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工程师-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糊涂昏庸与明君的区别,事实看不清楚,只能胡乱怪罪下面,燕丹为穿越成这个身份而大感心寒。最是无情帝王家,不生于帝王家永远不知道其中的困苦,从太子丹的结局上,他深刻体会到帝王家的残酷,就算看上去慈爱的父王,为了苟活几日,一样会对亲生儿子下手。
对于这位老人,若无事后的劣迹,燕丹或许会把其看作真正的亲人,毕竟占据了太子丹的身体,那份骨肉亲情无法隔离,只是,此时他心中只有冷陌。
“回父王,此行并不顺利。”燕丹恭谨地答道,燕王还做着春秋大梦,必须把他敲醒,而讲清事实则是最好的清醒剂。
“此话怎讲?”燕王面露疑惑,燕丹所说与他了解相差太多,不知哪个为实。
“父王,荆轲此去必然失败,我们须早作筹备。”燕丹坦言说道。
此话无异于惊雷落地,惊住了胆小的燕王,他急急问道:“为何?”
此话问出,燕王手足都在瑟瑟发抖,可见已恐慌至极。此为正常现象,燕丹不以为意,却把目光瞄向另一人,太傅鞠武。
这是自己的老师,也是极力反对刺秦王之人,对大势看得通透,是个可用之人。
此时鞠武并无表情变化,可见已预料到成败之结局,只不知其是否有应对措施?
燕丹匍匐在地,说道:“父王,这都是儿臣的错。”
这个错必须承担,就算是黑锅也要背下去,否则将无法取信于人。接着又道:“此次行刺,儿臣忽视了两件事,因而必然失败。”
“哪两件?”燕王追问道,他心已提起,不问明白始终放不下。
燕丹答道:“其一,赢政多疑,必有戒备之心,荆轲极难得手。其二,秦舞阳贪生怕死,将坏大事。”
听闻此语,燕王心下稍定,安慰道:“吾儿勿忧,若是如此,不用担心,其一俱知,才送上地图及樊於期头颅以麻痹赢政;其二更无大碍,秦舞阳年少杀人,胆大包天,并无贪生怕死之说。”
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岂有我早已知晓结局?燕丹依然不弃说道:“父王,秦舞阳乃鄙人,未尝见过阵势,于乡野或可蛮横,一旦入秦王宫必受振慴,露出马脚不足为奇。”
此话听来有理,鞠武亦点头认可,却生生吓坏了燕王,他忙道:“既是如此,为何不追回?”
燕丹苦声道:“儿臣一早便派人去追,只是荆轲早行一日,追回希望渺茫。”
“这,这可如何是好?”燕王顿时慌乱,失去了主意。
燕丹起身道:“父王莫急,有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应早做筹措。”
此番旧话重提,却把燕王逼向了死角,他恨恨说道:“又要动兵革,秦兵势大,燕国焉有力拒,此番必亡,皆是你之错!”
果然怪到了自己头上,刚才是谁还在劝说,真是无情之父。燕丹不服说道:“父王可知,从始至终我们都做错了一事。”
“何事?”燕王冷言问道。
燕丹陌然答道:“此次刺秦王,败,秦必攻燕,成,秦亦必攻燕,即使不刺秦王,秦依然会攻燕,故,刺不刺秦王与秦攻不攻燕无关,刺秦不过是为秦找了一个攻燕之借口罢了。”
此语一出,燕王还在狐疑,却惊住了太傅鞠武,他猛然抬头,凝视燕丹一阵,似发现了不可思议之事。
“太子可否明言?”鞠武问道。
此话同样提醒了燕王,说道:“你细细说来。”
燕丹答道:“行刺秦王,不成,依秦王睚眦之心,必派大军前来,此理必然。成,秦人岂会甘休?新王上台,攻燕为首屈一指,否则无法向国人交待。至于不刺之理亦不难理解,韩、赵不刺秦,同样灭国。故,刺不刺与攻不攻燕无关,强秦之心志在天下,岂可让燕独存?”
