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抢救大明朝 >

第48章

抢救大明朝-第48章

小说: 抢救大明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他们已经被两千多骑白帽青袍的大顺军骑兵给团团包围了!王承恩领着二三十个最忠心的太监堵在破庙门口,正在和大顺军的一个什么都尉谈判投降。

    而朱慈烺下达的“投降保命”令旨,这个时候就在袁贵妃手中捏着。

    大明抚军太子的旨意是不许殉节!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朱慈烺这里是不允许的!袁贵妃要是死了,朱慈烺的两个弟弟谁照顾?

    朱慈烺对父亲崇祯皇帝是孝顺,对弟弟们则是友爱。怎么忍心他们在闯王手中孤苦无依,没有人照顾?所以他才会让袁贵妃和永王朱慈照、五皇子朱慈焕一块儿行动还安排王承恩这个忠义太监和他们几个在一起。

    这份兄弟友情,真是太让人感动了!

    “什么?奉旨投降?怎么还有这样的事情?”

    拿着一本用白话文写成的太子令旨看了两遍,李自成的侄孙李来亨只觉得不可思议。

    这份令旨上说王承恩乃是大明朝难得的忠义之士。他不畏艰险,保护太子和三位皇子还有袁贵妃突围,在遇到敌军追击,无法全军脱身时,还毅然决然的承担起殿后的重担,让太子、定王先走。自己保护袁贵妃和两位年幼的皇子断后。

    此等忠义行为,实在让天地为之动容,让山川为之色变。所以抚军太子殿下不忍忠义之士不得善终,也不忍自己弟弟和庶母无人照料,因此特下令旨,命王承恩投降保命,并托付他照料袁贵妃和两位皇子

    “姓王的,”李来亨看着站在自己马前,垂头丧气的忠义之士王承恩,“朱贼的太子之前和你在一块儿?”

    “在一块儿,”王承恩点了点头,“要不然他怎么给我下令旨?”

    也对啊!李来亨想了想,是这个道理。

    李来亨又问:“那朱贼的皇帝呢?他在哪儿?”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王承恩说,“我就奉命保着太子,不知道圣上在哪里?”

    “可有人报告说朱贼皇帝也到了东直门!”李来亨厉声道,“你不会在替他打掩护吧?”

    王承恩苦笑着说:“圣上的确到过东直门,但后来又走了圣上是一国之君,太子是储君,怎么会一路突围?那样太容易被你们一网打尽了。

    再说了,将军您会放过太子不追吗?如果太子和皇上在一起,不一样叫将军给捉到了?”

    李来亨一想,也是啊,朱贼太子是不是和皇帝在一起,他都得追下去啊。怎么都不能让他投到吴三桂军中,要不然麻烦就大了。

    想到这里,李来亨马上派了个掌旅带着四五百骑,押着王承恩、袁贵妃、朱慈照、朱慈焕一块儿往北京城而去。而他自己则率领剩下的两千余骑,继续往永平方向追去。

    “流贼来了!”

    日暮时分,天津镇守左路下属的夜不收飞也似的直入天津卫城,还带来了一个令人惊恐的消息。

    夜不收就是明军中的哨探游骑,到明末时,大多由总兵、副总兵、参将这些高级军阀的家丁充任。实际上就是军阀们的骨干私兵!

    现在的明朝军队基本上都变成了封建军阀,而且基本上都失去了严密的组织。只是靠着大军阀哄着小军阀,将一支军队层层分包,让各级军头利益均沾,才能勉强维持。

    而天津镇的情况就是如此,镇守总兵曹友义明面上是三军主帅,但实际上只能控制中军的一千多人,其中真正能够依靠的不过是一百几十号曹氏家丁。而天津镇左、右两协则各由副总兵娄光先和副总兵金斌控制,这两个副总兵也各有家丁一百余人。

    另外,天津巡抚麾下还有抚标1000人,由抚标统军参将杨维翰实际控制。杨维翰也和曹友义、娄光先、金斌三人一样,也是拥有上百家丁的小军阀。

    也就是说,天津卫这边大约五千兵马,由四个军阀分别控制着,其中真正能打的家丁约有五百人。

    而这四个军阀虽然名义上有高下,但实际上并无统属。曹友义这个总兵官早就指挥不动手下的两个副总兵,更别说指挥标统参将了。

    在这种几个小军阀谁也指挥不动谁的时候,用来“御武”的文官通常就能发挥一点作用了。不过具体由谁管事儿也没一定,有时候是总督管,有时候是巡抚管,有时候归兵备道管。而天津这里,巡抚冯元飏因为要兼管海运和漕运的一大摊子事儿,没太多精力去管镇守军务,所以向来是由崇祯十二年就上任的按察副使兼兵备道原毓宗管军。

