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工程师-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朝的皇帝和大臣都很要面子,无论是授官,还是辞官,都要三表,才显得重视。
比如,蔡京这次请辞就要三辞才行。第一次上表辞官,皇帝是不会同意的,这种做法表明皇帝重视人才,不愿意放其走。折子打回去后,千万不要以为皇帝是真心的,那样想你就错了,此时的做法就是再次上表请辞,而且这次皇帝同样不会同意。这时还是不能松口气,而是应该第三次去上表,如果皇帝不是真心留人,这次他一定会批准了。
赵佶和蔡京在玩你来我往辞、留游戏的时候,高峰那边也没有闲着,他在密切关注着国内、外形势的同时,也在加大自身实力的提升。
国内、外的形势与史上的相差不多,说明他并没有影响到历史的进程,此时他更加小心,生怕一不注意便把历史推向一个陌生的方向,那时他可就两眼一抹黑,什么也判断不出来了。
在控制不了整体局面的时候,他还不想增加太多变数,他这时只想静静地看着势态发展,考虑自己绝地一击应在什么时候,或许真正的改变历史只在那一下。
第453章 提前准备()
高峰当然也不是光看不做,有些事他还是提前做好了准备。
别看宋江起义规模不大,可它时间跨度长,转战区域广,因而影响还是不小的。
这主要是因为朝廷对它重视不够,没有调动得力的人手和强大的兵力进行围剿,这才使得它能够转战自如,四处逃窜。
高峰始终跟踪着它的行踪。郓州和梁山泊一带是它的根据地,同时出没于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的各州,郓、济、濮、兖、青、齐各州都曾到过。
甚至还到过离丰’县最近的单州,只是也就到此为止,根本就没有打丰’县的主意,也不知他们是慑于高峰的威望,还是没考虑过这里。
无论什么原因,只要他们不来本地,高峰也懒得去理他们,因而安心地在县城做他的县太爷。
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高峰在这支起义军身上下了大力气。
首先,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对其进行监督,以便及时掌握其行踪。这些监督的人员,化装成各行各业的人士,总人数已超过了宋江起义的人员。
其次,派入渗入了宋江的队伍里。初始起义时,宋江一行是三十六人,这三十六人就是这支起义队伍的头领。随着起义的进行,陆续招进来不少人员。
宋江不像方腊,无论什么人,只要愿意,都可以招进队伍中来。他求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对招进队伍的人员要求很高,因而他的辗转斗争才最有效果。
高峰就是这样,派了几名手下进入了宋江的队伍,他不求这些人去瓦解起义军,也不要求他们擒拿住宋江,他只希望在关键时刻能起到作用的就行了。
实际上,大的作用没起到,小的作用却已经起到了,那就是宋江三十六的情况都摸了个清清楚楚。
大首领宋江,副首领吴加亮,其他头领依次排序,各管一些事务。
看着那份名单,高峰不由得心中感慨,这些人在后世可真的是人人皆知呀!原来,名单上的名字个个都耳熟能详,除了林冲被晁盖替代外,《水浒传》中的三十六天罡星一个都不少,全在上面。
更令高峰惊喜的是,他居然看到了一个熟人,这个熟人不是因为名字熟,而是因为他实实在在接触过,那就是尺八腿刘唐。
想不到刘唐还真混到这支队伍里来了,也不知当年自己和他说的那番话他还记不记得?
