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之西风烈 >

第131章

三国之西风烈-第131章

小说: 三国之西风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超的保证,让张辽心中的忧虑悉数散去。甩腿从马背上翻下来,张辽大踏步走到马超的马前,单膝跪地,向着马超抱拳行礼道:“降将张辽,见过主公!”

    “哈哈哈,好,好!好!!”张辽真心归降,令马超很是开心,从马背上一跃而下,将张辽从地上拉了起来,算是接受了张辽刚才的一拜。

    关羽也翻身落马,来到张辽的身前,身后拍了拍张辽宽厚的肩膀,眯着丹凤眼笑道:“能令关某佩服之人,这世上没有几个,从今日起,你张文远便算是其中之一了。”关羽的话,让张辽一怔,随即笑道:“关将军的刀法,当真是精彩绝伦,张辽可不是将军的对手。”

    不打不相识,张辽的武艺,令关羽心生惺惺相惜之感,此刻张辽归顺,关羽便第一个过来叙话了。关羽之后,其他几员大将也纷纷来和张辽打招呼,时间不长,大家便相处的一片和谐了。

    且不说张辽归顺了马超,吕布在逃出战场之后,慌不择路的只顾向前狂奔,岌岌似丧家之犬,惶惶如漏网之鱼,哪里还有半分昔日的神采?

    也不知策马狂奔出了多久,猛然间,吕布忽然发现自己竟是鬼使神差般回到了函谷关前。原本他是要逃往长安的,没想到南辕北辙,慌乱之中,竟是来到了函谷关。

    离开函谷关之前,吕布曾留下一支人马镇守在这里,他部下八健将中的魏续、宋宪也镇守在关中。这对于目前的吕布来说,绝对算是一张保命的护身符了,只要有兵有将,再依仗着函谷关之险,一切还都有翻盘的可能。

    催马来到关下,吕布纵声高呼:“开城门!”

    回应吕布呼喊的,是一个雄浑的声音:“温侯别来无恙啊!末将徐晃奉我家主公之命,已经拿下函谷关了。我家主公特意叮嘱末将,为温侯略备薄礼,还望温侯笑纳。”

    徐晃一边说着,一边从函谷关上扔下了一个木盒子,这个木盒子在接触到关前的地面之后,轰然碎裂,里面,露出了魏续和宋宪的两颗人头来!

    “噗——”

    函谷关在不知不觉间易主,又见到了魏续和宋宪死不瞑目的头颅,吕布终于坚持不住了。长久以来建立起来的心理优势,瞬间崩塌,所有的骄傲,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了,备受打击的吕布,张嘴吐出一大口逆血来。

    “弓箭伺候!”徐晃的声音再度响起。随着他的呼喊,一片乌压压的箭矢,毫无征兆的从城头上射落下来,吓的吕布连忙调转马头,没命的催打着赤兔马,狼狈的向远处逃去……

第九十八章 高顺投诚() 
仅仅数日的时光,曾经被誉为天下第一险的函谷关,便从吕布的手中,落到了马超的手里。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得到了函谷关之后,西凉军的战线向长安的方向东进了一大截儿,徐晃已经全面接管了函谷关的关防,原先驻扎在潼关中的一半人马,也都移驻到了函谷关中。为确保潼关的安全,以及对函谷关的支撑作用,马超已经调令破军阵暂时一分为二,一半驻守函谷关,一半驻守潼关,等镇守西凉的贾诩等人调拨守关部队过来之后,在完成关防的交接。

    相比潼关,函谷关更靠近长安,是扼守关中之地的咽喉要道,因此,马超把临时的大本营挪到了函谷关中来了。

    不过,为了打消张辽心中的疑虑和担忧,马超把整顿函谷关的任务交给了徐晃之后,和张辽一起前往了潼关,在潼关临时小住了两日。

    这两日的时间,马超可不是白过的。他带着张辽来到潼关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张辽看到高顺的情况。经过这几日华佗的亲手治疗,高顺的伤势情况,比当初不知要好了多少倍,可依旧很是沉重,现在高顺已经从深度昏迷中清醒了过来,但连坐起来的力气都还没有,只能在旁人的帮助下,稍微吃一些稀粥。