    不过冯元飏前几日接到了王之心带来的抚军太子令旨后,就开始着手整饬军务,想要调集镇守天津的明军去接应从京师逃出来的崇祯和朱慈烺了。

    在“流贼来也”的消息传到天津卫的时候,他正在自己的巡抚衙门里面和总兵曹友义、杨维翰商量出兵的事儿。

    而在兵备道衙门里面,兵备道原毓宗则和娄光先、金斌在内堂密谈。

    夜不收到的时候,他们仨正眉头紧皱,低声商量着什么,屋子里面连个伺候的人儿都没有。这时就听见屋子外面脚步声错落响起,人还没到,关中口音的喊声已经到了。正是原毓宗的心腹家人,那声音中隐约还带着一点儿兴奋:“老爷,老爷,流寇到了,流寇到了!有千数的铁骑,沿着运河而来,已经到了杨村一带了。”

    屋子里面的三人,猛地站了起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的表情,既有兴奋,又有那么一些紧张。

    四十多岁,面皮红润,油光发亮的原毓宗忽然仰天大笑起来:“大事成矣!”

    身为大明的按察副使兼兵备道,原毓宗居然闻贼至而大喜!

    两个副总兵也是一样面带惊喜,刚要说话,那家人已经推开了房门儿。这上了年纪的老仆居然也和原毓宗一样,激动得浑身发抖。

    “老爷大喜!流贼,哦,是大顺天兵总算到来了!有一千多铁骑啊!”

    原毓宗已经恢复了文官士大夫的矜持,点点头道:“下去,让账房准备三千,不,四千两银子!”

    “小的遵命。”老家人兴奋地去了。

    娄光先、金斌两个副总兵已经凑了上了,满脸都是讨好的表情。

    娄光先道:“兵备,您瞧咱们是不是马上举事?”

    金斌也附和道:“兵备,巡标的老杨也和咱们同心,只有姓曹的冥顽不灵,一心想和冯老头去立什么护驾南幸之功。所以天津卫城这边咱们有绝对优势!”

    “就拿下一座卫城吗?”原毓宗笑着,“功劳是不是小了一点?”

    娄光先和金斌互相看看,都是一脸兴奋,娄光先问:“兵备,您的意思是”

    “咱们得拿下那昏君朱由检!”原毓宗道,“这才是不世之功啊!”

    “拿下昏君?”

    “昏君要上咱们天津来了?”

    娄光先和金斌闻言都是一脸难以置信。

    原毓宗笑道:“不是昏君,就是太子要不你们以为冯元飏、曹友义和李士淳现在在商量什么事儿?”

第80章 忠奸难辨啊!(推荐票纷纷来)() 
“抚台,末将可以带领巡标千人出战逐流贼骑兵!”

    天津巡抚衙门的正堂上,巡标杨维翰正在请战。

    闯王骑兵出现在天津附近的消息,现在也送到了巡抚衙门。正在商议出兵迎驾的冯元飏、曹友义和朱慈烺派到天津来的讲官李士淳都是一惊。而天津巡标杨维翰倒是出人意料的勇武,居然主动请缨出战。

    这态度可大大出乎冯元飏和曹友义的预料,天津巡标的实力他们俩都知道啊,账面上有三千人,实际上就一千人,真正能打的就是一百来个杨维翰家养的丁勇私兵。凭这点武力,平时保护巡抚冯元飏的安全,对付一下天津卫一带的毛贼乱民倒也凑合了。

    可出门打流贼,还是对付流贼的骑兵这个杨维翰是不是喝多了?

    “杨巡标,”冯元飏拈着胡须,“你可有把握?”

    “抚台,”杨维翰站起身,一脸正色,“下官只有一千人,其中精锐敢战之士不过百余,要对付千数流贼的骑兵自然没有成功的把握。

    但是,下官却有杀身成仁的决心!”

    冯元飏和曹友义都是一脸愕然,真没想到这个看着跟个富家员外仿佛的杨维翰竟然如此忠义!

    真是海水不可斗量,忠臣不可貌相啊!

