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将白 >

第79章

将白-第79章

小说: 将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显指了指自己的左肩,苦笑道:“皇兄,小弟伤势未愈,你不会又要把我派出去公干吧?”

    赵睿摇头道:“这次倒不用你出京。”

    这位成康皇帝将手指指向了青衣卫大统领赵炳,轻笑道:“阿炳年纪大了,也懒得再给朕当耳目了,不知道你愿不愿意接手他的活?”

第136章 青衣卫() 
青衣卫,立国之初正式的名字叫做“宗人府院内带刀亲卫”,这个名字很土,但是因为是开国赵太祖亲自命名,改是不能改的,于是乎后来的人就把它简化了一番,叫成了“宗卫”。

    这个机构是太祖他老人家从刑部之中开辟出来的特殊机构,有独立司法之权,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专属赵家的小刑部。

    这个小刑部的职权在立国之初极大,上到一品二品大臣,下到普通百姓,青衣卫都可以拿进诏狱,独立审讯,这种情况直到启国第三个皇帝永安皇帝为止才得以改观,变成青衣卫缉拿案犯,凡有功名者,须会同刑部,大理寺等司同审。

    也就是说把读书人从青衣卫的屠刀之下摘了出去。

    即便如此,青衣卫作为天子耳目,还是拥有着极大的权利。大统领赵炳成天对谁都冷着个脸,整整十几年都没有一个人敢动他,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种特殊机构,不仅是启国专有,每一个封建王朝的帝王都会或明或暗的组织起来一个这种组织,方便他们巩固皇权。

    齐国的叫做“明镜寺”,楚国的叫做“梁君馆”。

    前者的意思是如同高悬明镜,普照世间一切事。后者是出自某个西楚皇帝的恶趣味,把自己的暗部戏称为“梁上君子”。

    与这两个机构相比,青衣卫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独立于朝堂之外,名义上归属在宗人府名下,但是实际上只对皇帝一个人负责。

    因此,“宗卫”这个群体,从建立之初,就有一个铁律,那就是大统领只能姓赵。

    赵显自穿越以来的一举一动,大多都被赵睿“明察秋毫”,很大原因就是他一直被青衣卫“特殊照看”着。

    而今,自己要做这个特务机构的老大了?

    赵显想到这里,不由打了个激灵,苦笑道:“皇兄,国朝以来岂有亲王执掌宗卫的?”

    青衣卫权力极大,每一任赵皇帝都会把它交给自己最信任的人,这种敏感的位置,一般不大可能落在一个亲王身上。

    赵睿呵呵一笑:“七郎你该多读读书,我大启立国之初,执掌宗卫的,便是太祖他老人家的亲弟,不也是亲王爵位?”

    赵显脸色微红,他对于启国的历史,至今也只是粗通,一些细节地方他的确不甚了解。

    当年赵太祖一路披荆斩棘,才创下启国的基业,对于身边人几乎没什么放心的,不得已只能把宗卫托付给自己的亲生弟弟,也就是当时的晋王。

    这是启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亲王执掌宗卫的例子,此后的宗卫掌门个个都是低调人物,至今不知出身何处的赵炳,就是青衣卫历代掌门人的缩影。

    “皇兄,臣弟从未接触过宗卫,实在是没有什么执掌宗卫的经验,再说大统领他并未犯错,皇兄你因何要罢黜他?”

    赵睿低着眉头,淡然道:“阿炳,朕免去你大统领之职,你怪不怪朕?”

    赵炳恭敬的跪伏在地上,五体投地,这个高大的汉子此时嗓音之中甚至带着呜咽:“家主仁慈,此时仍旧想着赵炳,赵炳铭感五内。”

    赵睿见状淡然一笑:“七郎你看到没,阿炳他并不怪朕,反而很是感谢朕。”

    “你这般聪慧,不妨猜一猜,朕革去他干了十几年的差事,他为何非但不怪罪朕,还一副感恩的模样?”

    这是考题了。

    赵显闭着眼睛,思索了片刻,突然灵光一闪,涩声道:“一朝天子一朝臣”

    “皇兄是在救大统领?”

    是了,赵睿此举是在给赵炳铺后路,这位成康皇帝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指不定哪天就要龙驭上宾,他一死,做了他十几年手中刀的赵炳能有好下场?