    张辽在见到高顺之后,差点喜极而泣,亲自拿过一只盛着汤药的玉碗,为高顺喂起药来。两人之间的感情,早在十几年前便建立起来了,这些年来,又一起同生共死了不知多少次,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喝完了碗中的汤药,高顺的气色好了很多,用中气严重不足的声调,和张辽交谈了起来。高顺也不是傻子,他看到张辽是跟随着马超一起来的,早就猜到张辽已经投效了马超,如今张辽前来,除了探望自己这个兄弟之外,怕是还担负着说客的角色,要劝自己也投诚马超的。

    但是张辽并未对高顺说出任何劝降的话,只是把近期所有事情,大概的讲述给了高顺听,让高顺自己做出抉择。

    听完了张辽的讲述,高顺实在是有些不敢置信,他一直以来誓死追随的吕布,竟然会临阵脱逃,置万余并州狼骑的性命于不顾。若非是张辽亲口所说,高顺是说什么也不会相信的。后来高顺又听到张辽说,马超善待了缴械投降的万余名并州狼骑,其中有三千多思念故土的,马超给他们发放了盘缠路费,任由他们离去;剩余的七千多人被马超收编到了正规军的骑兵队中,甚至还在这一部分投降的精兵中,挑选出了两千多人,补充到了奔雷骑中。

    高顺知道,马超率部连日来征战不歇,奔雷骑即便再精锐,也是会有折损的。而并州狼骑也算得上是精锐之师了,补充到奔雷骑中,是保证奔雷骑战斗力不会降低的最好办法。但高顺也没有或忘,奔雷骑可是马超的心头肉,是马超最为信任的部队之一,他能把新进投降的并州狼骑编入奔雷骑中,足以说明马超是何等的心胸宽阔,内心中是何等的自信了。相比如今的吕布,马超的气度,却是令人心折。

    等到最后,张辽沉默了一阵,终于说出了高顺被华佗救起的全部过程。张辽告诉高顺,当日高顺被马超一剑劈翻,重伤倒地,生死未卜。吕布却为了保全他的势力,不愿牺牲更多的人去搭救高顺,就那么将高顺丢在了战场上,径直率部离去。高顺到现在之所以还有一条命在,完全是因为华佗的妙手仁心,不然的话,怕是早就去阴曹地府了。

    张辽的这段话,又是高顺从未想到的。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跟随吕布多年,一直忠心耿耿,百死不悔,到头来,竟是会被吕布无情的抛弃!

    两行热泪,在高顺的脸颊上无可阻止的滑落下来,他的心,茫然了……

    最后,还是在高顺的救命恩人华佗的劝说下,张辽也在一旁不停的劝慰,高顺才将复杂的心情平复下来,提出要面见马超的要求。

    其实马超就在高顺的房间之外,房中的对话,他一句不落的全部听入了耳中。在听到高顺要求见自己之后,马超便迈步走入了房中,来到了高顺的床榻前站定,不等高顺说话,率先开口道:“仲达,你毁我奔雷骑数百名将士性命在先,本侯一剑置你于死地在后,你我之间的恩怨,已经两清了。你现在这条命,是你自己的,无论你作何选择,都是你自己的事,本侯只希望你,不要在多年之后,为你今日做出的决定后悔。”

    高顺在历史上记载,本来是没有表字的,一直以来,马超也是这样认为的。因为表字一般都是有一定家庭背景的人,才会拥有,贫寒农家出身的人,多半是没有表字的。高顺出身贫寒,没有表字也是很正常的。可是直到今日,马超才听张辽说起,高顺其实是有字的,他的字,叫做仲达。

    乍一听高顺的这个字,马超着实吃了一惊。仲达这个字,在后世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般都是在三国时期崛起的司马懿的专属称号,除了他之外,还真没听说过有其他人叫做仲达的。

    可马超仔细一想,心中也就释然了。高顺在家里排行老二,按照古人给自家孩子取字的习惯,对照伯仲叔季的长幼顺序,理应有个仲字。另外,达与顺相通,取顺达之意,所以高顺的字叫做仲达,也没有什么奇怪的。

    只是,在后世的史料整理中,人们对三国人物的描述,泰半出自《三国志》,而该书成书于晋。众所周知,晋朝乃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所建立的王朝,虽然古人讳名不讳字,可若是表字是完全一样的两个字,那就要另当别论了。晋朝的当权者,为了避讳先祖司马懿的表字,是一定不会让仲达这个字号,出现在其他人的身上的,以示对司马懿的尊敬之意。所以,与司马懿表字完全一样的高顺,在经过和三国时期最接近的晋朝史学家的可以删改之后,此后的数千年,便一直是无字的了。

