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秦霸世 >

第84章

帝秦霸世-第84章

小说: 帝秦霸世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禀报国尉:陛下驾到,已进大门!”一名军吏匆匆走来急报。

    闻言,尉缭一惊,他根本来不及细想,丢下手中竹简向外迎去,尚未走到后园石门,却见胡亥只带着韩谈迎面走来。

    “国尉尉缭,参见陛下!”

    “免礼了。”胡亥笑着虚扶了一把,微微一笑:“灯火如此明亮,国尉还没有休息么?”

    尉缭不惯笑谈,听到胡亥询问,连忙回答,道:“尚有一些文书没有处理,臣不得不连夜处置。”

    “如今天下正是争分夺秒之时,为了大秦帝国的复兴,臣不敢有一丝懈怠!”

    “文书多到处理不来?”胡亥大感兴趣,大步走到风灯下,略一端详便惊讶,道:“国尉,可是发生了大事?”

    “陛下不必担忧,不过是新军的一些事情,正在进行训练成军。”尉缭一摆手,忍不住幽幽一叹。

    胡亥心中一叹:“新军只有五万,国尉,若是新军大成,能否东出函谷关,与天下列国争锋?”

    ……

    闻言,尉缭心头一动。刹那之间,他便已经清楚,胡亥此来必然是为了上书东出之事!

    本章完

第170章 东出,乃军民所求!() 
“陛下此来为东出?”尉缭从军吏手中接过茶盅。

    “嗯。”胡亥点头:“国尉上书东出之策,令朕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尉缭搁下茶盅,肃然长叹,道:“陛下,大秦帝国此际的实力,你我皆心知肚明。”

    “守成尚且不足,更别说东出。臣当初之所以上书东出之策,是因为大秦帝国朝野上下需要。”

    “民需要陛下东出,彰显老秦风范,让老秦人重新树立大国气象。军需要陛下东出之策,重铸大秦虎狼之师的铁血雄心。”

    说到这里,尉缭沉吟片刻,道:“如此之时,不是我等想要东出,而是大秦帝国朝野上下,万众一心想要东出。”

    “呼……”

    长长的吐了一口气,胡亥一时间愣怔:“国尉,若是全面东出,就要冒以一敌众的风险。”

    “如果没有二十万大军,就当稳妥采取守势,待实力具备时再鱼跃而出。”

    ……

    尉缭出身兵家,师承鬼谷子一脉。其独善兵法,自身更是亲自制定了始皇帝统一六国的战略。

    其才,其智,其谋,皆属当世第一!

    从再一次踏足咸阳,尉缭便开始了对大秦帝国军争大略的深究谋划。

    对于天下大势了然于胸,对于大秦帝国处境更是心知肚明。基于此,尉缭要谋求的,是一条扎实可行的用兵之路。

    尉缭于鬼谷之中,熟读《孙子兵法》,《司马穰苴兵法》,《吴起兵法》等先贤用兵之得,从而有了一套用兵理论。

    写出《尉缭子》的尉缭,一身所学皆已大成。正是如此,他才会向胡亥上书东出之策。

    尉缭的谋兵思路深受《司马穰苴兵法》的影响,最大特点是据势论兵,而不是以兵论兵。

    从少年时代浸淫于各种名家兵法,心无旁骛,思考用兵之路从来与人不同。

    这不是尉缭第一次担当大任,也不是第一次从一个国家的角度寻求用兵出路。自然对兵事之外的整体形势甚为关注。

    在上书胡亥之前,尉缭做了一件大事。他翻阅了国尉府的典籍,他又在左相府,治栗内史府作了仔细的查询。

    对大秦帝国当下的的土地、赋税、人口、国库、生铁、粮食、马匹、兵器等,都有了极为清晰的认知。

    当这一切都清晰的摆在尉缭面前,他立即有了清醒的判断——三年之内,大秦帝国没有主动东出的能力,更没有全面东出争雄的能力。

    尉缭饮下一大口茶水,喟然长叹一声:“陛下,对于大秦帝国而言,在刀兵连绵的大争之世。五万新军闲置三年,甚至于五年,是一种罪过。”

    “况且大秦帝国装备精良的五万新军三年无事,只会空耗大量财货粮食,如此一来,得不偿失!”

    骤然之间,胡亥目光炯炯地盯住尉缭,道:“国尉心头有何思谋,不妨说出来,以解朕心头之惑!”