“太子之言有理。”鞠武颔首道。
燕王却甚为失态,悻悻而言:“明日朝会,请文武议政。”
第3章 王宫巧言战群臣()
燕国偏居一隅,初封给王室宗亲召公姡В俟珚'派长子克代封。克到燕地,带来的只是上等的周人,其间只能借用商人旧臣与民众接触,从而使商人成为燕国重要的一支政治力量。
后来燕国发展,消灭了蓟、孤竹、令支、无终等国,加上与当地土族的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燕文化。
燕文化中,商文化最重,周文化次之,并间杂北方民族文化共存,拥有与各国不同的文化风俗。
商人重鬼神、好占卜,任何一事都要问上一问。商人的占卜,其实更有点投票表决的味道,“王有疑难,要和卿士、庶民、卜、筮商量”,因而参与表决的有王、龟、筮、卿士、庶民五类人,但凡筮和龟一致赞同的,即使王和其他人反对,事情仍然可行,只有龟、筮都反对或龟、筮意见相左时,事情才不可行。
筮是巫替鬼神发言的方式,龟是史替鬼神发言的方式,巫和史是有学问的人,他们的意见也是决定性的,因而其地位很高。
同时,燕国各种官僚机构已经健全,其中最重要的是相和将,分别主管文武之事,他们的意见亦会主导燕国的走势。
几方下来,燕丹需面临更为复杂的国内形势,既要说服燕王,又要将相归心,还要令群臣折服,更要在占卜中一致通过,如此等等都需在明日朝会时解决,燕丹并无把握。
走出宫门,燕丹对鞠武深施一礼道:“往日不听太傅教诲,以致有今日之错,望太傅勿怪。”
鞠武似料燕丹有此一举,说道:“太子此言差矣!刚才已言,刺不刺秦王,秦兵必至,故太子无错,错在秦强燕弱。”
此为明白之人,燕丹叹服,求道:“明日朝会还请太傅支持。”
鞠武答道:“太子,武人微言轻,朝堂上实则无语,不过,朝会前武还能办两件事,请太子放心入朝。”
得到鞠武应承,燕丹松下一口气,告辞离去后,亦苦思次日应答之策。
翌日,群臣入宫议政,各方礼毕。燕王说道:“昨日太子归来,道荆轲刺秦王必然失败,应早做筹备,诸位有何意见?”
此话看似询问,实则把燕丹推至火前。燕丹苦涩,父王呀父王,父子之情在哪里?
燕丹有苦难言,众臣却深为震惊。消息尚未传来,无人能测结果,太子居然说刺秦王失败,既如此,何必去刺?
“太子,此话何意?”一人站出来询问。
燕丹望去,见是上大夫公孙阑,乃成安君公孙操之后。公孙操任燕惠王相国,却将惠王杀害,拥立武成王继位,得封成安君,至公孙阑仍有不少威望。
燕丹冷笑,逆贼之嗣也敢责问,不怕横尸乎?只是此时还得隐忍,他于是把前日所述刺与不刺之言论又讲一遍。
众人听闻,皆低头不语。燕丹所述有根有理,确无虚言。
“太子谬矣,秦燕交好,若不刺秦,岂会伐焉?”再一人站出责问。
燕丹看那人,见是大夫栗曷,为前相国栗腹之子。栗腹任相国期间,鼓动燕王伐赵,结果兵败身死,燕王感念其忠诚,令其子栗曷为大夫。
此为无能之辈,却占据要位,燕国有此种人焉能不衰?燕丹答道:“国与国何来交好之说?有利者相交,无利者相恶,秦燕相交皆因有赵,为共同之利,如今赵亡,秦燕之间无利,相交已是名存实亡,若还为秦燕相交而不思进取,其不为国家之举,而是小儿之举也。”
燕丹一席话可谓掷地有声,说的正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的道理,如今秦燕之间共同的利益赵国没了,哪里还有交好一说?如果还抱有那种天真的幻想,就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了,而是小孩间的过家家。
栗曷听闻,面红一片,羞愧退下。
“太子,老臣有疑,可否解惑?”这时一老者出列向燕丹问询。
燕丹见是相国将渠,不由心中一惊,相国亲自询问,定然极为关键,不过见其语气诚恳,不似有刁难之意,心下倒放松一些。
对于将渠,燕丹知之甚详。其任大夫时,便有不俗的表现。那是燕王喜四年,赵国长平之战刚刚失败,燕王在栗腹的鼓动下欲乘虚攻打赵国,举国都赞成,只有将渠和乐间反对,其言:“与人通好约交,而反攻之,用兵不祥。”
只是燕王不听,令栗腹领兵,并亲率偏军出征,急得将渠扯住燕王衣带,不让其随军而去。然而,燕王执意出战,用脚将将渠踢倒。结果燕国大败,栗腹被杀、大将卿秦被俘,更有蓟城被围、危在旦夕,最终还是将渠出面才使得燕国割地求和。
此一战燕国损失惨重,损兵折将割地赔款不说,连乐毅之子乐间也因此逃离了燕国,使得燕国数年都一蹶不振。
唯一的好处便是燕王任用将渠为相,一时间稳定了燕国的局势,使燕国延续至今。
这是一个贤才,却也有些懦弱,燕丹恭敬答道:“相国请讲。”
将渠问道:“方今天下,韩、赵已灭,魏名存实亡,齐向秦,楚自保,唯有燕、代跃跃欲试,如此形势,如何抗秦?”