    书归正传。

    马超的话,令高顺沉默了下来。高顺本就是性情耿直,不善言辞之人,马超的一席话,竟是让他无言以对。

    良久,高顺似是做出了什么重大的决定,缓缓抬起头来,直视着马超,开口说道:“君侯高义,高顺拜服。今后愿效犬马之劳,听凭君侯差遣。”

    耿直的高顺,能说出这样的话来,着实不易。要知道,在史书的记载中,高顺后来和吕布一起被曹操所擒,吕布为了苟且偷生,说了很多不堪入耳的求饶之语,而高顺致死大骂不绝于口,最终被曹操所杀。如今,若非经历了那么多的变故,高顺也是绝不愿意投效到马超麾下的。

    可马超更愿意相信,铁骨铮铮的高顺,既然说出了投诚之语,那么日后对自己必定会比对吕布更死心塌地,这是马超最乐于见到的事情。相比于文韬武略,马超更看重,便是忠诚,文韬武略可以进行后天的培养,但是忠诚,却是与生俱来的,更是后天所无法改变的。在马超看来,忠诚才是建立一个强大军事集团,乃至一个帝国的最根本的基石,没有任何的东西,可以越而代之。

    在嘱咐高顺了几句话,让他安心养伤之后,马超便离开了高顺的房间。把空间留给了张辽,让他可以和高顺互相倾诉一下短短几日来,险些生离死别的衷肠。

    离开之后的马超,也没有闲着,接连下达了两道任命,分别任命张辽为讨逆将军,任命高顺为典军中郎将,并将任命状传递全军,令各级将士们知晓。

    把任命状发布下去之后,马超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高顺的表字,令马超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另外一个仲达——那个号称冢虎的司马懿。

    传说中,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象,即是指司马懿眼神锐利如同鹰隼,在回头之时,可以不用转动身体,便将目光看向自己的身后。怀有此异象之人,内心狠戾,胸怀大志,不甘屈于人下。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司马懿的确非寻常之辈,硬生生的架空了曹操后人的权力,为自己的司马家族子孙们,铺平了通往天下至高权力的康庄大道。

    只是不知,如今的司马懿,身在何处?如果史书中的记载没有错误的话,如今的司马懿,也应该快二十岁了吧?马超默默地想着。像司马懿这样的人物,一心只为自己考虑,坚韧狠毒兼而有之,已经超出了马超所能接受的底线,马超是绝对不会启用这样的人的,如果日后能见到司马懿,马超会毫不犹疑的在他还没有成气候之前,亲手斩下他的人头!

    崤山,渑池。

    刚刚被解救下来的司马懿,忽然感到一阵恶寒临体,他觉的,似是有人在不知名的地方,不知何故,对他动了杀念!

第九十九章 离心() 
司马懿生于汉灵帝光和二年,也就是后世纪元的公元一百七十九年,比马超小了一岁。是东汉颍川太守司马儁之孙,司马防之子,是颍川名门司马家最小的一辈儿。

    司马防一共生有八个儿子,既是后来名动四方的“司马八达”。其中,司马懿排行第二,按照长幼顺序,司马防给他起了仲达的表字。

    司马懿年少之时,便胸怀谋略,言行皆异于同龄之人。时任南阳太守的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而著称。杨俊在第一次见到司马懿的时候就曾断言:聪慧果断,英姿不凡,久后必非池中之物。

    少年时期的司马懿,拜入当时在颍川隐居的名士胡昭门下,跟随胡昭学习各种本事。后来因为年少轻狂,司马懿得罪了同郡的周生,被周生网罗人手所陷害,流落到了崤山一带,幸得胡昭不远千里赶来,在渑池拦住了周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番哭诉之后,总算是把司马懿给解救了出来。

    没想到刚被自己的老师解救,司马懿便又感觉到了新的危机!那种如芒在背的危机感,令他有些心慌。连忙拉着老师胡昭离开了崤山,一路快马加鞭的赶向了颍川。

    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司马懿此刻理当命不该绝。

    崤山无论是距离潼关,还是距离函谷关,其实都并不远。马超部下的探马耳聪目明,若是马超提前特意叮嘱,或许探马们就能发现司马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