    尉缭肃然,道:“陛下,当下大秦帝国必须要思谋出一条出路,唯有出奇制胜,打能打之仗,缩短积聚国力的时间。”

    说到此处,胡亥眼睛一亮。他清楚的听到,出奇制胜,打能打之仗,缩短积累国力的时间。

    心头翻滚,尉缭此策与胡亥所想一致。他们都清楚,想要缩短凝聚国力的时间,唯有以战养战之策。

    刹那之间,两个人都有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

    胡亥一摆手:“国尉心头良谋,何不细说——”

    “是!”点头称是,尉缭肃然一躬:“陛下,请入后院。”

    “好!”拍手叫好,胡亥与尉缭大步而出,来到了后院。

    ……

    当胡亥走到后院之中,看到场景之时,心头忍不住对尉缭肃然起敬。

    在国尉府后院修造了一大片缩小的大秦帝国边境地形,其上有大秦帝国各大关隘,山川河流。

    看到这一幕,胡亥有一点明白。为何兵家如此之多,唯独尉缭璀璨夺目的原因了。

    不仅仅是师出名门,更因为尉缭思谋,永远在于他人之前。料敌先机,这是一个兵家最应该具有的本领。

    胡亥站在这片缩小版的大秦帝国山川前凝神发怔,他心头颇有一种眼前这便是朕的天下的滔天豪情。

    除此之外,更多的则是对尉缭的佩服。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有先天的优势,更需要后天的努力。

    尉缭的稳健,尉缭的万无一失,长策大谋一旦横空出世,必将会动荡一时,令天下为之折腰。

    正在于头脑时刻清醒冷静,因为他深谙再宏大巧妙的谋兵方略,如果没有细枝末节的精确算计,同样会招致惨败这样的基本道理。

    “国尉,这是?”胡亥心下想法万千,却没有表露丝毫。

    尉缭不惯笑谈,连忙对胡亥肃然一躬,道:“禀陛下,此乃臣以大秦帝国为版本,在此之中演练军争,度量山河。”

    “演练军争,度量山河?”胡亥深看了一眼尉缭,大步走到风灯下,略一端详便大吃一惊。

    整个模板以大秦帝国为基础,包括整个中原。名山大川,关隘险地,尽数包括在其中。

    心头翻滚,胡亥目光一凝:“国尉,黑旗所在,乃函谷关与武关?”

    “陛下好眼力。,这正是大秦帝国关中门户函谷关与武关。”尉缭从军吏手中接过丈杆指着。

    胡亥心中一叹,函谷关与武关他亲自走了一圈,自然是极为熟悉。默然良久,胡亥身手一指:“那边呢?”

    “这一片是河东郡,这一片是三川郡,这一条弛道乃三川东海道。”尉缭手中丈杆,眼底有精光一闪。

    胡亥目光炯炯,道:“国尉揣摩这片奇险边地,布下如此大规模的版图,花费巨大心力,却是何意?”

    “臣想谋划一场秘密战事。”尉缭语气很是自信:“等到齐地大乱,天下诸王蠢蠢欲动,我大秦帝国必能够大军东出,震动天下。”

    ……

    乍闻之下,胡亥目光一亮。怪不得尉缭上书东出之策,原来是他心头早有预谋。一想到这里,胡亥忍不住有些复杂。

    尉缭的眼光与能力,当真是惊世骇俗!

    本章完

第171章 鬼谷纵横() 
“秘密战事,不知国尉有何谋划?”刹那之间,胡亥不禁大为惊讶。

    “陛下,臣上书的东出大战方略,虽不能立即推进。但大秦帝国五万精锐新军将成,亦当有所作为,不能闲置空耗。”

    “为此,臣欲在两年之内谋划两场奇袭,开拓我大秦国土,增加我帝国人口,充实国力。”

    这一刻,尉缭显然被刺激到了心扉。一时间,忘记请胡亥入正厅。反而在后院侃侃而谈了起来。

    只是胡亥更是专注,他盯着一片山川头也不抬:“国尉的目标是三川郡与河东郡?”