这是天下大势,确实如将渠所言,并不容乐观。不过,燕丹自有说法,上前答道:“相国之言有理,然丹有不同看法。天下看似已失半壁,无法周全,实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抗秦力量依然强大。魏有大梁,王室亦在,时刻想着复国;赵亡退而为代,代王亦想复国;韩室虽消,却有后裔,韩人亦痛恨秦人,自然想驱秦立韩,得以自由;更不用说尚有齐、楚及我大燕皆未伤一发,若能集天下之力,秦必亡矣。”
将渠又追问道:“当年六国合纵尚不敌秦,如今分崩离析,如何再集力?”
燕丹答道:“有道是,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之前不敌皆因诸国各怀心思,这才导致军力不齐,当下却又不同,大家唇亡齿寒,自是齐心协力。虽然各国暂时未作联合,只因缺一契机,如今契机已摆在面前。荆轲刺秦,势必惹起嬴政怒火,大兵攻燕已迫在眉睫,若此一役败秦,燕国只须奋臂一呼,天下群雄竞起,亡秦不远矣。”
第4章 相史同心巫常惊()
燕丹之答,将渠满意,却依然问道:“秦兵乃虎狼之师,人人欲战,令各国闻风丧胆,如今燕国弱小,国力、军力皆不敌,如何迎战?”
这话问到了点子上,燕丹岂能不知双方之实力?秦因商鞅变法建立了二十军功制,使得秦人为取军功而好战,其兵卒也比各国要勇猛万分,加上各国闻秦胆寒,未战已露怯态,使得秦军无往而不利,因此此战确是难以预测。
只是,战是死,不战亦是死,还不如绝地一战,或可赢得一线生机,何况史上秦燕已经开战,虽然燕国大败,但是现在又是不同,此燕丹已非彼燕丹,胜负已有变数。
燕丹答道:“秦兵虽强,却非三头六臂,乃血肉之躯也,亦可死;秦将虽猛,并非不可胜,廉颇、李牧等将军屡屡败之,可见一斑,如此,我燕国何言不敌?”
将渠颔首,燕丹接着道:“有道是天时、地利、人和,秦兵看似势大,却失三者,正所谓,三者不得,虽胜有殃,秦兵离败不远矣。”
将渠不由问道。“太子此话何解?”
燕丹讲道:“天下诸侯并起,正是群雄争鼎之时,强秦一再灭国,却不思徐图缓进,此为逆天而行,是失天时矣。秦燕相隔万里,路途跋涉,为疲兵,是失地利矣。秦军暴厉,杀人如麻,无视他国性命和民生,是失人和矣,有此三者,秦国难胜。”
将渠不由动容,燕丹又道:“而反观燕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则战必胜,胜必果,驱强秦在此一役。”
“吾儿可有把握?”燕王终于恢复胆气,亦出言发问。
燕丹激情而道:“吾乃卫国之战、生死之战、绝地之战,全民同心,内外同忾,以逸待劳,何惧一远兵?”
此言信誓旦旦,直把燕王和群臣听得心花怒放,不能自己。
燕丹讲得激扬,却深知其中之不易。秦兵挟灭赵之威前来,士卒士气高涨,更有王翦亲率大军,无人可挡;燕国积弱数年,心力疲怠,加之与赵对恃,损兵折将无算,双方对阵形势立判。
只是此时他不能示弱,更不能动摇君臣之心,否则历史悲剧将重演,因而只能咬牙说硬话。
燕丹信心满满,燕王昏庸糊涂,将渠却不失清醒,再次挺身问道:“太子欲战,可有良策?”
此话点明,只靠嘴上说说并不起作用,若想稳妥,须有谋策,否则定是胡扯大话,无人可信,亦会使燕国陷入万劫不复。
听闻这话,燕丹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