可掬被孔明欺负得只会苦笑做无奈状的样子。

    我也不知道现实中的鲁肃到底是什么样子,待到鲁肃进来与刘备见面,使得我暗叹为什么古时候的顶级谋士都长得一副高大威猛的样子。

    不过鲁肃只是带了佩剑,身着便装,一进来就向刘备施礼,口称“皇叔”,确是一副态度友善很好相处的样子。

    双方对答,不用细表。且说孔明说服刘备让他与鲁肃过江后,便吩咐我去指挥仆人为他打点行装。待到一切都收拾停当,我便随孔明辞了刘备,登舟往柴桑郡而去。

    二人在船中商议,鲁肃对孔明说:“先生见孙将军,切不可实言曹操兵多将广。”孔明答道:“不须子敬叮咛,亮自有对答之语。”

    我见孔明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含糊其词的答复弄得鲁肃坐立不安。心想:“正所谓关心则乱,这鲁肃虽是人杰,但有些太看重孙刘联盟的成功与否了。等到以后刘备据荆州不给东吴寸土,双方激烈对立之时,才显出他的过人手段来。”

    及船到岸,鲁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我指挥下人们安顿好孔明带来的东西,便开始思索到底何时在鲁肃身上做文章,又讨得些什么好的事情。

    第二天天刚亮孔明便被鲁肃请去见孙权了,孔明没说带我,我也不好跟去,见不到他即将舌战群儒的大场面,待二人一同回来,我见鲁肃满脸喜色,想是诸葛亮已经说动了孙权,孙刘联盟基本已成了。

    现在就差周瑜回来来坚定孙权的信心了。周瑜虽会骗说孔明他想投降,但只要诸葛亮把曹操要得二乔的杀手锏拿出来也就不怕周瑜这家伙不就范。

    要说江东二乔,那就是连曹操都垂涎三尺的美人,也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见上一面,可以她们早为人妇,要不我非得也想尽办法一亲芳泽。

    果然,周瑜一到,与鲁肃同去见他的诸葛亮一回来也忍不住面露喜色。我知道孔明的计谋得逞了,很快满城都传遍了东吴已于刘备结盟,要与曹军开战的消息。

    我在这段时间里与伶牙俐齿的诸葛亮相比充其量只能算是个打酱油的,放着孔明与公瑾这两个天才军师在那里斗法,根本也不容我有什么搀和的余地。

    不过随着战端一开,东吴这边开始积极准备,在周瑜与孔明暗中相斗的背景之下,我居然也真的阴到了身为“老实人”的鲁肃一下。

    其实这事也不能怪我,周瑜骗了蒋干之后派鲁肃来探孔明知不知道,孔明千叮咛万嘱咐的告诉他不要在周瑜面前说实话,否则会惹来大麻烦,可他还是对周瑜大都督据实说了。

    于是便引来了周瑜让孔明十日内造十万只箭的祸事。鲁肃这家伙害了孔明不够,居然还敢领命来孔明这里打探虚实。我在孔明立下军令状前的几天是有特别在意孔明的行动的,果然他自到东吴便每天都有去江边观察地形和气候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真的不是信口就敢答应周瑜造箭的事情。

    待到鲁肃来装好人,他便向鲁肃提了借船之事,鲁肃不解其意,倒是真的没再泄密,私自拨了船和军士交孔明调遣。

    我也知道孔明自会在期限的最后一夜智取曹箭,却有心要讹诈鲁肃一笔,便在造箭期限第一天便趁孔明无事找我的时候径去鲁肃府上去见鲁肃。

    虽然我不知道鲁肃现在住在哪里,但他在江东也算是个有名人物,我一路打听路人,倒也很快便寻上了门。

    起先看门的门人见我人小拦住我不让我进,待我谎称自己是诸葛亮的书童有书信从孔明那里递交鲁肃时,那门卫也只叫我拿出书信由他转达。

    没办法我只能坚称这书信万分重要,必须要由我当面转达,那门卫才只好进去禀报后再让府内的管家领我入府。鲁肃的府地虽不甚大,却也称得上一切都规规矩矩,井然有序。

    鲁肃在会客厅见我,见到我进来便挥手让管家下去,问我为何孔明有事不自来却让我来送信。

    我却一本正经的先坐了下来,对他说道:“书信倒是不忙,只是我家先生要我来问大人,万一他在三日之后凑不出十万支箭,周都督要了他的项上人头之后,那孙刘两家的联盟又该如何是好?”

    鲁肃听我如此说,便是一愣。想是以为孔明不便出面便让我一个孩子来他这里求情。他苦笑着对我说道:“此事虽起因在我,可孔明那日在大都督面前找个借口推诿便是,可非要碍于面子说三天就可办完。还签了军令状,此时却来难我,我又能有什么办法!”

    他说到这儿便是一惊,像想起什么似的对我说道:“你家先生管我借船,该不会是要实在不行就逃回江夏吧!”

    鲁肃这种想法让我哑然失笑,他被我笑得更加疑惑,我却故意用很不屑的语气对他说:“大人您从哪里听过一人逃跑要借二十条船的。再说,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