    新君不可能再像赵睿这样信他了。

    新君年幼时赵炳还能勉强求存,一旦未来的新君想要把青衣卫这把刀攥在自己手里,赵炳就会成为新君的最大障碍。

    他赵炳只是一个孤臣,一无名望二无兵权,日后一旦站在皇帝的对立面,即便他乖乖交权,恐怕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即便新君仁慈,让他体面的交权,可他执掌十几年宗卫,得罪的人该有多少?这些人会不会放过一个手无寸铁的赵炳?

    这都是未知之数,只是粗略一想,就可以赵炳日后的下场,是九死一生。

    皇帝的意思很明显了,他想让赵炳在最后几年渐渐淡出朝野上下的视线,这样才是求活之道。

    赵睿闻言大笑道:“七郎知我,了不得。”

    赵显叹了口气,拱手道:“大兄此时还不忘给故人寻一个出路,足见大兄仁慈。”

    他撩起自己的绣金蟒袍,缓缓跪在地上:“赵宗显以前恶臆圣上,还望皇兄恕罪。”

    赵显这一声“大兄”,是发自内心,此时此刻,他终于开始真心佩服自己这个皇帝堂哥,也从心里把他当成了兄长。

    赵睿面色严肃,亲自把赵显扶了起来,沉声道:“七郎这是做什么?昔日种种误会,你我兄弟早已释怀,朕从未放在心上。”

    赵显被他扶了起来,苦笑道:“皇兄此举,于大统领固然仁义,可臣弟何其无辜?他日新君亲政,臣弟就变成了李代桃僵的那颗李树。”

    赵睿微微一笑:“七郎妄自菲薄了,延寿他或许杀得了阿炳,可绝对杀不了你。”

    “再说你是他的皇叔,又战功彪炳,他也不敢杀你。”

    赵显摇头道:“皇兄这话太过不负责任了,无论如何,臣弟身为人臣,都不应成为帝君的拦路石。”

    “他日新君如果踢的动臣弟这块石头,臣弟自然一命呜呼。可他若是踢不动,必然怀恨在心,要积蓄力量再踢一次,若新君一直踢不动,总有一日臣弟这块石头会成为他的眼中之钉,肉中之刺,必先除之而后快。”

    赵睿呆了呆,随即笑骂道:“不知道你从哪里学来的这么多阴晦心思,难道你以后就非得为难你那位侄儿?就不能做一做周公,给后世留下一段佳话?”

    赵显从御桌之上,捏过一枚糕点,指着糕点说道:“皇兄你看,比如说这核桃酥就是咱们赵家的皇权。”

    赵显轻轻一掰,把这块核桃酥掰的七零八碎,然后从这核桃酥的中心处捡出很小一块,至多也就是原来糕点的十分之一大小。

    赵显指着这一小块说道:“这是宗卫。”

    赵睿微微摇头。

    “太大了。”

    他用手把这一小块糕点又掰下一半,笑道:“这样才差不多是宗卫的大小。”

    赵显心里吃了一惊,但是脸上仍旧平静:“即便宗卫只有这么大,要皇兄拱手于人,皇兄愿意否?”

    赵睿毫不犹豫的摇了摇头。

    他用手把桌子上的碎糕点并拢在一起,淡然道:“这些,都是朕的。”

    成康皇帝难得的显露出霸气的一面,话语中都是淡淡的威严:“少跟朕扯东扯西了了,朕既然让你看家,自然会给你留出一条后路,你是朕的兄弟,难道朕对你会比对阿炳差?”

    “赵宗显听旨。”

    赵显身子一颤,苦笑的跪倒在地。

    “封你为宗卫大统领,即日起宗卫尽归你统辖。”

    “不可拒绝。”

    赵显心中骂娘。

    正说着道理说的好好的,这厮怎么突然就不讲道理了?

    “

第137章 聘请() 
次日,临安城皇城驿。

    临安皇城驿是总览所有进京文书以及信件的地方,由于启国的驿法严谨,驿路发达,因此即便是青衣卫有急递要送进京,也常走驿道流经皇城驿,于是这里每天一大早便会忙的不可开交,因为过不了多久就会有各部的大人们以及青衣卫的赵统领前来催要文书。

    以往的每日辰时正准时,赵炳都会冷着脸走进皇城驿,把青衣卫送来进城的急递文书悉数带走,然后择出需要交给赵睿的部分,等到巳时初进宫,巳时正在凌虚阁里安静的等候赵睿下朝。

    十余年里,风雨无阻。

    期间有很多人来劝过这位大都统,告诉他这种小事不必事必躬亲,但是赵炳仍旧一丝不苟的做了十几年,这期间但凡是青衣卫送进京城的文书,只要是足够上达天听的事情,他赵炳是第一个看到,赵睿永远是第二个。

    其间再无第三人插手。

    赵睿正是欣赏赵炳这种性格,所以用他一用便是十几年。

    但是这一日辰时正,皇城驿的官署里却没有了赵炳的身影,总管皇城驿。有些肥胖的七品驿丞常宁紧皱眉头,疑惑道:“赵大统领病了?不应该呀,他是个武人,平日里就甚少生病,再说就算病了,宗卫里总要来人领急递吧?”