    心中念头百转千回,胡亥根本就不在意尉缭的失礼之处。事有轻重缓急,他自然理解尉缭的心态。

    闻言,尉缭手中的丈杆指向函谷关交界处:“陛下请看,这条河流是三川郡内的大河,南与洛水相距千里。三川郡中,虽是山地连绵,然却温暖湿润,土地肥沃。”

    “更有洛水,大河,伊水,汝水,汜水等诸水纵横其间。可以说是水源充足,乃天然粮仓。”

    “沿着洛水而过,便可直达成皋,此乃天然重镇,足以成为函谷关的第一道门户。”

    “更要紧者,三川郡敖仓储粮三百六十余万斛,几乎与咸阳仓可比美。臣以为,第一战可奇袭洛阳,夺过三川郡。”

    这一刻,胡亥看向尉缭的目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尉缭上书长策,不是因为大举东出,而是为了循序渐进。

    “有几成胜算?”胡亥的声音喑哑了,没有人知道,三川郡对于他意味着什么。

    “七成。”尉缭硬生生咽回了八成两个字,支杆指着地图坦然,道:“其一,三川郡与我大秦接壤,用兵便利。”

    “河南王申阳,原为赵国将军。因与项羽交厚,故而封王三川郡。三川郡久为秦地,百姓大多为老秦人。”

    “河南国中,民心不稳。河南王申阳,兵微将寡,根本不足以对抗我五万新军。”

    “其二,河南王申阳兵力不足,必然守备虚弱,只能固守一处。”尉缭长杆一圈三川郡全境,道:“天下皆知,我大秦帝国的用兵只能是东出函谷关。”

    “楚霸王项羽,之所以封申阳与三川郡,封魏豹于河东郡,就是为了防止我大秦帝国东出函谷关。”

    “其三,时间对我军极为有利,三川郡重镇皆在山川东海道沿途。对于河南军而言,大军要驰援陕县等地,山地行军,至少须三日方能到达。”

    “旬日空余,对于秦军来说,足以占领河南以西所有关隘要塞。其四,河南国援军不足惧。”

    尉缭的这一番论述透彻实在,胡亥心头沉吟片刻,不禁大喜过望。

    只是骤然之间的变故,让他早已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故而,胡亥面上却是振奋中不失冷静。

    “三成不利,却在何处?”

    “但凡是战事,必然有利弊。”尉缭的丈杆又指向了那片连绵山川:“其一,河南王申阳虽然兵弱将寡,但却也是楚霸王项羽所封天下诸王之一。”

    “若是我大秦帝国东出、必然会引起天下诸王的联合反对,甚至于会引出诸侯联军到来。”

    “其二,奇袭贵在出其不意,若有泄密,大为不利。况且,齐地何时大乱尚且没有定论。故而,充满变数。”

    “其三,一旦我军击溃河南王申阳,必然会引起楚霸王项羽的暴怒。一旦项羽率军北上,将会提前爆发秦楚大战,于我大秦不利。”

    ……

    这一番话彻底提醒了本来就很机警的胡亥,随及他一摆手,道:“还是到厅中说话,夜太凉!”

    尉缭这才恍然,连忙,道:“臣粗疏无礼,陛下恕罪。”随及恭敬地将胡亥让在前边,道:“陛下,请——”

    “国尉,请——”

    来到正厅,胡亥与尉缭一案对坐。两个人在灯下咫尺,促膝相谈,一直到第二天天亮,犹自意兴未尽。

    在这段时间中,尉缭又详述了第二场奇袭战,目标便是魏国。因为只有夺取河东郡,才能确保函谷关锁关中不失!

    胡亥听得极为认真,却很少插话,更没有点头摇头之类的表示。因为他清楚,在战争之上,尉缭远比自己熟悉。

    “此两战爆发,需要多少兵力?”这是胡亥的最后一问。

    尉缭知道胡亥的担心所在,沉吟了片刻,道:“两场奔袭战,臣当亲自为将,只需两万步兵锐士即可。”

    “新军三万铁骑,分驻武关、大散关,只做相机策应。至于山东列国,臣以为只要齐地乱起,必然会自顾不暇,短时间内决然无力觊觎我大秦帝国。”

    胡亥一阵大笑,一字一顿,道:“有国尉此策,大秦帝国必将东出函谷关,进而席卷天下!”

    “陛下过赞,老臣不过忠于职守!”尉缭深深一躬,一脸淡然。

    心头滚动,胡亥眼底掠过一抹精光:“国尉是鬼谷门人么?”

    尉缭肃然一震:“陛下何出此言?”

    迎着尉缭探寻的目光,胡亥幽幽一叹:“苍生涂涂,天下寥寥。诸子百家,唯我纵横。”

    骤然之间,尉缭脸色大变。一直以来,他的出身都颇为神秘,那怕是始皇帝都不曾知道。

    却在这一刻,在他措不及防的时候,被胡亥一口道破。

    察觉到尉缭色变,胡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