无论刘唐记不记得,高峰都懒得去找他,俩人现在一个是官,一个匪,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要接触的好。
当然,真要到了与宋江面对面的时候,高峰自然会考虑用一下刘唐,也许那时会起到不错的作用。
高峰做好了对付宋江的最坏打算,却也抽出了很大精力来处理方腊造反之事。
方腊造反是早就预知的,不光高峰早就预知,就是莫大叔、风小默、吴等人也因高峰的提醒而预知。
之前一帮人或不信,或将信将疑,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他们再次看向高峰的眼神已发生了完全的变化。
神了,居然说得这么准,简直是个大预言家,只不知道他说的外侵会不会是真的。
无论后面会发生什么,现在已顾不得了,应付好眼下才是关键。
按理说,方腊造反与高峰一行并无多大关系,二者相隔太远,根本就牵扯不到。
可是,因为事先莫大叔与方腊的接触,双方还是存在大量的生意往来,更主要的是丁宝被方腊看中而留在了他的身边做了一名手下。
有这层渊源关系,就算高峰有预见,提前结束了二者的生意往来,在方腊造反一事上也无法做到不管不问。
因而,方腊造反刚一开始,高峰便派吴来到了江南,他是以丁宝的手下前来的,其主要任务也是协助丁宝按计划行事。
丁宝勇猛无前,又性子简单,因而深受方腊的喜欢,只是他没有加入摩尼教,所以一时间并没有得到方腊的重用。不过,方腊还是给了他一支人马,作为备用军留在了后方。
说是人马,吴来到后才发现不过是一群老弱病残,靠这帮人根本没法打仗,不要说进攻了,就是想自保都难。
方腊起事后,先占据青溪县,随后攻克睦、歙二州,接着攻克了衢州和杭州。有了杭州,方腊便有了根据地,再加上起义军发展很快,此时已拥有近百万众,方腊终于感到了可信的将领人手不足,这时他想起了丁宝。
丁宝根据吴的建议来见方腊,向方腊表示愿意镇守后方,也就是南方的衢州一带,这样,方腊就可抽调得力干将至北方主战场。
丁宝的想法正合方腊的心意,随即,他派儿子方毫与丁宝共同守卫衢州,同时允许他们招兵买马,扩充实力。
有了这个安排,吴大喜。方毫年轻放荡,而且不懂军事,方腊派他在此,不过是图个放心,哪知给了吴一个机会。
吴先让丁宝把方毫稳住,给他送上了数个美女,又对他言听计从、毕恭毕敬,使得方毫一时间迷住了心窍。
而吴本人则打着方毫和丁宝的旗号大肆招兵买马,很快手下从原来的千人发展到了数万,而且还都是精兵强将。
有了手下就好办了,吴一边对他们洗脑,一边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不出几个月便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感觉到时机逐渐成熟,吴又让丁宝向方毫建议,义军和宋军双方的焦点在北方和西方,而南方正好空虚,他们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趁机向东南进攻,先攻打台洲和明州,再攻打建州和温州,最好能打下来福州,那样就算北方失利,南方也有一块安身之地。
丁宝的建议,果然令方毫心动,而且这时方腊军内部指挥一团糟,方腊已顾不上南方的他们。于是方毫立功心切,决定按丁宝的说法,先攻打台州,再攻打明州。
看到按自己的想法发展,吴不由得手握了一下拳头。
第454章 临危受命()
天下纷乱,所有官员都心中忐忑,他们不知道情形会展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朝廷会出台什么措施以自救。
这时,有想法的纷纷上书表达建议,没想法的只能默默观察形势,以便关键时刻站好队伍。
很快,朝廷的决策逐渐显露。先是派曾孝蕴为青州知州,专事镇压宋江的造反,没过多久,又令其改任睦州知州,同时任命童贯为宣抚制置使,以应对方腊造反。
这一点大家都能看懂,两拨反叛,真正有危害是方腊,其攻城掠地,杀官愚民,声势极为浩大,因而必须及早把他克制。
接下来,众人就看不懂了。蔡京请辞,一番推诿之后,皇帝批准,替罪羊算是找到了。可同一时间,朝廷又提升了蔡京的儿子蔡攸和他的对头王黼。
这二人同时提拔说明了什么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大家还是看出来了,朝中并没有一个有能力的当权者。
王黼原名王甫,因与东汉宦官王甫同名,皇帝便赐名为王黼。其才智出众但无学识,而且善于巧言献媚,因而他的才能在嘴上。
蔡攸更差,在赵佶还是端王时俩人就有了结交,赵佶继位后马上给他赐进士出身,并逐年给予升迁。可是他不学无术,任职期间不理政务,唯论道家神变之事,演市井***之戏以邀宠。
这俩人都无大才,不要说与王安石等人相比了,就是与蔡京相比也相差甚远,可他们还是被重用,众人想不明白。
这还是一方面,紧接着,又有几道任命下来,让众人不知道赵佶葫芦里卖得什么药了。
张业授龙图格学士,任京东西路安抚使,知应天府事,官居三品。
谷正授龙图格直学士,知徐州事,官居从三品。
高峰授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主管京东东路安抚司公事,知青州事,官居从五品。
……
安抚使是宋朝很有特色的一名官职,它是负责各路军事的长官,以知州、知府兼任,因而,其权力极大。它一般由太中大夫(从四品)以上或曾任侍从官者兼任﹐若是由官品低者只能称“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或“管勾安抚司事”。
张业、高峰各任一路的路制之长,他们担任安抚使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为何要把他们任命到此种位置。
两人和谷正都是搞展之策起家,而且搞得风生水起,很有成效,说明他们的能力不错,因此集体升迁并不为过。
可是他们这次升迁的区域却让人看不懂了,那是宋江一行最猖獗的地方,把他们放在这里难道是为了对付宋江?可他们懂军事吗?指挥得了军队吗?