    整个启国的驿丞全部都是不入品级的“吏”,而非官,偶有几个大城驿站的驿丞可以拖关系侥幸入品,也是九品顶天了,这位皇城驿丞常宁是整个启国乃至整个天下唯一一个七品的驿丞。

    要知道,一县县尊也就是七品上下,足见启国何等重视驿法。

    “罢了,这种大人物的事情,由不得我常宁操心”

    常宁晃了晃大肚子,懒洋洋的唤来两个驿卒,吩咐道:“陈振王升,你们两个去宗卫走一趟,把这两封急递送去宗卫去。”

    两个驿卒面面相觑,对视了一眼,然后问道:“大人,这宗卫在哪儿啊?”

    常宁也傻了眼,宗卫所在本就不那么为人所知,赵炳又常年自取文书,一来二去,他也忘了宗卫的具体所在。

    “好像是在宗人府左近?”

    常宁有些不大确定。

    此时赵显如果在场,他就能够轻易回答上常宁的问题了。

    因为他此时就在宗卫的大本营。

    宗卫的大本营所在并不复杂,就在赵家的宗人府左手边第一座大宅子。

    这是一座极为幽深的府邸,一眼望去绝对不会比临安城的肃王府小到哪里去,如果不是大门前有两个身着青丘服的年轻人看着,赵显还以为是哪个达官贵人的宅子。

    望着牌匾上有些扭捏的“宗人府院内带刀亲卫所”几个大字,赵显长出了一口浊气,闷声问道:“这谁写的跟本王的字都有的一拼了。”

    给赵显带路的那名青衣卫是他在江宁的老熟人赵慷,闻言面如土色,回头颤声道:“王爷这牌匾是太祖他老人家的亲笔。”

    草原来是老祖宗的字啊。

    赵显讪笑两声,夸道:“原来是太祖他老人家的题字,端的是气象万千,本王近日觉得才自己书法有所长进,但是今日比起太祖他老人家,本王果然还是差的很远呐~”

    一番违心的话被赵显面不改色的说了出来,他脸不红心不跳,迈步走进了宗卫府的大门。

    甫一走进这座大宅子,赵显才觉得这宅子的异常之处,站在外面丝毫看不出异象,但是一进大门,就可以感觉到里面一股阴森的气息,让赵显有些不寒而栗。

    他一把拉过赵慷,问道:“你们这里怎么阴森森的,是不是不干净?”

    他天生怕鬼,心里有些慌张。

    赵慷跟赵显是在江宁军中一起共过生死的,闻言郑重回答道:“王爷诏狱就在宗卫府的后面,那里面死了些人因此院子里有些阴森也不奇怪。”

    嗬

    赵显有些懵了,合着启国的“诏狱”的的确确是一个监狱的名字?

    按照他前世的理解,所谓诏狱,原来是指由圣上亲自下诏捉拿的案犯,这种人被押进大牢里,就被称之为诏狱。

    演变到明朝的时候,厂卫都是天子亲军,因此厂卫拿的人等同于天子下诏,于是乎大明处处皆是诏狱。

    这种制度是明之自创,不衷古制。

    临安的青衣卫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天子亲军,因此青衣卫也有诏狱之权。

    “临安城的诏狱,就在这宅子后头?”

    赵慷咧嘴一笑:“王爷,临安城诏狱可多了去了,不过宗卫府是咱们的老家,所以宗卫府旁边的这座诏狱是最大的。”

    啧啧。

    果然,这种特务机构永远不会干什么好事,这青衣卫跟北镇抚司也没什么区别了。

    赵显摇了摇头,跟着赵慷一路走进宗卫府,只见宗卫府内部结构跟一般的大宅子已经全然不同,除了一个正堂类似寻常人家,正堂两侧分成一个个职司,有纠察,刑名,密探等等

    此时赵炳就站在正堂门口,恭恭敬敬的等候着赵显的到来,在他的身边,有十个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