    “好!”李士淳起身就一礼,“将军忠义勇武,本官佩服不已!等本官见到太子殿下,一定向太子殿下推荐将军。”

    “杨将军如此忠义,老夫十分佩服!”冯元飏冯老爷子看着眼前的这个“忠义员外”,却是有点不大放心,“只是巡标兵微将寡,恐怕不是流贼骑兵的敌手”

    “不是敌手,也能支撑一阵子。”杨维翰说,“下官是天津卫所出身,所部将士也都是天津人,熟悉周遭地形,又有父老可以依靠,虽无法取胜,但也可周旋几日。有了这几日,圣上就能入天津卫城,大沽口的船队也能抵达卫城。只要圣上能够登船,便是龙入沧海,凤翔天际。下官便是杀身成仁,也报了世世代代所受的皇恩了。”

    李士淳连连点头:怪不得那么忠义,人家是世受皇恩的卫所指挥!可是祖传的忠义!他家吃了老朱家二百多年皇粮,也该报答一下了。

    冯元飏和曹友义当然是不信的,但也不好当面打击人家的积极性。

    冯元飏道:“布政史司的藩库里面还有一万两银子,老夫这就拨出两千,用为巡标犒赏。”

    “末将谢过抚台!”杨维翰行了一礼,又道,“事不宜迟,末将马上去召集将士,明天一大早就出城去和流贼交战!”

    “好,好,的确事不宜迟。”冯元飏点点头,然后和曹友义、李士淳一起将杨维翰送出了衙门。

    转回来后,冯元飏又对李士淳道:“二何,咱们今晚就出发去迎驾吧!”

    “如此甚好。”李士淳连连点头。他虽然早早出了北京险地,但是心却一直吊在那里。他和陈杰、林增志三人都是和朱慈烺关系密切的讲官。而且从一开始就是东宫“谋权集团”的核心。太子爷能不能安然脱险,和他的关系实在是太大了!

    曹友义道:“总镇,杨巡标一去,你的人还够用吗?”

    “抚台,三角湖那边地形复杂,水网密布,不利于流贼的骑兵发挥。”曹友义是个矮胖的武夫,留着五缕长髯,看上去非常庄严,现在眉头拧成了一团,似乎心事重重。

    “总镇,你在担心什么?”冯元飏道,“天津卫城坚固,又有卫河、潞河、三角湖遮护,不是那么容易被流贼占据的。咱们只要把圣上安全迎入天津,就能万无一失了。”

    “就怕人心有变啊!”曹友义说出了自己的心事,“京师陷落,天子出奔,整个北直眼看就是李自成的天下了抚台觉得天津三卫之中,还有多少人能和咱们同心?”

    天津在明朝时称天津卫,不是一个卫,而是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一共三个卫。所以也称天津三卫,根据明初时候的编制,三卫之下应该有16800户军户,占有的耕地良田将近100万亩。

    传到明末,卫所的普通军户已经和寻常贫农佃户无异了。但是天津三卫的世袭军官家族大多传承延续了下来,都演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地主。天津三卫的近百万亩土地大多成了他们的私产。而天津镇守总兵以下的各级军官,也大多出自这些世袭军官家族。

    也就是说,如今天津镇的军官,大多都是天津卫当地的地主!他们的产业在天津,家族在天津,不是说抛下就能抛下的。

    而且去了江南就有更好的前途了?怕也难说吧?

    如果有个机会让他们可以继续为新朝服务,保住现有的产业,甚至再更上一层楼。天津镇的军官会这么选择,不是明摆着吗?

    大同、宣府、居庸、昌平等地一连串的望风而降不就是这么来的吗?

    冯元飏眉头微皱,低声问:“曹总镇,你的部下还靠得住吧?”

    曹友义点点头道:“抚台放心,各局各司都在下官的子侄兄弟手中,总不会有负皇恩的。”

    “那就好天津城内有原兵备他们看着,一二日内当无大碍。”冯元飏又道,“只要能把圣上迎来就不怕了,圣上应该不是孤身而来的,会有数千京营精锐护驾。另外,天津卫水师和经理海运、领宁远饷务的沈廷扬麾下还有不少战士。”

    天津卫水师最早在天津,但是后来移驻登州,由登莱海巡道主管,所部的兵将也都在登莱招募。而登莱一带目前还在明军控制下,所以天津水师还算比较可靠。而且登莱海巡道兼管天津水师的苏观生是个狠人,国子监生入仕。在担任县令时曾遭人诬陷,当时宣称自己“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