特别是高峰,以从五品的官职知青州,任安抚使,这可是高配的职位,而且是主导围剿宋江一行的主要职位,他能胜任吗?
朝廷的一系列安排,朝内让人看不懂,朝外同样让人看不懂。因此许多人认为这是乱来,根本不是出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用人,最终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并把局势推向更加复杂的境地。
……
别人怎么想、怎么说高峰管不了,可他接到这个命令的时候还是很头疼了一阵。
升官了,而且是很重要的官位,谁得到都会高兴的,但高峰就是高兴不起来。
丰’县是他的根据地,是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造就的地方。这里有高家作坊,有所有的亲人,还有他一手经营出来的县城和乡兵,他的基础大部分都在这里。因此,他舍不得离开。
只是朝廷诏令下来,想不离开也不可能,而且看这个架势,就是想辞官不做都没有可能性,他只能认命。
好在同步下来的诏令还有杨邦乂和仇悆的。仇悆知丰’县事,杨邦乂知沛’县事,再加上谷正的徐州知府,他的成果还是能够保存下来的。
只是如何处理好这一系列事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必须拿出个合理的方案来。
于是,在接到诏令后,高峰只说了一句“别让人来打扰我”,便躲进了书房,迟迟不见露面。
两天后,门外的杨邦乂和仇悆早就等得着急,这时,久闭的书房终于打开了门。
谷芷欣把杨邦乂和仇悆请了进去,端上茶后,她转身回避。
俩人看到高峰,不由得大吃一惊,只见他蓬头垢面,面容憔悴,说明他这两天都没有休息好。
高峰打了个哈欠,喝了口茶清醒了一下,说道:“朝廷令我等三天内交接完毕,而且即刻上任,说明此事刻不容缓,具体的交接事项基本都由两位掌管,相信这两天你们也整理出来了,回头我看一下就办理手续。我在这里重点要说的有下面几件事。”
看高峰郑重其事的样子,杨邦乂和仇悆自然正襟危坐,一幅小学生听课的表情。
高峰不以为意,反倒觉得正合心意。
他每人交给了一个小册子,讲道:“展才是硬道理。这是关于两个县的展大政,我写了下来,供你们参考,希望你们能把县治管好。”
想不到高峰还有此心,连他们接下来要做的事都列举出来了,可见对他们的情感有多么地深刻。
俩人激动地接过小册子,不由得想起了与高峰共事的点点滴滴。初来时的热情,共事时的融洽,相谈时的欢愉,现在要分开了,居然还对他们孜孜不倦的帮助,这份情谊简直比天地还宽广。
别看俩人都比高峰年纪大,可在心里面,他们却把高峰当成了老大,这不是从官职上说的,而是从为官和做事上说的,因此,当高峰把小册子交到他们手上时,他们理所当然地接了下来,不过,俩人眼前都是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